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今天我来为您解读的这本书,名字叫做《风险投资史》。在很多人的印象里,风险投资一直是神话一般的存在。他们在创业公司的萌芽阶段入场,在无数天马行空的故乡当中识别出有价值的种子,用真金白银来浇灌。他们终于知道,
他们中的一些人也因此收获了令人惊讶的巨额回报比如说 Facebook 的一些早期投资人在不到 10 年里赚了超过 1000 倍的回报还有孙正义在 1999 年投资阿里巴巴 2000 万美元后来阿里巴巴在纽交所上市他收获了 500 多亿美元获利 2500 倍
但是这样的情况往往只是极少数大多数初创企业都会失败所以那些极少数成功的项目必须赚的足够多才能覆盖过大量失败项目的损失而一旦成功赢家的收益会以指数级的速率爆发这样的赚钱逻辑在这本书里叫做指数法则也有人叫它是常委投资
意思都是类似的就是以极小概率的成功赚到了绝大部分的收益也正是因为风险投资人身处这样一个由指数法则统领的领域所以他们的思维方式也是比较特殊的
大多数人在做决策的时候都是尽量的控制风险尤其希望能规避极端的小概率事件而风险投资人却只关心这些小概率的尾部事件并且努力促成他们的发声
可能在不少人的看来,风险投资人赚钱主要就是靠财大气粗,光撒网,装运气但是这本书想要告诉我们,最好的风险投资人都是在有意识的创造他们的好运他们不断打磨自己的思考体系,改进工作方法,去增加好运发生的概率,让类似的好运反复出现
这或许会让我们想起一句话强者就是那些善于持续创造好运的人今天这本书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带我们近距离的去看看那些最成功的风险投资人是怎么持续创造好运的虽然这本书的中文名叫《风险投资史》但它的讲述重点并不是风险投资从诞生到现在的历史
你可能还记得,我之前为您解读过一本《风投》,里面介绍了风险投资几百年的演变历程。相比于那本书,这本书的视角更加聚焦,从时间上看,它从 20 世纪 60 年代写起,从美国硅谷的第一笔风险投资,阿瑟·洛克支持创建先铜半导体公司,超越了六七十年。
写到了现在 21 世纪 20 年代的各种风险投资基金从空间上看它主要聚焦于美国硅谷的风险投资但是对于中国和印度的风险投资也做了一些梳理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英国的知名记者叫塞巴斯蒂安·马拉皮他曾在经济学人华盛顿邮报金融时报这样的大媒体工作很多年专长于经济和金融报道他之前出版的书写前美联主席的格林斯·格林斯
《格林斯潘传》还有写《对冲基金巨头》的《富可替国》都广受好评记者的职业特性让他特别善于把深奥枯燥的历史写得血肉饱满充盈着丰富的故事和细节
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这本书的译者是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的田轩教授所以书中很多涉及投资专业术语的地方都翻译的非常的精准也增强了这本书的可读性
与其他的关注风险投资行业历史的书相比,这本书有一个特点,就是有比较明确的问题导向。作者说,他希望通过这本书达成两个目标,第一是我们前面提到的,皆是风险投资人的投资心法,第二是评估风险投资人的社会影响力,也就是风险投资是怎么改变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
在今天的解读当中,我们就沿着这个思路聚焦梳理探讨的这么两个问题第一,微观层面,成为一名成功的风险投资人,更多的是靠运气还是靠技能呢第二,宏观层面,为什么有些地区,比如说硅谷,能成为创新的中心,繁荣的源泉,远远超过其他地区呢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首先我们进入第一部分来看看第一个问题成为一名成功的风险投资人更多的是靠运气还是靠技能呢在开头啊我们就提到很多人会认为风险投资人赚钱运气的成分很大
这也并不是毫无道理的首先哪些创业项目能成功哪些会失败本身就有一定的随机性比如说在同一时期可能有好几个团队都在做电商平台做社交平台或者是做搜索引擎
