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不吝点赞 订阅 转发 打赏支持明镜与点点栏目
那个著名的登巴数 150 就是他在 20 世纪 90 年代提出来的说的就是一个人维持有效社交关系的人数的上限是 150 个人其中的有效就是咱们俗称的有交情是朋友
在提出邓巴数之后邓巴教授这些年可一直没闲着他一直在深入的研究人类的社群生活其中最重要的研究之一是 2003 年到 2010 年的 7 年间邓巴和另外的两位考古学家联手在英国科学院的资助下开展了一项名字叫做社会脑的考古学研究的课题
后来这项研究的精华思考和结论集结出版就变成了以现在听到的这本《大局观从何而来》
其实我在看完这本书之后就觉得,与其说是研究,它更像是邓巴教授这些年来对于社群这个话题的漫谈和思考,书中更多的是有趣的启发,并非系统化的学术研究。那么这本书到底有趣在哪呢?我认为它主要提供了两个价值,一个在书中,一个在书外。
第一个价值来自原书,这本书回答了一个重要的问题,社群生活是怎么塑造人类心智的。这本书的英文原名,有人把它直接翻译成宏大思维,它背后的隐含的意思就是,从社群生活的角度来解释,人类的大脑为什么会越来越发达。
在解答这个问题的过程当中你会发现社群生活的两面性对远古的人类来说社群生活不光能带来收益比如说更好的抵御捕食者获得更多的交配机会它也伴随着巨大的代价这些代价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人类心智的进化这是本书的第一个价值
第二个价值呢,来自这本书之外,基于这本书里的思考,邓巴教授还引申出了很多有趣的谈资,他们散落在邓巴教授这些年出版的其他书籍和文章当中,比如说,为什么在亲眼见到了明星的时候,你总会觉得他比你想象当中的矮呢?再比如说,为什么左右脸长得更对称的人,在总统竞选当中更容易被认为明星呢?
为什么只有人类懂得接吻呢?当然了,这些问题的答案都跟这本书的主题有关,这些现象都是社群生活对人类心智塑造的结果,今天我也将我搜集到的这些资料一起谈给您听,相信这些好玩的故事也一定能成为你的高级谈资。
接下来我就从两个部分出发来为您解读这本书首先我们来说说社群生活是怎么塑造人类心智的简单来说呢社群生活就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提供了巨大的收益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促进了人类心智的进化而另一方面它又伴随着巨大的代价带来了新的危机挑战这又让人类的心智又不得不发生改变来适应新的生存环境
换句话说,在人类心智进化的这件事上,社群生活既是提供鼓励的拉拉队,也是施加鞭策的纸鞭人。说起社群生活的好处,你应该能想到非常多,比如,社群让人类由一个个的孤体的个体聚集成了更庞大的组织,集体力量大,这能让我们更好地抵御狮子老虎之类的捕食者。再比如,社群人数重大,
但是假如我们回到祖先的生存场景当中你就会发现凡有收益必有代价
社群不光带来了好处它也伴随着巨大的付出第一是体力的代价我们都知道社群形成的基础是群居要想组建社群我们首先得住在同一个区域离得不能太远这就意味着觅食的成本就会增加你看啊在农耕技术出现之前人类要从自然界直接的获取食物主要就靠采摘和捕猎
假如分开住每个人都可以选择一个食物充沛的地方但是人已多集中在一起周围的果子猎物很快就会消耗光你只能走更远的地方去觅食这就会消耗很多我们赖以为生的能量第二是随之而来的风险人类往往不会选择隐秘的丛林当作
群居地而是选择开阔的地区这么一来一旦遇到了豺狼虎豹你就不像是在森林当中一样容易躲藏听到这儿啊你可能就会说不对呀虽然群居地的地是开阔不容易躲藏但是啊在这里我有更多的同伴这些社群里的同伴会帮我一起抵御风险这个想法啊其实只对了一半在远古时期人类还没有进化出社会文明同类之间的掠夺啊非常常见
那些整天在你身边的人随时都可能抢走你的食物伴侣或者侵占你的耶稣地换句话说呢对远古的人类社群来而言呢有危险是同伴是最大的保护没危险是同伴是最大的危险
总之对社群生活中的人类而言收益与挑战并存为了更好的处理社交关系规避其中的风险你必须变得更聪明说白了就是必须长脑子注意这里的长脑子可不仅仅是一个比喻
而是真的要增加脑容量而脑容量的增加又引发了一套生活习性和行为方式的转变具体怎么变呢我从书里挑选了三个比较重要也比较有趣的由社群引发的转变来跟您说说
