你好今天我来为您解读的是画家文学家封子凯的圆堂随笔这是他的散文代表作我呀有一个愿望是为您解读一系列的中国近代文化名家我称为老先生列传前面为您解读了李淑彤的悲心交集这一次呢该来说他的弟子封子凯了封子凯
风子凯那些质朴含蓄的漫画我们都很喜欢简单几笔勾出来的人物有时连眼睛都省略掉了却特别的感人比如他画一位母亲抱孩子把两个圆圆的脸庞重叠在了一块意境就全出来了不过喜欢归喜欢我也有一个疑问近十几年来风子凯重回公众视野被媒体称为艺术大师
虽然他担任过上海国画院院长,但我只见过他的漫画,没看过大的国画油画作品。我们都知道,齐白是晚年经常画小品,但他当年是画过大画的。于是,解读这本书之前,我请教了两三位画家朋友,怎么评价封子凯的画呢?
他们都说啊判断艺术的高下不能光看体量有人觉得以大师为标准他在画里展现的能力是不全面的比如虽然有特色却总是一个样子缺少突破但也有人说他在变幻无常的时代不被现实击溃坚持自己的风格这是最可敬的
相关的依据啊我后面会为您详细的介绍他们倒是一致的承认 疯子凯的漫画别看简单 格调和品位是很高的几十年来有不少学他的人 但都学不到那种线条和意境可以说之前没人像他那么画之后啊也没人学得像说到这儿问题就出来了 为什么那寥寥的几笔别人就是学不来呢
丰子凯那种没法复制的东西到底又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下面要来讲述的主题从丰子凯的散文里寻找他的艺术内涵我会为您分析他的重新流行不是偶然的事他的画和文章在用特殊的方式填补中国艺术的空缺说到文章啊我就有一些判断的自信了丰子凯绝对算得上中国近现代最好的散文家
他的文集在今天成为经典是十字明规下面我就把他的文章生平绘画历程放在一起来为您解读说起来啊画家的文章啊容易写的好他们受过专业美学训练只有能把对形式美的直觉翻译成文字就会超过一般的作者
而风姿楷的艺术力还另外具备一种整个 20 世纪中国文艺里都相当罕见的精神就是普遍的同情心近代的中国文化艺术因为时代的原因一直处于胶着和撕扯从新文化运动开始大多数进步作家是把同情寄予被压迫的群体贫苦人群他们或者是无形或者是有意识的接受了政治的影响
而封兹凯是佛教徒,在他的笔下,世上的任何一个人,无论地位如何,都值得被了解,每个人都既应该检讨,也值得同情。
从这个角度看呢,他的散文和漫画就有了稀缺性,不再是可有可无的小品了。那么这种同情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呢?我们先来读他的散文里讲述的早年人生经历。《封子凯祖籍浙江崇德的石门湾》就是今天的同乡市石门镇。
石门湾是江浙有名的丝绸产区,物辅民风,人口稠密。这里也是封子凯的精神家园。这本书名里的圆圆堂就是他中年厌倦了大上海,举家返乡建造的居所。
丰子凯生于 1898 年,家里不算富裕,他写道,我四岁时,父亲中了举人,童年祖母逝世,过了几年,清朝废了科举,父亲从此隐顿,郁郁不乐,不管家事,每天除了教学生,只是饮酒看书和吸鸦片。
在我九岁时他死于肺病移下了母亲和我们姐弟六人薄田树母和染纺电一间在他的童年阶段催动他那种独特精神的线索已经出现了是什么呢是对人生无常的敏感他幼年时有一次坐船手中拿着的不倒翁掉到了河水里正常孩子的反应是大哭大闹对吧而方子凯在文章里是这么写的我
我眼看他向船尾方面滚腾而去一刹那间全部交付不可知的渺茫世界我看看自己的空手又看看窗下的层出不穷的波浪心中起了疑惑与悲哀这就是他对于人生感到的虚无和迷茫越早感知到这一点的人艺术和思想天赋越敏感可惜的是无忧无虑的童真恐怕也在这一刻就消失了
每