创始团队的才能当然很重要,但是面对变幻莫测的市场,谁能先活起来,抢占高地,也有很大的运气成分在里面。也因为是这样,所以很多人会认为一家风险投资机构,它最初的一两次成功,并不能反映出机构里面那些风险投资人的技能水平。
他们可能只是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了正确的地点,说白了就是靠运气,而他们最开始获得的这一两次成功,又会给他们赚来好名声,帮他们吸引到更多的好项目,这就又可能会提升他们接下来的项目成功率。
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的一项研究就表明风险投资公司投资的前十个项目当中没有一个成功上市那么他后续投资的项目成功上市的概率就会提高 1.6%那么这样看来想成为一名成
成功的风险投资人却是更多的要靠运气了吗作者啊不同意这种观点首先他说那个研究里面发现一个成功上市的项目会提升后面项目成功上市的概率提高 1.6%
这个幅度是非常小的不足以证明说一个风险投资人一开始成功了一两次后面就很可能连续的成功而且就作者观察到的很多有名的风险投资人或者是机构他们投资经历都有过反转
比如我们开头提到的一个人阿瑟·洛克当年他做成了硅谷的第一笔风险投资造就了先铜半导体公司这件事我们在后面还会展开说在这之后他又陆续的投了英特尔苹果都亚报成功赚的是盆满钵满
但是在苹果之后它就没有多少成功的项目了这就是一个反转的例子还有一家风投企业叫梅菲尔德在 20 世纪 80 年代它算是这个领域的领头羊但是后来却销声匿迹了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著名的风投公司红杉资本专门整理过名单记录那些经历过繁荣之后又失败了的风投企业
他们还给这份名单写了一个名字叫网生者当然也有一些风投公司或者是个人能长时间的留在赛场或者在一段时间的低谷之后重新崛起
在作者看来,想要尽可能多的压重成功的项目,风险投资人的技能是很重要的,它的重要性经常被人们低估了。我刚才用压重这个词其实有点不太准确,因为说压重好像就是一个轻飘飘的一个动作,把钱放下就结了,但是读了这本书你就会发现,远远没有这么轻重。
风险投资人在压住之前压住当间还有压住之后都做了大量的主动性工作这都是需要他们发挥技能的地方我们先来说风险投资人在压住之前要做什么呢他们做的事情跟其他类型的金融投资者很不一样大多数的金融投资在选中的
投资项目之前都要分析很多财务指标历史数据但是风险投资人面对的是一个初始的创业团队他们的项目往往还没开始盈利甚至只有一个幻灯片所以很难做量化分析更多的只能做定性分析也就是
主观判断这些主观判断里当然有一些对于科技发展趋势的看法对于项目设计的看法不过这些都是因人而异也会随着时间变化的但作者观察采访了硅谷很多有名的风险投资人或者是机构之后就发现有一点是他们大多都会看中的那就是要投对人意思就是他们对于创始人
本身的一些个人特质是非常看重的注意啊这里说的个人特质并不是指学历创业经历这些客观条件因为在硅谷出身名校简历漂亮的创业者太多了你很难靠这些来筛选出最终的人选
那风险投资人会重点的关注什么呢他们会主动的找项目创始人面对面的聊天观察对方的性格特点比如说他们会关注对方是不是有强烈的想把自己的知识变现的意愿对方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是不是会出现自相矛盾的地方
还有一个是清晰的一以观之的理念或者是思路还有对方是会为了拿到投资去假意逢迎投资人还是会始终坚持自己的看法另外风险投资人在观察创始人的时候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那就是如果一个创始人看起来很叛逆古怪特立独行这在很多风险投资人眼里不仅不是缺点反而是一个加分项
作者在书里还有在后来接受出版社的采访的时候都很强调这一点他也举了大量的这方面的例子比如说著名的企业家风险投资人彼得·蒂尔曾经就说最开始和他一起创业的人他们在高中时竟然认真思考过能不能自己做一个炸弹
而且真的动手去研究了在常人的眼里这些人肯定都是非常疯狂的但是在彼得蒂尔看来这些人非常适合创立企业他
