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丑的历史

丑的历史

2025/1/16
logo of podcast 阿司每日读书分享

阿司每日读书分享

AI Deep Dive Transcript
People
主持人
专注于电动车和能源领域的播客主持人和内容创作者。
Topics
我从三个方面解读了《丑的历史》这本书:首先,我阐述了丑在西方艺术史上的几次重要胜利,从基督教的宇宙至美论中丑作为整体和谐的组成部分,到文艺复兴时期下流成为艺术表达方式,再到巴洛克和浪漫主义时期对恐怖与崇高的探索,以及颓废主义和前卫艺术中丑取代美的地位。这个过程体现了人们对丑的认识不断发展,美与丑的界限也逐渐模糊。 其次,我分析了书中关于‘女人的丑’的论述。在古典时代,对女性的丑的刻画一方面源于对女性根深蒂固的仇恨,例如中世纪对女巫的妖魔化;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不同艺术思潮对女性形象的借用,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用衰老的女性来反思美的消亡,巴洛克时期赞美丑陋的女性以激发感官刺激,浪漫主义时期歌颂病态之美,以及工业革命后用不道德的女性来表达道德的沦丧。 最后,我探讨了大众文化中的媚俗以及坎普艺术对媚俗的独特品味。媚俗作为一种丑,反映了时代罪恶的骚动;而坎普则以包容的态度,欣赏媚俗中独特的趣味,它解构了一切,以一种喜剧精神,表达了可以容纳粗俗的感受力。总而言之,《丑的历史》展现了人们在寻找美的过程中,不断与丑相遇,并逐渐意识到丑的价值,这不仅是美学理论史的进步,也是人类文明演进的体现。

Deep Dive

Shownotes Transcript

你好,今天我来为您解读的这本书,名字叫做《丑的历史》。对丑的审视标准如何随时间文明的不同而变化,女性作为审丑课题,如何跟随美学源流的演进展现出不同的形态。我们正处在美与丑相互混淆难以分辨的时代里,

不了解丑的历史,就不会知道今日的审美从哪里来,也不会明白为什么失去了丑,我们的艺术将减少一般魅力。丑比你看到的更变化多端,比你想象的更深刻和复杂,我们今天的审美甚至已经被丑占据了,你相信吗?

本书的名为《丑的历史》,作者在开篇就很明确地表明,西方文化与中国、印度、日本等地的东方文化很难类比,所以确切地说这本书讲的是丑的西方史。从以希腊文化为代表的古典时代,到人们去电影院观看生化危机的今天,

丑是如何站在我们视角的角落里变换着各种形象对我们的文明起作用的在讲述丑的历史之前我们先要搞清楚丑的概念美学家罗森克·兰茨是现代丑学的奠基人他在《丑的美学》一书当中提出丑是美的附庸认为丑只因为美才存在

丑是相对的因为他不能以自身作为衡量尺度只有美才是衡量他的尺度尽管本书作者多次引用了前辈罗森克蓝刺书中的片段但他并不完全赞同这种观点恰恰相反作者认为不能把丑简单的概括为美的反面丑是自成体系的丑不是作为美的陪衬而存在

它自身有更复杂更丰富的规律等待我们去发掘所以在这本《丑的历史》开篇的第一章作者就反问这是一个有美主宰的世界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早在暧昧的希腊人那里阴森恐怖的怪物和巨人就是神话当中不可忽视的存在了

本书将丑分为了四种类型第一种是丑本身比如说呕吐物和尸体第二种是形式的丑比如不合比例的五官第三种是艺术对丑的刻画比如画家笔下的尸体

第四种就是情境的丑,比如阴森的楼道或者忽明忽暗的房间,可见丑不能简单的概括为美的反面,它存在于视觉、心理和伦理等等各个方面,也会化身为恐怖、阴森、邪恶和下流。

本书的作者是翁贝托艾科被称作是百科全书式的作者他写过小说散文研究符号学理论还精通历史哲学是不可多得的全能学者本书的飞页有一张作者的照片 2007 年元宵节设于北京照片当中的翁贝托面对镜头含蓄的微笑眼神温和又幽默看到这样的学者你会很想和他聊几句

