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这本书的契机来自《钱从哪里来》,这本书提到2019年中国人的收入中位数超过1万美元,意味着社会财富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服务业的价值越来越重要,而《缺爱》则从心理学角度探讨了连接的意义。
因为每个人都是众多身份的集合,每个身份都存在于某段关系中,构建关系本质上就是在构建自己的存在。
人存在于周围世界(物理存在)、内在世界(自我)和人际世界(与他人的关系)。
因为没有人可以孤立存在,人必须存在于某段关系中,人际世界是存在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因为他们有不吃鱼和海豹的禁忌,尽管这些食物可以维持生存,但他们宁可饿死也不违背信仰。
艺术家通过创作过程建立存在感,创作是将内心世界外化的过程,尽管作品完成后不再属于作者,但创作本身让他们感受到与世界的连接。
失去连接会损害一个人的存在感,存在感是我们在关系中获得回应、感知自己存在的感受,失去它会导致精神崩溃。
在极端威胁和伤害下,削减存在感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减少痛苦和恐惧的感受。
建立连接的关键不是认识的人多,而是是否为他人提供了价值,创造价值才能嵌入世界的深度。
你好今天我来为您解读的是一本存在主义心理学的书名字叫做缺爱什么叫存在主义心理学呢简单来说这是受存在主义哲学影响而兴起的一种心理学理论
乍一听这个名字好像很专业,离我们有点远,但是假如深入了解这本书的内容,你就会发现,它其实跟我们每个人都有关。怎么个有关法呢?我们先来卖个关子,先来说说我为什么要解读这本书。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来解读,契机是来自另外一本书,这就是香水老师出版的那本《钱从哪里来》。
你可能会觉得很奇怪一本谈论金融的书跟心理学有什么关系呢其实这里面还沾有一些很微妙的联系
在香帅老师的书里提到了一个数字在 2019 年中国人收入的中位数会超过 1 万美元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呢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一旦进入万元美金社会社会财富就会发生一个趋势性的转移那就是会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
换句话说呢服务也会越来越赚钱注意啊这里的服务业不是特指服务员理发师而是泛指所有跟人直接发生连接并且通过深度连接为他人创造价值的职业比如说教师医生房产经济都在其中
而且随着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工作环节会被人工智能代替,但是不管技术怎么迭代,有一种东西不会消失,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换句话说,未来一个人的优势将越来越多的存在于他与周围人的连接当中。
说到这儿呢就要说今天要解读的这本《缺爱》了假如说香帅老师的书是从金融学的角度来描述连接的价值那么这本《缺爱》就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告诉我们连接的意义
你会发现跟周围人的连接这件事的意义比我们想象的要深刻的多它从来不是一件锦上添花的事情而是一个人存在的最根本的前提笛卡尔有一句名言叫我思故我在其实这本书的主题跟这句话有点像那就是我连接所以我存在而且这本书的外文原名直译过来就应该叫做存在
这本书的作者是目前在心理学界颇受追捧的新锐学者,来自法国的罗伯特·纳伯格,他也是一位从业多年的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分析师,而这本书就是作者这些年来针对存在这个话题的研究精华。
接下来呢我将分成两个部分来为您解读这本书第一部分咱们回答这本书当中最核心的问题为什么说我连接所以我存在呢
在正式回答之前,咱们先交代一点背景。在存在主义心理学看来,任何一个人都同时存在于三个世界,第一个叫周围世界,也就是物理意义上的,你这个人的存在,第二个叫内在世界,也就是你的内在自我,第三个世界叫人际世界,也就是你跟周围人组成的关系。
