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3

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3

2025/6/30
logo of podcast 阿司每日读书分享

阿司每日读书分享

AI Chapters Transcript
Chapters
中年危机通常发生在40岁左右,表现为对自身和外部世界关系的重新审视。生理变化、社会竞争减少等因素都会导致中年危机。高教育程度者危机感较迟来,因为他们能更好地与社会接轨,更平和地看待变化。终身学习能帮助人们应对中年危机,保持与社会的联系,并提升个人价值感。
  • 中年危机大多发生在40岁左右
  • 生理和社会因素导致中年危机
  • 高教育程度者危机感较迟
  • 终身学习是应对中年危机的良药

Shownotes Transcript

你好我们接着来为您解读佛克毕生发展心理学的第三部分怎样用毕生发展心理学思维更好地解决中年期以后生活当中的常见问题在第二部分我们讲到了性别认同是一个从自然到社会的过程在人的早期还不能把性别和外表建立起稳定的关联这种关联是随着进入社会以后不断强化的从

从家庭、学校到工作岗位是人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人会基于性格对一些职业产生偏好会通过初步就业了解真实喜好之后再重新调整方向这些都是对人格的完善从激情到陪伴的转变是爱情的正常状态这不代表感情变淡从

从发展的视野看,陪伴才是常态,而同一性构建是人幸福的关键,它最终解决我是谁的问题。在第三部分当中,我们将进入中年老年阶段,在这个阶段,人将面临身心的衰老,中年危机,甚至死亡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对待这些问题毕生发展心理学都做了科学的解释理解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看待自己的过去和未来更好地善待身边人同时这也是这本博客毕生发展心理学这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我将从全局的角度来给您梳理一下任医生当中各个阶段的心理发展情况下面我们就来一个一个的说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观点终身学习是应对中年危机的良药提到中年危机这个词很多人都知道但谈到它具体是怎么回事一些人却含糊不清心理学家经过大量的调查统计研究发现所谓的中年危机大多发生在 40 岁左右

这个年龄段的人前半生通常都经历了很多家庭或者是职业方面的变化不管这些变化带来的是狂风暴雨还是和风细雨大多数人都会在这个年龄以后更加转向自身关注更有意义的个人生活这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人在生理方面的变化除了睡眠质量食欲性欲的减退各种年轻时候没有的疾病都慢慢的找上门来

而肠胃颈椎时不时的不舒服也经常会提醒人们已经进入了中年期即便没有这些问题女人的皮肤没有之前的光泽和弹性男人的肌肉慢慢松弛也会给一些人带来焦虑社会交往方面随着年轻人后浪推前浪的成长中年人的事业发展机会明显比过去减少了很多

有些人因为没有实现早年的梦想而感到失望还有一些人希望趁着自己还不是太老找到一条更满意的生活道路换句话说人在中年以后普遍开始重新认识自己重新评价自己和外部世界的关系在

在这一点上,男女两性随着年龄变化体现出来的特点是非常有意思的,男人在年轻的时候更多的表现出主动性,进取心和在事业上大量精力的投入,而进入中年以后,他们往往会减弱雄心壮志,更多的把时间花在关注自我和照顾家庭上。

而女人在年轻的时候由于一心一意的养育子女在职业上没有太多自我实现的机会这个时候反而会表现出相反的方向她们往往在子女慢慢长大以后更多的转向职业拓展或者是社会交往方面

曾经在年轻时候男女两性非常鲜明的社会性差异和性别壁垒进入中年以后开始慢慢变得模糊但无论是男人女人总体的方向都是中年以后不再像年轻时候那样过度的关注社会评判的标准过度的在意别人的看法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关注内心的成长和反思更加期望内心的平静这个时候终身学习就成了一剂良药

虽然刚才说到 40 岁左右是一般中年危机的起点但这只是一个平均的年龄具体到个案还有很多的差异比方说一些人过了 35 岁就开始感觉到危机而还有一些人直到 50 岁也依然精力旺盛在调查研究当中心理学家发现中年人的危机感和教育程度有很大关系基本上教育程度越高危机感来的就越迟

