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文言和白话-张中行先生

文言和白话-张中行先生

2024/12/19
logo of podcast 阿司每日读书分享

阿司每日读书分享

AI Deep Dive AI Insights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主持人
专注于电动车和能源领域的播客主持人和内容创作者。
Topics
主持人:本期节目解读张中行先生的《文言和白话》,探讨文言文与白话文在当代语境下的地位和作用。节目首先指出,文言文在当代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很多人认为文言文更优雅,高考中出现文言文作文获得高分也引发了人们对学习文言文的热议。接着,节目介绍了张中行先生及其著作《文言和白话》,客观公允地解答了文言文和白话文之争,并推荐了该书,原因是作者的专业资历深厚以及其语言风格通俗易懂。节目还探讨了文言文和白话文的关系,指出两者界限模糊,难以明确区分,并引用吕树香的实验结果佐证。节目进一步阐述了文言文和白话文的演变历史,指出先秦时期两者较为接近,后来逐渐分离,文言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并延续了后代的仿古作品。节目分析了文言文的特点,指出其具有统一的规则系统,通用性和稳定性,并总结了张中行先生对文言文历史功绩和不足的综合分析。节目还介绍了当代哲学界从现象学角度对文言文的评价,认为其遮蔽了语言的沟通功能,主要服务于政治功能,而非双向交流。节目最后探讨了学习文言文的必要性,指出学习文言文的目标应是提高阅读能力,不必强求写作,并强调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多读古代典籍,熟能生巧,没有捷径可走。节目还指出,阅读文言文翻译本会损失原文的语言韵味和文化内涵,并总结了对文言文的不同看法,以及国家应保障每个人学习文言文的机会,同时尊重个人选择。

Deep Dive

Key Insights

为什么文言文在古代能广泛传播和保存文化信息?

文言文具有固定的规则系统,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文化思想能够在广大的地域内顺畅传播,并保证了古代智慧和知识的传递。

文言文和白话文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白话文是口头语言,而文言文是与口语距离很远的古代书面语,主要以不押韵、不强调对偶的散体文章为主,用于日常事务处理。

为什么文言文在现代被认为是高雅的贵族文体?

随着白话文运动的推进,白话文的地位已经稳固,但物极必反,一些人开始认为文言文才是最高雅的贵族文体,尤其是在高考中文言文作文常能拿到高分。

张忠行先生在《文言和白话》一书中如何评价文言文?

张忠行认为文言文有历史功绩,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广泛传播和保存了文字信息,但也存在脱离大众、阻碍白话成长等负面影响。

学文言文对现代写作有什么帮助?

文言文的词语丰富、行文简练,能提升现代文写作水平,但需避免生硬掺入文言词语,应润物无声地化用文言的质感和审美取向。

为什么学文言文被认为是困难的?

学文言文需要大量的阅读和熟悉,因为语言的性质是约定俗成,没有捷径可走,且文言与现代汉语虽有传承关系,但学习难度仍较高。

文言文在现代社会中还有学习的必要性吗?

如果未来的职业规划涉及中国历史或文学研究,学习文言文是必要的,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文言文可以作为选修课,根据个人兴趣和需求决定是否学习。

为什么文言文的翻译版本不能完全替代原文?

翻译版本难以兼顾语言的味道和文学审美,且在专门研究中,翻译版本可能存在错误,影响后续推论的准确性。

文言文在历史上有哪些消极影响?

文言文的标准被锁死,导致文人创作时难以超越前人,思想上也难以有创新性的颠覆,且文言文被少数人控制,阻碍了白话的成长。

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是什么?