每逢下火车,无论临坐何等的可验,我也总想到我恐怕是和他永别了。你看啊,这种人人都有的空虚和惆怅之上,他有了普通同情的种子,不同在于多数人在现实里把这些感慨压下去,不压也没办法嘛,而风子凯是非要为他找到一个答案不可。这也是艺术家的普遍特质,他们是要在这些事情上和自己较劲的。
我们再接着来看他的少年求学阶段他 17 岁离家到了杭州就读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你听了悲心交集就有印象了,这时李淑彤正在这里教音乐和美术,文学家夏敏尊正在这里做社监,相当于教导主任,近代中国文化的地图有点像漫威宇宙,在北京、上海、杭州这几个文化重镇,几代文化名家们在相互引导,相互作用,凤子凯会议说,夏敏尊温和的教育是母亲式的,
而李淑彤的严肃认真是父亲式的她先跟着李淑彤学钢琴她说每弹错一个音李先生就回头看我一看我对于这一看比什么都害怕现在回想起来她的表情里是对于音乐和教育使命的尊敬
从第四年李淑彤教封子凯图画一天晚上李淑彤对他说我教了这么多年绘画没见过像你进步这么快的你以后可以封子凯本来是打算毕业做语文教员的他原名封仁仁爱的人子凯这个名字就是一位特别看好他的国文老师给他起的
而李淑彤的半句话就定了她的终身,从那以后她专心学画,其他的科目都顾不上了。1919 年,冯子凯 22 岁临毕业前和同学举办了一次画展,回家将完婚,她岳父本来也是赏识她的文学天赋,没想到她会去当画家。毕业后,冯子凯便卖了家产,凑了一笔钱去东京学画,
他的这个想法也和李淑彤有关,在读《诗范》时,他就开始和李淑彤、夏敏尊学日语,冯子凯作为文学家不只是散文写的好,他的日文翻译水平也很高,《异国日本古典的巨著》也就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长篇小说,原是物语。
因为学费和旅费有限,风子凯在日本只待了十个月,但这十个月的收获巨大,最重要的是他找到了自己的绘画风格,他在日本的一家旧书店里买到了日本画家竹九梦二的一本画册,竹九梦二专门的用软笔来画简笔漫画,构图方式是西式的,意境是传统的日本文化。
我们对漫画这个词的理解好像一定要有讽刺的功能实际上漫画可以理解为绘画里的随笔在日本这个词是服饰绘画家葛氏北斋提出的含义就是用随意的方式去画葛氏北斋最有名的画我们都见过就是那幅《神奈川冲》《浪里》也是日本文化和西洋画来结合的产物风子凯说
漫画的本体是独立的艺术,只有因为用笔简明,取材精锐动人,容易被当作斗争和宣传工具而已。冯子凯的话可以称为抒情漫画,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孤独的、奇怪的、不中不息的话。
凤子凯是中国漫画界的先驱,画漫画的艺术大家里还有一位比他年轻的廖冰兄,廖冰兄积极的投身革命,一直以社会政治作为漫画主题,和凤子凯从性格到画风都不同,但今天来看,他俩同样是独立于时代的艺术家。
丰子凯回国后形成了简约写意的漫画风格和他的散文随笔正好是互相印证现在我们要回到丰子凯从童年旧有的那个人生困惑上来
梁启超说,人生活的目的是寻找趣味,方式之一是对人生趣味的欣赏和再现。冯子凯过去的苦恼是不知道怎么应对人生的转瞬即逝,现在他知道了,用绘画和写作留住人生的趣味是解决途径之一。
凤子凯曾经在浙江上渝的春徽中学教图画音乐同事里有美学家朱光潜文学家朱自清后来他又做过上海开明书店的编辑在这个时期他的漫画越来越有名文学家郑振泽给他的画定了子凯漫画的名字
34 岁时,冯子凯回到了家乡石门湾,用书画的板税在自家的老屋后面建了一座三开间的小楼。李淑彤出家后,冯子凯也跟着信奉佛法,成了在家修行的居士,他为自己的书斋取名时,李淑彤让他在佛像前抓揪,他连抓了两次的原字,所以就叫做圆圆堂。
