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10 全球化精英之梦 X 写字楼里的精神病人 | 陈映真《万商帝君》

10 全球化精英之梦 X 写字楼里的精神病人 | 陈映真《万商帝君》

2023/6/29
logo of podcast 自由泳

自由泳

AI Deep Dive AI Insights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尼里
Topics
尼里: 本期节目讨论陈映真1982年发表的小说《万商帝君》。小说展现了现代企业中两类人:一类是追求全球化商业成功的理性主义精英,他们渴望通过科学管理和个人奋斗登上世界商业舞台;另一类是模仿精英群体、妄想升官发财的底层职员,他们在冷漠的公司体制中堕入精神错乱。小说探讨了资本体制、现代企业对个体的分割与异化,以及民族、乡土、第三世界的视角。作者批判了跨国资本和现代企业,以及它们对台湾消费者认知行为的影响。小说反映了1979年中美建交时期,作者作为台湾社会主义信徒的呐喊与挣扎。 小说中,精英经理陈家琪和刘福金的权力斗争,展现了商业资本对台湾消费者的影响,以及知识分子对理性主义的狂热崇拜。刘福金代表了理论派,而陈家琪代表了实战派,他们的冲突也反映了台湾省籍矛盾。小说中关于公司会议的描写,展现了台湾农村向现代化转变的过程,以及消费主义对农村社会的影响。作者担忧大众沉迷消费主义,以及知识分子对理性主义和全球化的盲目崇拜,并将其视为美国文化霸权的体现。 底层职员林德旺的悲剧性命运,体现了现代企业体制对底层员工的压迫和异化,以及农村出身的个体在城市中的困境。林德旺的人物形象融合了鲁迅笔下阿Q、孔乙己和狂人的特点,体现了他对社会的不满和绝望。他最终精神崩溃,以“万商帝君”的形象抗议资本主义体制的压迫,但他的抗议被精英们视为胡言乱语。林德旺的悲剧与陈家琪、刘福金的成功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资本主义体制的残酷和不公。 作者陈映真通过小说批判了资本主义体制,以及它对个体和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他展现了其深刻的社会批判和人文关怀,但其提出的社会主义解决方案在当时并未被大众接受。

Deep Dive

Key Insights

为什么陈映真在《万商帝君》中对台湾的跨国公司和现代企业持批判态度?

陈映真担心台湾社会会陷入以消费享乐为主要诉求的贫富不均社会,导致精神空虚和拜金主义。他还认为台湾的知识分子过于崇拜跨国企业,推动了消费社会的发展,忽视了全球化背后的美国霸权。

《万商帝君》中的林德旺为什么最终精神崩溃?

林德旺因从小在暴力和贫困中成长,精神上已有病根。他在职场中不断努力却始终无法升职,最终感到被公司和同事抛弃,精神病复发,陷入被迫害妄想,最终在公司会议上彻底崩溃。

陈映真如何通过《万商帝君》揭示台湾社会的消费主义问题?

陈映真通过描写台湾农村逐渐步入消费社会的过程,展现了跨国公司如何通过科学管理和营销手段操控消费者的欲望。他揭示了消费社会如何将农村与城市连接,形成一个以消费为导向的社会体系,导致人们的精神空虚和物质追求。

《万商帝君》中的陈家琪和刘福金代表了什么样的职场矛盾?

陈家琪和刘福金分别代表了实战派和理论派的冲突,以及本省人与外省人的矛盾。陈家琪凭借多年的实战经验对刘福金的理论派做法表示不满,而刘福金则认为陈家琪缺乏现代管理知识。此外,刘福金作为本省人,对陈家琪的外省人身份也有隐性的鄙视。

陈映真如何通过林德旺的角色批判资本主义体制?

林德旺是一个被资本主义体制抛弃的底层职员,他的精神崩溃象征着体制对个体的异化和摧毁。陈映真通过林德旺的悲剧,揭示了资本主义体制如何将人变成工具,忽视个体的需求和情感,最终导致精神上的崩溃。

《万商帝君》中的林德旺与鲁迅笔下的人物有何相似之处?