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熟能生巧,通过大量阅读文言文典籍,熟悉其表达习惯,逐渐理解难懂的文言文,没有捷径可走。

Chapters
近年来,文言文在高考作文中屡获高分,引发了人们对文言文价值的热议。本期节目以张中行先生的《文言和白话》一书为切入点,探讨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关系,以及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
  • 文言文在高考作文中获得高分,引发社会关注
  • 《文言和白话》一书客观公允地解答了文白争议
  • 张中行先生是语言学专家和散文名家

Shownotes Transcript

你好今天我来为您解读的这本书名字叫做文言和白话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我们现在谈论的文言话题和一百年前的白话文运动时代肯定完全不一样如今白话文的地位啊早就不是问题了倒是物极必反很多人开始觉得文言才是最高雅的贵族文体

这几年每当高考出现文研体的作文常常能拿到高分甚至就是满分还能成为新闻博得是满堂彩好多家长也不淡定了开始急着给孩子报国学班古文班觉得这是提升语文成绩的捷径当然也有不屑一顾的认为这是一种倒退

今天要说的这本《文言和白话》虽然出版于 30 年前但对于现在这些争论做了一套既能代表语言学研究专业又符合当下情况的解答相当客观公允说它是终止文白争议的利器也不为过它的作者是张忠行在老一辈的学者当中张忠行和纪献林金刻木齐名合称燕园三老

张忠行还是散文名家他的文章兼有文言的典雅和白话的纯属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号称文坛老旋风已经成为了当代文学经典

谈文言和白话的语言学著作有不少我向您推荐他的这本啊有这么几个原因从专业资历来说张忠行老先生上世纪三十年代毕业于北大中文系搞了半个多世纪的语文教学研究一直在教学改革的第一线

既通理论又有实践从风格来说呢他的语言研究做得很扎实能把行内的专业问题说的直白周密让行外人啊都能听懂而且啊这本书的角度是把文言和白话的问题对照起来谈方便我们下面的讨论

不瞒您说,本期的稿子我写了好几遍,责任在我,从一开始,我就没有搞清楚你最需要了解的是什么。比方说吧,我原来是絮絮叨叨的从文言的各个发展阶段说起,一直说到了语音、词汇、语法的各种细节。

正在猛投转向的时候得到了专业高人的指点快打住吧可真是你不说还好越说越糊涂这些技术问题得看书面案例才行再说大家关心的也不是这个

我这次呢,洗心革面,重新选择了一批问题,看看是不是也是你感兴趣的,比如文言和白话是什么关系呢?该怎么评价文言呢?它到底值不值得学呢?学文言对写文章有没有实际的帮助呢?如果想学的话,好不好学呢?该怎么学呢?如果不学的话,只读翻译的白话本行不行呢?

万一你对我删掉的那些技术细节感兴趣,欢迎你去阅读原书。首先第一部分,文言和白话是什么关系呢?其实具体到某段的古代文字,算文言还是算白话,不见得都能确定。

著名语言学家吕树香就做过一次实验,她选了十几段文章,请她的朋友判断哪些是文言,哪些是白话。一统计结果,问题就出来了,文化修养不同的人,判断的结果就不一样,而且就算同一个人对同一段文章初看和再看,结论也不同。

但我们还是有大体感觉的,白话就是我们口头上说的语言,而文言是和口语距离很远的古代书面语。其中的主流是那些不押韵、不强调对偶的散体文章,也就是古文,一般用于处理日常性事务,另外的支流还有韵文、对偶的贫文,像富、济文、明文等等,一般是礼仪场合下使用的。

古代的白话大多属于俗文学基本情况就是这样的其实在先秦时代文言和白话一度是相当接近的根据语言学者的考察当时的书面文字就是对口头语言的精简像上书里有一篇叫《盘更》是动员老百姓迁都时的讲话用的应该就是当时的白话早在秦汉时期这种建立在口语基础上的书面文体就固定了下来

也就是我们一般认识里的文言此后的两千多年里一直到清末民初口语一直在变而文言的词汇和语法保持原样都是在直接间接的模仿秦汉时期的样本文言和白话分离让文人们说的是一套写的是另一套概括起来就是文言是以先进口语为基础的书面汉语以及后来仿古作品里的语言那么这到底好不好呢

我们都看出来了文言的特点就是早早的就形成了一套严格统一的规则系统可以说是通用性和固定性在历朝历代它基本上是不随时间和地域变化的说文言的是好是坏有功还是有过

都是基于这个事实就看你怎么看了在这本《文言和白话》里张忠行老先生做了一次综合分析他说文言有历史功绩也正在于它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广泛的传播和保存了文字信息