我在这本《圆圆堂随笔》里看到, 丰子凯的艺术里陆续就出现了三个主题,也可以说是他对人生的三次思考。第一个主题是自然,这是直接从美感产生出来的,我们看丰子凯的话都是最自然的人间烟火,热闹的城市,幽静的乡下,相通之处都是,都是处于完全的自然,他没有加进去自己的价值判断。
风子凯在火车站上见到了一个勾搂着身子的老乞丐他觉得这种哀怨的姿态就是一幅木炭画他接下来的话可能时尚的女士们听了就不太高兴了反正这是风子凯说的他说这楼履的乞丐比精心打扮的时装美女要美画家为什么要画裸体呢就是因为女性的装扮反而妨碍了他们真正的美
而且他觉得模特的裸体还是不够自然,他说模特只有在休息和自由活动时姿态才是最美妙的,他以漫画速写为主要的创作方式,就是要快速的捕捉到这种转瞬即逝的自然。凤子凯说,艺术家所理解的各种美学规律,像黄金分割、比例之类的,都是对自然状态的总结而已。
和这种美学上的自然相对应的就是生活当中的自然, 丰子凯有一篇散文叫《简网》, 含义是生活当中有种种的对于自然的限制,像一张网困住了我们,比如说,凡事都要有价格,就限制了人和事物的意义,本来出门玩一趟挺开心的,
总要用价格去体现变成了喝一壶茶两脚钱看一看狮子二十个铜板他说啊想要看见事物的真相就要找一把剪刀把这个网剪破艺术和宗教就是他找到的剪刀他说我确信有一册很大的账本我在人生当中所见所闻所为的一切事物都有极详细的记载与考证于是我的疑惑与悲哀全部解除了
那么有没有人不在这张网里呢?有的,那就是儿童。这就是封子凯的艺术当中的第二个主题——童真。他画里最动人的是那些憨态可掬的儿童,想画好儿童并不容易。我的印象里,封子凯之前和之后中国画里真正的儿童形象并不多,有的死气沉沉,有的就满脸成人的表情。
儿童精神的内核就是生命里最本质最真实的力量也是许多艺术家所追求的状态凤子凯对儿童身上的天真和韧性可以说是无条件崇拜他整天观察自己的孩子把他们画到画里他发现儿童是用全副的精力在应付生活失手打破了玩具之后比大人们的
还要破产还要伤心要哭的昏过去一两分钟儿童思维不受客观现实支配要不到月亮也会觉得愤怒
凤子凯觉得这种彻底的自我是很动人很美的儿童的游戏里有无尽的创作力和通感我们看过他的漫画他的女儿给凳子穿鞋时发现凳子比自己多长了两只脚他的儿子用两只菩萨当轮子想象着自己在骑脚踏车从中就获得了无尽的快乐他说大人所谓的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孩子来全是不自然的病态的虚假的
他们比我聪明健全的多然而他们又是我所生的儿女这是何等奇妙的关系我的心被四件事所占据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的艺术与儿童
这里我们可以比较一下, 丰子凯的《崇拜儿童》还和鲁迅的《崇拜青年》不一样,鲁迅认为青年的单纯和热血中有民族未来的出路,虽然他预感到青年同样会堕落,但也只好这么希望。
风子凯对儿童的崇拜虽然单纯,但他完全的清楚,童真是必定消失的,自己只是短暂的守望者。他发现大女儿在 14 岁时变得懂事听话,把巧克力均分给弟弟妹妹时,不是像一般的家长就觉得很欣慰,而是叹息说,你开始忍耐自己的欲望,谋他人的幸福了。他对孩子说,你们果真抱怨我,我的欢喜。
到你们的抱怨变为感激的时候,我的悲哀来了。当然了,孩子理解这些话事,就已经长大了。既然丰子凯清楚童真必然会消亡,他想要寻找更永恒的艺术归宿,这就是他的第三个主题——佛教中的慈悲情怀。这是丰子凯艺术里重要的组成部分,丰子凯说,社会中一般人说的佛教,歪曲了佛法的本意,
很多和尚只是从事职业,和佛教没关系,很多信佛的人其实是靠烧香念佛来换功名利禄和来生福报,相当于是行慧。他在佛教的慈悲里体验到的是什么呢?这是我们下一部分主要来说的问题,奉子凯抗战后的经历,以及他花费 46 年时间完成的《护生画集》。
