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know you
你好,今天我来为您解读的是美国汉学家石景谦的系列作品之一名字叫做曹寅与康熙在康熙时代,曹寅代表了皇家包衣这个群体作为从未在政治上出现过的角色包衣群体与皇帝间的互动改变了中国传统的官僚模式而曹寅的一生可以作为范式来展现康熙朝的这种政治特色
在开始前我们先来说个故事大家都知道在古代文化人是看不起小说的认为小说是不值得一提的玩意儿但是在乾隆年间有一本小说却被当时上流社会的精英们争相传阅那就是著名的《猴龙梦》
《红楼梦》肯定是一本好书,但它能够在清朝的上流社会流行开来,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曹雪芹的身份。曹雪芹的爷爷是康熙朝的传奇人物——曹寅。
说起曹寅或许很多朋友对他有些陌生但如果提起康熙六下江南想必大家都会知道在六下江南当中后四次都是由曹寅来接待安排的
这在《猴龙梦》当中也有提及,知燕斋就批注第十六回是借《醒卿事》写南巡,能对帝王的出行负责,可想而知,曹寅在当时对帝王、对时政都极为重要。时过境迁,当曹雪芹在几十年后通过《猴龙梦》去映射曹家的巅峰时代,想必会让乾隆朝的官宦子弟们都充满了好奇。
毕竟,不论金人古人都喜欢八卦,今天要说的这本《曹寅与康熙》,就将带我们去深度的了解引领曹家走上巅峰的曹寅是如何发迹的。本书的作者石景谦先生是美国的著名汉学家,与魏非德、孔非力一同号称美国的汉学三杰。
石景谦这个看起来充满韵味与内涵的中文名字是他在耶鲁大学研修史学博士时由一位中国史学前辈冯兆迎起的景是景仰,谦是司马迁的谦,可见寓意之深而石景谦在史学界的成就也显然没有辜负前辈的期望
石景谦的文笔特别的华丽,写的虽然是史学研究,却让人读起来有小说一般的酣畅淋漓但正是因为这样,他的作品才会经常被一些评论家排除在史学研究之外他们认为石景谦视野过于宽广,没有好手穷精,考据出前人未知的史实,没有成为某一特定历史题材的权威专家
但这种批评并不能站得住脚大家都知道中国史学的传统写法就是像史记那样从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的角度来展现历史辉煌的全像用流畅优美的文字传递历史的温度而石景谦也正是如此所以想必当年房兆迎先生在给石景谦取中文名时就已经很了解石景谦对史学的态度与追求了
今天要说的这本《曹寅与康熙》是石景谦的第一部作品也是他的博士毕业论文虽然在史学研究和写作功力的角度上看这并不是石景谦最好的作品但不可否认本书在石景谦的学术研究当中占有很重要的一席
因为纵览石景谦的作品我们可以猜测他就是通过曹寅与康熙的创作经历才确定了一生的写作手法和方向同时也正是在撰写曹寅与康熙的过程中对历史资料的扎实积累石景谦才在之后写出了他在西方世界的成名作也就是他的第三部作品《康熙重构一位中国皇帝的内心世界》
本次我们来解读的版本来自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制作的石景谦作品集这套书可以说是目前石景谦作品最好的一本系列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从书的主编之一郑培凯先生是石景谦在耶鲁大学历史系任教时的亲传弟子
我们现在就通过作者的视角从曹家的兴衰中去了解三个关于康熙朝政治特色的话题第一康熙为何会将身为一族的曹银视作是心腹呢我们能由此窥视到当时怎样的政治背景呢第二透过曹银仕途顺畅的一生我们看到的是康熙的人情还是权术呢第三康熙为何要让曹银成为政治命运
这将对此后的政治与曹家产生怎样的影响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看身为满人的康熙为什么会信任一个汉人呢说到康熙相信很多的朋友直接会联想到威福斯坊
多年来在影视媒体三番五次的戏说演绎下,康熙原本就很有传奇性的一生,更是被渲染的戏剧性十足,这让大家很多时候会忽略一点,康熙是清朝定都北京后的第二任皇帝,当时的天下还不是铁板一块儿。