哪怕是问一些愚蠢的问题也觉得呀他会给你一个意味深长的答复可惜啊温贝托已于 2016 年因癌症去世我们能与之交流的方式只有阅读他留下的作品了在

在本期的音频当中,我会从以下的三个部分来对这本书进行解读。第一部分,介绍丑在艺术史上的几次胜利。第二部分,来讲对我们印象最深刻的一种丑,女人的丑。第三部分,来介绍与我们关系最近的一种丑,媚俗。

咱们先来讲一下丑在艺术史上的几次胜利一提到丑大家都认为是失败和负面的没有人愿意与丑相提并论但实际上丑在审美当中获得过几次明显的意义深远的胜利不了解这几次胜利就不能说真正的了解丑甚至也错过了有关美的内容

丑的第一次胜利来自基督教世界的宇宙至美论,既然上帝创造的宇宙至善至美,那么邪恶的存在也必然有其道理。经验哲学认为畸形和罪恶对整体的和谐有帮助,就像自然界的明暗对比和绘画当中的光影比例一样。

更经典的一个例子是,基督受难的形象总是浑身玄污,面孔因痛苦而扭曲。但越是如此,基督的神性之美就越深入人心。这不就是一种明暗对比,一种痛苦与伤痕的价值所在吗?所以黑格尔在《美学艺术》当中也说明,你不能用希腊那种美的形式来刻画基督遭受鞭打的情景。

所以从那时开始作为产生和谐与美的必要条件丑在宇宙当中的价值就被承认了丑的第二次胜利是在近代生物科学成名之后怪物对人们的威慑力大大减弱取而代之的是人们被激起的好奇心

越是奇形怪状的东西越能引起观看者的兴奋和想象人们不再单纯的去看待一个怪物的美丑而是怀着科学探索精神试图去分析和记录它们因此产生了怪物与异象怪物质等等猎奇的书籍这一次丑接着人们的好奇心以生物科学之名开始在人们的视线里大摇大摆了

丑的第三次胜利是在文艺复兴时期,下流,这种行为上的丑陋通过文学作品的描写成了讽刺的得力武器。与此相对应,中世纪作品当中丑陋的农奴形象与丑巨人也被升华为机智的农民与新时代的英雄。

论丑一书的作者罗科通过对动物产仔这样最丑事物的思考认为某些丑是一切好事的开始并提出自然之丑是一种好丑的说法可见丑或许也有善恶之分在文艺复兴思潮的影响下具有正面意义的好丑不再使人厌恶新艺术更是将下流从丑当中提炼出来对纯真的丑和禁忌进行美丽的刻画

比如塞万提斯的小说《唐吉赫德》描写了一位被丑化的落魄骑士他想入非非不务正业但事实上这本书写的是西班牙黄金时代的结束与骑士精神的消亡丑的第四次胜利是巴洛克时期巴洛克一词原意是不合常规特指形状不规则的珍珠

这个词最初用来形容缺乏古典主义均衡特性的作品后来成为了一种宁可打破形式均衡也要表现强度的艺术形式巴洛克艺术家对中规中矩的模仿自然之美失去了兴趣于是开始反过来喜欢超乎寻常之物探索暴力死亡与恐怖的世界

在这一时期,作家笔下的爱能够超越美丑的对立,传统美的特征被一一否定,苍老的男女苍白的尸体被满怀善意的歌颂,对痛苦与皱纹的描写不再刻薄。

而是充满了深深的同情所以这一次是巴洛克之美超越了善恶打破了客观的模型通过丑陋与死亡来表达美与生命力人们不再对丑深无痛觉而是发现了它的温柔丑的第五次胜利源于德国人莱辛

他崇尚亚里士多德和莎士比亚认为不同艺术门类在表达上各有差别本书作者翁贝托指出来新的拉奥孔论话与诗的界限是美学领域第一次对丑做了彻底的思考拉奥孔是希腊神话当中的人物他因为在特洛伊战争当中触怒神灵与两个儿子一起被海蛇绞杀而死希腊时期的拉奥孔大理石群星

