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唐代科举与文学

唐代科举与文学

2025/5/23
logo of podcast 阿司每日读书分享

阿司每日读书分享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Topics
科举制度并非等同于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八股取士是明朝才开始实行的制度,而科举制度在唐朝就已经存在。范进中举的故事虽然广为人知,但它反映的是八股取士制度下的社会现象,不能代表整个科举制度的全貌。我理解到科举制度是一个历史悠久且不断发展的选拔人才的机制,唐代的科举制度与后世的八股取士存在显著差异。

Deep Dive

Chapters
本章节主要介绍了唐代科举考试的背景、意义和对读书人的影响,以及科举考试能够带来的好处,例如做官、免除徭役和稳定家庭关系等。
  • 唐代科举考试对读书人有极大的吸引力
  • 科举功名可以带来官职、经济特权和社会声望
  • 科举考试塑造了中国读书人的价值观

Shownotes Transcript

你好,今天我们来讲的这本书,名字叫做《唐代科举与文学》说到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我们首先想起的可能是明清时期的科举明清科举的主要特点就是八股曲式,这个制度经常被描述的特别迂腐

范晋中举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范晋老大不小了,终于考上了个举人,于是高兴的就发了疯,亲戚和街坊邻居对他的态度也发生了 180 度的大转弯,这就是在八股取势制度下面发生的悲喜剧。但是科举制度并不等于八股取势,八股取势是从明朝才开始的,

科举制度的产生却比这要早得多在唐朝就已经缺力了而且科举制度自从诞生以来就是古代中国的一项重要制度甚至关系到王朝的兴衰那么唐朝的科举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唐代科举啊不考八古文那么他考什么呢

了解了唐代的科举我们对于科举制度的理解就可以补上重要的一课了今天为您解读的这本书就是《唐代科举与文学》就是来为您展现唐代科举考试的面貌这本书的作者是傅玄宗先生

傅先生有两个身份首先他是中国古典文献出版领域的权威曾经在中华书局担任总编辑长期从事古典文献的点效和整理工作中华书局有一套二十四史的点教本他就曾经参与校对和编辑的工作

我们今天能够读到编排整齐的二十四史还要感谢傅先生的辛苦付出傅先生还有一个身份他是著名的文史研究专家长期从事唐宋文学研究工作曾经在清华大学中文系担任教授今天来给您讲的这本《唐代科举与文学》是傅先生的代表作

这本书名里有科举与文学两个关键词,看上去好像作者打算谈两件事,一件是科举,另一件就是文学,但其实这本书主要讲的就是唐代科举制度,专门讲唐代文学的部分并不多。那这是怎么回事呢?因为这里所谓的唐代科举与文学并不是一半讲科举,一半讲文学,

而是使用了一种写作方法,叫做文史护证。它就是用文学作品去补充历史文献的不足,同时用历史文献去考证文学作品的细节。关于唐代科举考试历史文献中的资料并不多,但唐代科举和文学之间有着很深的联系。唐代文学,尤其是诗歌的繁荣和科举考试的提倡有很大的关系。

作者试图通过唐代的文学作品去还原唐代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生活境遇。这本书是一本严肃的研究型著作,也是研究唐代科举的权威著作。为了能够帮你更轻松的解读,我将把这本书当成一本唐朝科举应试指南,为您讲述在唐朝如何准备科举考试。

你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位穿越回唐朝的读书人按照这本书的指南去进行备考争取能够金榜提名体会一下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喜悦和荣耀在唐朝你如果想要参加科举考试需要遵循以下五个步骤

第一步叫做自我激励,坚定信念,第二步叫做扬长避短,谨慎报名,第三步叫做提交作品,结交人脉,第四步叫做注意格式,避开陷阱,最后一步呢就叫做等待结果,各问前程。

我们先来看第一步,自我激励,坚定信念。请想象一下,你正在家里读书,准备参加科举,读着读着就累了,这时你需要打一针鸡血,鼓励自己坚持下去。那我们就来看看,你参加科举考试到底有什么好处呢?科举考试能带来的最大的好处,当然就是做官了。