因为除了刚才说的胜利原因,中年危机在心理方面很大程度是源于和整个社会的脱节面对不断涌现的新事物、新信息,过去的认知无法理解和消化这种和时代的疏离感也导致了焦虑的产生但是同样的情况,在一些从年轻时候就坚持学习,养成良好习惯的人,几乎就感觉不到危机

对他们来说即便是和有同龄人一样的生理衰老迹象但由于所掌握的知识和信息让他们的思维更加开阔更好的和社会接轨也能更平和的看待这些变化在美国所做的一项调查当中在过去 25 年里毕业以后在重返校园的人数比例

从之前的 28%增加到了 40%而这当中 35 岁以上的学生增长更快他们重返校园有很多种原因有的是为了获得自我成就感还有的是为了给孩子树立榜样或者给整个家族增加荣誉总之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

从课程上看中年以后的学生很少像年轻人那样单纯关注职业方面更多的人会主动的选择课程探索和他们能力相关的领域或者是自己真正喜欢的方向比如有的人会选择心理学有的会选择哲学艺术等等这些可能都是在他们年轻的时候想学却没有学成的专业

除了大学在欧洲和美国还有一些专门机构针对中年以上的人的学习比如他们会安排学生写个人传记做电影编剧有的人还会学习新的语言甚至学中国话等等

通过这些教育中年人拓宽了事业也慢慢消解了危机感这就是第一个观点终身学习是中年危机的良药中年危机大多发生在 40 岁左右大多数人都会在这个年龄以后更加转向自身关注更有意义的个人生活

这种转变和生理原因有关也和社会原因有关但年龄不是绝对的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危机来得越迟因为他们能够和社会更好接轨能够更平和的看待这些变化

下面我们来讲第二个观点老年期的熟人社交是对时间的积极适应人们经常说朋友是大浪淘沙的如果仔细的观察你可能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人的年龄越大就越倾向于和熟人交往到了老年期这种熟人社交几乎就达到了一个顶峰随着爱情向亲情的完全转变婚姻关系变得更加稳定兄弟姐妹之间也越来越亲密

但关系非常要好的朋友反倒是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聊聊几个人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在毕生发展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叫做社会情感选择理论他认为

社交范围的大小和人对时间的感觉有关举个例子来说对于一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他对社交的选择往往是从实际出发比如今后哪些人可以在工作上建立合作关系呢哪些人能在生活里成为朋友呢甚至即便这两项都不具备仅仅是这个人的消息比较灵通或者生活比较有趣可以从他身上获取到很多信息也成为了交往的理由

但老年人的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他们大多数已经退出工作关系回顾过去他们一生都在接收信息积累信息这些对于他们来说已经不重要了而对于朋友方面虽然生活当中也有精神需求但他们一直都在接收信息

意识到自己所剩下的时间已经不多所以更愿意和那些了解自己喜怒哀乐而自己又非常了解的人去打交道因为这样他们付出的情感成本最少得到的感情回馈最多比如对于一些知根知底的老朋友他们很多年里共同经历了一些事这个时候坐在一起喝喝茶聊聊天下下象棋

所以

所以对老年人的熟人社交表面上看是一种随年龄增长的挑剔但本质上这是一种对时间的积极适应他们追求的不是获取信息而是情感上的愉悦他们会选择那些能够激发积极情感的人愿意倾听他们当年光辉事迹的人而主动回避那些让他们生气或者是不舒服的人除此以外即便是遇到了矛盾他们也不会像年轻人那样争吵

而更多的是用建设性的方式表达关心或者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老人们的社交网络看起来好像是变小了但实际上朋友之间交往的质量反而更高了

为了印证这个原理心理学家做了这样的一个实验邀请几位八九十岁的老年人想象他们突然接到医生打来的电话说有一项新的医疗技术突破可以让生命再延长 20 年这个时候再问他们愿意和哪些人交往呢研究人员惊讶的就发现老人们之前对熟人社交的强烈偏好突然就消失了

他们全新的社交模式变得像年轻人一样五花八门有的人甚至想尝试再去参与陌生人聚会认识更多新的朋友体验更多新鲜有趣的生活这个实验非常清楚的就说明人的社交是和时间感有很大关系的

随着年龄不断的增长人对于剩余时间的感觉会越来越强烈而到了老年这种时间感达到了一个极致在没有办法改变寿命长短的时候老年人会发展出一套自我调节机制把社交用在情感成本最低但反馈最大的人身上