第一个是饮食结构的转变社群生活让我们的祖先从素食类的动物变成了更偏好肉食的杂食动物你可能会觉得很奇怪社群生活跟饮食结构有什么关系呢?要想理解这个观点咱们还是得回到远古人类所处的情境当中
前面说过社群生活增加了觅食的成本我们必须要跑更远的路而跑更远的路就要面对沿途的捕食者要承担更多的风险更重要的就是人类的大脑还在不断的进化脑容量在持续的增加要知道大脑对能量的消耗非常的大因为大脑必须随时的保持神经元处于
发射就绪的状态也就是要确保神经元随时的能够产生神经冲动比如说看见了老虎会吓得转身就跑要想维持这种发射就绪的状态大脑消耗的能量就已经是肌肉活动的十倍了假如要产生神经冲动消耗的能量也就更多
换句话说,我们的脑子越大,对能量的需求也就越大,同时社群生活又增加了密室成本,在这双重压力的作用下,我们必须寻找能量更高的食物,这就导致在古人类的食谱当中,动物蛋白占的比例越来越高,人类对肉食的偏好越来越强,同时脑容量的增加还伴随着另一个代价,这就是肠道萎缩。
这个转变的具体的过程我们其实并不知道大概可以确定的就是大脑的发育夺走了一部分原本供应给肠道的能量这导致人类的肠道就开始萎缩消化能力削弱那该怎么办呢考古学家就发现人类肠道发生萎缩的时间跟人类开始烹饪的时间差不多
登巴教授就认为,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解释成,我们是在通过烹饪来破坏食物当中不易消化的部分,来弥补肠道因为萎缩而失去的那部分消化的功能。你看,从某种程度上,社区又促使了人为开始烹饪。
这就是社群生活引发的第一个改变确切的说应该叫做第一组改变这是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群居生活促进了人类的大脑增长而大脑又对能量的需求很高这又间接改变了我们的饮食结构让人类从素食动物变成了偏爱肉食的杂食动物同时脑容量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肠道萎缩这又间接促使了人类开始烹饪
社群生活引发的第二个改变是让人类进化出了更强的意向性能力这个词你可能有点陌生意向性能力就是我们读懂他人意图的能力因为在社群生活当中我们既要展开协作又要读懂来自他人的危险信号换句话说你得一直的琢磨别人到底在想什么 99 只人类就进化出了这个意向性能力
注意啊,这个意象性能力不光人类有,一些其他的动物也有,这并不是什么新的发现但这本书有趣的地方就在于,它在这个问题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它不仅告诉你人类有意象性能力,更能把这个能力量化告诉你人类的意象性能力到底有多强要想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知道意象性能力的强弱是怎么分级的
我知道自己相信某件事,这叫一阶意想性能力。比如说,我确定自己很喜欢吃苹果,我能感知到自己的想法,这就叫做一阶意想性,大多数灵长类的动物都能做到这一点。二阶意想性更接一步,也就是我知道你也喜欢吃苹果,换句话说,二阶意想性是你能明确的感知到他人的喜好。
三阶意向性要更复杂一些,它指的就是你能明确的感知到他人对你的感知咱们还用吃苹果打一个比方比如我说,我确定你知道我喜欢吃苹果,这就是三阶意向性到这一步呢,我们已经把其他动物远远的甩在了身后而且三阶意向性能力已经能够让人类形成比较稳定的社交关系了
说到这儿已经有点绕了,往下咱们就不接着打比方了,社群生活让人类的意向性能力越来越强,直到今天,大多数的人都具备了五阶意向性能力。而五阶意向性,也正好是宗教等大型组织诞生的基础,比如说基督教徒就需要抱有一个信念,那就是:
我确信我们都相信上帝希望我们行使正义这就属于五阶异想性有少部分的人能掌握六阶异想性能力极少数的人能到七阶这部分的人啊往往能非常准确的感知到他人的意图也就是所谓的社交天才
这是社群生活带来的第二个转变它增强了人类的意想象能力让人类普遍的能感知到五阶意想性而意想象能力也就是我们构建宗教等大型组织的基础社群生活塑造的第三个能力说出来你可能有点意外就是笑
深入观察你就会发现,人类的笑其实是一种很反常的行为,怎么个反常法呢?因为笑会消耗大量的能量,你看,你在大笑的时候,肺部的空气会被清空,也就是只呼气不吸气,身体的能量很快就降到了低谷,而且笑还会影响其他的器官,比如我们经常说,笑到肚子疼,笑到抽筋,笑到筋疲力尽。
注意啊,只有人类是这样,黑猩猩也会笑,但只涉及一系列简单的呼吸运动,每一次发酵都伴随着一次呼吸,它们不可能笑到喘不上气儿。