林德旺与鲁迅笔下的阿Q、孔乙己等人物相似,他们都表现出一种对现实的无力感和自我欺骗的精神胜利法。林德旺的被迫害妄想和对升职的执着,与阿Q的自欺欺人如出一辙,展现了小人物在社会压迫下的悲剧命运。

陈映真如何通过刘福金的日记揭示跨国公司的全球化影响?

刘福金的日记中,他将林德旺的崩溃视为一个无关紧要的插曲,关注的重点是如何通过科学管理手段控制消费者,并进一步成为全球化的企业管理者。这揭示了跨国公司如何通过全球化策略剥削本土利益,忽视个体的人性需求。

陈映真对台湾知识分子的态度是什么?

陈映真对台湾知识分子持批判态度,认为他们过于崇拜跨国企业和全球化,忽视了资本主义体制的剥削本质。他担心这些知识分子会成为推动消费社会和贫富不均的中坚力量,进一步加剧台湾社会的异化。

Chapters
一个在上海国金中心大厅自言自语的女子,引发了对职场压力、社会包容性和社会经济体制的讨论。视频中呈现的职场人群与精神病患的割裂景象,与陈映真小说《万商帝君》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有着密切的关联。
  • 上海国金中心大厅出现自言自语女子
  • 女子疑似精神疾病患者,曾被公司开除
  • 视频引发对职场压力、社会包容性的讨论
  • 与《万商帝君》主题关联

Shownotes Transcript

大家好 欢迎收听自由泳 我是尼里前段时间我看到一个新闻的视频这个视频的内容是说在上海国金中心的那个写字楼大厅里面每个工作日都会出现一个女生这个女生她戴着蓝牙耳机打扮也很像是一个职场人士

今天就在这个写字楼的大厅里面一边讲话一边走来走去好像是在跟别人打电话聊业务那具体说的东西呢就都是一些金融方面的专业内容和术语然后这个场景其实我们在一般的写字楼大厅里面都会觉得很正常但是根据视频里面的说法这个女子她其实不是一个正常的上班族而是一个可能精神方面有问题的一个病人

那造成他这个症状的原因呢据说是因为在三四年前的时候他被自己的公司给开除了然后可能是因为当时受到的打击比较大所以就产生了一些精神方面的症状然后也产生了这种每天去扮演一个上班族的比较异常的行为那这是现在网上这些视频里面比较占主流的一个叙事的说法

然后我再看到这个视频之后主要有两方面的感受吧一方面就是和很多人一样对这个女生的遭遇是能够感到理解和共情的因为这几年确实我觉得有不少人在职场里面会感觉到工作压力比较大竞争激烈然后疲劳感很强而且这种疲劳感很多时候不是身体上的而是心理方面的一种焦虑和无力感

那我们在共情这个女生的同时我觉得大家潜意识里面其实也是希望整个社会的运行强度能低一点然后人与人之间的包容性与善意能够多一点这是一方面的感受

那另一方面的感受呢就是我在看这个视频的时候就是当我观察写字楼里面那些精神正常的打工人当他们很习惯而且很淡定的绕过这个自言自语的女生然后急匆匆赶着去刷卡坐电梯上班的时候我就会感觉到这是一个非常割裂而且抽象的场景

那在场景的这一边是象征着一个高效理性文明的职场人群和写字楼的环境那另一边呢站着的是一个被这个理性系统拒之门外在那边徘徊了三四年的一个报废品一个让大家觉得有些尴尬但很快又熟视无睹的一个女精神病人

那这种割裂的画面以及这个视频里面可能隐藏的更深层的关于我们现在这个社会的经济体制问题的一些隐喻吧我觉得和我今天要聊的这一篇陈寅珍在 1982 年写的《万商帝君》和这篇小说之间其实是有着很强的关联度与相似性至于说具体是怎样的一种关联我马上就会讲到

那万商帝君这篇小说呢它是陈一真华盛顿大楼系列四部曲的最后一部写的也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台湾跨国公司里面那些上班族的故事然后只要你去读就大概率会觉得他们和咱们大陆这边很多打工人的思维状态是非常相似的

之前没有听过咱们节目的朋友呢我个人推荐就是你听完本期节目之后可以往前去翻一下播客的第三期第四期还有第八期这几期做的都是华盛顿大陆系列小说的内容但是这个系列它的几篇故事都是相互独立的没有什么强制性的阅读顺序的要求所以单独先来听这期节目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就正式开始之前给新的听众朋友说一下这个事儿

