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本期我来为您解读的这本书名字叫做《中国古代官僚政治》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和毛海建的《天朝的崩溃》这两本历史经典很多人都读过读的时候你会不会有一些感触
比如中国古代的官僚集团真是一个奇特的存在一方面哪怕皇帝几十年不理朝政官僚集团也能自我维持让国家日复一日的运作下去表面看什么事都没有这表明官僚集团是很有能力的但另一方面他们又保守无能效率也很低特别是遇到全新挑战的时候不知道该怎么办
面对皇帝的问责只能欺上瞒下苟且偷生这种自相矛盾的现象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今天我要讲的这本书就对中国古代的官僚政治进行了大揭秘了解了这些秘密再来看历史上官僚集团的种种表现你可能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首先介绍一下这本书的作者李志安和杜家继两位都是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具备深厚的学术功底中国古代官僚政治是他们的代表作自从 1993 年出版以来深受好评不断再版可以说是研究这个领域的必读书之一这本书的作者李志安和杜家继
这本书最大的优点是非常详细而深刻它描述了中国官僚制度的起源和发展它是怎么运行的又对中国历史造成了哪些影响读完这本书我们就能对中国古代的官僚政治有深入的认识
接下来我就分成四个部分来为您解读这本书的核心内容首先我们来说什么是官僚政治中国的官僚政治又是如何发展起来的然后再来讲一讲官僚集团跟君主是一种什么关系接着我们来说官僚政治是如何保持稳定运作的最后我们来分析一下古代官僚政治有哪些弊端
首先我们来说第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官僚政治中国的官僚政治又是怎样产生如何定型的呢官僚政治这个词其实是从西方传来的说到这儿啊就必须要提到一位学术大咖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
20 世纪初的时候,韦伯仔细观察了欧美等国的行政组织,提出了官僚制这个概念。在韦伯看来,官僚制是按照法治原则建立起来的组织,这个组织实行等级制,下级服从上级,上级服从上上级,所有的层级都依据规章制度来运作,就像流水线一样。
伟博所说的这种官僚制是对近代西方国家的描述,它跟中国古代的官僚政治有相似的地方,比方说,都实行严格的等级制,上下级界限分明,都按照规章制度来运作,但是两者还是有很大不同的,而这跟古人对官僚政治的认识有很大的关系。
前面讲过古代中国没有官僚政治这个词但这不等于说他们对官僚政治这个现象没有认识恰恰相反学术界有一个共识在世界范围内中国的官僚政治持续时间最长也最发达所以中国人很早就对官僚政治有所认识这种认识可以用弑君治民四个字来概括意思就是为君主服务
管理民众也就是说官僚处在君主和民众中间对上他们效忠君主替君主做事情对下对老百姓进行统治和管理这样官僚就有了两张面孔在君主面前他们是臣子必须顺从君主的意志而在老百姓面前他们又是父母官掌握了很大的权力
在这个结构当中君主占据了最核心的位置理论上讲官僚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他们怎样管理老百姓都是君主规定好的这就跟韦伯所说的官僚制有本质上的不同因为近代西方的官僚集团上面并没有一个握有生杀打拳的专制君主
他的权力也不是君主赐予的但古代中国不一样说到底古代中国官僚所有的权力都是君主给的官僚本身只不过是君主实行专制统治的工具没有独立性所以
所以这本书的作者就认为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本质就是君主官僚政治或者说帝制官僚政治这样啊关于中国官僚政治的起源也就很好回答了从君主制诞生的那一刻起就产生了官僚政治因为君主要进行统治必须依靠一批专业人士这样的专业人士就被称作是官僚
中文字幕——YK