我们来说一个身边的例子很多现代社会的家庭容易出现问题往往是子女在外打工挣钱了想把老人接到身边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他们反倒闷闷不乐子女想的是离老人近一点照顾起来也方便但是就像刚才说的老人的时间感会让他们不自觉的倾向于街坊邻里的熟人社交到一个新的环境之前的熟人都不见了他们难免就会感觉到孤独

严重的情况啊还会生病所以在对待这个问题上作为子女尽孝心它是好的但也要考虑到老人的感受不妨啊也听听他们的想法这就是第二个观点老年人的熟人社交是对时间和积极的适应

社会情感选择理论认为社交范围的大小和人对时间的感觉有关老年人意识到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所以更愿意和那些了解自己喜怒哀乐而自己又非常了解的熟人打交道他们追求的不是获取信息而是情感上的愉悦虽然社交网络变小了但交往的质量更高了下面我们来讲第三个观点适当的死亡教育可以提高人的生命质量

从古至今死亡都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对于生命终结的客观现象不同人群都有着各自的解释

毕生发展心理学研究证实截止到小学的时候儿童对死亡就已经有一定认知比如看到小动物死去昆虫植物的死亡都会对他的心理产生影响他会慢慢知道一个有生命的东西死去了就再也不能活过来不过这个阶段的孩子认知差异也很大由于文化原因一些孩子对死亡的理解比较模糊而另一些孩子就比较清晰比如

在中东很多国家孩子们由于亲眼见过家人出发去参军打仗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在他们六岁的时候就能说出像成年人那样对死亡的理解到青少年时期人对死亡的理解虽然继续的加深

但却很难和现实生活建立关系因为相对于婴儿和成年人青少年的死亡率毕竟比较低也正因为这个原因他们往往没有太多的安全意识一项统计数据表明青少年对个人死亡的关联越弱他们做出冒险行为的概率也就会越高

成年人对死亡的态度大多就是回避因为他们正处在朝气蓬勃的年纪不愿意谈论这些话题真正对死亡思考最深的往往是中年人因为

因为这个时候死亡已经不再是模糊的概念他们知道自己不久也将会衰老告别人世而到了老年期虽然老人们对死谈论的也很多但这个时候他们想的更多的是死亡的过程和临终时的情景换句话说从少年到老年各个阶段的人都知道人终有一死不可避免只不过老年人更关注什么时候和怎么发生

那如果说死亡是一种客观现象没法改变那么真正和生命质量相关的并且产生影响的其实就是死亡焦虑因为这是一种主观心理或者是情绪表达用最通俗的话来理解就是人迟早是要死的担心也没法改变这个结果但人还是会担心

正是这种担心会改变人在生活里的很多行为模式不过死亡焦虑这个词听起来虽然有点负面但其实它不一定全都是坏事如果这种焦虑只是偶尔的并且不强烈它反倒能够促使人想更积极的方向发展

比如意识到自己生命的有限所以善待他人努力实现个人价值但如果这种焦虑感是长期存在并且很严重的话就会破坏人自身的调节机制甚至还会影响身体健康通过

通过对不同文化的对比研究死亡焦虑是可以通过教育来疏导的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常常担心直接谈论死亡的问题会加重他们的恐惧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心理学研究证实人在儿童时代对死亡有很好的理解反而在成年以后能够更加健康的看待死亡比如爷爷去世了如果爸爸只是告诉他的女儿说爷爷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旅行孩子就会很纳闷甚至就问爸爸

爷爷为什么不带我去呢我也会死吗你会死吗等等这样的问题这个时候啊父母不妨更直接一点的来回答爷爷要到很远的地方不会再回来了有一天爸爸妈妈也会这样但爸爸妈妈一定会等你长大成人我们在一起的路啊还远呢除了这种直接的表达死亡教育还有一种方法就是从

幼年时代多让孩子了解一些人体的生物学知识让他们更多的知道心脏脑肺胃和其他维持生命器官的角色这样不仅可以让他们更好的理解死亡缓解成年以后面对死亡的焦虑感也可以更好的提高生命质量增强安全意识