然后呢我先简单讲一下这个小说的标题所谓的万商帝君这是一个道教里面的概念大概的意思就是指那个掌管所有商业活动和财富的一个神仙然后我对这方面了解不是很多啊稍微查了一下好像就是说在现实社会里面关公他是道教认定的掌管这方面的所谓的五财神那陈寅珍他在小说里面并没有直接的指出来所以我就不胡乱猜了

总体上讲,这个神仙的名号在剧情里面也更多是一个功能性方面的作用我觉得大家就先了解到这一层就 OK 接着我就说一下这个《万圣帝君》故事的大致情节和创作背景《万圣帝君》它的故事舞台是发生在一个叫台湾莫菲木的国际贸易公司里面然后整个小说的情节架构很简单,可以分成两块儿

一块就是讲在这个公司里面的精英阶层的两个经理陈家琪和刘福金讲他们两个人从最开始的明争暗斗到后来走向合作的这样一个变化的过程

那另外一块呢是在写这个公司里面最底层的一个叫林德旺的小职员陈寅珍呢就是着重写他如何在这个公司的体系里面一门心思往上爬但是却一无所获以至于最后整个人崩溃精神病发作这样一个悲剧性的下场

我说完这个情节框架之后呢大家应该也就能理解为什么我刚才要讲到上海国际中心那个女生的新闻因为在我看来确实是有一些本质性的关联在里面

那比较详细的剧情方面的内容我会放在后面的部分有针对性的展开去聊然后陈一真他在写这个万山帝君故事的时候台湾经济以及台湾社会当时是什么样的一个情况呢其实如果类比的话我觉得是有点像大陆这边 00 年左右那样一个经济刚起飞的阶段

就是很多人兜里面开始有点钱了也开始养成了一些享受娱乐的消费习惯比方说会买一套家庭影院出去旅个游这种然后呢对于各种企业的营销广告这些东西可能是从之前的不了解排斥的心态慢慢转变到了一个接受和习惯的阶段总而言之就是刚刚步入到鲍德利亚所说的消费社会的那样一个时期吧

然后陈一珍他在这个时候呢作为一个身处台湾的坚定的社会主义体制的信徒对这种更高级也是更复杂的资本主义形态是有着很强的忧虑意识的

他的担心我觉得主要是出自两方面第一点就是害怕大众沉沦在这种以消费享乐为人生主要诉求的一个贫富不均的社会里以及可能随之而来的比方说精神空虚拜金主义这些问题

第二点呢,我觉得它是对于当时的台湾知识分子这个群体有一种担忧因为当时台湾年轻人他们的就业潮流就是以这种在大型跨国企业工作为荣那高学历的这拨人呢,他们很多人的规划基本上就是先去美国留学然后再进到这种外企上班,接着努力过上一种比较体面和中产的生活

有一点像是咱们这边近些年年轻人对于互联网大厂的那种崇拜吧

但是在陈颖真眼里他可能就觉得你们这些最聪明的社会精英还有高材生现在都满脑子只想着去挣钱那就会有两方面的问题一个就是社会里面最优秀的这一帮人他们不但不反对台湾的这个资本体制反而成了推动这种消费社会以及贫富不均现象的一股中坚力量

那另外一方面的问题呢是当时的台湾社会它的经济产业框架以及社会意识形态这方面受美国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大家都争着抢着去美国企业上班然后在生活里面追捧美国产品以及接受所谓的全球化思想为荣那其实在当时的陈云正眼里他觉得所谓的全球化就是美国化是一种隐藏在所谓地球村概念下面的霸权主义

就是这样的状况持续下去会使得整个台湾越来越离不开美国的经济操控以及文化殖民这是陈云珍他从社会阶级和民族主义两个层面出发产生的个人看法

然后你可能会发现就是当年陈一真他在台湾阐述的这些理念吧其实和现在咱们大陆的主流舆论氛围是有着一些脉络上的共通与相似性那这个问题我就不深聊了只是觉得确实值得去好好想一想