周王室所在的区域是中央政府各个诸侯国像是齐国、鲁国、晋国相当于地方政府这样就出现了中央官员跟地方官员的区别这个区别贯穿了今后的中国历史这影响是怎么强调也不过分的其次是建立了严密的等级制在周代的官僚体制中周天子位于顶端他的下面是诸侯相当于天子派往各个地方的最高长官
诸侯下面是清大夫担任各类官职帮助诸侯管理国家属于中高级别的官员清大夫下面还有士人士人们承担着具体的工作有点像是现在的基层官员需要强调的是在这个结构里周天子的权力不是绝对的诸侯只需要履行完对周天子的法定义务回到自己的封地上诸侯做什么事周天子是无权干涉的
同样清大夫也能在自己的封地上做主
诸侯是不能随意干预的这就是分封制的精髓所以这时候周代的官僚政治不能叫做君主官僚政治因为周天子还不是专制君主但是啊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君主和官僚集团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简单的说专制君主开始出现了公元前 771 年西周灭亡周王室把都城从西安搬到了洛阳史称东周
中国历史就进入了春秋战国时代由于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整个国家陷入了动荡捉猴们就开始互相攻击而且啊越来越频繁
据学者统计在 200 多年的时间里诸侯国之间至少发生了 762 次的战争平均每年多达了 4 次很多弱国小国都被强国吞并了激烈的战争让诸侯认识到原有的官僚体制不够用了只有把权力集中起来才能聚集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残酷的竞争当中
此时涌现出来的君主齐桓公楚庄王吴王夫差等人和他们的前辈比起来权力是大大加强了但是光这样还不够必须从根本上进行变革才能保障君主掌握绝对的权力这方面的范例是秦国的商鞅变法
公元前 359 年和 350 年秦国在商鞅的主持下进行了两次变法商鞅变法废除了分封制虽然贵族还有封地但不能自己收税组织武装必须听命于国君这样所有权力都被集中到了君主手上
由于商鞅变法的彻底性秦国国君的权力比其他诸侯更大成为了第一个专制的君主那么他是如何统治那么大面积国土的呢具体来说是推行了郡县制郡是中国古代的行政单位相当于今天的省郡下面设县两者合起来就叫做郡县制
郡县制跟分封制有着本质的区别分封制下官员同时是有封地的清代赋相对比较独立如果实力强大还会对君主构成威胁而在郡县制下中央政府负责任命个体官员郡和县实际上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代表中央治理地方
官员的俸禄也就是薪水则统一由中央政府发放那中央政府谁说了算呢君主就是说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员都直接的归君主管
有了郡县制中国古代的官僚政治算是定型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全国推广郡县制设了 36 个郡约 1000 个县秦朝灭亡后汉朝继承了秦朝的体制继续实行郡县制并且不断的驾驭完善之后的 2000 多年里无论朝代怎样更替郡县制都得到了保留可以说郡县制是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基本形态
那是不是有了君宪制皇帝就放心了呢事情啊没那么简单接下来呢我们就来说第二个问题官僚集团跟君主是一种什么关系官僚集团跟君主之间的关系其实啊是错综复杂的君主既要利用官僚集团进行专制统治又要防范官僚权力过大威胁君主的地位为了方便啊你理解我就以君主和丞相的关系来为例
来说明这种复杂的情况我们都知道官僚集团非常庞大从中央到地方官员数以万计可是皇帝呢只有一个他怎么管得过来呢钱世皇朱元璋雍正都是超级勤奋的皇帝连他们都不可能认识每个官员最有效率的方法呢就是皇帝管理官僚集团的头头也就是丞相在
再由丞相去领导百官所以丞相也被称为是百官之长他的职责是向皇帝提出意见和建议帮助皇帝制定政策同时丞相带领官僚集团处理日常事务执行皇帝的旨意并对下级官员进行监督和考核这样看丞相的权力是很大的