先来说空间方面,因为有了固定的文言规则,文化思想才能在那么广大的地域里顺畅的传播。在现今时代,世人们想要出头,必须奔走于各个国家的君主之间。

孔子孟子的活动范围还算小的,像著名的说客张仪,自己是魏国人,不只在东方几国活动,还要到文化和口语都完全不同的秦国和楚国去活动,他要让当地的人明白自己的意思,光靠三寸不烂之舌就不行了,还得靠当时通用的书面文写作。

在后世呢这就更明显了宋代的王安石是江西人近代的康有为是广东人他俩都给朝廷上过万言书如果用的不是文言而是老家的白话那皇帝啊肯定是看不懂的

再来说时间上的意义,司马迁活着的时候不敢把史记拿出来,他说这部书可以藏之名山传之其人,他有这种自信,就是因为思想是附托于文言的,而这种语体好像能打败无尽的时间。笛卡尔说,读好书,如同和高尚的古人谈话,

对于能熟练使用文言的中国古代读书人来说因为文言定型的早这种体验的成本很低文言保证了古代智慧和知识的传递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出来中国能在空间上维持大帝国在时间上保持文化传承有序文言是发挥了很大作用的而认为文言有害的观点我们更不陌生了新文化运动就是从反对文言起家的

当时就把他批判的是很彻底,在这本《文言和白话》里,张忠行老先生也列举了出来,想文言被少数人控制,脱离了大众,阻碍了白话的成长,其中有很多的思想的糟粕,比如说愚忠愚孝,书中自有黄金屋等等,我个人有一点感触,吐。

文言的这种性质能解释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些现象比如汉代之后几乎没有人敢自称文笔超过了孟子、庄子或者是史记是真的不再有天才了吗当然不是而是标准被锁死了那些文句就印在了文人的心里到自己下笔时不知不觉就会套用前人的现成句子搞文学创作如果模仿一种文体那就肯定没有超越的机会了

再说文字是思想的形式,语言上沿袭前人,思想上也很难有创新性的颠覆。后代儒生不敢质疑儒家经典,顶多就是塞进去自己的解释,悄悄的改几个字。当然了,历史上并不是没有使用新文体和新思想的文学,但大多属于理经叛道,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能得到公正的对待。总体来说,这类现象是消极的。

我再来为您介绍一种新晋的观点它来自于当代的哲学界这种观点认为从现象学的角度还原文言可以看出来它是对语言功能的一种遮蔽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语言本来该是用于沟通的,但文言从一开始就是主要服从于政治功能,也就是昭告性的、宣言性的,或者是文人士大夫向君王献计献策,或者是书写历史,而历史也被视作是古代政治的一部分。

它的这些使用场景几乎都和统治有关并不是双向的交流随着文言与口语分离这个现象日益的增强从这个角度来说文言文有根本性的缺陷相对而言呢现代白话文要优越的多

不仅吸收了大量的外来词汇还有特别强的构词能力文言主要使用单音词白话主要使用双音词两个单独的字结合起来就可以产生一个新词能适应新的概念适合于翻译和表达现代的严谨的思想我觉得这个观点也很值得参考

听到这儿你可能就说了,你可是又有点扯远了,你就告诉我,我到底该不该学文言,该不该让孩子学文言呢?这不能一概而论,关键在于我们通过学文言想获得的是什么。

张忠行老先生就说,如果未来的职业规划是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学方向,或者需要了解古代典籍,那就非文言不可了,哪怕是有白话翻译的版本也不行。具体理由我后面还会说,如果不是的话就另当别论了,要求每个人都学会文言,既没有必要,在教学上也很难实现。

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它作为一门正常的选修课,让学生先通过一定的阅读了解,确定自己对文言有没有兴趣,有没有需求,也就是有的人去学,多数人不一定会去学。学的人可以保存文化遗产,不学的人可以免于浪费时间。

其实啊,我要是没猜错,家长真正关心的是学写文言到底有没有用呢?尤其是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有什么帮助呢?在这本书里啊,张忠行老先生没有正面回答,但他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写过这类专门的文章,我来给您综合一下啊。