古代中国讲究学而优则是做官可以说是读书人梦寐以求的目标只要金榜提名那就获得了做官的资格接下来只要再通过另一步的考试就可以获得官职

另一部是负责选拔官员的部门,他们组织的这次考试有一个很形象的名称,叫做试鹤,试就是放下的意思,鹤意思就是麻布制成的衣服,在当时是平民百姓穿的,试鹤就是把身上的麻布衣服扔了,换上一身官袍,脱离平民百姓的队伍,进入官员的行列。

科举制在唐朝确立以后,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了仕途。唐朝中期的文学家韩玉就曾经感叹,一个人再有本事,只要通不过科举这关,照旧没有用武之地。这种心态为后世读书人一代一代的继承了下去,可以说科举制在唐代确立以后,就塑造了中国读书人的价值观。

清朝吴敬子的小说《汝林外史》当中有一个人叫马尔先生也发过类似的感叹他说就算是孔子再生也要学着好好写文章考科举不然哪个给你官做呢你看这口吻和韩语几乎就是一模一样除了做官科举考试还能带来别的好处比如经济上的特权古代中国的农民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叫做扶摇役

就是被国家征调过去从事无偿的体力劳动比如驻守边疆修建工程等等著名的民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里面孟姜女的丈夫就是因为扶摇曳修长城结果活活累死了

但是在唐朝只要取得科举功名就可以免除你的摇曳这可是实实在在的好处哪怕仅仅为了获得这种特权读书人也要卯足了劲去挤科举的独木桥在当时就出现过这样的现象唐朝科举考试当中最低一级的考试叫做童子科参加考试的必须是不满十岁的儿童考的内容也很简单就是一些背诵和墨写

童子科的设立本来是为了鼓励孩子们好好学习但通过童子科的考试也可以获得功名免除摇曳所以很多家长就把孩子们送去考童子科

这在家长的角度当然就是可怜天下父母亲但是在国家的角度却造成了劳动力的减少以至于到了五代时期就有一个大臣上奏要求把童子科考试给废除了最低一等的童子科考试尚且如此要是获得最高一等的进士功名那就更不得了了可以直接的免去全家的摇曳所以在当时几乎每户人家都盼望着家里能出一个进士

唐朝有一个人叫苗灿他在快要进考场的时候父亲突然中风发作说不出话来了这位老父亲就挣扎着要来了纸笔颤抖着写了两个入字意思就是快进去考试不要管我你看啊当时的考生身上寄托的是全家人的希望

除了这些,获得科举功名对稳定家庭关系也是很有帮助的千万别小看这一点,稳定的家庭关系在古代叫做齐家,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今天的男同志们经常被要求要有车有房唐朝的男人嘛,往往被妻子要求去考一个科举功名比如唐朝有个人叫杜高,考试落榜以后给妻子写了一封信

说我没考上打算回家然后啊就往家里赶在路上啊就收到了妻子的回信上面写着一首诗大意就是落榜这件事啊太丢人了现在想回家也可以

半夜回来反正啊我是不想看见你杜高看到这诗之后呢就很羞愧就又回过头专心的被考去了你看啊在唐朝不知有多少的妻子望夫成龙赶着丈夫啊去考一个功名这种现象也一直延续到了清朝《红楼梦》里的林黛玉

从不拿科举去要求贾宝玉就被贾宝玉当成是最难得的知己总之在唐朝要是能获得科举功名一来可以做官二来可以免除摇曳三来还有利于稳定的家庭关系

你在寒窗苦读的时候,只要想一想这三点,就又可以精神焕发的去准备考试了,这就叫做自我激励,坚定信念。这第二步啊,考试的日期是日益临近了,我们再来看下一步,扬长避短,谨慎报名。为什么说要扬长避短呢?因为唐朝的科举考试是分成了好几个科目的,每个科目都有各自的特点。