然后陈一珍他作为小说家我觉得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点就是你看他从宏观层面去批判这个台湾资本体制以及社会精英的异化包括他后来写了一系列这方面的文章都批判得很厉害但是呢陈一珍他在自己的职业生涯里面是有两次分别进入到这个辉瑞以及温莎药厂这两家非常知名的跨国企业工作

然后在工作的这个时期里面他是接触和见识到了各种各样的高层次的低层次的职场人士然后也记录了这些企业里面大量他觉得看不惯的现象相当于是有一种打入敌人内部一边挣工资一边找素材的一种感觉

所以有很多读者觉得这个《华盛顿大楼》系列写得好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陈寅珍对于职场的整个生态以及这些上班族到底心里面在想什么还有就是公司业务的运转各部门之间的具体的工作内容陈寅珍对这些都拿捏得相对准确和深入而且我觉得更可贵的一个点就是

陈应征他在写这些上班族的时候并没有很脸谱化样板化的去进行角色方面的设定好像就是说精英一定是坏的徒有其表的然后底层员工就是善良的有智慧的

陈宜珍在这篇小说里面其实展现了很多职场精英聪明有谋略有执行力这方面的好的品质同时也展现出 Linda Wang 她作为一个一门心思钻营升职的小职员身上的一些阴暗的还有劣根性的地方

那我觉得陈颖真他这么写其实主要是想去揭露出比较系统性的问题就是为什么精英阶层会被跨国公司乃至资本体制收编和异化与此同时为什么会有一些人会被这个体制当作废品扔出来然后封掉这是一方面那另外一方面呢我觉得陈颖真他是一个把人当人的作家

是一个比较能贯彻伊格尔顿所说的有文学道德感的作家那所谓的道德感其实是说我们在写作里面不能只是展现真善美的东西而是既要展现美也展现丑既展现光明也展现黑暗既展现复杂也展现单纯那这种最大限度以人为关怀为底色的创作理念才是真正的文艺道德

所以我觉得如果是想写好一个左倾现实主义方向的作品那陈寅真的这些小说可能算是比较不错的学习对象请接下来我就主要聊一聊这篇《万商帝君》里面我觉得比较重要和感兴趣的一些主题和内容吧

前面我提到过小说里面很重要的一部分讲的是作为职场精英的陈家琪和刘福金这两个外企经理他们在公司里面竞争和内斗的过程那通过写这两个人的内斗以及他们的工作日常还有业务上的交流我觉得一方面就是能表现出陈云珍他对这些商业化的知识分子对他们的内心活动还有价值观取向这方面的一种冷静客观的观察

另外一方面呢我觉得也是能从一个企业内部的视角去展现出商业资本到底是怎么去影响和控制台湾消费者的欲望和需求的那我就先细聊下这两人内斗的这一段陈佳琪和刘富金他俩斗起来的原因呢是因为他们这个莫菲木卖艺公司正在进行业务升级想让更高学历水平的人来搞这个市场营销的工作

那至于说公司想进行业务升级的理由其实就是我前面讲的当时整个的台湾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消费主义兴起的阶段

那这些跨国公司他们在这个时候就是希望能把营销这个事情做得更细致包括去做市场调研研究消费者的喜好习惯价值观然后再去做相关的产品定位和促销推广总之就是要建立起一个适配台湾市场特点的营销体系来去卖自己的产品

那刘福金他就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作为一个比较年轻的学历高的知识储备比较丰富的人才被招进来来当这个市场企划部的经理但是呢这个职位本来是留给陈家奇的这个陈家奇他是公司里面销售部的一个经理在莫菲木干了许多年业绩做得非常好照理来说应该是直接升职当这个企划部经理的

但是呢就在这个节骨眼的时候突然来了一个会念经的外来的和尚刘福金把蛋糕给抢了

那从公司高层的角度可能会觉得像是陈家琪这种好销售的员工他们平时主要可能就是跟客户经销商大大交道去做许多执行性的任务然后像是对市场营销搞策略搞调研规划广告宣传这些方面的东西懂得并不多多多少少是有一些看清了陈家琪的成分在里面

然后陈家琪呢她对公司的决策以及刘福金其实心里面肯定是很不服的首先不光是因为她一直以来的业绩很好资历深人也比较稳重还有一点呢是因为她对市场营销这套东西其实是很了解的只是说因为她过往的工作职责和范围的限制所以就一直没怎么展现出来这方面的能力

