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本期音频我来为您解读的这本书名字叫做《商品帝国》一部讲述五个多世纪以来人类消费文化的历史居住这本书 2016 年被选为《泰晤士报年度之书》2018 年又获得奥地利年度科学图书奖
看到这本书的时候不夸张的说,确实挺震撼到我的。怎么形容呢?首先,它从外观上,就像我们读书那会儿用的大字典和词海那样的厚重,中文版 75 万字,这个体量估计会劝退一些人,但其实越是大不投的论著,它的脉络往往就越清晰。
作者会时不时的回过头确认自己工作的主题这本书讲的是史而实际上想说的就是关系这个关系指的就是消费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彼此作用和相互影响
也因而书中延绵这两条线,一条是在讨论人类社会的各种制度和观念是如何塑造消费的,另一条是在揭示消费又是如何反过来改造我们这个社会的权力、结构和价值体系的。这么说有一点抽象,不过不要紧,有个窍门就在这个书里,一翻开这本书就能找到一首小诗,
诗的名字叫做《万物颂歌》,书的意思就在这十八行诗里面了,这就像中国古代文人厚重的书案上,放一小盆飘逸的文竹,与其说是为了装饰,不如说那干脆就是主人的思想和心性。《万物颂歌》这首诗很生动的刻画了我们和物的关系,它说的就是,对于
我们的生命因他们而鲜活,也为他们而憔悴。
为什么要歌颂物呢物质主义不是一直背负着骂名吗这就清楚的透露出这本书在史之外的论了也就是作者带有倾向性的见解实际上这本书想做的事情就是要重塑我们与物的关系改变人们对消费固有的看法带着我们思考消费在社会进程以及你我生活当中的
《一经》当中有一句话我觉得用来解释这本书也特别的贴切叫百姓日用而不知我们天天使用的东西其实我们并不了解它们消费看似默默无闻其实在许多人类重大历程当中都一直处在舞台的核心地带
比如全球化、城市化、民主化的背后都有消费的影子,作为尽责的消费者,我们每一个因为剁手而自嘲的人,其实已经在买买买当中参与了人类伟大的历史进程。
你看啊,为了给人类的物质文化证明,带我们重新看待消费,作者耗时 7 年推出这本《黄黄巨著》,是史诗级作品的写作雄心,光注释就长达 100 多页。
我之前为您解读过的制造消费者也说到了消费社会形成的历史今天这本书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不只是关注西方社会而是横跨了六大洲学界像这样将亚非拉国家也联系起来的对比研究是非常稀少的你也可以将它看作是一部从消费角度切入的全球一体化的历史
聊完这本书的特点咱们再来说说这本书的作者弗兰克特伦特曼他出生于德国曾任教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和德国比勒菲尔德大学现在是伦敦大学历史学教授和
曼彻斯特大学可持续消费研究所教授他写这样的一部大书最初的想法来源于一个大项目的大功告成那就是弗兰克所主持的经费高达 500 万英镑的消费文化研究计划这个项目集合了超过 60 位不同领域的专家从时尚地理一直到法律商业
就是试图的跨领域多角度的还原出消费在人类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当中的独特作用最终呈现给我们的这本集大成之作不仅学术做的周详细致就连文笔也摇曳生姿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本书的具体内容,我带你从两个角度来切入,第一个角度,从当代生活反观历史,也就是消费是怎么参与塑造了我们今天的社会的,第二个角度,从历史来看当代生活,也就是用历史的眼光来帮助我们思考当今消费文化当中的问题。
