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今天我来为您解读的这本书名字叫做图猫记它的副标题是法国文化史构成这本书是近 30 年来西方兴起的新文化史学的著名代表作它的中文版有 396 页我来为您讲述本书的精华如何从普通人的视角更好地理解 18 世纪的法国社会与文化
听到屠猫这两个字,你可能会觉得很震惊,现在很多人家里都会养猫,每天兢兢业业的喂猫粮,抖猫玩,对猫好的就像是一家人,屠杀的人怎么就忍心下得了手呢?但其实在中世纪乃至近代欧洲,屠猫的传统长期存在,当时的屠猫是一种很好的猫,
当时的人们见到猫就像是见了魔鬼一样对猫的屠杀甚至变成了一场全民的狂欢
在广场上一群猫被架在了木头桩子上来烤围观者围成了一圈是又唱又跳在大街上一群人追着猫跑手里拿着各种刀枪棍棒当时的人们对猫不仅称不上喜欢甚至可以说是恨之入骨我们要讲的这本《屠猫记》里其中的一个章节就还原了 18 世纪法国一所印刷厂的屠猫事件
值得一提的就是,虽然书名叫做《图猫记》,其实这本书讲述的不只是图猫事件,这本书的写作背景是 18 世纪的法国,也就是大革命的前夕。作者选取了这十期的六个典型的群体,包括农民、工人、资产阶级、政府官员、哲学家和知识分子。
他们来自不同的城市,有着不同的身份,作者通过文化符号和仪式的解读,还原了这些人的文化和生活,从而就勾勒出法国大革命前不同群体的思想状况。
作者选取的六个群体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对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感到不满,并且在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反抗。今天,我们将选取其中的三个最典型的群体: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通过这三个侧面来解读 18 世纪法国的文化史。刚刚提到的工人巧妙地运用了猫的象征意义,通过屠猫来反抗资产阶级。
法国农民他们不识字,于是就通过口耳相传讲故事的方法来发出自己的声音。知识分子们则在思想领域掀起了重大的变革,这三个群体反抗的程度是逐渐加深的。
农民在故事里实现了把坏人打倒的幻想,工人就想要大胆一点,采取了实际行动,声讨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则是直接的把矛头对准了当时的封建势力,并对启蒙运动做了反思,创造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作品。正像我们开头所说的《图猫记》这本书也被奉为新文化史学的代表作之一。
新文化史学跟传统史学研究的不同就在于,传统史学强调客观性、科学性,研究对象往往是具有丰功伟绩的重要人物,比如王侯、王侯将相、领袖人物,而在新文化史研究者看来,农民、工人、普通的市民这些小人物都可能成为故事的主角。
他们通过分析各种小人物来呈现当事人们的思维方式比如这本书选取的史料既有系统严谨的文献也有散落在各处的民间故事工人写的日记等等这些文本不那么严谨但却更加丰富生动作者相信通过研究这些被传统史学家忽略的历史碎片我们同样能还原和理解历史
这本书的作者叫罗伯特·达斯顿,他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毕业于哈佛大学和牛津大学,曾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美国历史协会的主席,他的学术专长是 18 世纪的法国文化史,主要研究的领域包括文化史、18 世纪法国史和书籍史。
在这本书里,它会带着读者从农民和工人的世界开始,一路往上进入知识精英的精神世界。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的概况,那么下面呢,我就来为您详细的讲述本书当中的三个重点内容。第一,工人的象征文化,第二,农民的骗子文化,第三,知识分子的浪漫主义文化。
我们首先来看工人的象征文化,在 18 世纪的法国,工人和资产阶级的地位悬殊,他们对现状有不满,又不能直接的表达出来,于是便借助图猫的象征意义隐晦的表达反抗。