换句话说呢只有对人类来说笑是一种重体力劳动要知道在远古时期身体的能量极其的宝贵最忌讳浪费万一就是你笑到肚子疼的时候突然窜出了一只老虎呢所以啊笑不仅累而且还非常的不明智那么人类为什么还会进化出笑的能力呢邓巴教授就认为这也是为了更好的展开社群活动
因为我们在笑的时候身体会分泌一种叫做内非态的物质你自己笑的时候会分泌看到别人大笑的时候也会分泌内非态是一种能让你产生亲近感和舒适感的化学物质比如星星之间喜欢彼此的树毛而且树毛还能增加他们的亲密关系
这就是因为疏毛这个行为引发新型的内非态的分泌而疏毛有一个局限它只能一对一而对人来说效不受人数的限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就是一种效率更高的疏毛
它能快速的让一些陌生人增进亲密的关系比如当你看到了一个陌生人笑得前仰后合你大概率上啊不会觉得很反感而是会产生一种善意的亲近感换句话说呢笑其实是一种增进社交关系的
快捷方式顺便一说啊一些仪式感很强的集体活动比如说宗教活动球迷联欢粉丝组织偶像的后援会也会促使人体分泌内飞态让人觉得非常的快乐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特别的热衷于这类活动的原因当然由社群生活引发的改变还有非常多比如社群促进了人类直立行走前面说过群居增加了
逆时的距离为了节省能量人类需要采取一种更加高效的移动方式而用双腿走路要比用四肢行走更节省能量再比如社群生活促使人类进化出了一整套社会情绪
也就是只有在社群生活当中你才会产生情绪比如羞耻同情骄傲你看啊假如没有同类的关注人不会觉得羞耻没有遭遇悲惨的同类你不会产生同情没有同类之间的对比你也不会觉得骄傲由社群生活带来的改变还有很多咱们在这儿啊就不多说了
以上就是第一部分的内容社群生活是怎么塑造人类心智的社群生活就像是一把双刃剑它促进了族群的繁荣也对个体提出新的挑战为了适应社群的生活人类的心智产生了很多转变比如人类变成了偏爱肉食的杂食动物再比如人类具备了更高洁的意向性能力再比如人类掌握了孝之类的社会性情绪和行为
除了塑造我们的心智之外漫长的社群生活还给我们留下了一些有趣的遗产
所谓遗产指的就是那些被远古的社群生活塑造出来的但今天已经不那么适用的习惯一些进化心理学家曾经把人类描绘成太空时代宇宙当中的实际思想者意思就是人类虽然已经有能力探索太空但是我们的思想还停留在实际时代说白了就是人类的大脑在某种程度上对现代社会有点适应不良
这些年啊,邓巴教授在其他的书籍和文章当中分析了很多这方面的案例,接下来的第二部分,我就把我搜集到的这些案例来讲给您听。第一个谈资呢,咱们来回答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很多人见到明星明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他怎么这么傲慢?
比如说很多人亲眼见到明星都觉得他们比想象当中的矮当然了你可以说明星有续保身高的嫌疑但是英国女王总不至于续保身高吧曾经有人就做过调查发现在见过英国女王的人当中大多数的人也都觉得女王比他们想象当中的矮
登巴教授认为这是在远古的社群生活遗留下来的思考习惯在远古社群当中个子高意味着胳膊长力气大对我们的祖先而言这是最大的生存优势所以人们就把身高当成衡量强者的指标 99 只这套标准就成了我们大脑系统里的一个默认程序你会本能的把成功跟高大强壮威猛这些特质联系在一起
换句话说,不是因为明星本来就矮,而是因为我们总习惯把他们想的很高,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在不知不觉当中,认为个子高的人更优秀。
登巴教授曾经做过很多相关的统计比如说自从 1900 年开始在美国总统的最后一轮大选决战当中高个子候选人的当选概率是矮个子的三倍再比如在英国有人统计就发现成年人的身高比平均身高每高出一厘米薪水就会上涨 1%
当然了说起身高啊咱们会自然而然的联想到另一个外部特征脸接下来第二个谈资咱们就来说一个跟脸有关的现象那就是左右脸越对称的人越容易博得别人的信赖当年啊在奥巴马竞选总统时登巴教授啊只看了一眼奥巴马的照片就断定他一定能够胜出依据就是奥巴马的左右脸更对称注意啊这可不是个偶然
邓巴教授就发现在历任的总统竞选当中脸部左右堆称的人获胜概率都要更高这个规律在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大选当中都获得了验证
