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

2025/1/27
logo of podcast 阿司每日读书分享

阿司每日读书分享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主讲人
Topics
主讲人:我深入解读了马歇尔·卢森堡的《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的核心并非简单的沟通技巧,而是更深层次地探讨如何消除人内心的负面情绪,从而增进人际间的和谐与善意。许多人误解为沟通技巧,但实际上它关乎更深刻的主题:如何让人与人之间充满善意。 我从作者的个人经历出发,讲述了他童年时期遭遇种族冲突的经历,以及这段经历如何促使他开始思考人与人之间反应差异的原因,以及是否存在后天方法让人在冲突中保持善意。这直接引出了他毕生研究的主题——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的核心在于通过改变语言来反向塑造我们的想法。我们通常认为想法先于语言,但实际上,语言也反过来塑造我们的想法。我用“屡战屡败”和“屡败屡战”的例子说明了语言的力量,以及如何通过改变语言来改变人们对事件的认知和感受。 造成人际关系疏离的主要原因是道德判断。人们习惯性地对他人行为进行道德判断,并倾向于寻找证据来证实自己的判断,这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我用“手机丢失”的例子说明了这种思维模式,以及它如何导致误解和冲突。 为了改善沟通,我介绍了非暴力沟通的四步法:不带评论的观察、表达感受、描述需求、发出请求。我用具体的例子说明了如何运用这四步法来回应冲突,以及如何通过这种方法来改善人际关系。 此外,我还探讨了痛快系统和渴望系统,以及如何让渴望系统占据主导地位,从而避免被一时痛快的情绪所控制。 除了这套系统的方法,我还介绍了作者的其他几点建议,例如尽量少与他人比较,避免使用“不得不”来推卸责任,以及学会鉴别情绪,理解情绪背后的理性需求。 最后,我引用了一首诗来总结全文,这首诗点明了非暴力沟通的核心:通过改变语言,让它成为打开人际关系的窗户,而非阻碍人际关系的墙壁。

Deep Dive

Chapters
在如今快节奏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日益复杂,冲突和误解时有发生。如何有效地化解冲突,增进理解和善意,成为了现代人际关系中的重要课题。非暴力沟通并非仅仅关注沟通技巧,更重要的是关注如何消除人际关系中的戾气,重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和谐。
  • 非暴力沟通被联合国誉为全球非暴力解决冲突的最佳实践之一。
  • 非暴力沟通的核心理念在于消除人心中的戾气,增进人际关系中的善意。

Shownotes Transcript

你好,今天我来为您解读的这本书,名字叫做《非暴力沟通》估计很多人听说过这本书,它的名气很大

大到一个什么程度呢它被联合国誉为全球非暴力解决冲突的最佳实践之一在全世界的销量是数以百万计你要是现在上网去搜还能看到一个特别有画面感的书评说这本书是一本让出版社编辑哭着读完的书但是啊别看这本书名气这么大很多人对这本书其实有一个基本的误解

就连很多介绍这本书的公众号文章等等都有这个问题这个误解又是什么呢就是很多人一看书名非暴力沟通就以为这是一本讲沟通方法的书是教你怎么说话的

但是啊如果你仔细的读过这本书就会发现他讲的并不仅仅是沟通这个问题他讲的其实是一个更深刻的话题那就是怎么消除人心当中的利器让人与人之间充满了善意

要想理解这个主题,咱们得先说说这本书的来历这得从 1943 年说起那一年,有一个犹太小男孩全家搬到了美国密歇根州的底特律本来以为新生活就要开始了但不巧的是,就在刚搬过去的两周前当地公园发生了一起由种族冲突引发的暴力事件在这之后的几天里,有 40 多人陆续遇害

更不巧的是,这个犹太小男孩居住的地方正好是冲突发生的中心,整整三天,他们都家门紧闭,不敢外出,后来好不容易等到骚乱结束,学校复课,麻烦又来了。

就在上学的第一天他就遭到了班上一些同学的歧视当老师点到这个小男孩的名字时有两个同学恶狠狠的瞪着他说他是犹太鬼子这个小男孩还是个小孩子呀在他的字典里根本就不知道犹太鬼子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而且啊这还没完放学后两个同学又拦住他把他按到地上一顿的拳打脚踢