图猫故事的主人公是两个印刷厂的学徒,他们睡在一个又脏又冷的房间,天还没亮就得起床,整天的跑腿,却只能靠剩饭剩菜来果腹。伙食差到一个什么程度呢?作者形象的写道,丢给猫吃,猫都掉头不吃,可见当时学徒受到的待遇比动物还差。
在工业化开始之前有历史学家说手工作坊是家庭的延伸师傅和学徒干一样的活在一个桌上吃饭甚至睡在同一个屋檐下
关系十分融洽到了 17 世纪下半叶大型印刷厂在政府的支持下淘汰了大多数的小印刷铺印刷厂师傅形成了寡头团体获得行业的控制权师傅和学徒的地位产生了变化工人的处境开始恶化这个时期的师傅其实已经成了工人眼中的资产阶级这就是图猫记的故事背景印刷厂工人正经历着他们最艰难的时代
相比之下,资产阶级的生活就惬意多了,每天睡到自然醒,醒了之后也不需要像工人一样工作,还有闲工夫可以养猫,养猫是当时印刷行业上层人士的流行风气,养的人多了,猫便在印刷区大量繁殖,成群结队的在学徒的卧室屋顶彻夜的叫嚷,扰得学徒们整夜整夜的睡不着,但是他们第二天还得起大早去干活儿。
一天晚上两个学徒决定打破这种局面,其中一人就爬上了屋顶,爬到靠近师父卧室的地方开始学猫叫,越叫声音越大,吵得师父和师母就无法入睡了。第二天,他又大晚上的不睡觉,继续的学猫叫,一连几天下来,师父和师母忍受不了这种打扰,就命令学徒们赶走猫群,师母还特别的交代不许惊吓到他最爱的猫小灰。
两个学徒诡计得逞,开始执行任务,并叫来其他的学徒一起帮忙,他们找来扫树柄、铁杆以及其他派得上用场的工具,看到猫就追,追到了就打,最先遭殃的就是师母叮嘱的不许惊吓到的小灰,其他的猫在屋顶上拼命的逃窜也是再见难逃。
工人们拿着刀枪棍棒在后面追赶,整条街道充斥着猫群的惨叫声,最后工人把奄奄一息的猫装进了袋子,堆在了庭院里,然后在后院的空地集合把猫架在了火堆上,开始给他们判刑并且举行临终仪式,最后把他们绞死,工人们的哄笑惊动了师母,她来到现场看到小灰的尸体,失声尖叫,
紧接着师傅也出现了不过他没有意识到这场闹剧背后的含义只是对工人的集体代工感到了不满后续的几天印刷工人在干活的间隙想要打发时间就模仿当时的情景手舞足蹈引得众人哈哈大笑这成为印刷工人的一大娱乐通过这种娱乐工人们表达的是对资产阶级的恨意那么为什么是用猫来作为牺牲品呢因为工人的待遇比猫还差
猫可以坐在师傅家的餐桌上工人们却永远不可能和师傅一起用餐于是他们就把对资产阶级的恨意转移到了猫身上师傅爱猫于是工人恨猫除了这个直接的导火索以外屠猫还具有更深层次的文化意义
从上古开始欧洲人把猫看作是神秘的物种象征着巫术猫的眼睛和叫声跟人类最为相似因此被看成是具有人性的动物而喜欢在夜间活动的特点让猫显得是更加神秘和诡异因此在欧洲文化里猫
和超自然的力量经常被联系在一起如果走夜路如果是碰到了猫就说明有不好的事情即将发生渔夫出海捕鱼的路上遇到了猫他就会觉得自己捕到的鱼的数量肯定就会减少当然了这种霉运是可以化解的只要割掉猫的尾巴烧了它的毛就可以化解它的魔力
在法国的民俗医学里,猫也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民间盛传拿猫当药方的土方子,比如说摔伤了之后吸猫尾巴的血,有助于痊愈,肚子疼的话拿猫的排泄物拌酒喝,可以好得更快。
猫的生理特征偏向于女性化,比其他的动物更爱干净,喜欢安静的场所。西方人在用人称代词指代动物的时候会称猫为 she,而称狗为 he。鉴于这些特性,中世纪的人们把猫看作是女巫的化身。在中世纪文学中,女巫为了做法害人,往往变形为猫,猫也可能因为魔鬼附体变为女人。
养猫的人一般是女性,久而久之人们相信女主人和猫其实是二合一,如果女主人去世,人们一般会在猫的脖子上系上黑布条,如果猫死了,猫主人或她的家人就会遭遇不幸,因此印刷厂的工人们棒打女主人最爱的小灰,其实也是在变相的攻击女主人。
另外,猫也被认为具有性隐喻,象征着女性的性欲和生殖,被当成不雅的措辞。在格言里,猫和女人被划等号,皆通常带有性隐喻,如果一个男人不把老婆当回事,会被说他还有别的猫要教训。在中世纪法国狂欢节的庆典上,年轻人想挖苦某个男性带了绿帽子,
就会抓起一只猫轮流传递,扯猫的毛印刷厂的工人们知道师傅的老婆和另一个男人有染也借着屠猫所带有的性隐喻挖苦师傅戴了绿帽子可见工人们用仪式对猫进行处决其实是借着猫的多种的象征意义