我们以汉代的丞相为例汉代丞相拥有封驳权也就是说如果皇帝下达的指令不合适丞相有权驳回拒绝执行汉代丞相甚至敢对皇帝的宠臣下手最经典的就是汉文帝宠信邓通给了他很多的好处让他几乎成为了天下首富
丞相神图家呢就对此非常的担忧他找到了个机会把邓通叫到家里啊狠狠的教训了一通还威胁要把他杀掉邓通啊就吓坏了从此啊就收敛了很多神图家的举动啊对于国家当然是有好处的但是站在君主的角度会觉得丞相的权力实在是太大了如果他有野心不是会威胁到我的皇位吗
西汉后期的王莽就是个例子王莽先后做过大司空和大司马这两个位置都相当于是丞相王莽借此机会大权独揽成功篡位导致西汉灭亡隋文帝杨坚做到了北周的丞相之后逐步的夺取朝廷大权最终迫使北周皇帝把皇位让给了他
有了这些血淋淋的教训,皇帝对丞相的防范心理自然就越来越重。总的趋势就是,丞相受到的限制越来越大,他的权力也被一点一点的分掉,到最后连这个职位都被取消了。这里我们就来讲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明朝初年的胡为庸案。晚年疑心病非常的重,总是担心那些跟他打天下的功臣们在他死后会造反,所以,
对于大臣们拉帮结派扩张势力的行为朱元璋的神经啊异常敏感偏偏胡惟庸就撞到了枪口上本来朱元璋很信任胡惟庸洪武六年任命他为右丞相洪武十年又升任了左丞相
然而在担任丞相期间胡维雍打击政敌培植党羽搞得朝野上下都是他的人这就让朱元璋产生了警惕洪武十三年即 1380 年朱元璋以谋反的罪名逮捕了胡维雍并且当场处死随后他又严厉的处置胡维雍的同党
前后诛杀了三万多人罢官抄家的不计其数在处理胡维雍案的过程中朱元璋感到丞相这个职位对皇帝的威胁太大了于是就干脆废除了就是说从 1380 年起直到清朝灭亡在长达 530 多年的时间里中国古代的官僚政治中根本就没有丞相这个角色这也就意味着君主专制发展到了极致
丞相的威胁是解除了但是前面说过的问题又浮现了官僚集团如此庞大国家事务如此繁杂只靠皇帝怎么应付得过来呢那就有必要找到丞相的替代品这个替代品既要承担丞相的一部分功能又绝对不能让皇帝感到危险所以最保险的做法就是成立御用的
秘书班子下面呢我们就介绍两个著名的秘书班子一个是明代的内阁制度明成祖朱棣登基之后深感政务繁忙一个人啊力不从心于是他挑选了几名信得过的高官组成了内阁内阁负责处理日常事务为皇帝草拟圣旨各地城上的奏章呢内阁先看一遍提出意见供皇帝参考
但风险依然存在如果皇帝年幼或者贪图享乐内阁就能利用靠近皇帝的位置获得很大的权力明代中期的张居正严松就利用这样的机会成为了权臣对政局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所以清代连内阁制也不搞了可皇帝离不开秘书啊怎么办呢康熙的办法是建立南书房让大臣进入南书房办公雍正在这个基础上设立了军机处军机大臣负责为皇帝的御旨打草稿处理奏折日常值班参加御前会议任务啊十分的繁重但是啊他们的权限又被卡得很死军机大臣没有品级不拿俸禄
只能够传达皇帝的指令自己不能做任何的决定应该说这种限制是有利的张廷玉公亲王一亲左宗棠等等名臣都做过军机大臣但没有一个对皇权构成了威胁
从丞相制到内阁制再到军机处我们清楚的就看到君主专制在一步一步的加强这个过程可以理解成君主在驯服官僚集团让官僚集团忠心耿耿的贯彻他的意志成为专制统治的工具
不过这种驯服并不总是成功的道理很简单尽管理论上官僚集团听命于君主但是它会产生自己的利益一旦君主的意志跟他的利益相冲突官僚集团就会抵制扯皮甚至就公开反抗我们来举两个例子一个就是王安石变法
北宋中期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在全国推行变法力图改变北宋鸡贫鸡弱的状况但是啊此次变法严重损害了官僚集团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极力反对最终在宋神宗死后呢变法措施基本上就被取消了另一个例子啊就是万利
万历当政 48 年在明朝在位的时间是最长的皇帝其中有 20 多年不理朝政即使万历也曾分发图强使明朝出现了中兴气象然而后来在立太子的问题上他跟官僚集团就产生了巨大的分歧
万丽想立郑贵妃的儿子为太子官僚集团就坚决反对认为妃长立幼不可娶必须立王皇后的儿子万丽争不过用消极代工的方式跟官僚集团就对抗几十年不批走折不见大臣以至于作为御用秘书的内阁大学士都有好些年见不着皇帝的面儿
