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今天我来为您解读的这本书,名字叫做《上学记》在生活当中,要是遇到两种人说话,我们可得用心听这些话简单明了,价值却很高一种是孩子,他们对世界的观察没有条条框框经常能从意想不到的角度问出接近本质的好问题来另一种是赋予人生智慧的老学者
你是不是觉得我说错了大学者的话怎么会简单明了呢
还真没搞错站在学科山顶的老人对普通人说话会使用最明白最通俗的方式一方面他们的知识和修养达到了这样的化境可以把高深的知识拆解成你我都能听懂的语言另一方面他们早已经功成名就没必要靠让人头疼的概念和公式用那种逻辑复杂的大长句子来挖户成河标注自己的学术地位了
读这本上学记的感觉就是坐在了一位有智慧的老学者的对面听他不急不慢的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您解答人生和求知路上的最根本的问题这位老人呢叫做何正武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翻译家
他主要研究的是历史理论、历史哲学和思想文化史何兆武先生担任过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员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我们知道的最重要的西方学术经典像康德的《历史理性批判》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早期都是由他翻译的影响了几代中国学者
本书的整理者叫做文静毕业于清华大学哲学系当时任三联书店的编辑他在何兆武先生 80 多岁时用了将近两年的时间对他进行采访请他回忆早年求学在西南联大读本科和研究生的经历何兆武先生的讲述轻松平易浮于生动的感染力
同时他又是一位学术训练有素的史学家、哲学家对连打时期学者们做出了直白精辟的评点何兆武先生的这段回忆焕发出两种很少同时出现的性格光泽既有接近谦卑的内敛也有富于锐度的
我后面为您讲到的这并不是由于个人恩怨
而是他一以贯之的学术品格领略学者的风度和精神还不是我们说这本书的首要目的面对一位通晓历史和哲学知无不言的智慧老人我们都有一大堆人生困惑要求教而且都是大问题你看看是不是包括了下面这些呢
学习知识究竟是为了什么呢又该怎么获取知识呢知道何兆武在历史学上的成就和地位的人还会紧接着追加第二轮的问题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来读历史呢或者说白了吧历史到底是什么呢最后还有一类人人都会想弄明白但却很少有人能参透的问题
假如你是一个年轻人,更会对这个困惑深有体会。都说我们这一代赶上了好时候,可为什么我们感受不到快乐和幸福呢?这一回青年总算遇上了智者,当然要问一问,幸福是什么?幸福在哪里呢?何兆武先生不会嫌弃这些问题太平常太空泛,因为他在这本书里已经用漫谈的方式做了解答。
我都为您搜集整理出来了下面呢咱们就一起来看看对知识对历史对幸福他是怎么说的
这本书的名字就叫《上学记》内容当然是以学习经历为主除了个人经历它还提供了许多现代学术史的研究资料最适合解答学习目的和学习原则的问题我们今天催孩子学习最常用的理由就是不好好学习就考不上好大学考不上好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我们开头说了很多习惯说法经不起孩子一个接一个的提问比如说找好工作的目的是什么呢
是过上好生活那过上好生活之后呢迟早啊要问倒你你就会发现我们这套好像理所当然的答案比放羊为了娶媳妇娶媳妇为了生孩子生孩子是为了放羊也高级不了多少
何兆武先生说他当初读书的目标也是为了考上好大学他的父亲是矿业工程师几个姐姐读的都是北大所以啊他中学时的目标就是考上清华北大那时的清华北大已经是全国规模最大的高校但每年也只收 200 人在校生一共只有 800
他 1939 年高考那年光报考北纳的北京考生就有 4000 人竞争和今天差不多的激烈也有着一考定终身的色彩
那一年的高考和今天的最大的区别是北京已经在抗战当中沦陷了清华北大南开联合组成的西南联大已经转移到了昆明在西南联大的七年求学以及一生的学术活动当中何兆武先生建立了自己的知识观求知的基础是在青少年的读书时光里建立自己的认知系统更加广博和深入的了解世界何兆武
何兆武先生中小学时期接受的已经是按照西方传统建立的教学体系了课程设置和今天差不多还增加了童子军等等内容何兆武特别的感谢梁启超、严复这批学者因为是他们最早把先进的科学知识引进中国使他们能在世界观形成的阶段比较全面的接触到了西方文明
他们上一代的读书人只承认西方科技领先却不承认西方文化觉得自己的人一道德是世界第一所以才讲诗一常记以至一到五四前夜中国知识界才发现西方的科技领先是源自文化和哲学思想只学技术不学方法论就会一直落后这个认知提升对中国现代化进程意义重大所以对一位学者的评价应该包括了两部分