在外有四街而动的藩王也有暗潮涌动的宗教极端组织在内有图谋不轨的权臣而且当时为了避免激化民族矛盾的问题就连对官员的任用也要几经思量小心翼翼
所以康熙在登上皇位后要面对的并不是有惊无险的戏剧性生活而是真正关乎生死的各种明枪暗箭一个人再强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康熙也需要让心腹去处理一些他经历难以估计的事那么什么样的人才适合被培养成心腹呢想必大家如果没有事儿没有事先知道曹寅既是汉人也是心腹
其实就很有可能会说,心腹一定不能是汉人,这其实没错,康熙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皇帝,当然会实实的提防在人数上占据绝对优势的汉人,但把曹银视作心腹的康熙肯定是不傻,这是因为曹银虽然是汉人,但是他却属于一个特殊的群体。石景谦在全书的第一章就为我们详细讲解了这个特殊群体,褒义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
因为看到了宦官对前朝的严重影响,所以清在立国之初,就对太监采取了极力打压的态度。但这种态度给皇室自身也造成了不便,因为原本一些由太监来处理的事务,比如说收租、采办等就没了负责人。包衣群体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开始顶替那些由太监空缺下来的工作,走上了时代的舞台。
包衣这个词来源于满语,翻译过来就是家奴的意思,汉人成为满人的家族大多是因为战败被俘,曹寅的家族也是同样。早在 1621 年的努尔哈赤时代,满人攻克沈阳之后,曹寅的曾祖就与大量的汉人一起沦为了奴仆,包衣制度是以日为奴,终生为奴,后代子孙也世代为奴。
包衣与宦官的不同石景谦在书中引用了史学家孟森的说法包衣制度奠基于早期部落的架构之上往往由武人依照军事纪律统辖所以很明显包衣要比太监可靠多了
说到这儿啊,石景谦在书中指出了一点,曹家后来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沦为奴仆的时间早。1621 年时,汉军八起还没有建立,所以汉人被俘,沦为了褒义之后,会跟随满人主子加入不同的族籍。曹家进入了是正白起,这个呀,不可自控的偶然事件,对曹家的未来至关重要。
八旗制度是兵民合一的治理手段所有人被分别编入了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香黄香白香红香蓝等八个单位最开始正黄和香黄两个单位归皇帝直接统帅其他六个单位分别不同亲王
但到了 1651 年,摄政王多尔滚倒台之后,原本属于他的正白旗被顺正皇帝收编,与正皇、相皇一起被统称为上三旗,地位远高于其他的下五旗。而曹家也因此就成为了皇家包衣,获得了开启未来的旗舰。
不论是褒义还是汉军骑人最风光的日子都是在康熙朝原因啊我们在开头就已经说过对少数的少数民族皇帝来说头等大事就是处理民族矛盾的问题打仗满人很在行但是搞治理啊就要差劲的很多尤其当时大多数
所以这些人就得到了被统治阶层重用的机会。
据石景谦查阅到的数据显示,1670 年前,在清政府出任过总督的几十人当中,仅一人是满人,而且到任的第二年就退休了,其余所有的人都选择来自于汉军八旗,而在 1644 年到 1668 年间,做过巡抚一职的汉军不下 96 人。再来说包一,
在康熙朝出任官职的包衣虽然也不少,但魏济仁臣却是没汉军那么多,做过总督的仅一人,巡抚两人,还有人出任过不正史、暗查史、御史大夫等等,但人数靠手指就数得过来了,不过大家不要因为这些数据就小瞧包衣群体的势力,他们的真正力量是在上三期。
这作为帝王的私人奴才上三期的褒义们能够得到很多的肥缺而这些肥缺很多有关系着帝国的根本比如说炎政海关等等我们就拿炎政举例子