要是一般的人遇到这种事啊肯定是一肚子的委屈进而就愤怒没准啊还得找个机会报仇但是这个小男孩不一样他虽然也生气但同时他也因为这件事就开始思考很多的问题比如说

比如,为什么同样是遭受暴力,人与人之间的反应会那么的不一样呢?有的人是满心的愤怒,只想着怎么报仇,但是有的人在产生一些情绪的同时也会往好的一面去想。再比如,为什么生活当中有的人容易因为一言不合就发生冲突,而有的人不仅能够保持善意,还会积极的想办法让人与人之间更和谐的相处。

这个小男孩也在想,有没有什么后天的方法能让人达到这个境界呢?也就是在面对这些冲突的时候,能够消除自己心中的戾气,让人与人之间始终保持善意。于是他就开始研究,先是自己研究,后来又师从心理学大师卡尔·罗杰斯读了个博士,最终经过几十年的潜心研究,这道方法终于被他研究出来了。

故事说到这儿啊你肯定已经猜到了这个小男孩就是这本书的作者马歇尔卢森堡而这套方法就是非暴力沟通这本书

1984 年,作者卢森堡专门创建了非暴力沟通中心,2006 年,他获得了地球村基金会颁发的和平之桥奖,表彰他在促进人类和谐方面的突出成就。2015 年,卢森堡博士去世,但这套非暴力沟通的方法在全球传播开来。

说到这儿你肯定也好奇这到底是一套什么方法呢简单说就是通过改变语言来反向的塑造我们的想法换句话说过去我们都觉得人是先有想法再开口说话你的话代表了你的想法但是啊根据这本书提出的观点恰恰是相反很多时候我们先是不经意间说出了一些话而这些话又反过来塑造了我们的想法

比如有个特别有名的故事,一个人带领的军队打仗总是输,打一场输一场,要怎么汇报呢?假如说屡战屡败,那就完了,基本上就没希望了。但是假如说屡败屡战,这听着是不是有那么一点越挫越勇的意思呢?给人的感觉就变了。再比如说有句老话,叫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这话说出来啊好像世界上就没有好人了但是啊如果反过来叫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你听啊这话说出来是不是感觉自己心里啊都多了一份善意对他人又多了一份理解呢

你看,这就叫做语言塑造想法,非暴力沟通的核心就是通过改变语言来消除人们心中的戾气,进而让人与人之间充满了善意。这也是今天《非暴力沟通》这本书要为您解决的问题,我们如何通过改变语言来消除心中的戾气,从而就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呢?

接下来我会分成两个部分来为您解读这本书第一部分我们先来看看如何掌握系统的非暴力沟通方法第二部分我们再来说说系统方法之外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关键事项呢那些关键的控制点又是一些什么呢既然我们的目标是要消除那些造成人与人之间疏离的负面因素那么我们总得知道造成它的因素又是一些什么

作者认为造成关系疏离的最主要的因素叫道德判断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经常看到别人做了什么事总喜欢给这个行为找一个道德层面的原因比如看到有人在办公室聊天就觉得这是在偷懒呢看到有人纹身了就认为他肯定是个坏人看到有人在公交车上翘着二郎腿就觉得这人啊真没有公德心简单说

就是我们看到了一个行为很容易马上抽象出一个道德层面或者动机层面的原因认为对方这么做一定是有什么道德层面的原因而且这往往出于人的本能要知道人有一种特别发达的能力就是自我验证只要你有一个猜测你就会不自觉的去找证据去证实自己是对的比如说你

比如说你正在饭馆吃饭,身边走过去一个人,你一低头,发现桌上的手机没了,你就怀疑是刚才从身边经过的那个人给偷了,你放心啊,你肯定越看他就越像个贼,看见人家戴着帽子,就琢磨着,好人吃饭谁戴着帽子呢?

肯定是为了遮盖长相你再盯着人家看发现对方不跟你对视这就说明什么呢肯定就是心里有鬼左在心区啊要不怎么不敢看我一眼睛呢

总之啊,怎么看就怎么不顺眼,当你一番的分析都决定要报警了,低头一看,发现手机啊,原来就是掉地上了,这时啊,你再看刚才那个人,保证你怎么看啊就怎么顺眼了,戴帽子说明人家注意形象,不敢跟我对视说明人家有礼貌啊。

你看这就是人的本性习惯性的对别人的行为产生猜测并且特别不容易改变于是这就形成了一个循环看见行为道德判断搜集证据自我验证加深判断

你观察到的是行为,但经过大脑一加工就变成了道德评判,显然这个习惯放到生活里就特别容易出问题,比如老婆在家看见老公看手机,本来看手机只是一个行为,但是有人就会给他加一个动机,你怎么那么懒呢就知道玩手机?