周围世界和内在世界都不难理解,前人已经做过很多的探讨,但是我们应该怎么理解这最后一句,也就是人为什么必须存在于人际世界呢?借用书里的原话,没有人可以一事独立,没有人可以孤立存在,人必须存在于某一段关系当中,这就是咱们说的我连接,所以我存在。
你可能会觉得很奇怪,每个人都是存在的呀,就算我跟周围的人不发生联系,我也是存在的呀。要想理解这个意思,咱们可以先做一个思想实验,首先来回答两个问题,这是哲学层面上的,有关存在的两个关键问题,分别就是你是谁,你身处何处。很多人想到的第一个答案可能就是,我就是我,我是一个人,我就在此时此地呀。
这么说啊也没错这是物理层面上的你存在于当下的这个时空当然了你肯定不只是一堆物质层面上的分子那么现在请你更进一步的回答你还是谁呢注意啊这个问题一旦问出来就有意思了
你会发现啊不管你的答案是什么你都一定会把自己置于某一段人际关系当中比如你说你是一个父亲是把自己放在跟孩子的关系里你说你是医生是把自己放到跟患者的关系里你说自己是高级工程师是把自己放到了一个专业评价体系里
这是你跟这个专业领域之间的关系,而任何一个领域都是由人组成的,说到底,这还是和人的关系,就连你直接回答自己的名字也一样,因为名字是父母起的,当你用名字来描述自己,其实是把自己放置到家庭关系当中。
换句话说呢作为一个人你的任何一个身份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你一定存在于人际世界当中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可以给这种状态换一个表述那就是人生是一场分布存储也就是这存一点那存一点分散存储在很多不同的地方说白了就是你是众多身份的集合而每一个身份又都分散存在于某一段关系当中
这些关系结合在一起就是书里说的人际世界注意啊这不是说你只存在于人际世界里就像前面说的人同时存在于三个世界人际世界是存在的必要非充分条件当然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天生的它是一个构建的过程所以人在这个层面上的存在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我们建立关系的过程中一点点积累出来的
这个过程自从出生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了,比如很多地方都会给孩子起两个名字,一个大名一个小名,这其实就是在为孩子建立关系,大名会登记在身份证上,别人通过大名认识你,这是你跟社会之间连接的介质,而家里人会称呼你的小名,这是你跟家族之间连接的介质。
同样再长大一点你结交什么样的朋友进入什么行业跟什么人合作这都是在构建你在人际世界里的存在注意在人际世界当中构建自己的存在并不是说让别人知道你这个人的存在而是说你跟什么人构建什么样的关系这个过程本身就直接决定了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
怎么理解这句话呢?咱们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大概是 13 到 14 世纪的时候,北极的格陵兰岛上,生活着两群人,
一群是因纽特人,以前也管他们叫埃斯基摩人,他们是这里的原住民。还有一群是维京人,是 10 到 11 世纪的时候移居到这里的。维京人的生存能力很强,虽然格陵兰岛的夏天很短,但维京人居然利用这短暂的夏天养牛放羊,建立了数千人的定居点。但是到了 13 世纪,
格陵兰岛气候突然恶化,维京人的牧场全部消失,故事到这儿还算好理解,但接下来发生的事儿就让人捉摸不透了。
岛上的因纽特人在气候恶化期间靠着吃鱼吃海豹活了下来但岛上的维京人一个不剩全部饿死因为他们的族群里有一条禁忌不能吃鱼和海豹这是个特别奇怪的规定要知道维京人的老家在欧洲对欧洲的维京人来说吃鱼是家常便饭为什么到了北极就不吃鱼了呢
有人就推测,可能是因为当初维京人移民到北极的时候,因为吃鱼或者是海豹发生过大规模的疾病,他们就认为这些动物有毒,不能吃,并且就形成了禁忌。但是后人其实并不知道有毒没毒的事,他们只知道不吃北极的鱼这是先人的规定,是他们文化信仰的一部分,吃信仰就不能违背,至于埃斯基摩人吃不吃跟他们没关系。
