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不吝点赞 订阅 转发 打赏支持明镜与点点栏目
怎么用毕生发展心理学思维理解人的一生解决人生当中的常见问题和困惑由于这是一套讲心理学的书并且是心理学当中一个比较前沿的分支为了让你更好地理解接下来的内容我先把毕生发展心理学在整个心理学知识体系当中的
请不吝点赞 订阅 转发 打赏支持明镜与点点栏目
现代心理学起源在 19 世纪末 1874 年德国生理学家威廉冯特发表了生理心理学的原理他在序言里曾经非常有雄心的就宣布要建立一个全新的学科也就是心理学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狂妄呢如果把威廉冯特还原到那个时代你就会发现他说这话还真不是夸夸其谈
比如在这之前仅仅五年俄国化学家门杰列夫制作出世界上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在这之前十几年达尔文出版了他那不在当时看来惊世骇俗的物种的起源论那个时候正是一个新学科不断涌现的时代果然 1879 年威廉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
标志着心理学终于脱离了哲学等传统学科作为一个全新的独立学科诞生了而也靠着这股敢于开天辟地的精神它被称作是现代心理学之父这就像是人们盖房子先打基础在一层层往上垒砖正是在威廉·冯特建立起心理学这门学科的基石上才有了后来你知道的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和提出五层需求理论的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再往后呢整个二十世纪可以说是心理学蓬勃发展的一百年相继产生了很多新的分支比如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生物心理学和今天要讲的发展心理学那么发展心理学和其他分支有什么不一样呢又和今天这本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是什么关系呢应该是
应该说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学科它的各个分支也是根据研究角度的不同来划分的比如认知心理学就着重探究人心智的运行方式神经心理学偏重于脑的结构功能等等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角度是从年龄这条线切入研究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转变
需要注意的就是这里的年龄可不只是成人它还包括了人的幼年时期更进一步还要从受精卵胚胎的孕育起算因为在心理学家看来人首先是一种生物它的性格气质和成年以后的表现自然要受到基因遗传成长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这种早期的影响会像胎记一样跟随人的一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学者们都把儿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划等号因为发展心理学这个分支从它诞生到成型刚好是跨越了两次世界大战
由于战争疾病很多人寿命都不长所以那时候的研究范围通常很窄但到了上世纪 70 年代以后随着外部环境稳定和医疗技术水平提高人的寿命大幅度的提高心理学家们也有精力坐下来重新审视人的发展
在这个大背景下毕生发展心理学诞生了他把视野从儿童拓展到了成年和老年真正实现了从胚胎到死亡的全过程心理研究作为发展心理学的升级版毕生发展心理学最大的亮点就是提出了毕生发展观也就是说发展是持续终生的并不存在哪个年龄段最关键比如
比如人们通常都认为年轻人更多的是增长老年人更多的是失去但在毕生发展观看来无论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是有得有失只不过侧重点不一样也正是因为如此终身学习才是要贯穿人的一生的
说完了毕生发展心理学在整个心理学体系当中的位置那么回到这本书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上来这里的伯克也就是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伊利诺伊州大学心理学教授同时他还是一位非常权威的心理学教科书的编写者这本书就是他凝聚了 30 多年的研究实践和教学经验