总而言之反正就是因为这个经理的职位更进一步来讲就是因为业务话语权的问题让陈家琪和刘福金这两个人一开始就对立起来了更糟糕的是刘福金他入职一段时间以后这两个人之间有一些更深层次的矛盾在这个时候也表现出来了首先一个点我觉得是所谓的职场里面的理论派与实战派之间的一种观点上的冲突

刘福金呢他作为一个学历比较高然后理论功底比较强的一个人虽然表面上一直显得非常的友好但实际上他心里面是很瞧不起陈家奇这种和客户搞关系拉人头的业务销售就觉得你们这些干销售的层次比较 low 啥也不懂以后呢都得听我的指挥而陈家奇呢他对刘福金这种每天嘴上挂着各种术语和理论的小青年也就很瞧不起

他现象整个台湾市场线下的这些渠道消费者的特征想法诉求这些东西都是我自己这么多年一点一点跑业务跑出来的我有面对面的去跟客户打交道积攒起来的这种最真实的一手经验然后你刘福金的那些理论的东西我又不是不知道这些东西具体结合到实践里面其实是另外一码事

总之呢陈家琪就是觉得刘福金眼高手低缺乏实战经验早晚得落破绽所以他也是很耐心的一直在等等这个刘福金闹笑话之后他就能逆转局势把业务的话语权夺过来这是他俩之间比较突出的一个矛盾点那还有一个有些隐性的矛盾点呢其实是和台湾的这个省级矛盾问题相关的我简单说一下

就是陈家麒呢他是一个台湾外省家庭出身的孩子是一个国民党将军的儿子所谓外省人其实大部分指的是二战以及解放战争之后来到台湾的这些国民党部队的人而这个刘福金呢他是本省人是从农村家庭考试考出来的孩子

所谓本省人就是在台湾土生土长的这些老百姓那当时在台湾来说就是外省人他们在政策就业教育各方面占的优势会比较大而本省人呢往往是受到压制和排斥的所以刘福金他与陈家麒产生矛盾的原因里面不光是所谓的理论与实战之间的冲突还有的就是这种本省人对于外省人的一种鄙视

那陈云珍在小说里面就写到,刘福金他觉得在美国人开的这个跨国公司里面,自己作为本省人,作为一个有能力的人,终于是找到了一个公平的舞台能够去跟陈家琪这样的外省人去较量,所以他多多少少会对跨国公司体系以及美国社会产生一种好感。

那从政治方面来说呢,刘福金他其实是当时在台湾有分裂主义思想的一个年轻人的形象的代表,陈颖真他也是想借着这两个人的敌对来映射就是台湾政治里面统和独相关的问题。

那关于这一层呢虽然从情节上来说也是有一定的分量但我总体是感觉陈寅珍他在这篇小说里面这方面塞的东西有点没有必要就是想讨论太多的话题但是呢写的又比较隐晦和不充分这是我觉得算是有点缺陷的一个地方吧

咱们回到小说情节陈家琪和刘福金产生了这些矛盾之后呢通常作者就会安排一个标志性的冲突事件来让故事升级那陈一真他是设置了一个部门会议的段落让陈家琪和刘福金在这个会上面去 battle 我觉得这也是小说里面比较精彩的一个部分

关于这场会议呢我先直接说结果就是陈家奇赢了刘福金同时呢也让公司高层看出来到底还是这个陈家奇比较强所以当时就宣布让陈家奇去主导后面的业务刘福金呢他来当一个副手的角色这是最直接的一个结果那至于说陈家奇是用了什么办法胜过了这个刘福金我们要回到会议本身的议题

他是讨论给当时台湾的农村市场卖一款电烤炉然后怎么来去做广告营销的这个事刘福金呢他是找到广告公司拍了一个样片出来但是这个样片的问题就是对当时台湾的乡村社会有一些刻满印象

虽然说刘福金他是出身于农村家庭但是因为他可能常年地在外学习工作没怎么回过家所以在他的想象里面当时台湾农村还是那样一种比较落后传统的面貌那在这个广告片里面出现的人物家具以及整个的环境氛围都是比较原生态的是那种老年人穿着糖装然后坐在主椅上摇个扇子那种很古朴的画面