各位都知道,盐是生活必需品,生产买卖从春秋战国时代起就一直被政府监管把持,同时盐也是暴利的物资,康熙朝的大臣郭启元就统计过,一包盐在江南一带的收购价是两三文,等到了江西湖广等地,零售价就会涨到一二十文,翻了七八倍之多。
康熙朝的严政一直都是由包一在打理曹寅与他的爷爷就都曾管理过盐务
相对于汉军,包衣群体在出任职位上的特点,石景谦认为原因在于被派出各地的包衣们是皇权的代理人,可以起到牵制常规官僚体系的作用,因为包衣直接隶属于皇帝,无论是地方律例还是军法都无法对他们形成制约与制衡,所以从包衣集团的兴起可以看出,康熙朝的政治形势长久以来都不容乐观。
那么曹寅作为包衣集团当中的一份子是普通还是特别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第二个话题透过曹寅使徒顺畅的一生我们看到的是康熙的人情还是权术呢曹寅的发迹确实有时代的原因但不能否认他的家族和他自己也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现在就透过石井谦的视角去看看曹寅是如何走上人生巅峰的
石景谦认为曹寅的发迹要从他的爷爷说起,曹寅的爷爷叫曹振彦,是让曹家实现经济自由的人,刚才有提到过曹振彦曾经管理过严政,虽然他在这个肥缺上只干了两年就死了,但也足够让曹家从小康发展到了富裕,有了经济基础,很多事情都开始蒸蒸日上了。
曹寅的父亲叫曹喜,从小就受到过良好教育的他,拥有不错的眼界和学识,这就让他的仕途十分顺畅。在出任江宁制造的几年里,工作成绩优异的曹喜深得皇帝的赏识,不过最重要的就是曹喜娶了个足以影响曹家未来的媳妇孙氏。
曾在皇宫做过多年宫女的孙氏在结婚后不久又被反聘回宫内成为康熙的奶妈所以曹喜在康熙亲政后的 1668 年能获得宫部尚书的头衔想必多少也与妻子孙氏有些关系
虽然曹喜这个公部尚书并没有实权,只是荣誉称号,但这确实在身份上帮助曹家进入了上流社会,曹寅就是出生在这样一个既有钱又有地位的家庭,所以少年时代的曹寅可以受到极好的文物教育,而这所带来的好处是不可忽视的。
娴熟的骑射功夫让曹寅得以在发迹前有机会追随帝王参与伪劣活动而良好的文学素养则让他能与很多汉族文人成为好友就像石景谦在书中评价的曹寅的日常
当差使似乎就是个真正的满人,而个人生活当中又如同地道的汉人一样,可以说曹寅成功融会贯通了满汉文化,这样的能力并不是每个包衣都能具有,所以出类拔萃的曹寅在 1690 年获得苏州织造的职位也是理所当然了。
清朝有三大执造,除了苏州,另外还有江宁和杭州,不论规模还是重要性,三大执造都是以江宁为首。曹寅在苏州干了两年多,就被调到了江宁继续的担任执造,这一干就是二十年。执造并不是标准意义上的官员,没有固定的品阶,但一百万两白银的年薪却与巡抚和不正式不相上下。
制造的主要的工作是为宫廷制作服装说到这儿啊大家可能就会觉得很好笑那么出类拔萃的曹寅居然只当了个服装厂的厂长你可别小瞧这个服装厂的厂长因为他除了制作服装之外还承担着很多其他重要的工作比如说采购铜料平衡米价等等中国自古铜料就不充裕康熙初年时更是日趋紧张而米价是民生之本
这就关系到了国家最基本的稳定所以制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根据石景谦的查阅统计在 1656 年到 1733 年之间总共有 21 名的上三级包衣担任过三大制造这些人全部都在满族的满洲的族谱里也就是说他们与曹家一样都是在满人入宫期
入关前就已经沦为奴仆对皇上来说这是相当靠谱的一群人因为包衣唯一的依仗就是皇上所以从人员的选择上我们可以看见康熙性格当中近乎偏执的控制欲石景谦在他的另一本著作《前朝梦役》的前言当中也有提到过这一点
这种控制欲可能就是天性使然但也可能是形势所迫大家都知道江南地区一直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方同时也是汉族精英的
聚集地这些汉族精英掌握着大量的财富和社会资源但作为汉人和汉人文化的代表他们就算在平定三藩之乱的过程中帮助了政府也无法得到皇帝的信任与此同时身在经常的康熙还要时刻的担心着朝廷权臣和族内亲王对权力的觊觎所以织造一支才没被编入传统的