碗刷了吗孩子作业辅导了吗你看啊明明只是看手机这个行为无形当中就跟懒这个品性画上了等号而且听的人是什么感觉呢肯定就觉得很冤枉啊你凭什么说我懒啊一来二去就这么吵起来了

本来都是小事,结果一来二去全都成了道德问题,听的人觉得委屈,说的人自己也不痛快,借用作者的话,这叫一旦贴上了标签,只能看到对方的过错,看不到彼此的脆弱。

那么你贴的这个标签到底准不准呢大概率是不准的有两个理由第一是个成年人都知道现实世界不是演电影哪有那么绝对的正派反派呀绝大多数的人都是普通人本性不坏总体善良但是偶尔就会犯错第二呢假如你觉得别人在刻意的给你使坏你可以换一个角度试试给别人使坏

你就会发现自打你动坏心思的那一刻起还没等别人说你呢你自己心里就别扭

比如你背着别人打小报告在见到这个人的时候你自己心里都发慌这说明什么呢要想专门的给人使坏你要花费的心思脑力心力这些情绪成本是远远超过了你的想象的一般人根本承受不了这种不踏实的感觉说白了使坏的心理成本是很高的从这个角度看好多事你以为是别人在使坏其实说到底就是个误会

当然了这个道理你可能懂但关键时刻遇到这种情况就是忍不住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大师史蒂芬·科维曾经说过一句话估计说出来好多人都会中招这句话的大意就是很多人倾听的目的并不是真的想倾听而是为了听完之后怼回去注意这背后可是有科学依据的

根据科学家的研究,人的大脑里有两套系统,为了描述简便,我们把第一个系统叫痛快系统,第二个系统叫渴望系统。这两个系统简单说就是,痛快系统负责的就是让人痛快的感觉,而渴望系统负责的是人渴望的感觉。

也就是说当你特别想干一件事时你背后的动机其实是分成两层的有的事是你干完了之后觉得特别的痛快但这个痛快是一时的并不是你发自内心的渴望比如说两个人吵架了其中一个就总有一种冲动觉得我要是骂

那他一顿该有多痛快啊但是啊当你真的骂完了你放心啊往往越骂就越生气这就是这套痛快系统的特点它很有欺骗性它能让你感觉你只要这么做就能特别的爽前面我们说到的怼回去就是一个典型的由痛快系统驱使的行为

但是另一个渴望系统不一样,它关系到我们内心深处,那些最深层的渴望,比如我们都渴望被关爱,渴望被倾听,渴望被尊重,一旦这些需求被满足,不是一时的痛快,而是长久的满足。

当你在生气时,两套系统其实同时都在给你发射信号,比如说吵架时,痛快系统就告诉你,骂回去,骂完你就解脱了。但是渴望系统就会告诉你,不要这样做,你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不是吵架,而是一段美好的人际关系。而事实往往是,痛快系统的信号特别强烈,声音完全就盖过了渴望系统。

换句话说,你并不缺少与人为善的这个动机,你只是被这个痛快系统控制了,而我们的任务就是让渴望系统占据主导权。这正是这本书研究的问题,具体该怎么做呢?书里给的方案一共分成了四步,第一步叫做不带评论的观察。

也就是说,我只描述我看到的,我关注事实,但不随意评论,你可千万别因为这个原则看起来简单就忽视它,要知道,在整个非暴力沟通的方法当中,不带评论的观察是最重要的一步,借用印度哲学家克里希纳·穆提的一句话,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为了帮助你掌握这一点,我们可以来做一个小练习,你看看下面这些话是观察还是评论呢。你真大方,和我看到你把钱给了需要帮助的人。张三真懒,和张三每个月花十分钟打扫房间。李四爱拖延,和李四只在考试的前一晚复习功课,显然前一句是评论,后一句是观察。

练习做完了,不难对吧?但是区分观察和评论,这只是非暴力沟通的第一步接下来注意重点来了,你要基于你观察到的事实表达你的感受再根据你的感受描述你的需要,最后发出请求简单说,整个非暴力沟通的步骤就是这么四步,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这么说可能有点抽象我们来看一个更具体的情境当你觉得生气了恨不得吵起来的时候可以用这个句式去回应

比如今天在单位有同事从你就发火说你工作干的乱七八糟你恨不得马上就怼回去别着急按照这四步去思考然后做出回应你可以这么说你的评价我已经全都听到了我感觉我的工作好像没有获得你的认可我想我需要做出改进获得你的认可请问你能不能根据刚才说的有针对性的再给我一点更具体的建议呢

