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中国货币史

中国货币史

2025/2/24
logo of podcast 阿司每日读书分享

阿司每日读书分享

AI Deep Dive Transcript
People
播音员
主持著名true crime播客《Crime Junkie》的播音员和创始人。
Topics
播音员:我从《中国货币史》中获得两个主要印象。首先,在中国历史上,国家权力在货币经济中更像是参与者,而不是主宰者,采取的是近似放任的态度。这与国家对政治权力的严格垄断态度以及同时代西方国家的做法都不同。其次,货币经济的变化直接决定了资本结构、经济周期,甚至影响了古代王朝的兴衰存亡。 从书中提供的材料来看,中国货币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十世纪左右的商周文明,其发展脉络清晰独特,基本不受外国文化影响。与西方国家在文化交流和贸易中互相学习借鉴不同,中国货币的外形和发展路径都具有自身特色。例如,中国很早就独立发展出了信用货币,汉武帝时的皮币和唐献宗时的飞钱都具有信用货币的性质。 与西方货币经济相比,中国货币经济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西方君主常常通过贬值货币来获利,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而古代中国,铸币权基本由中央和地方、君主和民间共享。汉初经济贫弱,朝廷和民间都参与铸币,导致通货膨胀,物价飞涨。汉文帝时期,通过增加生产、奖励农业、对外不用兵、对内不建大工程等措施,实行通货紧缩政策,稳定了物价,开启了文景之治。 古代中国钱币的主要特点是地方性,各地自行铸造和流通。虽然政府名义上禁止民间私铸钱币,但禁令效果甚微。同一个时期,钱币种类繁多,政府对货币发行缺乏有效控制。汉文帝时期允许民间铸钱,只要符合中央政府的标准即可。这种做法体现了政府在货币发行上的参与者角色,而非垄断者或监管者。 古代中国对货币经济的这种“放任”态度,也体现在信用机构的发展上。古代中国的信用机构发展分散,种类繁多,政府并未进行垄断或有效监管。寺庙也参与金融活动,例如典当、资金互助等。唐代长安西市存在发达的金融市场,政府同样缺乏控制权。 宋代,由于城市化水平高,房地产和土地价格飞涨,导致钱荒。最初,民间自发发行交子,后来政府介入发行官交子。南宋时期,汇子的崩溃加剧了南宋的灭亡。这些案例都说明,中国历史上的货币经济与土地制度密切相关,货币政策与国运兴衰息息相关,甚至能够间接改变历史走向。 总而言之,古代中国的货币经济是政府、民众、商人共同参与的,甚至可以说是共同治理的。这种非国家化的货币经济常态,让传统社会具有良好的财富消化能力和自愈能力,有利于中国文化的延续。

Deep Dive

Shownotes Transcript

* 放入鸡蛋

你好,今天我来为您解读的这本书,名字叫做《中国货币史》。这本书的名字非常正式,内容很严谨,可是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一千多页的书,我很快就看完了。我知道货币在经济学当中很重要,但不知道到底有多重要。所以为您解读之前,我专门请教了一位搞经济学的,一听货币史这仨字啊,他就来的精神。

说,这么和你说吧,货币问题是经济学家花费智慧最多的领域,哈耶克和凯恩斯的代表作都和货币紧密相关,凯恩斯还说过,谁要是能以货币为主线,重新撰写经济史,那是非常激动人心的,你说多重要吧。

这本书里也说货币本身就是一种制度,它又说,旗帜是一种制度,它是各种制度的组合,我们感受到的是货币形态,后面还有价格机制,资本市场,信用体系,金融机构等等各种各样的制度。

货币经济的变化能直接决定资本结构经济周期他看我手里拿的是这套书的最新版高高兴兴的就抢走了这本书的第一版是 1954 年在上海出的作者是货币史学家货币学家彭信威抗战期间他在重庆大学复旦大学担任过金融学教授从那时候起他前后用了 11 年时间来写这本书

彭信威先生说,货币是制度,但是把货币史当制度史研究就错了,如果只查古代出台的法令,你都不知道这些制度到底落实了没有,货币制度的好坏成败不在于历史记载的那些给货币订单位选种类的事儿。

而是要看它能不能维持购买力会不会扰乱经济生活于是它的写法不是单纯的制度式而是把历朝历代的货币制度和钱币变化货币购买力货币理论信用机关放到了一起组成了有机整体按朝代来排列