首先我们切入第一个视角从当代生活反观历史消费我们都不陌生甚至都是太熟悉了你我就生活在一个被商品包围的世界当中我们陌生的是这些物品是怎么进入我们生活的你可能就会笑了那不就是我们买来的吗其实也对但这本书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人们选择什么取决于这些选择是怎么被创造出来的
我们生活当中的一茶一饭一衣一衫都曾是生活方式的巨大革命他们往往是全球政治和经济体系当中的一部分经由全球化的协理才进入了寻常百姓家作者眼中消费是社会历史的关键概念而我们对它仍知之甚少要说这本书所指的消费最好是联系下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
在消费社会当中,消费不仅是一个经济环节,更是一种社会建构活动,它建构了我们的身份、品位以及生活,也就是说我们是什么样的人,过什么样的生活,常常是由我们如何消费来塑造的。
很多世纪以前市场购买和选择远不像今天这样普及甚至是备受打压的但就在过去的几百年里消费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典型特征消费这个词的含义也在这段历史当中发生了奇妙的变化
从最早 12 世纪时在西方词汇语当中所代表的消耗用尽或者是灭亡,甚至是英语当中的结合病,到 17 世纪以后逐渐指向积极的有创造性的事物,一个标志性的里程碑是亚当·斯密在《国富论》当中提出消费是所有生产活动的唯一目的。
19 世纪的经济学家甚至就提出,正是消费而不是劳动创造了价值,随着 20 世纪消费社会的成型,消费这个词和用尽的意思脱开了关系,这个时候人们不是因为衣服穿到破了,车子用到坏了才去买新的,
人们买它们是因为衣服是表达品味的商品而汽车是象征衣食的商品从食物消费到意义消费消费从经济学跨入到了社会学研究的范畴正是围绕社会意义上的消费作者一头扎进了五个多世纪的历史
从纷繁的史料当中为我们再现了全球消费文化的来龙去脉将历史舞台上通常被人们忽略的重要角色推向了前台对此我从书中概括了四个话来帮助你了解一二
咱们先来说第一个话,消费推动的全球化,这是书中农墨仲采描绘的一段历史,作者说,在 16 到 19 世纪的 400 年里,人类最值得称道的成就之一,就是相隔遥远的几块大陆被联系在了同一个商品世界当中,也就是说,那时候起,消费就已经成为一种真正的国际现象。
16 世纪正值中国明朝晚期不仅大明王朝开启了海上丝绸之路世界也进入到大航海时代美洲新大陆的开辟远洋新航线的发现这些惊心动魄的壮举后面都紧跟着的就是海上贸易所带动的消费全球化在原本的区域市场上全世界的商品在大量涌入茶叶瓷器从中国流向太平洋两岸
而美国的烟草、火鸡、番薯和玉米流入了中国,英国和印度的棉纺织品也开始了他们的征战全球波澜转阔的历史。
这种全球交换对日常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仅仅是一种植物就可以带来经济的变革比如番薯从美洲运来之后逐渐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日常食物数以百万计的中国农民可以不用再种田了于是转而从事养蚕减丝而蚕丝又可以换来其他更多的商品博莱的美洲玉米同样也上了人们的餐桌
更多的土地和双手解放了出来中国农民开始为市场销售而采摘茶叶种植糖料作物厂里的时尚也花样翻新 16 世纪日本漆器欧洲玻璃西洋的宠物成为了明朝士绅家庭的寻常之物
这本书对中国史论,甚至包括对金瓶梅,红楼梦这些名著都做了详实的考据,向我们展现出明清那时候消费的繁荣和精细程度,已达到了让人叹为观止的程度,全球贸易推动的消费结构改变,重构了国家经济的格局,也改变了人们生活当中的潮流风尚。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17 世纪的荷兰,英国也是全球贸易的热点地区,那里的人们同样在接受全球化消费的启蒙。一系列来自异国的制饮食品征服了欧洲,比如来自中国的茶叶,来自阿拉伯半岛的咖啡和蔗糖,来自新世纪的烟草和可可,最早茶叶和咖啡被当作是抑郁药物。