怎么样假如换了是你听到这样的回复是不是感觉很难再生气了同时啊这句话说出口你有没有感觉你跟对方的关系发生了一点善意的转变呢

其实,观察、感受、需要、请求这四个要素并不一定要成组的出现,它也可以拆开来灵活使用。使用这四个要素的关键就在于,你心里要有这四件事,只要把这四个要素给区分清楚,沟通就能很大程度上得到改善。

我们可以来做一个练习比如多喝热水这句话一般是女生说我有点不舒服男生就回多喝热水看起来好像也没什么但是好多情侣就因为这句话吵起来甚至就分手了为什么呢因为多喝热水只是一个观察你要去想这句话背后是什么呢是渴望关心一旦切换到了这个视角你就知道了你的回答不在于内容关键是要表现关心

而多喝热水这四个字,问题就在于它的成本太低了,几乎是不用过脑子随口就能说出来,它很难体现你对对方的关心。说到这儿,我们已经说了,造成关系疏离最主要的原因是随意对人下道德判断,而非暴力沟通的核心。

就在于不要急于的下判断要从观察开始并且按照观察感受需要请求这四个步骤去组织语言与他人沟通其实这套方法的底层逻辑不外乎就是两句话就是要摆脱动机论相信人性本善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不管别人做了什么让你不开心的事,首先不要揣测动机,不要觉得谁一定是针对你,是冲着你来的,其次你要相信人性本善,注意这里说的可不是告诉你世界上还是好人多,而是要相信你自己,相信你自己内心深处是善良的,相信你自己不是一个会用恶意揣测他人的人。

一旦切换到了这个视角你就更容易唤醒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也就是观察感受需要请求说到这儿关于非暴力沟通整个系统的方法论就说的差不多了当然了除了前面说的这套系统的方法之外作者还有几点特别的叮嘱这些叮嘱都能在某种程度上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咱们来一个一个的说

第一个叮嘱就是尽量的少跟别人做比较做比较啊这个不难理解就是凡事啊都习惯攀比请注意啊做比较这本来未必啊是一个坏事你看到别人比你好然后才有动力去努力的超过他们但是假如养成习惯性的做比较就不是好事了比如说两个人从小啊一块长大

从幼儿园一起念到了大学好的跟亲哥俩似的但是一旦步入社会一个没两年就当上了科学家另一个呢没找着工作俩人再见面这个过得不如意的心里肯定就很别扭借用作者的原话叫做

做比较会在你意识不到的情况下一点点的切断我们心中对他人的善意再比如作者还提到了一本书书名啊很奇葩叫做如何让自己活得很悲惨作者是丹格林伯格那么怎么让自己活得特别悲惨呢方法也特别的简单就是做比较比如说这本书的第一页有一个练习让你看两张照片一男一女身材啊都特别的好

本来看到这儿都是俊男靓女心情挺美好的但是下一步你就不开心了这个照片的旁边写着模特的身高体重三维的数据然后让你拿尺子量一遍自己再把自己的数据填上去做一个比较比较之后什么好心情都没了这就是作者的第一个叮嘱不要轻易的跟人做比较第二个叮嘱就是不要打着不得不的旗号推卸责任

这是什么意思呢?简单说,就是很多人一旦干了什么自己觉得亏心的事,总会给自己找一个不得已的理由。比如说,这本书提到了一个真实发生的事,大概说的就是,国外的一所学校要求老师给学生打分,注意啊,不光是要给考试打分,包括学生的日常表现都得打分。有一个老师就特别的烦躁,他说,

我讨厌打分我觉得这对学生们来说没什么好处只会让他们焦虑但是现在因为上面的有要求我又不得不打分乍一看啊这个老师好像是站在学生这边的但是啊仔细想想他其实啊就是在逃避责任你看啊既然要求打分你就应该去想怎么把打分变成一个对学生有帮助的工具比如说为了更好的打分你是不是要跟学生增进交流呢是不是呀是不是要

勤观察学生的需要呢一旦发现哪个学生分数有问题你是不是要想想怎么帮他改进呢

你看啊这哪里是简简单单一句上级要求我这么做所以我不得不这么做就能打发得了的呢而且一旦你这么想就等于是告诉自己我随便这么打分造成什么后果都跟我没什么关系不是我的责任是上级要求我这么做的我才不得不这么做因此啊本书作者卢森堡博士就建议

我们从一开始就不要使用这个不得不的句式,要把不得不变成我选择,比如以前说我不得不打分因为上级这么要求,现在可以说我选择打分是因为我要借助打分这个工具让学生变得更好。