这样的一部历史放在今天也很难写据我所知古代正史里记录货币制度的实货制和文献通考比较简略近现代的历史资料选集也很少专门的收集货币情况要考察到这么清晰完备的程度需要阅读海量的古籍比如明清实录要查阅各种文集笔记甚至到小说里去搜寻在那样的一个时期难度

可想而知,我们今天拿到的这本书,不管你是想知道某个朝代的经济状况,还是想专门的跟踪一个数据的变化,都能很清楚的查到。彭信威先生的书不只是我只要我觉得,而是可以服务于相关研究,让读者按需自取,这样的智学真的是很厚道。

学术就像是登山,飞到高处去的都是天才,而为后人留下了路标和脚窝的人是可敬的先驱。这样的实用性也保证了这本书的经典地位。

德国的汉学家富汉斯说,这本书是研究中国历史的里程碑和必读书。我来为您解读这本书,不能一个朝代一个朝代的说,肯定是说不完。我也不能用经济学视角来评述,首先是我不懂,另外那样会变成我要我觉得,对不起作者的这份厚道。

我就来给您说这本书留给我的两个主要的印象第一个是在中国历史上的货币经济里国家权力更像是参与者而不是主宰者采取的是近似放任的态度我们知道这和他对政治权力的严格垄断态度可完全不一样也和同时代的西方国家不一样第二个印象验证了那位经济学者对我的科普

用这本书提供的材料看货币经济真的是影响了古代王朝的兴衰存亡首先我得先明确古代的政府是货币制度的参与者这话不是作者说的是我的印象我下面就用书里给出的材料来说说我的理由你看啊有没有道理按照本书的观点中国货币的确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十世纪前后的商周文明

西方最早的钱币出现于公元前八世纪中国货币的发展脉络很清楚也很独特基本不受外国文化的影响而西方国家的货币制度是在文化交流和贸易当中互相学来的最明显的例子是中国货币的外形和西方货币不一样西方钱币的图案都是人物禽兽或者是植物而中国货币上几乎只有文字

收藏中国股钱的,一看上面有马或者是鸟就要小心了,要么是假的,要么就是淘到宝了。还有一个例子就是,中国很早就独立发展出了信用货币,很多人就认为全世界最早的纸币出现在中国的宋代,这本书认为汉武帝时的皮币就具有信用货币的性质,而唐献宗时的非钱已经是纸币了。

和西方货币经济一对比,我们还能看出中国货币更不一样的地方。亚当斯密说,世界上各国的君主都是贪婪,不公平的。他举的例子就是,他们会不断的把金币和银币溶解,掺进去杂质,

铸成劣质的新币也就是回笼 100 个硬币再铸成 120 个靠这个差价一遍一遍的割韭菜所以啊别看市面上流通的货币都印着这些君主的头像实际上价值在不断的降低

肯定达不到币面上标注的价值这就导致了无奈的平民把橙色好的硬币留下把新发行的劣质的钱币赶紧的花掉就造成了市场上流通的劣币越来越多几乎看不到橙色好的良币有名的劣币驱逐良币的定律就是这么来的这还有一个前提就是君主要垄断铸币权我们觉得这是统治者最主要的裁员争夺天下不就是为了这些吗

可古代中国就不一样,古代的铸币权基本上由中央和地方、君主和民间共享。我们都知道,汉朝初年的经济相当的贫弱,《史记》里有个记载,刘邦御用的车辇都凑不出四匹毛色一样的马,是一个穷皇上。

王公大臣也只能坐牛车出门他们没有今天的经济概念不知道货币和物资之间的杠杆关系他们是凭着直觉想钱是同住的同是有价值的物资那钱的价值也不应该变啊朝廷觉得眼下的问题是从皇帝到老百姓都没钱买东西那就住吧倒是很公平国家住钱民间也可以住而且都像西方君主一样把原来同钱的分量给减轻了

旅后时期住的钱标中是八株,也就是半两,实际上比秦朝的半两钱轻了三分之一,民间住的可能更轻,这背后有什么含义呢?就是朝廷没有想要垄断货币发行,这里面的原因有很多,起码在客观上算得上藏富于民,可是当时本来就不富,结果是大家都没落好,通胀很快就来了,史书上就说米价疯涨到每袋米,