在报名之前你要想一想自身的优势是什么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科目那么唐朝科举考试都有哪些科目呢有一些科目是选拔专门性人才的比如选拔懂法律的叫做明法

选拔懂算术的叫做明算甚至还有一个科目叫道举考的都是道教的经典也就是老子庄子这些书考上了可以做官道举这个科目是唐朝特有的因为唐朝皇帝为了给自己脸上贴金

就把道家的始祖老子追认成了自己的祖宗老子名叫李尔和唐朝皇帝一样也都姓李这些科目都是选拔专门人才的如果你有这些方面的才能可以去报名试一试不过这些科目并不是主流在当时最重要的科目有两个一个叫晋士另一个叫明经其中晋士是最有名的考中晋士那在当时可是很尊贵的

有一本唐朝文人的故事集叫《唐禹林》,里面就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大师人袁枕考上了明经科,就去拜访了另一个大师人李赫,结果李赫闭门不见,还让仆人带出话来,我考上的可是进士科,你一个明经科的也有脸来拜访我,于是两人就结了仇,你看,在唐朝能考上进士,是一件多么令人骄傲的事情,进士为什么高人一等呢?

因为进士是各科考试当中最难的,考上的人数也最少,物以稀为贵。唐代有一个说法叫做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意思就是三十岁考上了明经科,已经算是年龄很大了。

50 岁考上进士科那还算是年轻的可见啊进士科有多难考唐高宗李治在为时期每个科举考试录取的人员当中进士科和明经科加在一起也不到 100 人这其中大部分还都是明经科参加考试的总共有多少人呢 1000 多人

唐玄宗开元年间,朝廷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增加了进士科的录取人数,每次录取人数也仍然不过 30 人左右,录取率稳定在 2%到 3%,难怪我们在读唐诗的时候会读到很多诗作,都是在表达考试落网以后的郁闷心情。

其中最著名的恐怕就是张继的那首《风桥夜泊》

关于这首诗的来源有几种说法,其中比较权威的一种说法就是诗人参加进士考试,落榜以后,坐船路过了寒山寺,夜里听到寺里传来的钟声,触景生情,就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你看,要不是因为进士太难考,我们今天就读不到这首诗了。

那考进士这么难,他到底考些什么呢?唐代的进士科考试经过了好几次改良,到了唐高宗李治在位后期才定型。他包括了三场考试,第一场考师傅,第二场考津贴,第三场就考实务册。三场考试的先后顺序有时是可以调整的,第一场考的是师傅,就是师加上傅。

诗考的是律师,严格讲究格律,从现存的文献来看,考生们写的诗有九成以上都是五言六韵,十二句的诗,就是每句五个字一共十二句,每两句就要有一句要押韵,一共六个韵脚。

而所谓的富是一种结合了诗歌和散文特点的问题,既有诗歌的韵律,篇幅上又比诗歌要长,和一篇散文差不多。汉代的司马相儒就是写富的高手,进士科考试当中最重要的就是师父,所以一般放在了第一场,师父的内容不一定是四书五经,可以写历史故事,也可以写风景,题目一般是主考官即兴定下的。

比如唐朝有一年师傅考试的题目叫《贡苑楼北新栽小松诗》,主考官看到考场的北边刚栽了一棵小松树,就对考生们说:"你们就以这棵松树为题,写一首诗吧。这要是放在明清时期,那简直就是不可想象的,可见唐朝的考场风气还是比较自由的。"我们再来看看《帖经》和《实务册》这两场考试。

贴经考试可能是最简单的我们上中学时考语文都考过古文填空就是几句古文挖掉一句让你填上贴经考试就是古文填空主考官一般从儒家经典里选出一句话拿掉其中的三个字让考生填上一般考的都是礼记左传商书这样的儒家经典一次选几本书每本书里出十道题这就叫贴经考试