唐氏贵族和商业精英才能享用的奢侈品后来在自上而下的时尚效仿当中他们进入了日常生活而这些商品的普及都依赖于横贯几块大陆的生产与消费链条一杯在英国冲泡的甜茶带来了温暖惬意背后却可能包含着加勒比海地区奴隶种植园里的野蛮残暴
我之前为您解读过的《田与权力》,这本经典作品就揭示了,餐桌上的田是权力博弈的结果,它浓缩了全球政治经济洪流当中无数人的艰苦命运,甚至有抵制者形容说,每一磅糖都是用两盎司人肉换来的,咖啡、可可、烟草也莫不如此,每一种制饮之物的流行,背后都有跨国权力的推手。
帝国的殖民机器在传播新的商品爱好和生活方式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反过来全球化的商品流通又进一步的巩固了帝国权力的商业基础
随着战争,外交将全球贸易壁垒主义打通,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在形成。17 世纪,尼日利亚的人们开始穿用荷兰亚麻布做的衣服。18 世纪,塞内冈比亚用英国进口的铁来打造农具。19 世纪,在非洲的一则香皂的广告当中,一个黑人男孩被擦洗成纯洁而进步的白人。
殖民地成为欧洲廉价商品的经销地,鸦片更是沙文主义统治当中的功臣,帝国的剥削换上了商业化、现代化的外衣。当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口被开发为了消费者,帝国的时代也走向了巅峰。我们接着再来说说这第二个消费助力的城市化。
城市是消费的圣地所有居民都在消费工人买卖人主妇女佣 19 到 20 世纪城市不仅变得更大消费也越来越多 1800 年巴黎的夜晚只有几千盏的油灯照明大部分的地区都笼罩在黑暗当中而到了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巴黎的夜晚有了数万盏煤气灯亮了上百倍
煤气、水管、电线、公共汽车、游轨电车逐一出现,把街道和居民区连成了网络,向人们原有的生活模式发起了冲击。自莱蜀尔普及之后,像浴缸、抽水马桶是基本需求还是奢侈品,该不该进入平民家庭,这类的消费伦理的困惑曾让不少的欧洲人是伤透了脑筋。
而大西洋的另一边,年轻的美国很快就变成城市用水的超级消费者。1884 年,亚特兰大每天人均供水量是德国柏林的 10 倍,
水井和运水工消失了,管道供应系统成了城市的标配,如果没有极易消费的水资源,供养上千万人口的超级城市也无法出现。燕尔克一说,日常消费的基础设施塑造了现代城市,而现代城市又不断地催生出更先进的基础设施。
城市的标志性事物还有购物和娱乐空间,它们都是围绕消费而进化的复杂系统。19 世纪的巴黎被誉为是世界之都,这里率先出现了百货公司。作者形容,百货公司所做的,是将各种商品和创新集中在一个巨大的玻璃屋顶下。百货公司成了城市生活的象征,以及发动和传播消费的引擎。
乐鹏马歇和埃菲尔铁塔由同一位的建筑师设计,这里的创新层出不穷,玻璃橱窗商品陈列,在消费者和商品之间建立起一种新的亲密联系,打折促销和广告把商品砸进了人们的心里,数百万册的优购目录寄向了农村和市场。
这本
这本书里还特别的提到了 20 世纪初北京的天桥,那可是休闲娱乐、消费一体化的先驱,不仅凡是想淘点玩意儿,找点乐子的人能在这里得到安逸,外地人也拿这里当成了观光的景点,在喧嚣和吆喝声当中感受地道的市民生活方式。
城市就像消费的巨型载体,百货公司,街头小贩,电影院,游乐场,相互交点,而消费也像是城市的孪生物,说不清它们是谁让谁变得如此这般壮大。说完了城市化,我们接着来聊第三个消费普及的现代化。