编写成的在美国很多高校都被列入了心理学专业的必修数目
由于这套书涵盖了人的一生体系非常庞大接下来我将分成三个部分来为您解读第一部分我将会讲到怎样用毕生发展心理学思维理解婴儿时期的成长对人一生当中的影响第二部分我会讲到成年人和青少年经历的一些心理转变最后一部分我来谈一谈人在中年以后的心理发展问题
首先我会从人的性格安全感和思维这三个方面来给您讲讲人在婴幼儿时期的心理发展下面我就来一个一个的说咱们先来看今天的第一个观点人的性格由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中国人经常说人之初性本善也有学者说西方的法律体系是建立在人之初性本恶的基础上即使无论性善还是性恶
还是性恶论都是相对主观的判断毕竟好坏善恶是一种简单的二元标准但人的复杂性决定了性格这东西可不是非黑即白的他不能用简单的二元标准来判断那么在这个问题上毕生发展心理学是怎么看的呢他认为人的性格是由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并且在不同领域不同年龄这两方面作用都不同
如果用简单的六个字来概括就是分情况随发展为了解释这个问题心理学家选取了一万三千多对双胞胎进行统计性研究之所以会选择双胞胎是因为双胞胎的血缘关系决定他们有非常相似的基因这样便于对遗传因素的影响进行观察在
观察中就发现这些双胞胎治理的相似度远远要比普通人之间的治理相似度更高并且同卵双胞胎之间的相似度更高作为同卵双胞胎就是指由一个精子和一个卵子结合产生的一个受精卵
这个受精卵又一分为二形成了两个胚胎在所有类型的双胞胎当中这种同卵双胞胎的遗传基因是最相似的所以这个现象说明至少在智力方面遗传因素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那么除了智力其他方面呢研究中就有这么一对墨西哥籍双胞胎姐妹他们出生以后被纽约的两个家庭分别收养直到很多年以后因为一个共同的朋友两个人才知道对方的存在这这对姐妹在重逢的时候就发现了很多相同之处比如说喜欢同样款式的衣服都是班里的中等生都喜欢熬夜都爱跳舞这
这就说明遗传因素对智力以外的其他特质也有很大的影响不过当心理学家们再次对这 13000 对双胞胎进行更深度的调查就发现这样的规律遗传在人格社交方面虽然也有影响但它并不像智力方面影响那么大
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影响还会降低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环境的影响也就是恰当的环境会激发遗传因素的作用不恰当的环境会限制遗传因素的作用比如说一个有音乐天赋的孩子对各种乐器特别的敏感但他生活的地方恰恰没有这种环境慢慢的这种遗传特质得不到表达就被
抑制住了在他后来的人生当中可能并没有表现出更强的音乐能力同样在社会规范方面也是这样按照毕生发展心理学的观点人的行为倾向的确会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比如说有的孩子天生好动有的孩子天生安静但这些只是基础而对于系统化的社会规范人的
而
而到了一定程度也就是两岁左右孩子就已经能够把这些反馈组装起来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这也是人形成所谓良心的关键时期在世界很多不同的文化当中都有一些专门的词语来形容这种所谓明辨是非的能力比如哈德逊湾的印第安人会说孩子学会了推理而费济群岛的人则说孩子变得
这些只有在后天的教养当中才能慢慢的形成
心理学家就发现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是被训斥甚至接受体罚孩子长大后往往就有更多反社会倾向相反即便某个孩子在遗传上有那些所谓的恶的因素如果他受到了善待得到更多的爱也可以改变今后的性格走向这样
这就是今天给您讲的第一个观点人的性格由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遗传因素对智力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在人格社交方面虽然也有影响但不像智力方面影响那么大并且随着年龄增长这种影响还会降低而环境的影响会越来越大人的道德感是后天形成的和后天的脚印有关
下面我们来讲第二个观点早期的依恋发展塑造人成长以后的安全感在你的身边可能或多或少都存在这样的人他们暴躁易怒敏感多疑动不动就会发火从心理学上讲这些都是不安全感的表现或者进一步的来说从毕生发展心理学观点看这些都和人在早期依恋的发展程度有很大的关系