暗地里判决师父一家,这样一来,愚弄师父的同时还不会被炒鱿鱼。但这种恶作剧一样的反抗只是一种短暂的自由,工人们只能暂时性的挑战师父的权威。
在现实的劳工体系面前仍然无能为力,吵过闹过之后还是得每天起早贪黑的在恶劣的环境下为资产阶级干活。这就是今天讲述的第一部分,作者带我们了解了那个年代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关系,处于弱势一方的工人只能以恶作剧的方式,用图猫这种象征的方式来表达对资产阶级的反抗。
这个时期和工人同为底层人民的农民日子也不太好过农民大多是文盲他们不识字只好通过口述的形式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这就是今天要为大家讲述的农民的骗子文化这里的骗子并不是贬义他指的是法国民间故事里那些机智的主人公他们跟邪恶势力斗智动有最终靠巧妙的骗术赢得胜利
如果你小的时候看过格林童话应该知道里面有一则故事是小红帽它最早的版本其实就来自于法国的民间传说但我们听过的版本和法国民间的原汁原味的版本有很大的出入
咱们先来说说我们熟知的版本,小红帽给住在森林的外婆送食物,途中遇见了狼,狼用计就拖住了小红帽,自己先到林中的小屋把外婆给吃了,然后伪装成外婆把小红帽也一起给吃了。后来有猎人就路过,把小红帽和外婆从狼肚子里给救了出来,结局皆大欢喜。
这是我们现在常听到的版本,然而在几个世纪以前法国农民口耳相传的故事中,小红帽的结局并不圆满,结局是小红帽被狼吃了,并没有猎人敢来救她。
那为什么结局相差这么大呢?因为我们最常看到的格林童话定位是教育读物,这就需要改变润色,删除一些不适合儿童阅读的地方。格林童话里也是这么说的,小红帽被吃是因为轻信了狼的谎言,忘了母亲的嘱托。狼入狱小红帽之后就怂恿他,小红帽你看到了吗?路边的花很美,你怎么不四处逛?
那些鸟的歌声也很甜,你却只过着走路,像赶着上学一样。小红帽一听就觉得很有道理,于是跑到了森林里摘花,狼就趁这个机会提前赶到了外婆家里。而在小红帽出门之前,母亲一直叮嘱她赶快的去外婆那里,不要东游西逛。
但是小红帽这个故事在法国的民间传说里没有贪玩耽误了行程这个情节,小红帽一直听从母亲的嘱托,按原计划行事,没有中途跑到森林里摘花,只是最后在家里遇到了狼,没能认清他的真面目而不幸丧命了,也就是说小红帽并没有做错什么。
18 世纪的法国还有很多类似的悲剧故事在流传他们之所以感人就是因为凸显了灾难的不可预测和现实的冷酷无情
也就是说,不是只要守规矩,做好事,就能圆满结局。比如还有一个故事,就叫做忠实的仆人,主人公看到有人陷在泥坑里,心有不忍就停下来帮助,最后就被死神逮住。这样的故事不是告诉人们不要去做好事,而是在摧毁拥有美德就一定能得到报偿的幻想。
还有一个民间故事叫《穿长筒靴的猫》,一个工匠给三个儿子留下了自己微薄的遗产,小儿子最可怜,分到了谁都不想要的猫,没想到这是一只有特殊能力的猫,他承诺一定会帮助人摆脱贫困。
猫先用鸡毛骗到了猎物,把猎物献给了国王,并称这是主人卡巴拉侯爵的心意。赢得国王的好感,当然了,卡巴拉侯爵是他自己瞎编的头衔。后来国王和公主一同出游,经过河边时,猫就大喊道,卡巴拉侯爵的衣服被偷了,国王就命人给侯爵送上衣服。小儿子穿上贵族的衣服后更显得英俊,公主就对他产生了好感。
猫又打听道,国王和公主将要经过一座城堡,城堡的主人是一个妖精,擅长变成各种不同的动物。于是猫提前找到了城堡的主人,装作很崇拜的问他:"听说你能变成最小的动物,比如老鼠之类的,我觉得这是不可能的。"妖精就冷笑道:"我来让你见识见识。"说着就摇身一变,变成了老鼠。
猫就立刻扑上去把老鼠给吃了这样一来城堡就到手了等国王到了猫和小儿子在城堡招待了国王和公主国王对这个年轻人的相貌和家世都很满意就成全了他跟公主的婚事故事里猫看准了国王贪小便宜城堡主人爱慕虚荣不禁夸的心理用一系列的骗术帮小儿子翻了身相比傻白甜小红帽的悲剧故事
骗子反而解决更好为什么故事当中的主人公需要通过骗才能取胜呢其实这跟法国当时恶劣的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当时大多数农民的生活就是一场生存竞争人们没日没夜的劳作也只能维持基本生存每天吃的都是面包和水掺杂在一起煮成的粥