那实务册又是什么呢就是让考生针对一个现实问题写一篇对策建议比如唐太宗贞观元年的近视考试当中就考了两道实务册第一道啊问的是如何公平的审理案件第二道问的是如何选拔人才曾经当过宰相的上官仪就是这一年

考中的近视说起上官怡你可能更熟悉她的孙女上官婉儿就是武则天身边的那个女官帮忙起草了很多重要的文件

师傅、贴经、实务册共同就组成了进士科的考试,需要注意的就是,这三场考试都是淘汰赛,如果你某一场没能过关,那就不能进入下一场考试了,必须连过三关,才能成为万众仰望的进士,这下你就知道为什么说进士考试特别难了吧。说完了进士科,我们再来看看经常被进士们鄙视的民经科。

明经科也是三场考试第一场是贴经第二场是考试第三场是实务测乍看上去明经科和进士科好像是差不多都要考经贴和实务测实际上很不一样明经科更为看重贴经考试

进士科考试的那些经典啊,明经科都要考,而且明经科还要加考两部经典,一部是孝经,另一部是论语。同时,明经科对实务测的要求却比进士科要低一些,唐代的历史文献中保留了不少实务测的范文,全是出自进士科,明经科的实务测一篇都没保留下来,可见明经科考生写出来的实务测普遍质量不高。

那明经科第二场要考的口试又是什么呢就是主考官把考生啊单独叫过去从儒家经典当中找一段话让考生解释这段话有什么含义你看明经科比进食科少了师傅考试多了口试但口试考的是记忆和背诵

师傅考的是《门学才华》,显然还是师傅考试要难得多,而且明经科虽然比鉴识科多考了《孝经》和《论语》这两部书,但其实这两部书都是薄薄的一本,字数很少,所以鉴识科的总体难度比明经科要大,也就难怪当时的读书人都以考中进士为荣了。

进士科和明经科是唐代科举考试最重要的两个科目如果你回到唐朝到了报名的时候就要在这两个科目之间谨慎选择如果你对自己的文学才华比较有信心就可以搏一搏去考进士科如果你觉得自己更擅长记忆和背诵那明经科可能更适合你

虽然明经科没有进士科那么有面子但也有可能通向成功唐朝的名臣狄仁杰就是那个影视作品当中的神探他就是通过明经科走上仕途的所以说啊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自己的

接下来我们就到了第三步,等你做好了选择就可以开始向科举考试冲刺了,要想再去长安和天下学子们同台较量,你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参加你所在学校的考试,获得了一定的名次,学校就会推荐你去长安。

如果又通过了,你就可以去长安一时身手了。

无论通过哪种途径,现在你终于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了大唐的都城——长安。但是先别急,在进入考场之前,你还有两件事情要做,这就是进入了第三步,叫做提交作品,结交人脉。唐代的科举制虽然是历史的进步,但是还有一个问题,主考官的主观意志在考试当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尤其是近视科的考试考的主要就是文学才华才华这种事啊有时候啊是很难衡量的这个时候呢你这个人有没有名声有没有名人打 V 给你点赞就会在考试当中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你到了长安以后一定要记得做两件事第一件事啊是想负责组织考试的理

提交自己的作品让主考官能够了解自己比如说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匹日修在参加进士考试落榜之后就找了个地方隐居起来把自己的诗文编成了十卷本一共啊两百多篇他再次参加科举的时候就把这本文集网上一递果然啊打动了主考官于是成功考中了进士

第二件事更重要,就是带上自己的作品去拜访名人打 V,以争取他们的推荐,提升自己的知名度。有一个故事你一定很熟悉,大诗人白居易年轻的时候去拜访已经成名的诗人顾旷,向他献上了自己的诗集,顾旷特别的傲慢,就拿白居易的名字取笑就说,