群雕便以此作为题材,以金字塔形的优美结构表现出被巨蛇缠绕而面临死亡的父子三人。莱辛通过分析奥拉孔题材的诗歌和雕塑,提出了丑的现象学,也就是说丑在不同艺术当中有不同的表现,并且这种表现是十分困难的。

与此同时,人们对崇高一词的讨论彻底改变了丑在美学研究当中的地位,离开了恐怖、威胁、荒凉、可怕、痛苦这些有形或者无形的丑,崇高就不可能产生。所以后来尼采把崇高定义为将恐怖附着于艺术手段,而崇高正是希腊戏剧优秀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此可见,丑不仅可以令我们厌恶,还可以实现审美的价值。以上是浪漫主义者对丑的贡献。丑的第六次胜利在工业时代来临之后,劳工阶层兴起,新闻业开始制造大众文化,对科学的崇拜和唯美思潮令颓废主义者们厌恶。颓废作家喜欢收集令人吃惊的作物的事物,

感觉在魏尔文的诗中被形容为一切事情都已有人说过一切快感都已有人试过一饮而尽只剩残渣如今能做的事只剩纵身投入极度亢奋的想象带来的感慨

在这里啊丑成为颓废主义者手中的利剑标志着他们与工业社会的彻底决裂这种方式到了前卫运动那里催生了以丑为名的新美学典范美与丑的界限被彻底模糊了

上面为您讲述的就是第一个重点内容,丑的几次胜利,我们可以看到经过这几次胜利,人们逐渐认识到丑不是美的附庸,而是自成体系的,人们对丑的态度也从原来的深恶痛绝变成试着欣赏它的温柔甚至温暖。

狂热的推崇丑聊完了丑的胜利我们来看一看女人的丑女人的丑和女人的美一样往往最容易引发人们的兴趣是审美当中不可或缺的题材如果你翻开美的历史这本书会发现某些女性形象似乎是专门为美而生的

但这并不表示女人的形象只与美丽有关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女人与美丽这个词语之间的某些联系人们更乐见其丑

一个赞美少女之美的人很可能转身就奚落丑女之丑这种微妙的心态在审美当中起了作用所以女人的丑是所有丑当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作者翁贝托指出女人的丑大概分为了三种外表的丑比如说用毒蛇做头发的美杜莎不道德的丑比如妓女和当妇衰老的丑比如老妇人

不论女人的丑在艺术当中是怎么表达的,都离不开这三种形式,不得不说艺术家的想象力到了这里,突然变得狭隘又贫乏。

翁贝托也意识到了女人之丑的重要性,所以全书专门有一个章节来讲女人的丑,他认为从古典时期到巴洛克时期,艺术作品当中出现的丑女形象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反女性的传统,女人之丑透露她们内在的恶毒和邪门的诱惑力量,是这一时期很受欢迎的主题。

比如罗马诗人赫拉斯说,他拿用鳄鱼粪调制的染发剂与汗拘留。公元一世纪的马提尔说,你比三百个执政官活得都久,维杜斯提拉,你这个老丑女。淡定的地狱里将海妖塞任形容为说话结结巴巴的恐怖的散发着恶臭的女人。

伯嘉秋在《科巴丘》中写道女性是一种不完美的动物这些充满攻击性的例子已经是当时文学作品当中比较委婉的一部分在各种对女性的仇视当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对女巫的谴责

掌握巫术的人本来不分男女,但在基督教世界里,只有女人会和魔鬼勾结。所以在前面说到的女人的三种丑当中,女巫首先就占了不道德之丑。在诸多描述女巫的文献当中,这种不道德的内在的丑恶被细化为信仰的薄弱和肉欲的泛滥。伴随着这种灵魂之丑,女巫们的性格和性格的差异,