这就奇怪了人们为什么会青睐左右脸跟对称的人呢这还得说回到远古的社群生活当中寻找答案这其实是一种基因选择机制一个人左右两边身体越对称往往就说明这个人的基因越优质因为想长得对称其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怎么讲呢我们的基因它的默认出场设置是对称也就是人类本来就应该是左右对称的
这是基因应该完成的任务但是在漫长的生长过程当中你要不断的面对万劫的干扰比如说恶劣的环境疾病糟糕的情绪等等这些因素都会阻挠基因让它无法完成自己的任务来保证不了左右的对称
但凡能在成年之后仍然长得特别对称的人,基因往往更强韧他们能抗拒外部的阻挠,完成自己的任务换句话说,外表左右越对称,往往就意味着这个人的基因就越强韧在远古的社群生活当中,不管是协作还是择偶我们都倾向于寻找基因更好的人久而久之,这就成为了一种本能我们会更青睐左右脸长得对称的人
这就是咱们今天的第二个谈资第三个谈资呢咱们来回答一个问题人类为什么要通过接吻来表达爱意呢有关接吻的研究啊以前有很多比如弗洛伊德认为接吻是对婴儿时期润吸母乳记忆的某种回归说通俗点啊就是吃奶食的体验对婴儿来说啊太快乐了
这种快乐的记忆深深印在了我们的心里所以长大之后成年人用接吻来重温这种感觉对这个解释啊邓巴教授的评价是假如亲吻针对的是母乳喂养的翻版那为什么不想亲脸亲手偏偏就是亲嘴呢
还有的人认为接吻是一种求偶喂养行为求偶喂养就是通过喂养异性来达到求偶的目的就像在鸟类当中雄性会嘴对嘴的对雌性为师来追求对方对于这个说法啊登巴教授也不同意因为人类在接吻时除了唾液什么都没给对方这根本算不上是一种求偶喂养
登巴教授认为,接吻其实是社群生活塑造出来的一种针对伴侣的快速筛选机制。当人类形成社群时,你的身边会突然多出了很多异性,你需要从中寻找合适的另一半来繁衍后代。
怎么样才叫合适呢你们的基因必须要形成互补那么过去又没有基因检测技术我们怎么能确定谁的基因跟我互补呢其实这个功能早就被涉及到了我们的基因里在人类的基因里有一种叫做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的基因这种基因有一个特点就是特别的容易产生变异一旦跟外部基因接触它马上就会发生改变
当然了这个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咱们就不细说了总之你可以把这个基因看成是一种试纸就跟化学实验室里的 PH 试纸一样一旦对方的基因跟你接触你就能马上的他就能马上的向你发射信号告诉你这个人的基因能不能跟你形成互补那么怎么才能让这个像试纸一样的基因接触到别人的基因呢
最快捷的方式就是接吻当双方的唾液接触也就能等同于发生了基因接触换句话说接吻其实是一种社群生活塑造出来的简便的基因配对的测试当然了这个测试的结果是通过潜意识发送给你的你只会笼统的感受到好或者是不好
在这里啊邓巴教授也特别的提醒这种原始的检测方式只能提供一个最基础最粗略的提醒他并没有那么精确毕竟啊结婚不是化学题哪有这么草率呢类似的有趣的谈资邓巴教授的文章里还有很多咱们今天啊就不多说了
以上就是第二部分的内容我从邓巴教授这些年的书籍和文章当中为您搜罗了一些跟社群这个话题相关的谈资你就会发现社群从底层塑造了人类我们的很多习性都是社群生活的产物他们虽然看起来没什么关联但邓巴教授认为他们其实都在向我们传达同一个信息那就是提醒我们想起远古时期漫长而古老的社群生活
总结到这里这本大局观从何而来的主要内容我就为您解读完了这本书主要说的就是社群生活是怎么塑造人类的简单说社群生活就像是一把双刃剑既提供了更好的生存环境也带来了新的生存挑战这两重作用力共同塑造了人类的心智并且触发了一整套连锁反应比如复杂的社群关系促使人类的大脑增长
而大脑的增长需要更多的能量这又改变了人类的眼视结构将人类变成了更喜欢肉食的杂食动物并且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烹饪的诞生再比如社群生活强化了人类的意向性能力为宗教等大型的组织的诞生奠定了基础还比如社群生活催化了一系列的社会情感像羞耻、骄傲、同情等等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咱们就不多说了
假如你想了解更多邓巴教授对于社群的思考,推荐你去看一套书,叫做《深度理解社群四部曲》,这本《大局观从何而来》就是其中的一本,其他的三本也非常的有趣,欢迎你去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