你看啊,一旦把不得不变成了我选择,你就会在不知不觉当中主动的承担起了一份对他人的善意,因此要警惕不得不这个词,它会让你放弃责任心。一旦责任心没了,你跟他人的关系也会越来越疏离,这就是第二个叮嘱,不要轻易的说不得不。

作者的第三个叮嘱就是你要学会鉴别情绪也就是你得正确的认识自己的情绪我们经常说怎么才能有效的沟通呢

答案肯定就是大家都理智一点潜台词就是情绪不是一个好东西它会影响我们之间的关系但是你要是真这么想可就错了作者认为没有无缘无故的情绪情绪背后一定隐藏着某种理性的需求比如渴望被倾听被关爱受欢迎等等就像心理学家魏岚老师说的情绪其实也是一种理性只不过是暗理性

也就是在暗处发生作用,帮助我们做出合理决策,但你又意识不到。比如说,你跟人吵完架之后,觉得心里愧疚,在这个愧疚的情绪的驱使下,你再考虑,要不要去好好聊聊,和对方和解和解。你看,这个理性的行为,背后推动它的其实就是情绪。你看,情绪本身没有错。

关键在于你能不能识别出情绪背后的潜在需求为了帮你更好地理解这件事我想引用一个观点这是高情商是如何练出来的这本书里提到的他说啊人的情绪其实分成了两种一种叫做原生情绪还有一种呢叫做衍生情绪比如你正在开车前面突然啊有一辆车并到差点就撞上了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呢肯定就是害怕呀

这个第一时间被激发出来的害怕的情绪就是原生情绪但是啊害怕之后紧接着你就会想这不是要人命吗谋杀未遂呀太客气了害怕紧接着就变成了愤怒你看啊怒怒症就出现了这个愤怒啊是由害怕衍生出来的它就叫衍生情绪

你看,原生情绪往往是很正常的生理反应,而且你也控制不了,关键在于后面那个衍生情绪,你是有选择的,比如说当你生气时,先想想这到底是我的原生情绪还是衍生情绪,

比如马路上有人围装超车你觉得很生气可以多想一步我为什么生气呢在生气之前我的情绪是怎么样的呢这么仔细的一琢磨呀我原本不是生气而是害怕为什么害怕呢因为危险啊所以怎么办呢得更加小心避免危险千万别来什么路怒症

再比如今天下班回家发现爱人坐在沙发上玩手机头都不抬你觉得很生气我都这么辛苦了你不做饭就算了居然还玩手机恨不得马上就吵起来但是仔细想想你原本真的是生气吗你可能是累了对吧

觉得自己上班累了一天,回家爱人至少也得嘘寒问暖,问候两句吧,所以你的原生情绪其实就是失落,是渴望被关心,既然是这样,那为什么不开口直接说,我今天有点累,家屋就靠你了,这句话一说出来,感觉就不一样了。

说到这儿,估计你不难发现,从原生情绪到衍生情绪,中间主要就隔了这么一层加工,就是我们前面一直说的道德判断。为什么被人超车,你的害怕会变成愤怒呢?因为你觉得这个人是故意的,为什么你看见爱人玩手机会生气呢?因为你觉得他也是故意的,故意贪图手机带来的那么一点点的快乐而冷落了你。

你发现没有说了这么的一大圈又回到最开始的那个问题了一切沟通问题的根源其实都是因为我们本能的想象我们想象所有行为的背后一定有一个深思熟虑的意图一定有某种道德层面的原因那应该怎么改变呢说到底啊还是那句话你要相信人啊总体都是善良的更要相信自己啊也是善良的

总结到这里这本《非暴力沟通》我就为您解读完了最后我想跟您分享一首诗这首诗是作者在开篇提到的一首诗它的原作者是一位作词人叫鲁斯·贝本·梅尔作者之所以把这首诗放在了开篇是因为他认为这首诗其实就是对《非暴力沟通》整本书特别准确的描述和总结这首诗的名字叫做

语言是疮他的内容是这样说的你的话像是对我的审判我仿佛见其与人备受责难在离开以前我想问这真的是你的意思吗在我愤然自我辩护前在我带着痛楚或恐惧斥责前

请你帮我活得自由,好吗?

假如你认为我想责难你,假如你感到我不在乎你,请尝试透过我的语言聆听我们共有的情感。语言是窗或者是墙,对,这就是整个非暴力沟通体系的核心,那就是通过改变我们的语言,让它从一堵疏离人与人关系的墙变成一扇打开人与人关系的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