除了重大的节日,一年到头吃不了几次肉,大多数人长期处于营养不良的状况。此外,农民还需要缴纳繁重的赋税。1789 年大革命以前,法国君主制度下很重要的一个征税名目是平民税。顾名思义,这个税只针对平民征收,贵族免征。这种社会环境下,穷人越来越穷,而有钱人就越来越富。
食物短缺加上过度劳作,18 世纪出生的法国人有 45%在 10 岁以前就死去,当时的婚姻平均只能维持 15 年,导致婚姻结束的不是感情问题而是寿命问题。
男人丧妻之后再婚的比例很高,是寡妇再婚比例的十倍,因此继母的数量就不断增加,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也相当紧张,因为多一个人就多一张嘴来吃饭,而且在分族产的时候继承人多了,每个人能分到的土地就少了,这就是为什么灰姑娘那么不受后母和姐姐们的待见了。
很多农民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就只会让家族里的长子继承遗产防止族产被过多的后代瓜分与其大家一起受罪不如保住长子而幼子们就只能自求多福了
所以你就会发现,来自法国的童话故事里,主人公常常是幼子、弃儿等弱势群体,比如刚刚提到的穿长筒靴的猫里的小儿子,面对现实生活的困境,小人物只有靠智慧求生,他们大多是滑头滑脑的形象,会耍点类似骗子的小聪明,因为傻白甜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根本没有办法生存。
以上就是第二部分的内容最初的法国民间故事是黑暗版的童话推崇骗子文化只有这样小人物才能获得一线生机
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无情与危险,这似乎有点悲观,严峻的社会现实让善良的人不得不选择抛弃善良,趋利避害。这种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价值观其实也反映在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当中,当时的启蒙运动思想家卢梭看到了理性主义的弊端,于是开创了浪漫主义,让人们意识到除了理智还有感性和善良的存在,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述的知识分子的浪漫主义文化。
如果说世界上有哪个国家跟浪漫这个词离得最近那肯定就是法国这种浪漫在 18 世纪末出现端倪可以追溯到被称为浪漫主义之父的卢梭
在谈浪漫主义之前首先要说说理想主义 18 世纪的启蒙运动最核心的主张就是科学和理性这两个有力的武器对宗教神学和封建制度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启蒙思想家们主张的是
人有理智,有能动性,每个人都要充分的运用自己的理性,于是人们就开始学会思考,一思考就发现那些传统的神学教条都站不住脚,理性主义就这样把人从宗教神学的条条框框当中解放了出来,但它同时也存在着弊端,比如人们越来越强调理智,
精明算计着个人利益的得失资本主义的发展让不平等加剧人情也就变得很淡漠可以说理性主义把人们从愚昧当中唤醒但却忽略了人们内在的情感当时整个社会的氛围是冰冷而严肃的就在这个时候卢梭提出要关注人们的心灵感受当时的思想家讨论的都是很宏大的话题什么宇宙啊认识论啊
卢苏就比较特立独行他关注的是人本身和人的主观感受并且十分推崇情感的作用他觉得故事就应该多凭感觉少凭理智生活当中很多判断需要依靠直觉情感和本能
这放在今天就是我们讨论的理性和感性的话题,有时候感性做出的选择会比理性要靠谱,比如在选择人生伴侣的时候,是你一眼凭借感觉就看上的那个好呢,还是你经过缜密的分析,列出好几个清单,分别写上优点缺点,最后一一比较,挑出来的那个好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但要是让卢梭选的话,他可能就选一眼看上的那个。在当时理智过头的文化氛围下,很多文学作品都在进行道德说教,内容上十分严肃、空洞,让人独立昏昏欲睡,而情感的力量让卢梭的作品鲜活生动,富有感染力,一发表就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当时他写了一部爱情小说《心》,