然而有趣的就是即便皇帝撒手不管官僚政治依然保持着运转而且从外表上什么事都看不出来
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就描述了这番景象,下级官员还在网上递奏章,内阁还在批阅奏章,只不过送到宫里通常得不到回复,官员的考核,税费的征收,军队的训练也在照常的进行,现一级的运行更是平静,县官该收税收税,该审案审案,和从前没什么两样。
科举考试也没受影响年复一年的举行着大名鼎鼎的徐光起就是万历 32 年考中的晋士
明末大臣杨四昌则是万历三十八年中的晋士那时候啊万历皇帝已经有十多年不上朝了万历多年不理朝政但国家依旧在运转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自我维持能力确实啊令人惊讶他就像是一部机器只要按下按钮就能按部就班的运转起来那
那第三个问题就来了中国古代的官僚政治究竟是如何保持稳定运作的呢显然啊这跟中国官僚政治的组织结构和再生能力是有关的值得呀我们展开来讲讲先来说组织结构按照这本书的思路我们分成两个层面来讲一个是中央政府一个就是地方政府
中央政府的组成最上面就是中枢机构也就是前面介绍过的丞相内阁或者是军机处他们为皇帝出谋划策传达皇帝的旨意敦促百官执行他们下面按照不同功能设立了不同的机构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六部六部分别就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
光听着名字就知道他们各自负责的是哪一块六部当中最重要的有吏部、户部和兵部吏部负责官员的考核、任免、升迁很大程度上掌握着中下级官员命运
他在官僚政治当中的地位不言而喻户部掌管着财政户口等等事项相当于财政部加上民政部地方的各种税费摊派都归到户部管理一旦有军事行动军费也要由户部筹措和发放他堪称官僚政治的钱袋子
兵部的重要性就更不用说了历朝历代的君主都把军队师作使命根子要牢牢的抓在手里这样的一个中央政府领导着整个官僚政治的运作那么地方政府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我们主要来看县级政府也就是县衙在中国
在中国古代的官僚政治里县衙是最低一级的行政单位县官直接统治民众所以被称作是亲民官县官的职位虽然小却是国家正常运行的基石非常的重要县官的职责这本书的作者归纳了几条第一鼓励农业生产中国以农历过农业是国家维持运转的根本所以这也是县官最重要的任务第二征收税费
朝廷规定的常规税收临时加的摊派费用都要由县衙征收后上交中央第三维持治安审理案件县官要抓捕辖区内的犯罪分子保护社会秩序对于县里的民事案件刑事案件通常也都是县官先处理再上报给上司来做决定第四救灾镇灾中国地域辽阔气候多变每年都有地方遭灾
遇到灾荒县官就要负起责任筹措两款安置灾民中央政府跟地方政府我们就介绍完了现在说一下监察机构它也是官僚政治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贪污腐败一直是官僚政治的顽疾它一方面会侵害百姓利益搞得民不聊生严重的就酿成了农民起义
另一方面贪污对于黄犬也是一种危害所以历朝历代都设有监察机构对官员的违法行为进行监督惩罚这方面明太祖朱元璋称得上是登峰造极了在中央层面他设立督察院和六科给示中
专门的监督中央官员地方上他在每一个省都设立了暗查司并且派监察御史常驻严格的监督地方官吏对于被查获的贪官朱元璋毫不手软按照大明律哪怕只贪污了一贯钱就是要打 70 大板贪污 80 贯死刑在朱元璋的高压政策之下明初的官场相对是比较清廉
中国古代的官僚政治组织结构啊我们就讲清楚了我们再来说他的再生能力所谓的再生能力通俗的讲啊就是官员的选拔任何制度要运作下去必须不断的补充新鲜血液官僚政治同样是如此古代选拔官员的方式有很多大致来说呢从秦汉到隋唐以前主要采用的是察觉征帝制
延续了六七百年从隋唐开始实行科举制延续了一千三百年咱们先来说查举征弊制
查举跟征币其实是两个词查举呢考察和举荐意思就是高级官员对平民或者是基层官吏进行考察如果发现才能突出的人就举荐给朝廷怎样才算是突出呢有几个指标一个就是校联即孝顺长辈青年政治一个是贤良方正即品学兼优为人正派还有一个叫冒财一等就是才能特别的出众