我们在这里先暂时的总结一下, 丰子凯艺术的精神内涵是普遍的同情,其中的三个主题,从艺术的绝对自然,儿童的天真精神,到宗教当中的博大慈悲,一个比一个深入。下面我们再来说《护生画集》里的博大慈悲。
《护生》是保护的护,生命的生,内容是并列直白的漫画和文字,规劝世人慈悲向善,爱护生命。第一册是在 1928 年,凤子凯 31 岁那年,为了纪念师父、红衣法师李淑彤的 50 岁生日,他画了 50 幅护生主题的画。
红衣为他配了 50 首诗,含义就是让人一看就懂,即使不识字也能看画。凤子凯当年发愿,自己今后每个十年画一册,每册都增加十幅,一直到红衣 100 岁时,出完第六册,才算功德圆满。
红衣也高兴的答应了,然而红衣在 63 岁圆寂,师徒只合作了两册,风子凯则是真的赶在了 1975 年去世前,完成了全部的六册。这部《护生画集》一直在海内外的佛教界有很大的影响,风子凯和李淑彤合作也是难得的艺术品。
我们来看从 1937 年前后的第二册到 1975 年前后的第六册,这段时间可太不平静了。画这样的画册,封子凯是要应对许多冲突的。首先就是抗战,日军入侵江测以后,封子凯举家难逃,追随他任教的浙江大学一路的向西南走。
在路上,家乡就传来了消息,元元堂被日军轰炸的只剩下了几扇门板,有人就对他说,他痴斋信佛却到此横祸,这是佛祖不显灵。封兹凯认真地写了一篇《佛无灵》,他说,我早就厌烦了这种话。
难道别人家烧锅只剩下我家安然无恙就是佛祖显灵吗?我吃素有一半是家传的生理原因不是想换什么保佑和幸福吃不吃肉之类的都是小事真的信佛要明白物我一体怀抱广大的慈悲心爱护一切的生灵这篇文章也解释了他画《护生画集》的原因他说
护生其实就是为了护心,诗话里劝人不要杀生,目的是要保护人的心灵,不能养成冷酷和残忍的性格。冯子凯看到,越是战争中,保存健全的人格越重要,他在学校里看到一群学生围着抗日宣传画咯咯的直笑,因为有幅画里背着孩子逃难的妇女的头被炸掉了。
这让封子凯目瞪口呆他说激发仇恨的宣传让青年人对战争的残酷感到了麻木这就让他担心国家的未来他觉得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建立对于个体生命的普遍同情之上封子凯在自己的抗战漫画里重画了这个场面他画的是一位正抱着婴儿哺乳的母亲同辈
头被落下的炸弹炸成了一片模糊这个凄惨的场面就更具体更触目惊人
不难理解,他在抗战时画佛教题材的护生画集,会被指责为消极,甚至不抵抗。他的老同事、学者曹巨仁就公开的批判他,说民族威王之际,他该把那些画复制一句。向来温和的冯子凯则以绝交为回应,他说中国受到了侵略,就像一个人生了重病,当然要吃消炎药,但也要吃补品和粥饭。
补品是什么呢就是传播爱护生命观念的艺术当然 凤子凯在《抗战》当中也不是只画护身画戟他还创作了大量宣传《抗战》的文章和漫画完成了一部揭示日军侵华历史的画册
1942 年,红衣法师在福建原济,冯子凯正全家的流落在外,他在文章中说,我接到他的死的电告,并不惊慌,并不动哭,老实说,我的惊慌与动哭,在确定他必有死的一日之前,早已在心中默默地做过了。
他为弘一画了一百幅画,原文的说法是"造像一百尊",也就是认为弘一修成了菩萨正果,他继续的做的另一件事是完成剩下的四册护生画集。
新中国成立以后,冯子凯作为爱国民主人士享有很高的政治待遇,除了担任上海国化院的院长,还担任过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文联副主席。这样一来,接着化互生化集的矛盾就出来了,比如有人提醒他,互生化集和消灭四害的卫生运动都是有矛盾的。