抗西需要皇权的控制力通过忠诚的包衣集团直接到达遥远的江南地区并且让这些包衣成为自己可靠的耳目石景谦在出版资讯当中就有提出本书是把曹寅的一生当做范式来呈现既然是范式也就说明曹寅对整个包衣集团来说有一定的代表性那么我们现在就跟随石景谦去看看曹寅与抗西之间的关系
虽然曹寅的母亲是皇上的奶妈,同时也有很多迹象显示,曹寅曾经在年少时搬军读书,但如果他没法在工作上让康熙满意,那么再亲近的私人关系也不会让他得到皇帝的青睐。
对于制造这个工作最困难的就是资金问题说到这儿你可能会觉得这话不靠谱认为一个皇家机构不可能有资金的问题没错从理论上来说钱确实不是问题按照 1664 年政府部门间达成的协议户部负责筹钱公部
负责备料请各位注意一点户部与公部都属于正经的官僚系统而织造却是独立于整个系统之外的存在亲兄弟谈钱都得打架一个外来户伸手要钱怎么可能会轻松顺利呢不要以为有皇上撑腰就了不起了毕竟说到底户部与公部也在是给皇上办事
资金来源的不稳定让制造要特别的善于经营比如说在采购或者是雇工的价格相对低廉时预付款项以节省出差价
但是节省是不能解决全部问题的经常还需要进行其他的经济活动来搞钱比如说从政府机构借到低息甚至无息贷款再拿到外面去放高利贷等等而且因为制造代表的就是皇帝所以要特别的注意名声不能急功近利惹起民怨你看啊这个工作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轻松吧
曹寅的工作成绩是很让康熙满意的他不仅流畅的完成了日常的工作还制作出了让康熙非常喜欢的龙头也正是因为看到了曹寅出色的能力和忠心康熙才会在 1704 年派身为制造的曹寅监管了炎政
当时最大的盐厂在两淮地区曹寅得到的新头衔就是两淮巡盐御史这个职位从 1691 年开始长时间被上三期保一占据除去因为辖区内庞大且居民主要为汉人这个原因之外很明显也是康熙在扩张自己的控制力
曹寅在兼任巡演御史这个肥缺之后才彻底的解决了困扰织造工作的资金问题他每年都会从严政上挪用大量的资金去补贴织造当然了曹寅也肯定没少从中为自己余力
我们在《红楼梦》当中就能对曹家的富裕程度略知一二了,那绝对不是靠工资就能积攒出的家业,对曹寅手脚不干净这事,康熙当然也是十分清楚,毕竟他南巡时就曾在曹家住过,但康熙从未在钱上难为过曹寅,哪怕曹寅在严政上出现巨额的亏空,也只是让曹寅想办法补救就好了。
或许你会觉得这是因为他们两人的关系太铁了但事实就是康熙对很多人都是这样因为相对于能力他一向不大在意贪污这事用事情前的话说康熙从来就不是一个坚持严格区分责任与利益的人
说到这儿啊,大家或许会认为,既然康熙的性格本就这样,那么曹寅与康熙的关系就算不上有多特别了,但事实上,曹寅之所以会被石景谦当作范师去研究,是因为他在康熙的关系在后来就发生了质的飞跃,那么一切又是怎么发生的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第三个话题康熙为何要让曹寅成为政治密探呢这又会对此后的政治与曹家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开头我们就说过,一提康熙就会让人想到微服私访,但是微服私访这事儿并不是空穴来风,康熙在六次南巡的过程中确实有过类似的经历,不过与影视剧当中不同的就是,康熙微服私访的主要的目的可不是玩,更不是因为闲的。
石景谦在书中用了一章的内容来讲述康熙的历次南巡虽然从 1684 年到 1707 年的六次南巡康熙表面上都是在关注水荒治理工程但从头到尾他的主要的意图其实都是考察南方社会的稳定情况对康熙来说最重要的还是我们一直在说的民族矛盾问题
事实上汉人繁满的情绪一直在减弱这从康熙南巡时的表现就能够看出来比如说 1684 年的第一次南巡康熙要很顾及汉人感受的绕开了扬州、贾定等发生过激烈民族冲突的地方而且满口的引经据典营造自己良好的亲汉形象