但是这个片子放完之后呢陈家琪就提出反对意见了她说根据自己常年在台湾农村跑业务的这个经验她发现就是这几年随着经济发展吧台湾农村早就不是刘福金想象的那个样子了现在的台湾农民都是穿着牛仔裤开着汽车摩托车家里面有一堆家用电器过的已经是非常现代化的一种生活了

后面陈家琪又说了很多内容,包括给出自己的虚改意见之类的但她的核心目的其实就是想说刘福金你没有做好调研,不专业那刘福金他自己其实也是心里承认没有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所以仅凭这一个点就已经让陈家琪在这场会议里面把刘福金给灭掉了然后我想讲一讲就是对这段情节的一个理解和感受吧

首先一个点呢 我就是觉得陈一珍他借着陈家琪和刘福金他俩的这种讨论和交锋其实是从侧面展现出了当时台湾农村的一个非常大的转变就是从传统的乡村社会开始向一个现代化的 乡镇化的那样一个方向去转变那这种变化一方面是物质上的就是刚才说的老百姓的持船用度 出行工具这些东西都确实变得更好 更高级

大家也开始更接受像是可口可乐这样的标准化统一化的商品和供应体系那另外一方面就是随之而来的精神和意识方面的改变比方说在审美上大家就开始模仿和看齐电视里面那些模特和明星的穿着打扮消费习惯也开始向着城市以及国际化的这样一个方向去接轨其实就是像鲍德里亚在他的消费社会那本书里面说的

之前农村可能是一个脱离了消费链条的一个相对封闭的区域但是一旦商业文明进入到农村社会之后那就相当于给农村的消费者建立了一个类似于链条或者是台阶一样的体系

这个体系其实通俗来讲就叫做努力挣钱买东西然后整个社会大众的目标就非常一致了就是我脑子里面不用想别的只想着挣钱去买更好的更新的商品与服务来满足我自己和家庭的需求与欲望大家一辈子在消费的体系里爬这个台阶就 OK

那现在看来我们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有什么呀大家不是已经处在这样的一个消费社会中了吗但是无论像是陈寅真也好还是像是当年那些后现代左翼批判家也好他们关注的另一个点是说经济这个东西是有运行周期的

那在上升周期里面大家可能都会觉得形形相容消费过度消费都没有什么问题因为整体的预期是好的大家都觉得未来肯定能接着挣到钱但是一旦整个的经济环境进入到了迟缓下行甚至是崩溃的时期那物质繁荣的消失以及精神上过去是靠消费才能弥补的那种空虚感

在这个时候可能就会变得非常的强烈人在这个时候可能就会陷入一种虚无的状态我觉得这样的说法才是能完整的组合成就是陈寅珍他对于大众消费社会表示担忧的一个出发点那这是我对这场会议第一个方面的理解与感受

那第二个方面呢我觉得其实是刚才说了很多这个陈家琪和刘福金他俩之间因为工作理念还有出身这些方面的差别而产生的矛盾但是这场会议里面这两个人也表现出来很多价值观方面相似的地方然后也是因为这些相似性才使得他们俩在后面的故事里开始逐渐变得相互认同和理解

那这种价值观呢具体说来我觉得可以概括成一种对于科学管理或者说是理性主义的崇拜在小说里面刘福金在这个会议上他其实引用了很多市场营销以及管理学里面的概念术语和理论

说老实话从阅读角度来说我觉得陈寅珍这块写的有一些啰嗦就一般开会我觉得没有人会从非常基础的学科理论开始讲一个项目的背景但是呢我又能理解陈寅珍他的目的一方面可能是在照顾读者另外一方面呢我觉得其实陈寅珍他想表达的是对刘福金的一种讽刺

这种讽刺呢我觉得有一点点像是这几年大众对于网上流传的所谓那种互联网企业黑化的一种嘲笑那像是所谓的抓手闭环拉起打通赋能等等这种企业的黑化其实最开始可能是有些互联网大厂他们便于自己的业务定义还有提高交流效率自然而然形成了一套话语逻辑