总体上说,应该是有好处的,文言的词语丰富,行文简练,有很多种灵活的变化,这都是现代文写作应该吸收的,能提升写作水平。比如说,如果学好文言,就不会再写出涉及到"凯旋而归"这样的错误写法,因为"集"就是"到"的意思,"凯旋"就是"归"的意思,这属于重复了。

问题就在于学文言容易出现学的非驴非马强拉一些文言词语往文章里是硬塞的情况这就要说到开头的问题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文言体的满分作文和网络文章到底算不算文言呢

起码我看到的还没有一篇能算是他获得的好评是因为大家都不太熟悉文言了我们没有必要苛责学生的好奇尝试我举一篇成年人的文章一起来说一下在一个前段时间很受关注的商业事件里出现了这么封公开信里面有几句是

欲求得转还之书机,不亦应该为当事者保留一丝体面乎。以上谏言或有冒度,恳请谅查见纳。这段文字就是现在很多人写文言的样子,它和阳静兵英语一样,是用古代词汇和应该保留这样的现代词汇混用,在现代的语法组装成的句子,肯定不能算是文言了。

咱们前面说了,文白原本没有绝对清晰的界限,不能说不文不白就不好,遗憾的就是这类文章大多不只是不文不白,而且语感也挺诡异的,在表情达意的质量上还不如通顺的白话,实际上文言也从来就不等同于高贵,文言也有很多粗俗的文字,白话也一样可以既简洁又典雅,

我这么说啊没有嘲笑谁的意思因为这件事实啊也是太难了你可能想不到就连三国演义里出现的文言也有问题在三顾茅庐时刘备给诸葛亮写了封信是这么说的

作者就说这要放在今天看那是相当好的文言文了

当然了,明朝人写的嘛,但要是用以秦汉为正宗的正统的古文标准,这封信的语法风格可就不合格了。比如说,其中的词汇由于小半是不对劲的,汉代人不写两次,而只写一再的再,不欲空回的回在汉代没有回去的意思,需要改成反复的反。

我叫这个真儿呢,目的就是想说,今天想学写文言,基本上可以洗洗就睡了,你想啊,罗冠中都尚且如此,我们现在到哪儿去找一位能教孩子的老师呢?何况啊,真学会了,也没有多大的用场,只是一种屠龙术。

作者对于该写不写文言态度倒是很平和的他说在用现代语交流的时代当然不要求再用文言但也不等同于就禁止喜欢写当然就可以但需要写出来像文言还要看场合和对象如果双方都通晓文言那才是有点意思的只是这是几十年前的话了他那一代从小受过文言文训练的老知识分子已经都不在了

对于学习文言能不能提高作文的整体水平作者就认为文章里使用文言成分不能把文言生硬的掺进来有意的文绉绉写出来反而更不通顺就像我刚才给您念的那封公开信一样

正确的做法是要润物无声的去化用,也就是把文言的质感和审美的取向吸收到现代汉语写作规则里来。不过,文言技巧对现代人写文章也不是必要的,文章写得不好,原因有很多,比如读书太少,读物的质量不高,写作练习不得法等等。

没学过文言不会是主要的原因总之他对这个问题的结论就是学通了有益学的不通反而有害如果你说那你也没问题我对文言是真爱你告诉我到底好不好学要怎么学

那好啊,咱们先来定你的学习目标,今天,古汉语教学的明确目标就是培养阅读能力,不做写的要求,我们也把目标设定的现实一点,就是能够读懂古代的典籍原文。咱们先来说难不难做到,有人就说学文言比学外语还难,学英语一两年就能日常绘画了,学文言可是十年八年都不敢说学通了。

作者就说不能这么比学外语能日用那是低标准学文言学到通可是很高的专业标准文言和现代汉语虽然有很大的不同但在词汇和语法上有传承的血缘关系

他举自己的例子,他小时候读《聊斋志异》,只要大部分的字认识就能猜出来大意来,而高中时学了三四年的英语,碰到原版的双成记还是读不下来,就是因为中文和英语没有血缘关系。