接着咱们来说征婢征就是授予官职婢就跟征是一个意思所以征婢的解释很简单就是皇帝或者是高级官员看中谁就直接的聘请他来做官
查举征弊制呢却是发现和选拔了一些人才特别是他打破了贵族对官员的垄断使得平民百姓也有机会做官但发展到后来他暴露出了许多弊端比如说一个人到底算不算有才有高官显贵说了算这就给了他们安插亲信排斥个人势力的机会弄到后面呢推荐上来的人啊是越来越不像样了
东汉时期社会上流传着这样的民谣举秀才不知书举校联复别居被推举为秀才的人连书都读不懂被推举为校联的人把父亲给赶出家门根本就不孝顺更严重的就是高官显贵逐渐的就把持了推举人才的通道借机就垄断了高级官职
未进南北朝时期,茶举争币制就被改成了九品中正制,这里的中正是一个官职专门负责发现人才,然后推荐给朝廷,朝廷再将人才分成了九个等级授予官职,听起来这是一个公正的选拔制度,但实际操作当中,评价标准是由出身决定的,权贵子弟等级就高,没背景的等级就低,通过这个选拔制度,
通过这种方式权贵把重要的官位通通的就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上代代相传成为了变相的世袭制最终就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就是说高官当中没有寒门子弟而基层官员当中呢没有权贵子弟
继续这样下去啊官员的选拔就会沦为近亲繁殖一方面这将导致阶层的固化底层永远无出头之日另一方面官僚政治会出现机能退化越来越不成样子更严重的就是如果满朝的大臣都是亲戚了他们就很容易形成强大的势力对君主就产生威胁这是君主绝对不愿意看到的
那为了打破这个怪圈从隋唐时期开始科举制得到了推广跟茶举争弊制比起来科举制最大的优点就是公平它不看出身财富社会地位只要身家清白不论年龄都可以参加科考
这就对考场纪律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在唐代考生还可以事先的拜访主考官请他们看看自己的作品以此获得高分到了宋代呢这种做法就被禁止了考官一旦上任就要被隔离不得与外界接触开考之后考场要封锁
与外界隔绝试卷上的考生名字要封住以免考官开后门夹带小抄代考更是不允许的到了明清时期考场纪律执行的更细致更彻底一旦发现隐私舞弊的行为从考生到考官都将受到严厉的处罚甚至就丢掉了性命这些做法都是为了考试能够公平的进行当然了作弊也不可能完全杜绝在古代中
几乎每隔几年就会爆发一次科厂舞弊案其内幕令人震惊但是应该说在科举制实行的 1300 多年的时间里还是做到了相对公平中高级官职不再被权贵垄断寒门出柜子的机会就大大增加了
而且越到后来科举就越重要从七品之间到一品的大学士都得是科举出身在明代做过内阁大学士的 161 人里 157 个人是晋士
在清代汉人要想做高官进士是标配就算做一个支线举人也是起码的要求于是科举的竞争就越来越激烈据统计在实行科举制的 1300 年间总共只有 11 万进士平均下来每年只录取 85 个人考虑到明朝中期开始中国人口大幅度的增长竞争就更加激烈很多人别说是进士连秀才都考不上
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就是这样的但是应该说啊科举制总体上还是成功的他保证了官僚政治的再生能力不管怎么改朝换代官僚政治都被保留了下来成为君主专制的统治工具可是另一个方面呢这本书的作者也指出中国古代的官僚政治有着无法克服的弊端这就是我们要说的最后的一个问题了首先是权力过分集中降低行政效率宋代以来呢
财税都要先交给中央再由中央层层分配这就形成了下级依赖上级上级依赖上上级的怪圈下级做什么事啊都要层层上报最终由皇帝定夺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我们就能看到战争决策将帅任命军队调度前线作战都要由道光皇帝来决定严重的减弱了效率导致清军在战场上处处被动被英军牵着鼻子走等打了败仗呢官员害怕受处罚于是气上瞒下谎报军情这又极大的误导了皇帝的判断这个情况啊毛海建在天朝的崩溃里也做过精彩的描述