现代化也是宏大的概念有一系列的思维和生活模式颠覆了传统比如科学、效率、实用、女权、国际化等等这本书会让我们体会到无论观念有多复杂只要它融入了日常消费的选择就会变得具体而实在也就是说观念通过消费得以落地哪怕是一个身居简出的家庭妇女她的世界也在经受消费革命的改造
17、18 世纪以来,工业化加快了工作脱离家庭的步伐,人们去工厂或者是公司上班挣钱,而家庭空间则成为了一个典型的消费场景。19 世纪末,美国的购物指南就倡导人们把客厅当成是生活教育的重要媒介,比方说,你想要……
熏陶家庭成员的生活品味,那家里装修就不能将就,得讲究。主妇们面前,新的产品、技术和文化在争先恐后的靠近。软垫和沙发掀起了家居的舒适文化,壁纸受到的追捧代表着新兴的装饰潮流,批量生产的成套家具,整体厨房,洗衣机,吸尘器,收音机带来了家庭的标准化。
要不要接受这么多的商品,这样的讨论还没来得及展开,小肥就已经把现代化变成了大小的生意。小资、中产、贵族精英家庭蕴含着更多商机,他们不仅变得现代化,还进一步的追求后现代。
东方陶罐用来搭配摩尔风格的家居,土耳其地毯可以营造异域和怀旧的氛围,日系简约风格迎合了欧洲主妇的新品味,来自中国威尼斯和托斯卡纳的高端餐具成为了家庭社交和风雅的文化标志物。
从标准化到个性化从现代化到后现代你看啊消费终究把这些抽象的概念解释成了日常生活最后啊我们再聊聊第四个消费促进的民主化在中世纪的欧洲
有专是祈祷的僧侣专是战争的骑士还有专是生产的农奴可后来呢在商品世界当中无论人们最初是什么职业什么阶层他们最终都有了一个共通的身份那就是消费者上流社会和平民阶层文化精英和俗人大众这些过去难以逾越的区隔在有些方面也变得快没了
16 世纪丝袜被法国的皇室视为权力的象征,一战后的苏联,丝袜还被列为是男人珍贵的财产,而到了 20 世纪后半叶,工厂里的女工都随时穿着长筒丝袜,这真的呀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一些人想通过消费来制造差异,那就有更多的人通过消费来趋同潮流。
消费当凭了许多差别尤其是进入到 20 世纪的大众文化时代社会中上层阶层有时候已经放弃了维护自己的品位既看莎士比亚的戏剧也包电视肥皂剧
二战前后至冷战时期,美国变成典型的消费社会,不仅广告商和生意人,就连政府也开始迎合消费者,你就会发现消费在政治动员当中发挥了特别接地气的奇妙效果,不管是进步主义的罗斯福、新政,还是纳粹主义、斯大林主义,几乎都在向他们的支持者许诺更好的生活。
斯大林时期苏联人相信所有忠诚的工人都能喝到香槟每个人都有权得到一台电视机在那些饱受通货膨胀和经济大萧条之苦的国家消费者也不再被看作是问题的起因而是成了解决问题的良方
1931 年被称为是战后繁荣之父的经济学家凯恩斯写道,在经济衰退期,存钱是一种罪恶,每当你存下了五先令,就会让一个人失业一天。他敦促爱国的家庭主妇去享受购物吧。
无论是第几世纪的人们,当换上消费者这个新的身份之后都得到了礼遇,消费主义与民主、自由、资本主义往往作为了一个整体就被输出。二战后,美国的连锁超市,麦迪逊大道的营销广告,好莱坞的电影传遍,大西洋和太平洋沿岸,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人们也过上了相似的购物和娱乐生活。
消费文化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了一种强大的标准化力量我们刚才从当代生活反观历史在人类社会全球化城市化现代化和民主化的四种进程当中不断发现消费的潜在作用接下来我们再从历史来看当代生活也就是用历史的眼光来帮助我们思考当今消费文化当中的问题
我从书中选取了三个当代问题来进行解读第一个问题:超前消费是不是人们节俭美德的沦丧呢?在这本红篇句子当中,风域社会是作者使用频率相当高的一个词
风域社会的重点不是称赞物质的蜂扰而是提醒人们注意当物质从贫乏转向风域我们正面临精神道德等等方方面面新的问题因为人不是天生就适应风域的