这就是今天我来给您讲的第三个观点适当的死亡教育可以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儿童对死亡已经有了一定认知青少年时期人对死亡的理解虽然继续的加深但却很难和现实生活建立关联成年人对死亡的态度大多就是回避真正对死亡思考最深的往往就是中年人而老人想的更多的是死亡的过程和临终时的情景是

适当的死亡教育可以让人更好的理解死亡缓解死亡焦虑增强安全意识总结下面呢我们来回顾一下这三部分音频一共讲过的内容

在第一部分里我讲到毕生发展心理学在整个心理学体系当中的地位心理学诞生在 19 世纪末由德国的心理学家威廉·冯特开创发展心理学是在心理学基础上产生的是 20 世纪发展起来的一门分支学科只不过早期的发展心理学研究对象所限往往局限在儿童心理而毕生发展心理学则是在 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对发展心理学的完善

他最大的亮点就是提出了毕生发展观也就是明确了从胚胎到死亡的研究范围把人的一生心理发展作为了整体去考察

去考察最后我讲到了人的性格由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遗传因素对智力的形成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人格社交方面虽然也有影响但不像智力方面影响那么大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环境的影响人的道德感是后天形成的和后天的教育有关

早期的依恋发展会塑造人成长以后的安全感成年人的不安全感一般都和幼年时期的依恋障碍有关依恋不仅指未养的人它还包括了其他的人和物这是人类进化的产物它可以增大物种存活的几率分离焦虑是早期依恋的典型表现当孩子长大会慢慢的淡化

魔幻思维是人心理发展的必经的阶段人在幼年阶段的魔幻思维不是单纯的幼稚它是人的前运算阶段这个阶段人具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但还不够成熟所以需要用游戏模仿甚至魔幻的方式来理解自己和世界的关系

那在第二部分呢,我讲到了性别认同是一个从自然到社会的过程,人的性别认同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先天的遗传基因,激素水平,后天的教养和成长环境都会影响性别认同的形成,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异常都可能导致性别认同障碍。

职业选择是对人社会性人格的完善从家庭学校到工作岗位是人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人会基于性格对一些职业产生偏好会通过初步就业了解真实喜好之后再重新调整方向这些都是对人格的完善

从激情到陪伴的转变是爱情的正常状态爱情刚刚开始阶段性吸引非常的强烈但慢慢激情之爱就会减弱逐步过渡到了陪伴的状态但这并不代表着感情变淡从生物进化的视野看陪伴才是常态

顺利度过转变需要两个人共同的努力在情感上给予支持同一性的构建是人幸福的关键同一性是心理学上的专业术语简单理解就是我是谁人随着成长本身就做出了一定的自我调节人在少年时会用一些人格特质来描述自己但由于思维的局限还不能把这些特质整合起来随着认知能力的提高人学会分情况讨论形成评价系统

在今天的第三部分我讲到终身学习是中年危机的良药中年危机大多发生在 40 岁左右大多数的人都会在这个年龄以后更加的转向自身关注更有意义的个人生活但年龄不是绝对的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危机来的就越迟因为他们能

而自己又非常了解的熟人打交道他们追求的不是获取信息而是情感上的愉悦

适当的死亡教育可以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儿童对死亡已经有了一定认知青少年时期人对死亡的理解虽然继续加深但却很难和现实生活建立关联成年人对死亡的态度大多是回避真正对死亡思考最深的往往都是中年人而老年人想的更多的是死亡的过程和临终时的情景适当的死亡教育可以让人更好地理解死亡缓解死亡焦虑

说到这呢这套上下两侧的博客毕生发展心理学的全部精华内容我就给您讲完了我们从人的孕育出生一直讲到了人的年老告别从讲过的内容你应该能够感受到毕生发展心理学对生命所抱持的科学态度

生命教育是目前国际上广泛认同的必备教育在中国还在起步阶段希望通过这三部分的内容分享你能对人在成长过程中的身心发展有一个新的认知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是从古希腊时代人们就在思考的三个终极命题这本书融合了生理心理发展的最新理论和案例给你做了生动的解答通过这些解答你可以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更好地定位自己了解自己同时作为一门发展中的学科它也是一个跨专业跨领域的综合性的学科涉及生物进化历史文化思维认知

等不同方面的知识了解这些有助于更好的理解生命拓展思维事业解决生活当中的常见问题恭喜我们又读完了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