他后来也和这些人共同创立了 PayPal,还有一家风险投资公司。另外,彼得蒂尔还投资过埃隆·马斯克,马斯克第一次创业赚到钱之后,把其中整整的一半拿去买了一辆赛车。要知道,当时他还不是一个大富豪,只是一个刚拿到了第一桶金,还不知道以后会怎么样的年轻小伙儿。
后来他开着这辆车的时候出了车祸,当时彼得蒂尔就坐在他的副驾驶上,马斯克还笑着跟蒂尔说,自己没给车投保。当然了,还有一些这类的故事,你可能也听说过,比如说乔布斯喜欢光着脚到处走,在公司卫生间里洗脚,扎克伯格去见风险投资人的时候不仅迟到,
还穿着睡衣和拖鞋等等这些都是真事再包括彼得蒂尔在内的很多投资人眼里这些看起来出格的行为放在一个公司创始人的身上反而是一个好兆头为什么呢有个风险投资人引用了一句肖伯纳的名言来做解释理性的人适应世界非理性的人让世界适应自己因此所有的进步都来自于非理性的人
可能说所有有点绝对,但是风险投资人们却是发现那些最优秀的创业者很多都是自大或者是近乎疯狂的,作者说这绝对不是偶然,因为创业在很多时候就是需要一些疯狂的跟别人不一样的想法。
如果一个人非常的循规蹈矩那他会很善于想出一个明智的计划但是他们能想到的别人往往也能想到那就意味着他们可能就要永远的待在拥挤的红海市场没法杀出一条血路了
这本书的译者田轩教授后来也在采访当中对作者的这个发现表示了认同他在给学生上课讲风险投资的时候问他们如果风险投资人在做调研的时候发现创始人有一个高速公路的法单这是加分项还是减分项呢很多学生都会说这是减分项但其实啊这在风险投资人眼中是加分项虽然这个行为本身是不好的
但是他们关注的是这背后体现的一种拥抱风险的态度是的拥抱风险这几个字或者类似的词在这本书里啊反复的出现风险投资人希望在他们投资的人人才的身上看到这种特质而他们自己啊也把这种特质贯穿在了投资的前中后整个过程里
在投资前我们刚才说了他们执着于寻找那种独具一格叛逆的天才型选手而一旦遇到了就不会轻易的放手会蹚过沼泽去拥抱他们之所以用蹚过沼泽这个说法是因为风险投资人想要做成一笔投资很多时候也不容易
不是他们想把钱投给谁对方就会兴高采烈的截住很多公司创始人对资本的介入是提防甚至是抗拒的每一天人们都能看到有西装革履的投资人拿着钞票追逐着那些特立独行的天才这些天才很多是技术出身比如科学家工程师马农他们很多人在骨子不屑于谈钱或者担心风险投资人入股之后会过度的插手他们的项目
这个时候,风险投资人就要不懈的去劝说他们,展现出自己能怎么帮助这个项目,告诉他们自己理解他们的商业模式,努力的让对方接受自己,这个过程既需要耐心、同理心,也需要高明的沟通技巧。
到这里我们说了在投资之前风险投资人要寻找对的人找到之后要拿下对的人而在把钱投出去之后他们同样不能歇着而是要培养对的人比如说很多创业者是技术性人才但是在管理公司方面很不在行
那么风险投资人就会帮他们寻觅合适的管理者,另外风险投资人还会动用自己的各种人脉关系,帮创业者把产品推向市场,帮他们吸引更多的投资,带他们跟其他的创业者交流信息,建立信息网等等,而且不光要提供这些资源上的支持,还要提供精神上的支持,作者说优秀的风险投资人要把
自己变成创业者的情绪调节器比如说在创业者沮丧的时候要慷慨的给出鼓励在他们自满的时候则要多去质疑发问已经有很多的研究表明风险投资人对初创企业的指导确实能对企业产生积极的影响
比如有风险投资支持的公司比没有风险投资支持的公司更有可能上市风险投资支持的上市公司往往比没有风险投资支持的同行做得更好产生的创新也多得多还有一项有意思的研究就发现如果一家初创企业所在的城市原本没有直达的飞机风险投资人去一趟很费劲儿
而后来有了直达的飞机风险投资人能更容易的去拜访企业那么这些企业的表现就会变得更好另外很多时候即使某个创业项目失败了风险投资人依然会保持包容的态度只要觉得方向是对的就会继续的提供支持帮创业者走出最艰难的阶段在这一点上也能充分的看出风险投资人拥抱风险的特质
当然了在做这些的同时风险投资人自己必须拥有一颗坚韧的内心这样啊才能安然的度过一个又一个风险的关口黑暗的时刻不至于在大风大浪面前自己先垮掉咱们小结一下在刚才的第一部分我们聚焦的问题就是要成为一名成功的风险投资人更多的是靠运气还是靠技能