不能只看他对学术研究的创造性贡献也要看他对于时代的作用梁启超被很多人看作日本学术的搬运工但在那时候他对中国文化的形成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影响了一个时代的青年确实是当之无愧的先驱者我们大概也能猜出来何兆武先生为什么在做研究的同时还要搞西方经典的翻译工作了
何兆武先生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英文的到中学时老师已经用英文讲课了理由是将来上大学方便果然在西南联大全部的理科教材相当一部分的文科教材使用的都是英文原版
何兆武先生把自己青少年时期建立的认知系统的过程称为无视乱翻书也就是说教育不止于课堂他看书没有明确的分类什么学科什么书都接触从物理学到维新主义哲学都让他打开眼界互相印证逐渐编织成了一个知识体系在后来的西南联大的学生里凡是中学时代知识体系底子打得好的成绩也就好按
按理来说从小接受这样的西式教育他也许该像五四学者那样对文言文和传统文化保持甚至是否定的态度但是他特别的强调一定要学古文
五四一代学者能够批判传统文化正是因为他们有非常深厚的国学修养了解传统文化的全貌如果说中国文明有 5000 年那么 4950 年的载体都是古文即便将来在国外生活中国人的天然优势也是中国文化基础这是渗透在血脉里的总不能外语比不上外国人中国文化也不懂吧
进入大学之后贺兆武先生体验到求职的前提是思想的自由有位记者采访联大毕业生中科院的院士邹成鲁就问他为什么联大办学条件那么艰难却培养出了如此之多的人才呢他只回答了两个字自由对于知识的自由
对于知识来说,思想自由既是准则也是目标,说起联大的自由学风,有特殊的时代背景,在北洋时期,掌权的军阀根本没有长之久安打算,拿不出意识形态方面的东西来,这使教育家们有机会实施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抗战时期的局势动荡,为高校师生们的自由交流提供了间接的宽松环境,
何昭武先生回忆,在联大上学时,从专业选择、教授授课方式到考试方式都是自由的,他就换过好几次专业,听课也是依据兴趣,本专业的很多课没有上,外专业没有学分的课却旁听了很多,学校里什么样立场的教授、学生都有,观点针锋相对,学生可以在课堂上直接反对老师,但师生私下相处却很松弛、很随便。
思想上的分歧始于学术也止于学术
任何一种学术观点只要能产生影响力都有合理的成分联大这种不绝对化不纯粹化的学习风气为吸收不同理论的优势创造了条件自由也并不等同于散漫和懈怠联大师生的学术态度是很严谨的在自主选择的风气下学生可以充分的发挥潜能这在我们的学习里也很明显凡是自己有兴趣的学起来就专注效果就好对于办
对于办学质量来说,学生素质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术氛围,人才永远都有,每个时代,每个国家都差不多,问题是能不能获得自由发展的条件,人的独创能力是真正的第一生产力,而没有求知和思想的自由,没有个性的发展就没有创造力,求知的目标也是一切知识的衡量标准,是求真。
在知识面前不掺杂利益感情和权力观念这说起来容易可是做起来有多难当然是你懂的
在近现代学术思想史上真正的典范应该还是哪一代学者这是他们由青年时代就建立起来的学术品格何兆武的好友国际著名的数学逻辑学家王浩说起某位著名的哲学家为什么没理清一个问题时说他只能这么讲意思就是那位哲学家自己没想通如果我们当时听到会觉得这帮人
年轻人太不知道天高地厚了但王浩都是发展甚至超越了前辈成就的大学者物理学家和数学家的高度都是在青年时代就成熟的这时候他们已经看到了学科的全貌和边界掌握了学术标准
在这本书里谈起前辈师长何兆武先生也是兵敌之书完全没有模棱两可的地方这本上学记出版以后最受争议的地方就是他对冯友兰的评价何兆武先生认为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研究总是先有一个理论架子再去找材料填充这是很大的缺陷他
他对古代哲学的介绍,尤其是明家、道家和朱熹思想,很多都是个人理解。他的代表作《中国哲学史》并没有真的和历史挂钩,只是按照时间顺序在排列哲学。另外,冯友兰也不懂佛学。这几条评价可以说不止拳拳到肉,简直是刀刀见血了。而且他还直接对冯友兰的品格、学术作风进行了批评。
冯友兰是当年西南联大的教授兼院长按俗话来说呢是何兆武先生的亲老师所以有人指责他目无尊长他自己啊倒是很坦然回答说为尊者会为贤者会并不是真正的对人的尊重一个人的思想本来是活泼的与时俱进的又何必一定要把它弄成一种思想上的雾奶仪让人去顶礼膜拜呢
按亚里士多德的话说这种态度就是我爱我的老师但我更爱真理联大的学生们年轻时如此也一辈子如此在何兆武先生的身上看起来是少年人的纯真实际上是哲学家的本色何兆武先生对知识的理解可以概括为追求真追求思想的自由追求抵达认知的遥远之地追求