其次每个王朝的中后期官僚集团都积聚了大量的资源和财富发展到后来官僚集团本身就变成了一个追民主力的群体只要能保持自己的财富可以置国家兴亡于不顾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明朝末年官员都成为了大地主
大财主相反国家财政却极度困难拔不出军费去镇压农民起义为此崇祯几次要求官员拿出一些个人财产帮助朝廷渡过难关然而没什么效果当李自成从陕西向北京进军的时候所到之处望风而降北京也很快就被占领崇祯上吊自杀了
最后李自成就发现那些大臣其实是富得流油但就是不肯牺牲点个人的利益最后官员的办事能力就不足科举考的就是四书五经通过这种方式君主保证选出来的官员按照儒家原则来思考做事方便自己的统治
但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虽然读书人从小读书孔子孟子背的是滚瓜烂熟但做官不是做学问他要有很多具体的事要处理各种关系就需要人脉需要实用知识和技术这些书里都没有怎么办呢那就只能依靠虚历虚历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所以就不是官做一个勉强类比他们有点像是基层的公务员
虚立地位比官员差但是专业知识和处理事务的能力比读了几十年圣贤书的官员要高很多他们把国家的法令法规研究透了案子怎么判官员考核怎么弄钱粮收多少跟谁收怎么收工程款结算怎么报水利怎么报怎么搞都非常的熟悉
虚历还能传代你是管钱粮的你的儿子孙子就继续的管如此代代相传是虚历在专业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人脉所以官员要想干好必须依靠他们明清时期甚至到了没有虚历做不成事的地步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就曾感叹说
百官者虚名而秉国者虚利也百官都是吃干饭的真正操纵国家命运的反倒就是一些虚利官员的无知和无能给了虚利搞腐败的广阔空间他们利用官员的名义骗取政府经费搜刮百姓财产这就让人们对虚利极其的痛恨蒲松林的聊斋之意塑造过很多虚利的角色
他们的主要特征就是贪婪残酷狡猾虚厉还经常的跟贪官狼狈为奸影子舞弊民间把贪官污吏放在一起啊是非常准确的因为每一个贪官的背后都有一群协助他的虚厉可以说虚厉是官僚政治的毒瘤但是直到清朝灭亡这个毒瘤啊也没有被割除
上面的这几个弊端导致了中国古代的官僚政治会出现周期性的动乱就是说一个王朝刚刚诞生的时候君臣历经图治使官僚政治能够良性运行拥有很高的效率官员也比较清廉越到后面效率就越低腐败就越严重最终旧王朝灭亡新王朝建立再重复这个过程直到清王朝灭亡中国古代的官僚政治才走到了尽头
总结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到这里啊咱们就讲完了最后啊简单的总结一下首先我们说了什么是中国古代的官僚政治用四个字概括就是弑君治民为君主服务执行君主的指令统治人民中国古代的官僚政治起源于夏商周时期在秦汉时期来定型维持了两千多年它的基本形态啊就是郡县制
接着我们就讲了君主和官僚集团的关系君主既要利用官僚集团进行统治又要防范官僚权力的过大来威胁到自己所以君主想方设法的限制官僚权力从丞相制到内阁制再到军机处的演变充分体现了君主的用心
最后我们描述了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运作情况我们分成了两个层面讲一个是中央层面秘书班子加六部他们接受君主的指令带领官僚集团执行另一个是地方层面主要就是县官他们负责地方事务替中央收税处理本地案件救灾救荒等等
而中国的官僚政治之所以能延续上千年秘诀就是拥有比较完善的官员选拔制度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科举制它打破了权贵对高级官位的垄断
这就让寒门出贵子成为了可能这保证了官僚政治不断的补充新鲜血液保持稳定的运行最后呢我们讲到了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弊端如权力过分集中损害效率官僚集团为维护自身的利益不管国家存亡官员缺乏专业的技能跟实际的经验不得不依赖虚立造成了严重的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