作者认为,风险投资人赚钱并不是靠广撒网装运气而是在一次次寻找对的人,拿下对的人,培养对的人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技能主动的增加好运发生的概率接下来第二部分,我们再把目光投向另一个视角更大的问题
那就是为什么有些地区比如说硅谷能成为创新的中心繁荣的源泉远远超过其他地区呢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那在一本专门讲风险投资的书里提出这个问题你应该也已经猜到了他的回答会跟风险投资有关的确是这样不过这好像并不是一个经常会被人提起的视角在人文地理的教科书里还有在很多人的一贯认知里
一提起硅谷为什么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区域排在前面的往往是一些科教文化因素比如说以斯坦福大学为依托附近高等院校比较多科技力量雄厚这些你应该都听得烂熟了还有人们会强调硅谷这里有自由反叛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文化氛围但是作者认为这些因素都不是主要的
首先如果要说依托高校有科研优势的话那美国波士顿都市区那边可能优势更大因为那边有哈佛大学有麻省理工学院
在工程和硬科学领域,要论科研实力,麻省理工学院都是排在斯坦福大学前面的而且它附近也聚集了更大的科研机构的集群但是在麻省理工附近并没有诞生硅谷这样的创新中心作者说,这主要就是因为硅谷更善于把那些科研成果、技术创新转化为能够盈利的公司
即使是很多原本并不出自硅谷附近的创新也能够在这里实现商业化而在这背后呢风险投资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另外再来说文化因素作者也不认同那种文化宿命论也就是说说硅谷啊有一种得天独厚的适合创新创业的文化毕竟文化是一个模糊的概念直接用文化来解释太笼统了而且如果我们深挖的话就会发现
这种文化氛围也不是平白形成的,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风险投资的塑造。所以作者经过观察和研究之后得出了结论,是风险投资这种特殊的风险友好型的融资方式,把硅谷塑造成了今天的创新之都。那么这个塑造的过程具体是怎么样的呢?首先是给创新提供源泉。
这个我们刚才也提到了很多有资金资源人力资源人脉资源商业指导等等这些资源辅助让很多原本只在实验室机房里的创新成果落地进入了市场这样的做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最早可以追溯到阿瑟洛克在硅谷促成的第一笔风险投资正是这笔投资在硅谷带动起了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创业项目的风潮
1957 年,远在纽约的阿瑟洛克正在一家投资银行工作,有一天,他偶然接到了一封来自加州的信,来信人叫克莱纳,是这家投行的一个客户的儿子,克莱纳说自己是一名科学家,在加州的一家研发晶体馆的实验室工作,但是实验室的创始人性格怪异,不会管理,对科学家们很不友好。
所以啊克莱纳还有公司里的另外的七名科学家他们就想集体跳槽他写这封信呢就是想问问这家投行的人能不能帮他们介绍一份工作
看完这封信,洛克就觉得,给这 8 名科学家找工作,倒不如帮他们创业。当时的美国刚刚从二战的破坏当中缓过来一些,百废待兴,洛克早就觉得,应该趁着这个时机投资一些新的事物,这正好是一个合适的机会。于是他就拉上投行的一名合伙人飞到了克莱纳工作的地方,美国西海岸的甲州硅谷,见到了这 8 名科学家。
洛克上来就直白的说,你们应该自己开公司,科学家们一听就愣住了,一开始他们都觉得这不太靠谱,但是在听到洛克描述说,他们每个人都能拥有一部分公司的所有权,分享公司巨大的盈利前景的时候,他们的眼睛里开始燃起向往,有点跃跃欲试了。
洛克后来就说他在观察到这一点的时候很高兴因为这就说明即使是埋头搞科研的人也会对金钱激励有明显的反应这是一件好事于是他就明确了接下来的劝说思路一方面他用收益调动起科学家们的创业热情另一方面