这个时期呢画家们大多改变了风格和主题走新的文艺路线而丰子凯还是继续的履行自己的誓言悄悄的画《护神话记》他把画通过航空邮件寄给了新加坡的广恰法师托他在国外出版俗话说纸里包不住火这种顶风作案让丰子凯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巴金在一篇文章里写道,这些年我走过冯先生家,心里就很不好过,我都受不了那种批斗,他那样一个淳朴善良的人怎么办呢?一天我看见他,胡子也没有了,冯子凯标志性的胡子是他从母亲去世后开始留的,留了几十年,挨批斗时被人剪掉了,冯子凯自己说,野火烧不尽,春风,
吹又生 1969 年 72 岁的风子凯被下放上海市交劳动后来呢就因为肺部感染被送回了家里监视居住有关风子凯的传记和纪录片里他的家人回忆他好像故意不治疗把该吃的药啊都悄悄的扔掉了其实这时他已经患上了肺癌他不愿意治疗是很可能是为了家里提前画完第六册护生画集
在 1971 年,他曾经写信给广恰法师说,弘一法师约画的六册已成其五,递进来梦中常念此事。他家人劝他不要再画了,免得再惹麻烦,而风子凯在给儿子的信里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画也如此。"他想请书法家朱又兰为第六册配诗文,又担心连累他。
朱又兰文讯说我也是佛门弟子愿担此风险他俩在极其秘密的情况下合作完成了最后一册《护神话集》1978 年由广恰法师回国取走在香港出版
距离第一册的出版整整相隔了 50 年第六册的最后一幅是架在火上的汤锅里一条善于供起身子奋力保护中的后代凤子凯对他那些看上去随意的小话所报的也是同样的精神
我们今天说的《圆圆堂随笔》不只是一本单行文集,丰子凯把自己的所有的文章统称为《圆圆堂系列》,最后的一篇写于 1974 年,在这一年他偷偷画的两幅画被人发现举报,成为新的批斗对象。1975 年的 8 月,丰子凯肺癌复发了,9 月 15 日病逝于上海。
这样的一位最与事无争的、追求儿童式的天真、宗教式博爱的老画家,后半生一直处于反复激烈的冲突之中,也一直在尽可能的保存自己的艺术。他没有彷徨和呐喊,没有讽刺和攻击,所传达的是人对于人的博大同情。
澳大利亚的汉学家白杰明为冯子凯写过一本传记,题目就非常的好,叫《艺术的逃难》。这真的是冯子凯的写照,他既是为了艺术在世间逃难,也是逃难到艺术当中去。抗战时他写过一篇散文,他问四岁的儿子华瞻最喜欢什么,孩子回答逃难。
你晓得逃难是什么吗?就是爸爸,妈妈,姐姐,大家坐汽车去看大轮船。风子凯说,原来他所见的是逃难的这一面,这真是可欢喜的事。我们在风子凯的人生和艺术里,见到了同样复杂的悲哀和欢喜。风子凯的简简单单,为什么别人没法复制呢?我想啊,你明白了吧?
总结最后啊我们简单的总结一下第一风子凯艺术的独特性在于普遍的同情心这是二十世纪中国文艺里的席缺精神风子凯在李淑彤的引导下走上了绘画之路在日本手煮酒
梦二漫画的启发确立了自己的艺术风格第二他从早年对人生的疑惑和悲哀出发寻求自己的人生和艺术道路其中啊有三个重要的主题一是从艺术到生活追求自然之美第二是尽可能的保存儿童式的本真第三是在佛家的慈悲和博爱里寻求寄托宗教和艺术是丰兹凯剪断生活之网的剪刀
这几重境界支撑之下的生命同情是丰子凯艺术的精神内涵。第三,丰子凯历时 46 年创作的《护生画集》是他最重要的作品,这不是一本简单的佛教宣传画,而是他为众生所作,目的是保护民族的心灵和国家的未来。为此,他经历了数不清的磨难,相对于这种精神分量来说,
我开头的那个担心也就是风子凯专画漫画能不能算艺术大师是不是变得一点都不重要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