《埃洛奇斯》,这本书后来就被称作是浪漫主义的开山之作。小说讲述了一个爱情悲剧,一个女孩爱上了自己的家庭教师,但是家里人不同意两个人交往,最后女孩只好听父亲的话嫁给了一个俄国贵族,家庭教师就去当了兵,几年后两人再次相见。
却始终理性的克制了对彼此的感情,后来女孩不幸染病去世,临终前她给家庭教师写了一封信,说自己还是爱她的,现在死了,反而可以没有罪恶的永远的爱着她。这样的一个现在看来很普通的故事,在当时却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因为在 18 世纪,小说这种文学体材是有上风化的,被看作是低级的文学,小说家很少把自己的名字印在封面上,写小说很不入流,写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更是罕见,因为宣扬爱情,用感性的手法来描写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这在当时的文人看来是很不体面的。
但是卢梭的这部小说出版之后,一时间洛阳只贵,有读者跟书商租书,费用是按每天甚至每小时来计费的,因为真的太热门了,后来还有很多人等着看呢。这样的一部感性的作品,激起了读者心中压抑许久的情感,很多人生命当中也体验过这样的情感,只是从来没有意识到或者是被理性压抑,不敢表露出来。
作品出版之后卢梭收到了很多读者来信一个神父说自己会把书朗读给朋友听有的段落至少读了十次每一次所有的人都放声痛哭一个称自己一向严肃不苟的读者说他之前是很反对小说的但现在却读的欲罢不能他阅读时不断的带入小说当中的角色对里面的人物早于是感同身受
其实同时期的启蒙思想家迪德罗也意识到了理性对人的压抑,开始重视人的内心情感,他希望文学作品能够一改严肃说教的面孔,大胆的表达出人们内心的冲动和欲望。他在自己的小说《拉摩的侄儿》就通过自己跟一个流浪汉的对话展现了人性理性之间的强烈冲突。
虽然这部小说在狄德罗生前并没有出版影响有限但它依旧是当时的知识分子追求浪漫主义的经典之作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找来读一读
我们说回土毛记,知识分子对浪漫主义的追求是这本书中展现的第三个文化切面,在理性的热潮之下,追求浪漫主义的知识分子寥寥无几,卢梭和狄德罗的主张虽然没有在法国文坛引起太大的重视,但是他们当时发出的微弱的声音,是文学从空洞乏味的道德说教开始转向对人性情感的抒发,这对之后的法国文学乃至欧洲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说到这儿土猫记当中的内容咱们就讲完了这本书以普通人的视角作为切入点讲述了 18 世纪法国大革命前夕各个阶层对自身处境感到了不满用不同的方式进行了反抗我们一共讲到了三个部分的内容第一
工人们以恶作剧的方式运用象征文化隐晦的表达对资产阶级的反抗第二以法国农民为代表的社会底层处境十分艰难他们通过自己的口述文化通过民间故事里的骗子英雄实现改善处境的幻想第三卢梭和迪德罗等知识分子意识到启蒙运动理性主义的弊端强调人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有情感的生物借此来批判
封建社会和绝对理性主义对情感和人性的扼杀你可能啊也发现了作者达恩顿在这本书里选择的都是一些历史上的小人物作为入口比如说农民工人还有卢梭那些不知名的读者
这些小人物可能是以往的史学家所忽略的,但也正是这些小人物让我们得以从很平常的普通人的角度来观察法国大革命的不同侧面。毕竟历史不只是大人物的舞台,正如我们在开头提到的,这正是新文化史学和传统史学研究对象的不同。
作为新文化史学的代表作这部著名的作品也引发了不少的争议比如作者选取的人物是否具有普遍的意义呢在研究这些普通人记录下的历史时我们到底是在以小见大还是以偏概全呢这些问题啊暂无定论不可否认的就是这部经典之作为历史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和思路也为我们如何阅读历史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