但是当这些大厂他们的经济体量社会影响力以及关于员工的造福神话开始变得越来越强势的时候那这套黑化的术语以及术语背后的思维方式就好像变成了一套闪闪发光的咒语系统一样开始被其他行业的员工去传播和模仿学习

那学完之后呢不管是不是你真的理解了这一套思维方式至少从形式上从表面上你已经变成了一个好像区别于其他员工和社会大众的那样一个资深的专业人士那我觉得这其实就是一种话语体系它和一个强势产业结合起来之后给人带来的一种盲目性的符号崇拜当然

当然对应到小说里面我们不能因为这种讽刺就简单的认为刘福金是一个忽悠奇妙的庸才

实际上我觉得陈一真他担心的倒不是这一点他更担心的是像刘福金这种人他们是真的打心底相信就是通过当时看起来很科学很理性的这套市场营销以及管理学传播学心理学的这些知识是能够引导和控制台湾消费者的欲望进而能够去改造出一个新的台湾社会

然后知识分子先天对于这种打着引号的理性主义思想的推崇在那个时代里面呢就正好是和当时同样推崇科学管理的这种现代公司形成了一个河流的趋势那在陈一珍他的眼里就是许多商业知识分子在这个过程里面就会沉迷于这种通过理性系统与所谓的美好价值观去改造世界的一种叙事

同时也会忽略掉现代跨国公司他们逐利于剥削的这种本质的追求那换句话讲当这些现代跨国公司利用落后地区的低人权水平以及各种不平等的条件来牟利的时候这些商业知识分子尤其是企业高管在这个时候就可能变成侵害自己本土利益的一种沉默的帮凶

那无论是近年来对于自己 ADD 还是苹果特斯拉这些公司其实从大众的舆论以及政府的决策来看也都是透露出了相关的一些顾虑与提防那这也是 40 多年前陈一真他站在台湾地区的视角就在担心的一个问题至于说刘福金的对手陈家奇呢

他虽然没有刘福金表现的这么理论狂热也比较偏向于实用主义但是从本质上来说他和刘福金是一类人因为我们想陈家奇他在会议里指出刘福金的一个前提就是他本身了解刘福金这套管理学理论讲的是什么那更进一步来说这两个人其实是有着一种共同的愿景

就都是希望通过跨国公司这个平台以及去做所谓的全球化的业务能够使自己实行一种进化和超越就是变成一种更高级的有全球视野的商业管理者那陈佳琪她在后面的剧情里面其实也出现了这种心理上的变化就是越来越觉得自己开始摆脱中国人的这样一个身份去做所谓的全球主义者这是一件很舒服很快乐的事情

同时开始觉得那些整天喊着国家民族这样的一些人是没有理性和盲目的笨蛋那这种心态在陈寅珍看来并不是说陈家希和刘福金他们自己有什么问题不是说他们先天就想着要所谓的抛弃国家或者是背叛本国人民之类的他们本身都是非常勤奋和优秀的个体

而是说你只要进入到当时的跨国公司的体制里面只要你进入到全球贸易的这个体系里面你就势必要接受这个国际化的过程而且这个融合的过程吧它对一个优秀的有能力的职场人来说是能够不断地从中获取到正反馈和利益的那在这个情况下你想让他们去看到乃至是承认这个体系里面的问题本身就是非常困难的一个事情

所以还是回到前面的一话陈一真呢他的文学批判是建立在结构性的对于资本主义精神和跨国资本主义体制的批判基础之上的并不是单纯的对于某一个个体和角色有他负面的看法

那说完了陈家琪和刘福金这两个偏向精英和职场管理者的角色接下来我就聊一聊身处企业底层同时也是和我们节目开头所说的那个女生有映照关系的一个角色林德旺林德旺呢他是这个故事里面陈家琪的一个下属之源他的个人命运是比较惨的最后是在冷漠的职场环境里面变成了一个疯子

那我在读林德旺相关的情节的时候其实会感觉到这一部分内容整体的气质是比较黑暗混乱和神经质的然后去和陈家琪以及刘福金他们那种非常理性高效有素养的气质去比对的话就会感觉反差非常大