帮他们拉来各方面的资源支持,包括资金,管理人才,减轻他们的负担。就这样,终于科学家们统一创业,洛克的同伴拿出了 10 张崭新的 1 美元钞票,提议在场的每个人都各自在钞票上签名,这 10 张钞票就成了硅谷最早的风险投资协议。
后来洛克也践行了他的承诺,拉来了各种资源,帮 8 名科学家建立起了一家公司,这就是后来在硅谷声名赫赫的"仙童半导体"公司。对于当时在钞票上签字的 10 个人来说,他们的这次冒险很快就有了收获,仅仅两年后,他们就赚到了 600 倍的现金回报。
但是在作者看来,这次冒险的意义绝不仅仅是金钱层面的,而是开创了一种把科研、才能跟商业运作结合起来的新思路。就像八名科学家中的一些人说,在这之前,他们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人生还能有创办公司这个选项,但是这样的一次成功,让更多的科研人才还有投资人就看到了,这种模式是走得通的。
从那以后在硅谷开始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像鲜铜半导体这样的由风险投资孵化的科创企业从 20 世纪 60 年代至今风险投资关注的重点从电子计算机到互联网智能手机再到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等始终在不断的进化也始终代表了前沿科技走向商业化的最新方向
在这本书里作者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发现那就是虽然风险投资人从开始到现在一直都会给创业团队提供资源提供指导但是他们跟创业团队的相处模式是有变化的一开始风险投资人是强势的一方像威严的父亲一样我觉得你需要做什么我就给你安排什么你未来怎么发展也都得听我的意见而后来创业团队变成了话语权更大
风险投资人开始变得更像是一个包容的母亲充分尊重创业者的意见在成长上给他们更多的自主权根据他们的需要提供帮助如果要给这个转变
找到一个时间点的话作者认为大约就是扎克伯格跟红杉资本的那次会面前面我们也提到了那次会面扎克伯格是穿着睡衣脱鞋去的他可不是睡过了头因为在场的人说能看出来他是洗了澡特意又换上了睡衣另外他虽然给会面准备了 PPT 但是上面写的竟然是你不应该投资我的十个理由
说白了呀他是真的不想要红杉的钱这也就体现了创业团队跟资本之间地位的转变从创业者渴望资本变成了资本求着创业者
这种转变的背后还有更深层的原因早期风险投资在硅谷投的主要就是半导体芯片这样的硬件产业他们的发展需要很多的资金那投资人的话语权自然就很大而后来到了互联网时代创业主要就是靠编程这些技术公司大多都是轻资产的所以掌握技术的创业者就成了话语权大的一方
到这里我们说的就是风险投资通过给创新提供资源让一个个科研创新成为了可以盈利的项目但是这还不足以解释为什么是硅谷这个地方成了世界上最早最有名的创新聚集地这就要说到风险投资的第二个作用那就是把创新连接成网
社会学家们就发现在硅谷的一些竞争地区比如说美国东海岸还有日本科技行业是被一些大型公司给主导的但是硅谷不一样在这里形成了由创业公司组成的产业集群
在一个产业集权里面,企业之间是比较松散的弱关系,而一家大型企业和它下属的企业之间是紧密的强关系。社会学者们就发现,相比于只有少数的强关系的地区,一个存在大量弱关系的地区能孕育出更多的创新,因为在这里,信息的流通会更充分,思想的碰撞会更频繁。
在一间间酒吧一次次偶遇一场场闲谈当中创意就会像野火一样蔓延开来
而风险投资人的一个关键作用就是促成了更多弱关系的产生因为一个风险投资人他往往不止投资一个创业团队而他呢就会介绍这些团队互相认识另外风险投资人之间很多啊也相互都认识这样啊他们各自拥有的项目网又进一步的被连接成了更大的网就这样弱关系的一个关系
弱关系的数量会成指数式的增长,催生更多的创新。但是我们也都知道,在这些创新当中只有少数的能成功,绝大部分都会失败。那么如果创业者们因为害怕失败就不敢尝试,显然也会大大的削弱一个地区的创新潜能。这就要说到风险投资的第三个作用,那就是帮创新减少顾虑。
有的风险投资人会在创业的开始前就向创业者许诺即使他们失败了也可以帮助他们找到下一个工作另外在上一部分我们也提到了很多时候在创业项目失败之后风险投资人依然会保持包容的态度只要觉得方向是对的或者看中了这个技术就会继续的源源不断的注入精神上的支持技术上的支持资金上的支持帮创业者走出最黑暗的时刻