女巫们的外表也好不到哪里去人们甚至反过来推断将外表有瑕疵的女人默认为女巫

在史上著名的萨勒姆女巫事件当中,最开始被指认为女巫的三个人,分别是黑人奴隶,地图巴,无家可归的乞丐,萨拉,古德,贫困的老妇人,萨拉,奥斯本,她们都是处境狡诈且不够美丽的女性。所以作者也指出,在绝大多数有关女巫的案例当中,被判接受火刑者因为长得丑而不得不背上毁巫术的罪名。

但容貌美丽就能逃脱女巫的罪名吗?在处决女巫的审讯记录里面,可以找到很美或者很丰满这样的形容词。基督教世界早就有对女性美色的批判,著名的神学家德尔图良认为,美貌的吸引力和出卖身体常常是同一回事,也就是把女人外表的美与灵魂丑恶归为了同类。

在 1560 年至 1680 年的英国埃塞克斯郡,共有 291 名行污者被处死,有 268 名是女性。我们能说这么多无辜女子都是因为外表太丑或者灵魂有污点而被处死的吗?当然不能。这种以女性外表之丑或者灵魂之丑为托词的猎杀活动,背后做碎的是人性的丑陋。

历史上对女性之丑的形容除了仇视女性的传统以外,还有一种,就是以丑女形象为载体,去表达一种观点或者是情绪。女性作为艺术审美当中的课题已经不算什么新鲜事了,但一个美女和一个丑女所唤起的感觉不同,后者所带来的刺激更为强烈,所以现代艺术更偏爱丑陋的女人。

作为载体的丑女形象也不外乎之前提到的外表的丑衰老的丑以及不道德的丑在文艺复兴时期诗人借女人的年老色衰来反思美的消亡巴洛克诗人频频赞美斗鸡眼和马脸的丑女因为女人的缺陷成了感官刺激的来源

浪漫主义艺术家则偏爱换肺结核的少女和临死的美女,借此歌颂死亡的病态之美,工业革命之后人们发现了工业之丑和道德的沦丧,却借着美丽而不道德的女性来表达,说她们坚于其外,摆虚其中。颓废主义宣扬丑的放纵,在绘画或者是文学当中不断地描绘妓女、情色以及死神般的女神。

上面为您讲述的就是本书的第二个重点,令人印象深刻的女人之丑,不论女人之丑在艺术作品当中被如何表达,都离不开外表的丑,衰老的丑,不道德的丑这三种形式。

看完了女人之丑咱们来聊聊我们最熟悉的一种丑媚俗媚俗产生于大众文化又反过来丰富了大众文化的多样性与我们的生活最为息息相关媚俗最早出现于 19 世纪下半叶指的是庸俗的垃圾而这种垃圾被提供给想要快速而轻易的获得美感经验的人舒本华也间接的定义过媚俗他认为真正的艺术

应当超越意志的好物使事物成为被安静观赏的对象而媚俗的事物直接吸引人的意志使观赏者为之兴奋这种兴奋抛弃了艺术的目标作者后来也提出了自己对媚俗的定义

魅族不是以产生有刺激或者吸引力的效果为目的,也不是重复已出现过的风格元素,魅族是对自身产生效果的功能自说自话,卖弄有名无实的体验,并且毫无保留的把自己当成艺术品出卖。

咱们来举个简单的例子,梵高在创作《星空》这幅画的时候,完全处在一种自我表达的状态当中,他并没有去考虑画廊老板是否会喜欢这种颜色,他只考虑这种配色是否符合他心中的艺术理想。而在梵高出名之后,模仿他画作来挣钱的人,

既然魅俗是想要被卖出去的所谓的艺术品是廉价的审美体验那么我们顶多可以说它不美不艺术又为什么被作者归入了丑的范围呢

回答这个问题时,作者指出,媚俗有一种虚妄的色彩,这种虚妄背后是伦理的罪恶。媚俗之人不能只用神秘标准来衡量,因为他已经是一个有心造恶的罪犯,一个媚俗之人追求的不是美,而是美的效果,这是美学上的罪恶。而且,媚俗总在价值解体的历史时期格外繁荣,而这样的时期是以罪恶感和焦虑感为基础的。