只要是方法对了就不难学,那这个方法又是什么呢?是不是读他这本书就行了呢?这本《文言和白话》对我们了解文言文确实是很有用,里面细致的介绍了文言的字音、词汇、句法以及对偶用典故的特点,但对看懂文言文这个目标来说,这还是远远不够的。

作者就说学文言的方法不过就是熟能生巧也就是去读大量的文言写成的古代典籍因为语言的性质是一种约定俗成想学会它靠的就是不断的熟悉这种约

和这种俗通过广泛的阅读接触把它的表达习惯牢牢的就印在脑子里在看到新信息时模式相同的就会重合随着时间推移那些面生的难懂的文言文才会逐渐的变得面熟可以自然准确的理解其中的含义

比如淮南词里说,苍结造字时,天雨诉,鬼夜哭。在学这段诗,记住了雨字是当降落,降下来讲。将来再看史书里记录天气,说到雨雪就会知道不是指下完了雨又下雪,而是降雪。除了养成这样的语言习惯,没有别的办法。

你可能会觉得呀,这也太笨了,简直就和没说差不多,肯定应该有什么捷径才对吧。比如说,运用算法总结出一套明确的文言语法规则出来,再精读一些明天做标本,认清了规律,这就不能一通百通了吗?

咱们别拿个人兴趣挑战人家的专业,我们能想到的干了一辈子的作者早就试过了。他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工作了很多年,专门编审中学语文教材,全国各地的语文教研员遇到分析不清的文言语法问题,常常会到北京去向他求教。

大多数的句子能分析,但有少数结构很不平常,没法做确定判断。因为不同的语言学派系,观点也不一样。你要是不服,觉得自己说了一辈子中国话不会有问题,可以搜一句话,就六个字,叫王免死了父亲,官免堂皇的免,就是那个明朝的画家,这句话是中国语言学界有名的公案,搜出来的结果能刷新你对汉语语法的认识,我这里就不展开了。

作者就说多年以来广大教师都抱着一种希望靠读作题记住通行的语法规则来帮学生学文言文这个用心虽然好但在实践当中百分之百就会落空之所以说语言的属性是约定俗成就是因为它表现的特别灵活

比如在文言里,你可以称老朋友是故人,也可以说是故交,但要类推说到故友就不行,因为那是专门指死去的朋友。为什么呢?不知道,反正就是约定俗成的,所以他的实践经验就是,只能靠多读来实现熟练,靠熟练来实现精通。

好在文言不都是枯燥的,读的时候可以多找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要是我上面说的就把你给劝退了,你会很自然的就想出一个主意,那我以后只看翻译成白话的文言文不就得了吗?要是只看一个大概,比如说读读古代的笑话或者是鬼故事,当然也没有太大的关系,但如果有更高的文学审美需求,那损失可就大了。

翻译能传达意思,但很难兼顾语言的味道,比如要翻译藤王格序的落霞与孤舞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很难保留整齐对称和一扬顿挫的美。读文学水平很高的文研,只保留一点大意属于买读还珠。更要紧的就是,如果是为了专门研究找资料,就绝对不能使用翻译的白话文版本。

必须要考察原文。白话翻译这件事,向来是人多手杂,一旦基础材料就翻错了,后面的推论就会立不住。所以,文言的白话译本,并不是一条根本性的出路。总结,说到这儿,该怎么看待文言是个人的事?我为您介绍的这本书,只是提供来自专业人士的建议。

我们最后简单的回顾一下,我这里说的文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的古代书面语和后代的仿古作品,文言在秦汉时期就固定了下来,而白话继续的发展,于是形成了文言和白话的分离,对中国文化来说,文言既有功也有过,

它的固定性和通用性保证了文化在庞大的帝国疆域内保存和延续,它的僵化也遮蔽了语言的活性和基本功能。对个人来说,学文言很有用,但也不是非学不可,要学文言的话,最好以阅读为目标,没必要去学着写。

再说,也不太可能会学会,学文言是没有捷径的,只有通过多读原文训练熟练的语言习惯。另外,作者当年还有一个对语文教学的建议,他说,就国家来说,应该使任何人都有学会文言的机会,但同时容许任何人有不学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