五千钱,一万钱,马的价格涨到了每匹百斤,字面上看是一百斤的金子,很吓人,在古代的文献里出现百斤的字样,不一定等同于黄金,按照书里的考证,百斤中的斤是当时的一个价格单位,每一斤折合六千二百五十文钱到一万文钱。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作者提供了楚汉战争之前的物价,对比之下,米价涨了 350 倍,马匹的价格涨了 183 倍。这就很好理解了,米是必需品,马是奢侈品。从这本书的数据来看,这个涨幅还不算是稀奇。汉朝以后,中国物价上涨了上万倍的时候,至少五六次。当时,这个黑锅被朝廷和民间一起甩给了商人去背。

说是他们囤积物资造成的我们都知道囤积和炒作只能加速和放大价格波动但基本的原因还是由于物资缺乏和全社会揽发货币作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里轻视商人阶层的传统和这段历史关系非常大

我们知道,后来通过休养生息,把物价稳定下来的是汉文帝。我们在历史课堂上都学过,文帝一方面是增加生产,奖励农业,他把长安的诸侯也打发回封地,去抓地方经济去了。另一个方面呢,是对外不用兵,对内不建大工程,

从货币政策来说就是实行了通货紧缩国家靠赋税收回来的钱都存在国库里中央下发赈灾抚恤时也以食物为主你看汉朝人了不起被教训了一下立刻就有了宏观调控的概念我们从货币的角度观察有一点非常值得注意汉文帝努力的平一物价但仍然允许民间住钱只是要求恢复到之前的充足的重量

一般历史记载都说,吴王刘弼的封地里有铜矿,就召集王命图偷偷的铸钱,汉文帝宠爱自己的男朋友邓通,才把铸钱的特权给了他,总之呢,这都是严重的违法。但这本书就告诉我们,实际上汉文帝有自己的考虑,他还是认为钱是一种普通的物资,价值来自于重量,只要停止铸造劣币,物价就能复原。

不管谁来住,只要遵照中央政府的标准就行。对于货币的属性是什么,当时其实也有不同的看法。汉朝的法家学者有一种国定说,认为货币本身没有价值,因为帝王给它制定了价值,它才能流通。这就近似现代货币的理论,在当时可是太超前了。我们都知道,汉朝的合法性来自于取代了以法家治国,以利为师的秦朝。

汉朝早期更是推崇皇老思想,从哪个角度来说,文帝也不会采纳这种超前的观念。总之,按他的盘算,住前只是一种生产,民间住和政府住性质都差不多,公开这项权力,政府不仅省了铸造费,还可以向住前的人收租收税。当时,私住钱庇的不止是吴王和邓通两家,邓通前流行是因为橙色好,

这没准还是因为他对文帝特别的负责无国钱流行是因为产量大而国家也铸造钱币这是其中的一种对古代老百姓来说别说不同人铸的钱就是不同朝代的钱只要重量一样都可以串成一串混着花一直到了清末汉代的五珠钱还在流通你看在货币发行这么大的事情上中国古代政府却只是个过客是普通的参与者

汉文帝的预计后来就实现了,物价果然就降了下来,粮食的价格也从上万钱降到了几十个钱,从此就开启了文景之治,也为后代留下了有章可循的治国经验,既然文景之治的政策有效,那他们在货币上的办法也不会有大错,值得延续下去。

这也符合这本书的总结,古代钱币的主要特点就是地方性,各地自己住,自己组织流通,在历史上不管是南北分裂还是统一政权,基本都是如此。虽然古代政府名义上禁止民间私住钱币,但禁令属于水过地疲失。

住钱工艺不复杂,民间私住实在是很方便,所以同一个时期的股钱币种类多的惊人,北宋的元丰年号只用过 8 年,但在日本保存的一个股钱目录里,元丰通宝就有 300 多种,一直到了明清时代,这种货币状态都没有变。另外,汉文帝的成功经验也代表着传统政治的一个偏好,就是喜欢紧缩论。

从此以后,历史上对于太平盛世的定义往往是物价低,国库里也兑着许多的钱。我们今天知道,这不利于扩大生产和市场规模,但古代是农业社会不太在乎这点,在自给自足的生活里,通货紧缩的表面的危害很小,而大米一天一个价就是很要命的。

我们在历史的故事里也能感受到这一点,古人生活当中的日常开销是把银子兑换成了铜钱来花,一般用不到银元宝,金子就更少见了。白银和铜钱谁是本位,对货币史来说是一个大问题,但和今天的话题关系不紧密,我就不细说了。那金银主要干嘛用的呢?除了在礼仓和大额支付,就是被人们作为宝藏给埋起来,

目的是传给后代或者是应急用这可能就说明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低流动性紧缩的货币状态从皇帝到民间都非常的喜欢古代人自己挖地窖藏钱的理财习惯抽象点说就是不愿意把财产托付给信用机构说到古代的信用机构的状况也能证明我那个政府是货币经济的参与者的印象了