如此看来魅族还仅仅是不够艺术这么简单吗

咱们再来说说坎普,坎普这个词是英文的音译,在牛津英语词典当中被定义为豪华铺张的,夸张的,装模作样的,戏剧化的,不真实的。坎普与魅俗不同,但坎普在一定程度上拯救了魅俗,因为某些被视为坎普的艺术作品的确可以算是魅俗之作,听到这里你可千万别为这两个抽象名词给发晕了。

我们刚才已经举例说明了什么是魅素,而坎普虽然难以被把握和形容,但你的生活当中处处充满了坎普的痕迹。比如年轻人往往不喜欢广场舞,但在综艺节目上,某个你熟悉的明星突然跳起了广场舞,这使我们一般的反应不是反感而是觉得搞笑,这也是坎普的一种。

本书作者认为,坎普源于精英文化对庸俗文化的拯救,精英文化开始欣赏某一类的丑,甚至用丑来代替美的位置。自此,美与丑不再像古典时代那么非黑即白,因为你很难再说美就是好的,丑就是坏的。坎普扎基的作者苏珊,

桑塔格用了一个恰当的比喻,坎普是新派的顽固子弟,顽固子受到了优越且富裕的教养,他的姿态要么居傲,要么厌倦,他寻求那些稀有的未被大众趣味糟蹋的感觉。老派顽固子弟的乐趣在拉丁诗歌,稀有酒泪,天鹅绒赏衣裳,但新派的顽固子弟也就是坎普的爱好者,他们的乐趣在那些最通俗、最常见的大众乐趣上。

老派的顽固子弟面对粗俗时厌恶的皱着眉头用撒了香水的手绢捂住鼻子而新派的顽固子弟热爱粗俗他们努力的去闻那些恶臭并为自己坚强的神经洋洋得意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实际上堪普爱好者不是粗俗的爱好者他们只是更加包容因为他们只想去品味而不是去批判所以堪普也被称为是一种温柔的情感

虽然欣赏媚俗之作,并且热爱粗俗,但坎普仍然认可良好的趣味,只不过相比传统审美,他认可了对劣等趣味的良好趣味,比如夸张的不规则的首饰,印着粗俗淋雨的衬衫。

专门用来模仿伤口的纹身贴,恶搞的微信头像等等,这些东西在我们父母眼中不伦不类,但不妨碍我们自己以欣赏和趣味的眼光去看待他们。总结,到这里今天的内容咱们就聊的差不多了,下面我们一起简单的总结一下。

从基督教世界认识到丑属于整体和谐的一部分

到文艺复兴之后下流成为艺术家的表达方式怪物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再到巴洛克与浪漫主义时期人们打破古典美的范式去探索恐怖与崇高最后再到颓废主义和前卫艺术那里丑替代了美的位置与艺术家们朝夕相伴在这个漫长过程当中人们认识到美与丑的复杂关系使他们的界限不再分明

其次我们讲到了女人的丑尤其是在古典时代这种丑一方面源于对女性根深蒂固的仇恨最极端的例子就是中世纪有关女巫的谣言另一方面源于各种艺术思潮对女性形象的借用衰老病重女人的丑刺激了浪漫主义与巴洛克艺术家的情感也令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联想到美的消亡妓女则被公元时代的艺术家拿来谴责道德的沦丧

最后我们讲了大众文化产生的媚俗,以及坎普艺术对媚俗的独特品味。媚俗无疑是丑的,因为它反映了苏楚时代罪恶的骚动,但坎普解构了一切,他以顽固自地的喜剧精神,表达了一种可以容纳粗俗的感受力。

读完本书,你就会发现在寻找美的漫长过程当中,人们迎头却碰上了丑,或者在表达美的过程当中,不自觉的借用了丑的外形,或者沉浸在丑当中时,却发现这就是美的所在,又或者发现神龛当中所供奉的美一点也不美,那一正一斜的形象竟然是自己的影子。

这种逐步意识到丑之价值的过程是美学理论史不断进步的过程也是人们从古典世界进入现代世界甚至后现代世界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