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员:我从《中国货币史》中获得两个主要印象。首先,在中国历史上,国家权力在货币经济中更像是参与者,而不是主宰者,采取的是近似放任的态度。这与国家对政治权力的严格垄断态度以及同时代西方国家的做法都不同。其次,货币经济的变化直接决定了资本结构、经济周期,甚至影响了古代王朝的兴衰存亡。
从书中提供的材料来看,中国货币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十世纪左右的商周文明,其发展脉络清晰独特,基本不受外国文化影响。与西方国家在文化交流和贸易中互相学习借鉴不同,中国货币的外形和发展路径都具有自身特色。例如,中国很早就独立发展出了信用货币,汉武帝时的皮币和唐献宗时的飞钱都具有信用货币的性质。
与西方货币经济相比,中国货币经济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西方君主常常通过贬值货币来获利,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而古代中国,铸币权基本由中央和地方、君主和民间共享。汉初经济贫弱,朝廷和民间都参与铸币,导致通货膨胀,物价飞涨。汉文帝时期,通过增加生产、奖励农业、对外不用兵、对内不建大工程等措施,实行通货紧缩政策,稳定了物价,开启了文景之治。
古代中国钱币的主要特点是地方性,各地自行铸造和流通。虽然政府名义上禁止民间私铸钱币,但禁令效果甚微。同一个时期,钱币种类繁多,政府对货币发行缺乏有效控制。汉文帝时期允许民间铸钱,只要符合中央政府的标准即可。这种做法体现了政府在货币发行上的参与者角色,而非垄断者或监管者。
古代中国对货币经济的这种“放任”态度,也体现在信用机构的发展上。古代中国的信用机构发展分散,种类繁多,政府并未进行垄断或有效监管。寺庙也参与金融活动,例如典当、资金互助等。唐代长安西市存在发达的金融市场,政府同样缺乏控制权。
宋代,由于城市化水平高,房地产和土地价格飞涨,导致钱荒。最初,民间自发发行交子,后来政府介入发行官交子。南宋时期,汇子的崩溃加剧了南宋的灭亡。这些案例都说明,中国历史上的货币经济与土地制度密切相关,货币政策与国运兴衰息息相关,甚至能够间接改变历史走向。
总而言之,古代中国的货币经济是政府、民众、商人共同参与的,甚至可以说是共同治理的。这种非国家化的货币经济常态,让传统社会具有良好的财富消化能力和自愈能力,有利于中国文化的延续。
Deep D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