但是到了 1699 年的第三次南巡时,康熙已经不需要在行为上特别拘束了,他不光回归了闪骑射的满人形象,而且曾丢下随从,独自与百姓交谈,这就是微服四方的原型。
但就算是这样康熙也依然无法将民族矛盾问题投之脑后康熙当然不是在杞人忧天因为他很清楚汉人的反满情绪无论怎么减弱也不可能根除的就像政府为了防止汉族文人聚众煽动情绪而禁止了结社实际上就是没法严格执行的还有那些以宗教为序头的
为噱头的秘密反清社团更是屡禁不止暴动也时有发生所以在 1707 年的最后一次南巡结束之后康熙开始让派驻在南方的上三旗包衣承担起了政治密探的职责其中就包括了曹寅
康熙之所以选择不在南巡也是迫于无奈,因为南方或湿热或阴冷的气候,对他这个常年在北京生活的人来说一直是一个挑战,而当他年过五十之后更是感到力不从心,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设立政治密探,保持对南方的控制力。其实作为织造的曹银一直都是皇帝的耳目,但密探的职责要比之前的更进一步了。
石景谦认为曹家曹寅开始担任密探的时间大约是在 1708 年的 3 月他不是康熙的第一个密探也不是最后一个早在 1704 年的冬天曹寅就曾发现扬州高民寺的一位僧人有向皇帝密报的权利很明显啊僧人并不具备对时政品头论足的能力他能向皇帝汇报的只有官员的言行与民望
曹寅也是一样之前他对他给康熙的奏报都是关于地方的政务与所事但是从 1708 年开始对封疆大力的监视与品评就成了常态石景谦查阅主仆两人的往来信件发现在谈论起官员时康熙的用语都相当直白可以说是从这儿开始
曹寅才真正的成为了康熙的心腹在大家的印象里雍正才是专制集权的代表但事实上很多集权的手段在康熙时代就已经有了雏形政治密探就是其中之一曹寅的密探生涯只进行了四年就因病故去但就是这短短的四年中曹寅在密探的角色上尽心尽力对康熙的信任抱以长治的回应两人的接触也因此变得非常直接而且私人
比如在 1710 年曹寅患上眼病时康熙写信给出了用药的建议实境间就注意到了这个建议非常的无实因为康熙建议的用药是常见的帝皇而不是既昂贵又难找的人身或者 1711 年的科举舞弊案发生之后身为帝王的康熙在信中直白的像作为奴仆的曹寅表达了自己的
居藏之情石敬谦认为不论康熙运用的是智术还是权术对臣子的驾驭都堪称一流
曹寅死后,康熙对曹家依然十分青睐,不仅对曹寅遗留下的巨额亏空持十分宽容的态度,并且让曹家人继续担任江宁制造一职,同时负责政治密探工作。但是很可惜,曹寅后代的办事能力远不能达到康熙的期望,尤其是政治密探工作进行的是一塌糊涂。所以对于强调能力重于一切的康熙而言,曹家开始失宠了。
但是不得不说康熙对曹家还是很宽容的,就算心中不快,也没有做出什么不利于曹家的事,但奴仆唯一的遗证就是主子,所以在康熙死后失去靠山的曹家,最终在新朝初期的政治大洗牌当中落了一个被曹家的下场。
总结,到这里曹寅与康熙这本书咱们就聊完了,现在我们一起简单的回顾一下。第一,包一虽然在血统上说是汉人,但在自我身份认同上却是满人,正是这种特质使他们在康熙朝获得了信任与重用。
因为对开国不久的清政府来说,最关键的还是要舒缓民族矛盾,褒义们对满汉文化的融通,让他们刻意在满汉之间游刃有余地处理各种政务与琐事,帮助政治者维持社会的稳定。第二,康熙在性格上有着近乎偏执的控制欲,这就让他在处理政务时喜欢褒义。
面面俱到所以制造这个独立于传统官僚体系之外的职位才一直被上三级包衣所占据并成为了康熙的耳目对康熙来说最重要的是能力与忠心所以他对贪污腐败的态度一直很宽容从不严格的区分责任与利益也正是因为如此在曹寅死后当曹家后人的办事能力无法再达到康熙的预期时曹家就开始失宠了
第三,最后一次南巡之后,因为年龄和身体问题,康熙无法再去南方实地的考察社会形势,所以才让很多派驻在外的上三级包衣成为了政治密探,用以维持皇权对南方的控制力,这种政治手段在后来的雍正朝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极权专制的重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