当然了这并不是故事的重点我想说的就是你看啊一群维京人宁可饿死也要恪守这个信仰甚至连一个想试着打鱼或者吃海豹的人都没有但是假如岛上的不是一群人而是一个人
还会这样吗大概率是不会为了活下去他会尝试一切手段看到埃斯基默人吃鱼他一定会跟着吃类似的故事你肯定看过很多一个人流浪荒野时为了活下去一定是不惜一切代价的
再比如,咱们换个场景,不管是哪个时代,你都会发现,当一个族群遭受危机时,总会有人挺身而出,为了族群而牺牲自己,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但是反过来,假如这些人不是身处一个族群当中,他们是孤身一人,他们肯定不会考虑族群利益,这跟品质无关,因为族群根本就不存在,
他们有什么可考虑的呢?不管是自私还是无私,在没有族群的情况下,这些品质根本就无从谈起。当然,不光是积极的品质,消极的也一样。比如嫉妒,只有当你身处一个有人比你优秀的群体中,它才会产生。
换句话说呢,人的某一部分,比如有信仰,把他看的比生命还重要的你,有牺牲精神的你,或者有嫉妒心的你,他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存在于群体中,存在于你跟这个群体建立的千丝万缕的关系中。
乌合之众的作者,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曾经说过,无论什么人,无论他们的生活方式是否相同,在他们组成了一个群体时,他们的情感、思想、行为与他们作为个体时截然不同,除非组成一个群体,否则个体根本不可能拥有某些念头或者是情感。
你看啊过去我们都以为人的品质存在于人的自身但事实上这些品质出现的前提是你跟他人建立的关系关系才是这些品质的容器
著名的西班牙思想家奥特加·伊·加塞特曾经说过,人不是一个自然状态,而是一段历史,人不是一件物品,而是一齣戏剧。人生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需要被选择和构思的东西,人便存在于这种选择与构思之中,简单说,就是你构建什么样的关系,就是在构建什么样的自己。
现在呢,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说我连接,所以我存在呢?答案显而易见,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众多身份的集合,而每个身份又都存在于某一段关系当中,所以构建关系本质上就是在构建自己的存在。
说到这儿,我们算是从正面回答了连接的价值。当然,想论证一个东西重要,不光得回答有了它会有多好,还得回答假如没有它会有多糟呢?那么假如失去了跟外界的连接,会发生什么呢?咱们第二部分就来回答这个问题。
作者认为这会损害一个人的存在感乍一听这个结论你可能会觉得呀不痛不痒存在感指的不就是曝光度吗低一点好像也没什么吧说到这儿有必要先解释一下什么叫存在感
过去我们都认为存在感等同于曝光度,谁吸引的目光多,谁的存在感就越强。但是顺着刚才的逻辑,存在感指的其实是我们在建立一段关系时,在这段关系当中获得回应,感知到自己存在时的感受。比如,婴儿出生的那一刻就建立了和父母之间的关系,也拥有了自己作为一个孩子的存在感。
再比如结婚,双方在建立关系的同时也拥有了作为丈夫或者是妻子的存在感。而且注意,一旦这个建立在关系层面上的存在感受到了损害,你往往会觉得特别的失落。比如家里有孩子的人肯定都知道,对一两岁的孩子而言,最可怕的不是你训斥他,因为你训斥他也未必听得懂。
对他而言呢最可怕的就是你不理他没有回应就意味着他会在某种程度上感受不到自己作为一个孩子的存在产生存在感的缺失为了确认自己的存在他会更加的哭闹来博得你的回应
再比如不知道你在上学时有没有过这种体验,老师问一个问题让全班举手回答,但是不管你怎么努力举手,老师就是视而不见,这时你会感觉心里很别扭,但又说不清是什么感觉,其实这就是存在感受到了伤害。最极端的情况就是所有的联系全都被切断,这就等同于被剥夺了全部存在感,感到世界离你而去,大概形容的就是这种绝望。
比如当年弗洛伊德患上了口腔癌,不能正常的说话,也没法参加社会活动,他平时只能通过女儿安娜和外界取得联系,后来病情加重,跟外界的联系越来越少,陪伴在弗洛伊德身边的只剩下一条牧羊犬。
这是弗洛伊德的朋友送的一直跟他寸步不离但是随着病情加重弗洛伊德的口腔组织坏死开始散发恶臭狗的嗅觉异常灵敏这条牧羊犬也再也没有进过他的房间弗洛伊德的状态也变得是越来越差最终 1939 年弗洛伊德死于自杀