信用机构就是经营贷款、担保、质押等金融活动的机构有人就说现在银行的起源是钱庄其实不完全是中国信用机构的起源有很多不是同时出现的原因是早期的信用机构各干各的

当铺就管典当质押,金银和铜钱的兑换,早期有金银店,宋朝有兑房。唐朝曾经盛行专营汇兑业务的机构,在纸币出现后就消失了,古代最不发达的就是存款,人们就觉得把钱交给陌生人保存,还不如埋在自己家的后院保险,这种情况加剧了货币的紧缺,倒是有利于放贷。按照有的经济史学家对比,中国国家的货币,

古代的利息一直都比周边国家要高可能就是这个原因至于经营综合业务的钱庄和银号是到了明末清初才出现的你看啊这种民间各自发展的状态是不是就说明古代政府对信用机关也是长期采用非垄断的甚至就是谁爱干谁就干的态度呢

到底有多自由多分散呢?前些年,网上经常讨论某些著名的寺庙商业味太浓了,不合清规戒律。要是了解中国的宗教史,就知道这就是常态。

著名的史学家杨连生有一篇论文就说中国有四种金融业务起源于佛教寺庙分别就是典当资金互助拍卖抽奖这本书主要讲到了典当南北朝的时代从皇帝师大夫到民间都信奉佛教

既施舍钱又施舍土地,寺院很富,还不用交税,他们又有更好的信用度,且不说信仰,不是还有一句话叫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吗?谁见过寺庙倒闭的呀?所以寺庙从替有钱人保管财务开始,经营上了典当业务,这些业务后来还传到了日本的寺庙。

还有的寺庙会放贷,甚至在北魏朝廷还没有筑造自己的铜钱时,北魏的寺庙就开始放贷业务了,用粮食来交割。在这本书里,这些是通通作为封建剥削来批判的,但是在古代,像寺庙组织的互助贷款等等活动都被认为是善举。

隋朝以后,各种信用机构发展的非常快,除了私人放款,国家也开始经营贷款业务,目的就是补贴办公经费。你看,政府的角色仍然只是参与者,既不是垄断者,也不是监管者。我们还可以来看唐代长安的西市,那里有唐代的金融一条街,在这个市场里流动着各种信用,有提供抵押的智库,有收存款的柜房。

富商和官吏可以用个人名义放债还有国家办的公协在晚唐时代皇帝为筹措军费曾经向西式的金融机构摊派结果引发了集体的霸势不得不就灰溜溜的终止了这就说明政府手上一直没有对金融机构的控制权所以中国古代的货币经济是政府民众商人共同参与的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是共同治理的

我们都知道这就和黄泉在政治领域的高度垄断非常的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作者没有分析这本书是上世纪 60 年代再版后定稿的也不方便分析我觉得呀前面提到的古代贬低商人现象和对经济紧缩的偏好就是线索所在简单的说呢就是黄泉没看上货币经济

在古代的政治理念里,货币政策只是一个技术问题,远远没有赋税和粮食那样的重要。不至于对政治产生什么大的影响,皇帝急等着钱用时怎么办呢?可以变着法的去抄有钱人的家。

史书内容的排列顺序就能代表古代的正统价值观,皇帝们的本纪肯定排在最前面,后面的智书里是天文立法在前,因为天的问题和皇权的神圣性是有关的,然后就是礼仪制度,然后是选举制度,然后是官员制度,货币所在部分称为实货。

相当的靠后在古代政府不重视的领域往往更有活力拥有自我调节的灵活性当然啊我们今天都知道货币经济的重要性怎么高估都不过分有句名言说货币是穿过鼻子的铁环让我们每个人都被控制鼻环的人牵着走

我看这本《中国货币史识》专门就留心了这一点,有了第二个印象,古代的货币政策其实也关乎国运、兴衰,甚至能影响历史的走向。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我给您解读的一本叫做《东京梦华录》的书,那是宋代人写的,他告诉我们,宋代的国家财政虽然经常吃紧,但社会的财富水平相当惊人,它的城市化水平,在整个中国的王朝政治时期都是空前绝后的。宋代城市文明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房地产和土地价格飞涨。

房地产吸收的货币流动性和农业手工业不是一个量级反映在货币上就是严重的钱荒古代的钱荒就是对铜钱为主体的货币需求大于供给这时候就算国家和民间一起开足了炉子来铸铜钱也满足不了市场民间的解决办法一开始就是用铁来铸钱铸钱在四川最流行但币值低