这本书里介绍了包括乔布斯在内的不少的创业者都是经历了多次的失败最终才成功的
本书的一者田轩教授后来在跟本书作者的对谈当中还补充说自己在学术研究中也研究过风险投资对失败的容忍度结果就发现很多风险投资人或者是机构都愿意给创业团队第二次甚至第三次的机会让他们不断的探索不断的试错而这样的对失败包容度的
高的风险投资方也更容易孕育出成功的创业项目再说回我们在这一部分一开始提到的很多人都会说硅谷这里有自由反叛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文化氛围而在听到这里之后你或许会产生跟作者相似的看法那就是其实这种文化氛围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风险投资的塑造
到这里我们已经说了风险投资是怎么把硅谷塑造成了创新之都的我们看到风险投资在这里给创新提供资源把创新连接成网帮创新减少顾虑
用梳理的话说就是风险投资人塑造了创新而不只是消极的出现在有创新的地方这个逻辑不仅在硅谷在美国存在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之后风险投资人开始更多的走出美国去全球范围内搜寻机会比如说树立也花了一些篇幅讲到了中国作者发现中国互联网企业在起步阶段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风险投资的影响
阿里巴巴、腾讯、百度、搜狐、写成、网易这些公司,在早期的时候大多都是从美国或者是美国风格的风险投资人那里融资的,他们的所有权结构大多属于海外模式,公司给员工股票期权激励的做法其实也是来自于风险投资人的建议。
当然了进入 21 世纪之后中国自己的风险投资行业也在快速发展数据表明从 2009 年到 2018 年风险投资排名前 10 的城市当中有三个来自于中国分别是北京上海
另外在以色列印度东南亚等其他的国家和地区也出现了有前途的风险投资集群很多研究已经表明风险投资能够促进创新一个国家风险投资资金进入的量越多这个国家创新水平就会越高在近年来科技创新最为蓬勃的国家或者是地区我们几乎都能看到风险投资的推动作用
总结以上就是这本书里我想跟您分享的重点内容在今天的第一部分我们聚焦的问题就是要成为一名成功的风险投资人更多的是靠运气还是靠技能呢作者认为风险投资人赚钱并不是靠广撒网装运气而是在有意识的创造好运
他们在一次次寻找对的人拿下对的人培养对的人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技能主动的增加好运发生的概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能观察到风险投资人的一个重要特质那就是善于拥抱风险他们信奉的就是宁可尝试后失败也不要轻易的放弃机会
在今天的第二部分我们讨论了另一个视角更大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有些地区比如说硅谷能成为创新的中心呢作者就认为这背后啊风险投资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们给创新提供资源把创新连接成网帮创新减少顾虑
用梳理的话说就是风险投资人塑造了创新而不只是消极的出现在了有创新的地方现在金融中风险投资是技术创新的重要金融工具风险投资人把企业的优势和市场的优势结合起来让更多的技术创新走向了市场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形成而反过来呢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又吸引了更多风险资本的聚集
每一天我们都能看到大胆的创新者在更大胆的风险投资人的激励下开辟出满足人类愿望的高效路径也让一片又一片充满智慧的土壤成长为新的创新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