根据他的私人医生的说法压垮弗洛伊德精神世界的最后一根稻草就是这只牧羊犬牧羊犬的远离切断了弗洛伊德跟世界的最后联系也让他失去了最后的存在感你可以这么理解存在感就像是精神世界的地基一旦它垮了
这个人的精神也会濒临崩溃所以维护自己的存在感就等于是在夯实精神世界的地基这是每一个人的本能
听到这儿你可能会说,不对啊,有些人好像不是这样,比如艺术家,很多艺术家都有点自闭,都很少跟外界联系,难道他们就没有存在感的需求吗?作者认为,不是没有,而是他们建立存在感的方式比较特别,他们不是通过跟人直接连接而建立存在感,而是通过创作来建立存在感,注意啊,是通过创作,而不是作品。
为什么这么说呢?作者认为,不管是画一幅画,写一首歌,还是作一首诗,艺术家都是在通过这个创作的过程把自己内心世界外化成一件作品,本质上这就在建立联系,在创造存在感。
但是这个过程不会一直持续,在艺术品完成的那一刻,它就终止了,因为艺术品在完成的那一刻就不再属于作者,它就有了自己的生命。你看,一个艺术品到底有什么内涵呢?想表达作者的什么心情呢?这些形式上的内容共同就构成了它的生命,但是这些内容哪里是作者说了算的呢?从完成的那一刻起就变成了所有人一起创造的。
这个心理过程简单来说,就是你为了跟世界沟通,创造了一种语言,这个时候你的存在感是最强的,但是当你说出去的那一刻,听的人却把它理解成了另外一种语言,这种存在感又消失了,那么怎么继续让存在感持续下去呢?很明显,你要一直创作。
这就是为什么越是独立,越是很少跟外界联系的艺术家,越会一直创作,作者认为这是他们保持自我存在感的一种方式。换句话说,即使是你认为的那些最孤立的人,他们也一直在用某种方式维持自己跟世界的连接,因为这关系到他们的存在感,而存在感是一个人最基础的需求之一。
但是有一种情况是特例那就是受到严重威胁和伤害的时候这时出于自我保护很多人会故意的通过某种方式来削减甚至试着抹除自己的存在感比如曾经有个比利时的心理医生叫西格赫西他在二战期间被关到了纳粹的集中营按照我们通常的设想在这么残酷的环境下人们应该是抱团取暖互相安慰但事实是
正好相反根据西格赫西的回忆在纳粹集中营里他一直恪守一条准则那就是绝对不要与人建立关系一是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今天跟你同步的人明天是否活着
眼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死去太煎熬了第二个原因是不跟人联系会让你的存在感降低你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痛苦和恐惧也多少就会减缓换句话说你抹除了一部分承受痛苦的对象痛苦也就自然减少了
再比如作者发现很多在青少年时期遭受过性侵的人在成年之后会产生自虐倾向自虐发生的比例比其他没遭受过性侵的人要高得多
作者认为,这其实是一种补偿现象,受害者在遭受性侵的时候,身体和精神都在承受巨大的痛苦,这就是为了减少痛苦,他们会在潜意识里试图关闭自己的存在感,也就是强行告诉自己,我现在不存在,承受伤害的不是我。
但是当惨剧过后,受害者又会在潜意识里努力找回自己的存在感,结果有一些人就产生了自虐倾向,他们想通过肉体上的痛感来告诉自己,此时此刻我是存在的。
当然了,这是一个极端的特例,但是从中我们能看出,存在感是一个人最底层的需求,不管你是谁,曾经经历过什么,对存在感的需求都一直存在。以上就是第二部分的内容,我们回答了假如失去跟外界的连接会发生什么,结论是,会伤害一个人的存在感,而存在感是一个人最本质的需求之一。总结说,
说到这儿啊你可能会说既然连接这么重要那么我们应该怎么跟世界建立有效的连接呢是不是连接的人越多就越好呢网上有那么多的网红大 V 明星有那么多人关注是不是就意味着他们建立了足够的连接呢类似的疑问啊还有很多
其实在这本书里作者给了一个标准我觉得可以回答所有这些疑问那就是是否建立了足够的连接不是看你认识的人够不够多而是看你是否给他人提供了价值你看有些人明明很
低调在媒体上的曝光啊也不多但是啊他的存在感非常强比如说袁隆平土悠悠这就是因为他们为他人贡献了足够的价值因为创造价值所以他们跟这个世界跟他人的关系更深入因为关系啊更深入所以啊他们的存在感也就更强
归根结底连接不是你覆盖的广度而是通过创造价值嵌入到这个世界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