买一匹零锣就要 130 斤的铁钱所以北宋的纸币交子最早也是出现在四川交子一开始是民间自发由 16 家富商主持一开始凑够本钱就可以开交子铺也就是自己发行纸币这也不是肯定赚钱的经营不好会引发挤兑破产打官司的多了政府才逐渐的就出面接管官方发行的叫官交子

官交子有发行期限和发行限额期限一般就是三年到期就回收有点像是国库券

美其的发行限额不一定,看老百姓的认购情况,作者彭信威先生测算,关骄子的存款准备金率在 28%左右,他担任大学教授之前在银行工作,算这个很内行。朝廷后来就发现,骄子这东西太适合拿来发军饷了,发给军队时还可以突破限额,这一下就解决了最大的财政难题。

我们来看这个过程啊它首先符合我的上一个印象国家不是货币政策的发动者和组织者钱荒出现之后首先是社会力量自己组织起来增加货币的供给这就不是劣币驱逐良币了而是自发的货币补充市场自己发货币要好过没有币而国家队呢是后来才进场的这个货币经济现象也让我产生了另一个印象它大大延续了宋代的国运五代十国时期

北纵的军事防御先天不足,又一直处在北方强敌的包围下,能生存 300 年,主要靠不停的扩张经济规模,及时创新与高增长相适应的新货币体系。我们今天都知道,纸币发行与经济发展速度匹配的好,国家是很赚钱的,现在这叫货币税。

而南宋的灭亡也和一场纸币的崩溃是有关的南宋发行的纸币叫汇子一开始朝廷定期用实物和金属货币回收信用比较好中央也增加了财政的收入但到了南宋末年战争开支越来越大财政全靠滥发汇子

惠子的贬值也就越来越快了,最后就彻底的发不出去了。当时的丞相全臣贾四道想了一个办法,从江南地区的地主手里按比例买回土地,拿什么支付呢?就是民间不买账的惠子。

按我前面的话说这相当于变相的抄家但贾四道有他的理由之前惠子的贬值是由于国家在用惠子大量的买军粮等国家买回土地之后自己组织种军粮了就能保证支付给地主的惠子不贬值了但是这些宫田找谁种不是军人是农民你觉得这种乱世里农民会好好的种不属于自己的土地吗于是大量的宫田就成为了荒地

汇子就成了一个废纸国家信用破产财政随之就崩盘南宋的军事力量很快就瓦解了于是这场汇子引起的连锁反应加剧了南宋的灭亡从这两件事的背后呢我们还能看到一个更深层次的连带关系中国历史上的货币经济和土地制度的关联非常大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比如有的学者就说秦朝不是亡于暴政而是亡于经济大萧条引发萧条的原因就是秦始皇统一铸币原来六国各有自己的货币体系一下子全摧毁了立刻出现全国性货币供给不足

也就是物件钱贵,农民和手工业者都受到了伤害,也就是我们最开始说的汉朝初年的经济局面。同样的逻辑,我们也可以这么分析王莽,他发行了三种鲜货币,用其中的一种刀币强行兑换民间的黄金,实行黄金国有化,这取消了民间的货币财富,造成了大批的农民破产。

王莽死后国库留下了 70 万斤的黄金我们说了这么多已经能感觉出来这和文景时期国库里堆满了铜钱场景极其的相似性质呢却是相反的总结但这些观点的背后啊还是藏着经济学的立场我虽然打算啊只为您讲客观印象还是忍不住的在总结部分来和您分享一点我通过这本书接触到的经济学的观点

先来说客观感受我的第一个印象就是在古代的中国国家更像是货币经济的参与者中央政府会允许地方和民间分享发行货币的权利另外资本市场和信用机构也是由民间推动的可以说古代政府民间商人共同支撑了货币经济的运行第二个印象就是

这本《中国货币史》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我们看到货币经济影响着一个王朝的兴衰甚至会间接改变历史走向再来简单的介绍一下有关经济学的观点有的学者就概括非国家化是古代中国货币经济的常态也是我们今天说的政府和民间共同参与的局面这种自由放任的状态让传统社会具有对财富的良好消化能力和自愈能力

它保证了中国的历代王朝虽然不断发生财富重新分配,却总能得到恢复和复兴,没有出现其他文明的那种财富逆转,也就是整个经济社会突然的由盛转衰。这种货币经济状态有利于中国文化的延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