过度消费就是风愈病的典型症状而消费信贷又被认为是让人感染这种疾病的中间媒介商业金融广告多方合谋向人们喊出了今天买明天付的口号以前银尺某粮被当成了一种品德缺陷的标记而今它逐渐被辩护为了一种美德即对未来的明智投资
对此作者的观点是分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信贷的确助长了债务、过渡消费和虚假需求之间的恶性循环让商业更加牢固的处于权力的中心迫使人们接受消费和负债的双重奴役但另一个方面它也像是带人们走向未来的自动扶梯
借用未来的钱来实现上升自动扶梯也是这本书当中不时提及的一个词代表了作者对于消费的一个关键看法
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新古典主义的开创者马歇尔说,经济发展就像攀登一架没有尽头的梯子,而在作者看来,消费就好似一个增长飞轮,更多的财物引发更高的期望,最终也激起更多的创造,而更多的创造又带来更多的财物,这就像是为社会安装上了自动扶梯。
对于个人来说消费也可能发挥自动扶提的作用信贷应用于个人消费应该说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就像有本书叫《蜜蜂的预言》所启示的尊重人们对个人欲望的追求来最终促成公共利益的
总体实现这恰恰是现代社会要做的事这本商品帝国也传达出了类似的观念作者就说回顾消费信贷自二十世纪以来的发展事实证明大多数人在信贷面前都还是量力而行的别看有的人抵押物被收回了
但还有成千上万的汽车和住房贷款是按时支付的这些贷款帮助很多人用时间换空间提前实现了消费需求也增加了他们进一步兑现财富梦想的能力这其实就是我们前面说的自动扶梯而那些拿不到正规信贷的人就好像被推下了这种自动扶梯的装置
我们接着再来聊聊这本书里还讨论了一个人们心有戚戚焉的问题就是消费是否加剧了人们生活焦虑呢焦虑并不只是一个当代的问题早在 1831 年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到美国游历之后在《论美国的民主》这本书当中就写道
美国人总是忙个不停,急于抓住一切够得着的东西,以至于让人不得不怀疑他们是不是经常担心自己活得不够长,来不及享受这些东西。
1874 年,尼采就对越来越匆忙的生活,以及随之而来人们精神世界的枯竭忧心忡忡,1990 年在奥地利成立了一个名字很博人眼球的时间减速协会,是什么在加快人们生活的节奏呢?作者也非常想知道,时间匮乏难道真的是我们追求物质富足所要付出的代价吗?
普遍的答案是,没错,为了实现更多的消费欲望,人们不得不一直围着商品世界的轴心团团转,就像得了仓鼠综合征。而作者的答案又往前走了一步,要说的话,时间不是真的变少了,而是我们的消费行为导致我们对时间的意识以及利用时间的方式发生了变化。
比如我们为什么这么累呢?休闲总该就是放松了吧?其实不是,不仅凡伯伦在《有闲阶级论》中说,休闲也是在创造阶层之间的区别,就是说不仅是有钱,有闲也是商丘社会拿来炫耀的资本。
这本书的作者更是指出我们正在面临休闲革命因为风雨社会让休闲时间变得越来越昂贵工业革命以来人们的工作时间与祖辈们相比是大大缩短了
当穷人有了假期,成为新的有闲阶级,富人反倒就成为了劳动阶级,大家都有闲了,以前有闲的和没闲的人,他们之间的鸿沟已经被现在大家在闲暇时间内做多少事情的差距给取代了,人们拼命工作的同时也在讲求休闲的效率,实际上是双线作战。
休闲时间的质量以及能玩出什么花样变成了塑造身份的新风尚。我们的时间贫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都想成为休闲的特权阶层。最后,我们来说说这本书里讨论的一个灵魂问题——商品是否杀死了上帝?