对于他所毕生研究的历史他当然有更加丰富的认知维度那么在他看来历史究竟是什么呢我们又该采用什么方式来了解历史呢说到这个问题我得先抛出他容历史和哲学为一炉的一个金句这句话就是历史学本身没有意义它的意义是历史学家所赋予的这就像人生也没有意义它的意义是你所赋予的
可以理解为在他的眼里历史具有本体和哲学的双重本质先来说历史的本体是什么何兆武先生认为历史最重要的价值是把当时人们的精神和生活写出来而专业历史学家往往止步于历史事件研究和专门的历史材料而很多历史材料都把一段鲜活复杂的历史写成了充满数字名词的报告让人们
读不到真正的生活和人类精神历史是人的活动对多少历史材料也对不出活生生的人只使用这样的史料做研究就像只知道一个人几点起床几点吃饭不理解他的心理就不等于了解他
另外标准史料还有两个常见的特点也可以说是在应用上的缺陷第一就是我们熟悉的那句话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胜利者也就是当权者掌握权力的时间越长对官方历史的控制和影响就越强这段正史的失真度也就越高第二历史是由高雅的社会上层书写的他们关注的生活他们使用的语言都和当时大部分的民众不同
历史研究当中的一个难点就是不容易获得反映下层社会的材料所以何兆武先生主张历史不只是历史典籍它存在于各种各样的知识领域里只要能反映真实生活的材料都是历史研究的对象有时候文学家诗人对历史的理解要比历史学家更深刻也更直观
比如他读过《风子凯》的一篇小品文讲风子凯如何向一个上海商人做自我介绍他说我姓五谷丰登的丰那个商人听不懂改口说是姓咸丰皇帝的丰商人还是不明白
风在海突然就响起来了说就是汇丰银行的风商人立刻就明白了何兆武先生就觉得这则小故事最能体现上海滩小商人的生活和精神他的历史研究常会用到这些通过乱翻书积累起来的知识你可能就要问了这样零碎的组织材料搞出来的历史会不会太杂无了呢
这就要说到他对历史的另一种认知了研究历史一定要提升到哲学的高度取得全面的高度性的认识何兆武先生年轻的时代是中国近代最痛苦的时期经历着一场又一场的连续战争这引起他的思考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未来命运究竟是什么呢所以他选择了从事历史研究他相信在人类过往的优威里能够找到答案
他最想要探寻的是一些大问题比如为什么有些国家原本很强盛后来却突然衰落了像罗马帝国中国的秦汉和隋唐这种大历史观是如今热门的历史研究方法还产生了很多视角特别开阔的畅销书改变了普通读者的认知但在何兆武先生读大学时国内历史学盛行繁琐的考据风气他觉得纯技术性的工作虽然有价值
但知道零碎的知识不代表真正理解了历史他说历史研究想要取得真正学术上的思想上的重大突破需要的是坐标系的转换比如说原来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坐标是大地不动日月星辰转动人类理解不了很多自然现象当哥白尼提出地球围着太阳转把这个坐标转过来了一系列困惑随之迎刃而解了
历史学当中没有永恒的标准需要不断的寻找新的坐标何兆先生以转换坐标系的原则研究历史是需要赢佛杀佛逢祖杀祖的学术勇气的当时钱穆已经是史学名家了他在 1940 年出版的《国史大纲》是中国通史当中的经典
我们最熟悉的是他在序言当中提到的原则中国人对待本国历史应该具有温情和敬意这种态度是非常感人的但何兆武先生说国史大纲虽然有很多科取之术但问题就出在对待中国历史的态度上中国近代历史的最大特点就是参与了世界
即使自己不想参与也要被硬拉进来而钱穆先生对世界历史的了解他不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情又太深厚总是在有意无意的回避他黑暗和落后的一面研究本国文化最需要的就是证实自身缺陷排除网子尊大的毛病解决如何现代化的问题
说到这儿啊你可能感觉到了何兆武先生的历史观和他对知识的求真求自由的态度是相通的他的这些想法也许会被一些人觉得是老生常谈没有什么出奇之处但是啊有多少人真的能一声恪守呢同样的道理只是字面了解的人说和一直奉行的人说力量和分辨率啊
都是不一样的面对何兆武先生这样知情合一的人我们可以问出平时不好意思问或者觉得问了也白问的这个问题了幸福究竟是什么呢幸福又在哪里呢
何兆武先生在 80 多岁时就回忆他一生当中最美好最幸福的时候还是在联大的七年这也是很多联大学生的共同回忆有些毕业后去台湾大学工作的学者去世前仍然将自己的藏书捐献给了母校清华何兆武先生说这一定也是因为他们把联大经历作为自己一生最满意的时光
我们都知道那时候联大师生的生活是非常动荡艰难的何兆武先生从北京到昆明入学的一路上坐的火车遭遇到日军飞机的轰炸有的学生是骑着一头驴穿越了半个中国来到联大的联大的教授们占钱的月工资能买一个四合院现在还不够维持一家人的温饱
学生们过的几乎就是食不果腹,衣不避体的生活。看来,幸福并不等同于物质生活,那又在哪里呢?