长安米贵,居大不易,意思就是你的名字叫居易,但是长安的物价这么高,要想住在这里可没那么容易。他一边嘲笑白居易,一边读他的诗,当他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两句的时候,立刻起身向白居易道歉,说你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想住在长安也是很容易的。

后来顾旷还在自己朋友圈里拼命的推荐白居易白居易顿时就声名大振这里有一个问题白居易为什么要去拜访顾旷还把自己的诗集送给他看呢其实白居易当时就是去参加科举考试的想让顾旷帮自己点个赞而且这招确实是奏效了白居易出名以后 29 岁就考上了进士还记得我们前面说过五十少进士吗

29 岁的近视,在当时绝对就是少年得志了。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像白居易这么好运,有的人就一直得不到赏识,连续的落榜,最后为了博出位,就做出了一些惊世骇俗的行为。陈子昂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曾经写出过《登幽州台歌》这样的千古绝唱,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读苍人而涕下。

那种慷慨悲凉的意境让无数读者产生了共鸣唐代的一部文人意识集《独意志》里记载了这样的一个故事陈子昂曾经连续三次科举落榜第三次落榜以后他失魂落魄的走在长安的大街上看见有个人在卖一把胡琴开价一百万钱旁边

旁边很多人在围观,陈子昂顿时心计,记上心来,当场就掏出一百万钱把琴买了下来。围观的群众看他这么土豪,顿时沸腾了起来,有好事者就去人肉他,得知这小子名字叫做陈子昂。陈子昂趁热打铁,就在长安城里到处的发擒铁,

说我明天要举办音乐会,弹奏啊弹奏啊这把胡琴。那约不约呢,厂里的名流们都按耐不住好奇心,按时赶到现场,想看看这小子到底想干什么。大家到齐以后呢,陈子昂捧着那把胡琴说,其实我的特长并不是弹琴,而是文学,我的文章写的特别棒,但没人知道,至于这把琴,留着也没什么用,砸了算了。

说完就把胡琴砸的粉碎,然后把自己的文集拿出来,发给在场的名流们。陈子昂的这场行为艺术轰动了整个长安城,加上他的文章确实是有料,于是他终于收获了名声,而且如愿以偿考中了进士。

你看,有没有名声在唐朝的科举考试当中原来这么重要,如果你回到唐朝,即将参加科举考试,千万不要忘记提交作品,结交人脉这一步。接下来我们就到了第四步,现在你终于要昂首阔步,总进考场,开始答题了。

关于考试的内容,前面我已经为您详细的讲解过了,但是还有一件事我要提醒你,那就是注意格式,避开陷阱。唐代科举考试在内容上虽然比后来的明清时期要自由宽松,但在格式上仍然有一些严格的规定,如果你违反了这些规定,就算文章写得再好也一定会落榜的。

这些规定在进食科当中表现的最为明显具体来说主要有两条一条叫做避讳另一条就叫做押运我们先来看避讳唐朝有一个人叫卢子期他写了一本叫出举子的备考手册

对考生们提出了很多的忠告里面有一条就是告诫考生千万不要在诗文里出现皇帝、宰相、主考官的名字其实他还漏了一条父亲和祖父的名字也是不能写进去的唐朝有规定如果考生看见诗题当中有哪个字和你父亲或者祖父的名字是相同的马上就要举手跟考官说我心口痛想出去休息一下

考官一听啊也知道是什么意思就会让人把他给扶出去他今年的考试啊就算是吹了那如果他当做没看见继续的答题以后被人查出来就会影响他的名誉甚至就毁掉他的前途

唐朝对于避讳的讲究又是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大师人李赫参加晋式考试的时候,就有人举报说,李赫的父亲叫做晋肃,这个晋字和晋式的晋子同音,所以李赫就不能参加晋式考试。韩玉听说这件事都觉得太荒唐了,还写了一篇文章替李赫打抱不平,除了避讳,另一个重要的规定就是押运。