这里说的依恋并不是一个文学上的词儿而是一个专业的心理学术语它是指人对生活中特定人的情感连结这种情感连结能让人在和其他人的交往当中产生愉快的体验面对压力的时候得到安慰一般来讲六个月以后的婴儿会依恋那些能满足他们需要的熟人特别是父母
比如当妈妈走进房间的时候孩子会露出开心的微笑当妈妈把他抱起来的时候他会用小手摸妈妈的脸和头发当焦虑或者是害怕的时候他会爬到妈妈的腿上这些都是依恋的表现早在 19 世纪弗洛伊德就曾经提出
婴儿和母亲的情感连结是以后所有人际关系的基础这句话没有错不过他在一百多年前的研究当中仅仅把喂养当作依恋的基础这就有很大的局限了在
在后来更新的心理学研究中证实婴儿不仅能对喂养的人产生依恋还可能会对兄弟姐妹祖父母甚至房间里的物体形成强烈的依恋比如说地板玩具型等等这些东西可从来没有喂养过他们那么人为什么会有依恋感呢如果你单纯的从直觉去想可能会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但如果从毕生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去看还真没这么简单
因为毕生发展心理学是把人放在了整个生物进化的过程当中去观察的在这种观察下,依恋是进化的产物它可以增大物种存活的几率或者再进一步说,这是人类自然进化出来的一种繁衍的策略很多低等的生物,比如说青蛙,它们采取的就不是这种策略虽然有小蝌蚪找妈妈这样的童话故事但这只是把人的情感加在了动物身上
实际情况就是当青蛙的卤胺孵化成了蝌蚪以后它们基本上就各自奔天涯了青蛙采取的繁衍策略是尽可能增大后代的基数或者说尽可能产更多的卤胺这样即便有一些环境变化或者遭到了天敌的进攻它们依然能够保证有足够多的后代存活下来但人就不一样了因为
因为人一次性产生的后代数量不可能那么大并且人在早期没有像蝌蚪那样的自由行动能力所以他必须考依恋想方设法的把成年人留在自己的身边这方面就比如说婴儿常见的分离焦虑当他们依恋的人离开的时候孩子就会表现出烦躁不安又哭又闹孩子其实是在用他们的方法把大人叫回来
不过这种分离焦虑并不是永久的当孩子慢慢长大有了一定行动能力和理解能力这种进化当中的生存武器就会慢慢淡化分离焦虑会随之就慢慢消失甚至孩子会和父母商量比如说有的孩子就会对爸爸妈妈说能不能讲个故事再走啊能不能早点回来呀
有很多的因素都会影响依恋的发展比如说家庭环境父母的婚姻质量有没有兄弟姐妹等等甚至包括父母在童年时期的依恋记忆也会影响他养育下一代时对自己孩子的依恋反馈
毕生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一般情况下能够客观冷静的讨论他们自己童年的妈妈对孩子的依恋感通常能够正确处理而那些对童年回忆抱有困惑甚至怨恨的妈妈对孩子的依恋感也会产生抵触情绪
这会进一步的影响孩子一年阶段的健康发展可是有意思的就是在针对不同文化的研究当中发现父亲的疼爱对孩子的健康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比如在非洲中部有一个现在还狩猎的部落阿卡人阿卡人的生活里父亲一天里有多半的时间都待在孩子目光见到的范围之内他们每天抱孩子和孩子一起玩的时间是其他文化形态里父亲的五倍之多
因为出于狩猎的需要阿卡人的夫妻关系往往非常亲密两口子白天一起合作打猎晚上一起做饭父亲照顾孩子的时间就多了这样在阿卡人的孩子长大以后他们就有更强的安全感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那么在了解了依恋的原理之后对于正在做父母或者是准备做父母的人来说该怎么对待孩子的
最简单的就是多花一些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尽量的减少孩子失宠的感觉同时对孩子要求被关注的需求做出及时的反馈不要小看了这些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这些都会在他们成长以后得到加倍的回馈
这就是给您讲的第二个观点早期的依恋发展塑造人成长以后的安全感成年人的不安全感一般都和幼年时期的依恋障碍关依恋不仅指未养的人还包括其他人和物这是人类进化的产物它可以增大物种存活的几率分离焦虑是早期依恋的典型表现当孩子长大会慢慢的淡化家庭环境父母的婚姻质量都对依恋有很重要的影响
父母要多花一些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对孩子被关注的需求做出及时的反馈下面来给您讲第三个观点魔幻思维是人心理发展的必经阶段魔幻思维这个词听起来很玄但实际上它距离我们的生活一点都不遥远
什么是魔幻思维呢你看啊每个人大概都有过这样的一个阶段就是你在很小的时候对着一个玩具说话或者蹲在地上对着蚂蚁说话你觉得呀他们都能听懂你的话即便这些记忆啊早已经模糊不清了你一定也看到过身边的很多孩子有过类似的行为不要以为这仅仅是单纯的幼稚实际上在毕生发展心理学上这是有着系统解释的