当时联大师生曾经在课堂上深入的讨论过这个话题起因是有一位西班牙哲学家认为人生一世所追求的目标是光荣当时的联大教授国学大家哲学家汤永彤就说人生追求的不是光荣而是心灵的平静而哲学系的明星学生也就是前面提到的王浩认为实现这种心灵平静需要先体验过光荣才能获得
我对这次交流的描述是简化过的这里说的光荣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风光和荣誉而是一种难以用语言准确描述的人生体验但是它至少证明在哲学家们看来幸福不是感官愉悦和物质享乐而是一种内在的精神状态
不是能用物质框定的也不是满足了外部的各种小目标就能达成的读大学时何战武先生和王浩是一对学友对这个话题进行过更深入的讨论比如说我们会经常在白日梦里设问假如能满足一个愿望我是该选择金钱爱情事业名气还是其他的什么呢这个问题啊戈德也回答过他的答案就是
知道一切这是学者们通常选择的答案而王浩先生说这其实啊也未必就能实现幸福对于求知者来说世界的魅力是因为看不透真要知道了一切也就觉得什么趣味都没有了当然知道一切本来也就不可能每个新答案都会带来更多的新问题何兆武先生觉得真正的幸福其实就存在于这种不断的探寻的过程当中
幸福感的体验来自于对世界不断产生新的疑问对自我不断的进行怀疑和否定达到更高的境界通过这种看起来苦恼的方式才能获得充实和圆满人生问题是一个永恒的问题可能永远啊也解决不了但不
防碍人们一直想去解决它并且在这个过程当中获得幸福看来我们一再的对物质生活感到不知足是正常的因为实现幸福并不是满足外部条件而是一种心理状态这么说啊可能有点太抽象了对于获得幸福和快乐的途径本书也给出了两个路径第一
请不吝点赞 订阅 转发 打赏支持明镜与点点栏目
那个世界人只能理解很小的一部分比如说和我们的幸福体验直接相关的有一个关于美的世界读诗听音乐欣赏艺术不要去问有什么用能赚多少钱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享受本身就是目的甚至是最高的人生目的为什么很多富豪家庭会让子女学哲学学艺术而不是学商业学管理呢因为哲学和艺术距离人生幸福是更近的
在抗战以前他们在音乐课外到彼此家里听唱片去听北京师范大学交响乐的演出这些好像都只是小事但构成了他们终身对于美的追求也就是说人要享幸福必须建立丰富的精神世界这是超越物质目标的基础而且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不仅包括了逻辑理智
科学也要有超越理性的满足第二条呢是个体的人生需要建立与社会与时代的密切联系当时的联大并不是一片世外乐土校舍是临时建造的土坯房图书馆的书啊也不够日本空军还经常对昆明进行轰炸但师生们日常的精神很专注很饱满大家躲过空袭警报就回来继续平静的上课
何兆武先生就回忆学生们的情绪都很好没有失落或者是低落的想法因为他们通过研究国际局势推论出日军一定会失败战争结束之后中国会迎来一个更美好的世界他们学到的知识一定会应用在未来的战后国家的建设里而这种精神状态其实就是幸福
何兆武先生说幸福的条件有两个一个是你觉得个人前途是光明的美好的可是啊这又非常的模糊非常朦胧并不一定啊有什么明确的目标另一个方面整个社会的前景也是一天比一天更加美好如果社会整体腐败下去个人是不可能真正幸福的
这个单纯而美好的幸福观能够回答那一代知识分子安平乐道淡泊名利的风骨总结在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经常的感慨这位饱经沧桑经历过许多人生逆境的老人真的比我要幸福我甚至就觉得和茂迭之年的何兆武先生比起来我更像是一个无知却衰老的人
而他却是睿智的少年对世界充满了善意的好奇好在啊我还是有机会听到这样质朴运届的智慧下面呢我们再一起简单的回顾一下第一关于求知的意义和原则要建立广博的认知系统不带
预设立场的接触各个学科更加优微的了解世界求知的前提是追求思想的自由求知的准则是求真不掺杂任何的利益概念这样的知识也是通向幸福的道路
第二关于历史观真正的历史啊不只是由胜利者高雅的上层书写的正式可能存在于各种人类智慧的形式当中凡是能反映人的精神和生活的材料都属于历史想要在历史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必须站在哲学的高度上建立新的观察坐标器第三真正的幸福感不在于实现物质上的现实目标而是达成了一种精神状态
这就需要建立丰富的精神世界也需要把个人的前途和时代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