这听起来是一个很西方基督教式的问句但我们翻译一下实际上是一个非常普世性的问题那就是当物质主义成为了一种新的信仰消费是否成了人们追求崇高精神生活的敌人呢对批评家来说这不是危言耸听人们想要商品而不是上帝当欧洲在 20 世纪 60 年代步入风雨社会之后人们不再去教堂而是去购物
教皇若望保禄二世谴责消费主义使人们成为财务和及时满足的奴隶,但事实上不是风雨社会才开始出现这种危机的,尼采也说过上帝已死,历史的看,人类社会理性和现代性的进步必然导致世俗化,因为这就是一个人类自我觉醒,自我解放,脱离神权,走向人权的过程。
可以说传统的消亡是一个时间问题也就是说随着人变得越来越高效和现代消费是一种必然
它本身不是谁的敌人那么再具体的来看这个问题消费到底有没有妨碍人们追求更崇高的精神生活呢作者的倾向就是不必把两者对立起来他告诉我们精神文化其实一直都需要物质文化来承载文化也从未完全的脱离商业中世纪时十字军通过买卖传播了不可计数的圣母纪念章又比如在日本
宗教仪式与购买物品常常联系在一起,兔子、鸟类的陶塑,以及杯子和饭勺这些结缘之物,人们请回家之后被认为可以带来好运,对此,欧洲人类学者形容这些物品就好像是神的中介。
用大家都懂的话来说,这就是妥妥的文创产品。在现实世界当中,精神生活并不是以一种纯粹的灵性形式存在,其中也同样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物质。对于过去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在当下人们生活当中,传承和复兴来说,风域也许不仅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
总结商品帝国这本书我就为您解读到这里,书中还有许多的丰富的内容,比如说从摇篮到坟墓,商品世界怎么将儿童和老人发掘为消费的胜利军。
从废弃到回收,用完集气之后人与物的关系处理等等。也欢迎你去阅读原书,对这本书进行延伸的阅读。咱们来小结一下,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当中,每一件商品均有历史的深意,它们都不是随意都有的。
而是由于人类社会的各种制度和观念才来到了我们面前作者通过这本书带我们回顾了越来越多的商品是如何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以及这一切又是怎样改变了社会和历史因而可以说这是一本从商品角度写下的近现代人类文明史消费其实是人类文明的关键概念
他看似默默无闻其实在许多人类重大的历程当中都一直处在舞台的核心地带轻率的对他进行指责会让我们因为鲁莽而看不到他非凡的历史价值正是在消费当中全球化城市化现代化民主化这些宏大的概念融入了各个时代人们的趣味偏好时尚潮流日常生活当中才化成天下真正变得鲜活
直到今天物质和文化商品的输出一直都在为全球一体化的熔炉添柴加火当全世界的年轻人共饮一杯可乐或者是星巴克时人们首先是在消费当中实现了人类共同体消费也在个人与社会之间建立了紧密的联系消费什么
消费多少不仅是我们个人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棘手的问题之一我们和物的关系不仅定义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塑造着经济社会和权力的形态物质的丰裕带来权力倍增的商品帝国面对即将到来的更大的丰裕我们在社会伦理的各个方面又是否做到了迎接它的准备呢
这本书讲的是历史关切的是社会和人不禁让人想到史学界的年间学派感兴趣的朋友也可以去看一看法国年间学派泰斗布伦代尔花了 20 年的时间写成的另一部气势恢弘的巨著 15 至 18 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与今天的这本书有许多遥相辉映的地方构成我们日常生活结构的种种事物
衣食住行柴米油盐或显著或细小都包含了世界历史的了远和壮阔最后啊我想说作者对消费持有的积极态度不同于批判学派鲍德里亚和奇泽克们曾经警示我们
人如何被消费操控而作者就告诉我们社会如何被消费塑造我们需要辩证的来看消费本质上也是一个哲学问题没有好坏的定论前面提到了这本书的背景有一个经费巨大的研究项目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决定了作者的基本倾向
那就是要做有建设性的研究消费没有原罪但它也从来没有脱离道德的内容我们可以放下成见尝试独自思考消费在我们个人生活当中的最终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