它叫做人的前运算阶段大约出现在人的二到七岁简单来说呢这里的运算指的就是人观察世界和理解世界的能力前运算阶段指的就是人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但这种思维能力还不够成熟需要用游戏模仿甚至模仿
魔幻的方式来理解自己和世界的关系所以魔幻思维意思就是说孩子会用成人看来非常有魔幻意义的方式来理解世界比如说他们会认为日月山川花草树木都是有生命的房间里有精灵妖怪小仙女等等你可以想象一下在两岁以前人还没怎么真正的接触外面的世界
在两岁以后随着慢慢的就会说话了也有了一定的行动能力了解外面世界的机会一下子就增多了这个时候当很多之前没有见过的新鲜事物扑面而来的时候孩子就需要一种心理机制来进行调节调节的表现通常是思维方式上的以自我为中心
这里的以自我为中心并不是惯常理解的自私而是说他会把之前的感知方式迁移到新的世界当中比如刚才说的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主要就是针对这个阶段孩子讲的因为他没办法完全的理解像蝌蚪青蛙这类两栖动物的变化关系但他知道自己对妈妈的依恋所以当你跟他说小蝌蚪也是像你和妈妈一样对大青蛙有依恋他就会相信
像刚才说的魔幻思维也是感知迁移的一种孩子会理所当然的认为我是有生命的那自然界的其他很多东西也都是有生命的比如说打雷下雨成人会用水蒸气凝聚成了雨滴云层摩擦生电等等科学规律来解释但前运算阶段的孩子就会认为那是神仙打开了雷电的开关才会打雷因为这是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
先例学家经过大量的统计研究后就证实绝大多数三到四岁左右的孩子会相信仙女妖怪精灵等等这些超自然力的东西但随着四岁以后对事物原理的慢慢熟悉这种思维就会逐步的减少比如很多的孩子会
慢慢的知道圣诞老人原来是由人来扮演的太阳月亮原来是不会说话的而到了六七岁以后孩子就慢慢过渡到具体运算阶段思维和理解能力又会进一步增长比如当你把水从一个细高的瓶子全部倒进了一个又矮又粗的杯子他就会知道水的多少并没有变化只是容器的形状变了这些在前运算阶段的孩子是很难理解的
但这又是一个必经阶段所以他会用一套特有的思维方式来建立对世界的基本认识所以魔幻思维其实是在为今后的心理发展打基础
所有的孩子都是以差不多相同的顺序经过这几个认知发展阶段但每个孩子发展的快慢不一样所以对家长来说要给孩子足够宽松的环境启发他们发现自己探索世界对老师而言要关注到每个孩子发展的快慢不一样不用同一个标尺来衡量对孩子存在的疑问要及时的给予解答引导他们提高认知能力让思维慢慢的完成过渡
这就是第三个观点,魔幻思维是人心理发展的必经阶段,人在幼年阶段的魔幻思维不是单纯的幼稚,它是人的前运算阶段,这个阶段人具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但还不够成熟,所以需要用游戏、模仿甚至魔幻的方式来理解自己和世界的关系,对家长和老师来说,要注意引导、启发、引导他们正常的发展,提高认知的能力。
总结到这里上部分的内容啊我就为您讲完了下面啊我们再来简单的回顾一下第一人的性格由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遗传因素对智力的形成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人格社交方面虽然也有影响但不像智力方面影响那么大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影响还会降低这其中
第二,早期的依恋发展塑造人成长以后的安全感,成年人的不安全感一般都和幼年时期的依恋障碍有关,依恋不仅指未养的人,还包括了其他的人和物品。
这就是人类进化的产物它可以增大物种存活的几率分离焦虑是早期依恋的典型表现当孩子长大会慢慢的淡化家庭环境父母的婚姻质量都对依恋有很重要的作用父母要多花一些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对孩子被关注的需求做出及时的反馈
第三,魔幻思维是人心理发展的必经阶段,人在幼年阶段的魔幻思维不是单纯的幼稚,它是人的潜运算阶段,这个阶段人具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但还不够成熟,所以需要用游戏、模仿甚至魔幻的方式来理解自己和世界的关系,对家长和老师来说,要注意引导、启发、引导他们正常发展、提高认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