这个规定在进士科的师傅考试当中表现的最为明显比如考读诗的时候考题下面一般都会有一行字告诉你要压什么韵写多少个字比如白居易参加考试的那一年就被要求以流字为韵也就是说韵脚必须和流字是同一个韵如果你违反规定那就算诗写的再好也是没用的

当时有很多的考生却都因为押运这件事而落榜唐朝中期有一个叫宋祺的人是考场上的名人因为这个人比较随性经常就押错了运有一年考试他写着写着忽然摸着自己的胸口说哎呀我今年又坦率了一回啊意思就是我又押错了运这件事连皇帝都知道了有一年主考官向皇帝报告录取名单的时候皇帝还特地的问了一句

今年宋琦改掉坦率的毛病了没有你看啊避讳和押运看上去都是小事其实啊都关系到考试的成败一定要特别的注意稍不留神就只能明年再来了接下来啊就是第五步你小心翼翼的答完交卷

回到住处好好的睡了一觉接下来就只剩下最后一步了那就是等待结果各奔前程唐朝的科举考试是一年一次的放榜的时间一般是每年的正月到三月之间根据考试的日期而定放榜地点一般是在礼部南边的院子榜文会在黎明时分贴到墙上贴上去的时候还要敲锣打鼓招呼大家来看

在放榜的前一天晚上,就会有各种的内部消息传出来,你估计也就睡不着觉,要一边打听消息,一边焦急的等待放榜。等到天蒙蒙亮了,你要赶到榜文前面,凑上去寻找你的名字,到了这一刻,才终于知道分晓。

那结果公布了,自然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如果你金榜提名,那恭喜你,多年的寒窗苦读终于有了回报,这时的你多半会去和朋友们一起饮酒庆祝,但高兴之余也要记着,还有两件重要的事等着你去做。

第一件事是去拜访主考官和宰相,在当时的人们看来,你能考上首先是因为主考官的赏识,去拜访主考官就是答谢他的知遇之恩。除此以外,新科进士们还要集体的去尚书省拜会宰相,这一步叫做过堂。

这第二件事就是参加吏部的考试别忘了你现在还只是进士要通过吏部的考试才能获得官职吏部的考试主要看四样东西相貌口才书法和批阅公文的能力四项如果都合格你就可以获得一个八九片的官职

算是正式的进入官员的行列了上面说的都是金榜提名的情况那如果不幸落榜了又该怎么办呢首先啊当然就还是端正心态科举考试中落榜的本来就是大多数没什么大不了的可以继续的备考明年再来唐朝有不少的名人都曾经有过连续落榜的经历比如说李商隐就连续考过五次进士才考中

就算是心灰意冷,不想再走科举这条路了,也还有别的去处,比如地方官也会招募读书人去担任幕僚,尤其是唐朝的后期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藩镇拥有半独立的地位,长官一般叫做节度使。

一些读书人落榜以后就会去给节度使担任幕僚大师人杜甫也曾经落榜后来给建南节度使当过参谋建南节度使管辖的地方叫建南道位于今天四川省境内最后很多落榜的读书人还会选择自谋生计归隐田园或者去经商赚钱金榜提名终究只是少数人那些落榜的读书人

有的也能找到自己的幸福也是人生道路上的成功者总结这本书啊我就为您解读到这里下面啊我们一起简单的总结一下第一在唐代科举功名可以带来官职经济特权社会声望对读书人有很大的吸引力第二唐代科举的主要的科目是进士科和明经科进士科主要考文学才华明经科主要考记忆背诵

进士科比明经科更难考,也更尊贵。第三,考生的名声对考试结果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在进入考场之前,考生们要尽可能的让主考官和社会名流了解自己。第四,唐代科举考试有很严格的格式要求,

避讳和押运都是其中重要的规定最后唐代科举放榜以后金榜提名者还要去拜访主考官和宰相等候历步的选拔考试落榜者就要各奔前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