那我觉得这是陈寅珍他想刻意的去塑造一种职场里面不同层级的人之间看似好像在同一个体系里面实际上过的是几乎没有交集的两种生活的这样一个情况那去解读乌林德旺这个角色的时候呢我觉得是有一些非常经典的中国文学里面的人物形象可以来帮我们促进对他的理解

比如说像鲁迅笔下的阿 Q 孔一己狂人日记里面的狂人还有咱们非常熟悉的犯镜重局里面的主角犯镜那我在读 Linda Wong 相关内容的时候就总会想起这些人物

而且陈一真他本身是对鲁迅非常崇拜的一个谜底吧所以在这篇小说里面有一些片段我也能明确地感觉到就是陈一真是在致敬鲁迅当然作为一个优秀的小说家陈一真肯定也不是简单地进行这种创作上的模仿而是结合了那个时代台湾社会它的具体特点把鲁迅批判传统封建社会的那样一套东西拿来去批判当时的资本主义体制

以及揭露琳德旺这样的小知识分子上面可憎又可怜的地方然后我们回到故事文本琳德旺这个角色他刚开始出现的时候是带着一种比较滑稽和可笑的气质他在公司里面每天就是想着两件事一件事就是怎么去讨好自己的上司陈家麒另外一件事呢就是琢磨着自己怎么能早点当上经理

但是呢 Linda Wong 她的这个努力的方式方法非常无效可以说完全是一种自我臆想和自我感动在这个部门里面 Linda Wong 她是整天被所有人呼来喝去的一个状态属于公司里面最被瞧不起的那样一种小职员但是从 Linda Wong 她自己的角度去看她觉得这其实是作为经理的陈佳琪在故意出难题考验自己

所以在面对同事的这些刁难和不讲理的时候他都要装成一副没事人的样子然后就心里在想陈家琪你赶紧看我看我表现的多么吃苦耐劳任劳任怨但实际上陈家琪和林德旺他们俩中间还跨了一个直击对林德旺这个人其实是近似于一无所知的一个状态

除此之外呢林德旺他还确实主动出击过一次就是给陈家琪写了一封信然后在这个信里面呢大概意思就是说咱们的部门业务应该扩张那既然有扩张的话就需要多一个管理岗的职位

至于说这个管理岗的人选呢林德旺他在信里面都没有敢直接写自己的名字他其实是希望陈佳琪能够直接的心领神会就觉得让林德旺来当这个管理岗就好了那陈佳琪他在看到这个信之后就直接把林德旺叫过来骂了一顿说你是不是有病是不是工作不饱和总而言之就是说你给我省省心不要没事找事

那林德旺他被骂了一顿之后一开始是很灰心很绝望的但是呢就像这个 RQ 一样他的这个精神胜利法马上就冒出来开始扭转自己的思维

他觉得陈家祺说让他省省心那个省省其实是生生升官的升的一个谐音然后林德旺这么一想就好像变成了陈家祺是假装在对他严厉其实是在暗示要给他去升官产生了这样的一个幻想

然后从这些段落我觉得就能看出来两个问题吧一个就是这个 Linda Wong 可能是确实有一些精神方面的毛病你看她的行为还有思考方式可以说是完全只按照自己的一套很奇怪的逻辑来执行不考虑客观环境是什么样的第二点呢就是她对这个当经历的事情确实是非常的执着就很像是如临外食里面的饭禁一样对于公民有一种异常的狂热心态

然后无论别人是怎样的拒绝和否定他都能给强行扭转成这是对自己升职加薪道路上面的一种考验那对于这两个奇怪的现象呢其实陈颖真在小说里面都是给出了相应的解释和回答

咱们首先来说这个精神方面的问题琳德旺呢他是出生于很穷苦的一个农村家庭然后到他十岁的时候因为家里面欠债所以就把他送到债主的家里面类似于当一个抵押品

然后这个债主呢他又是一个道上的混混对 Linda Wong 从小就是一种恐吓加打骂式的教育所以 Linda Wong 她在生长过程中一方面要去面对比较暴力的这个厚蝶另一方面呢又要去忍受被原生家庭抛离的这种分离焦虑那在这个时候应该就是埋下了一些精神方面的病根

然后等到林德旺上了高中这个时候他的精神病就发作了但是林德旺的他的这个后爹呢其实几年前就是因为江湖仇杀被人砍死了林德旺原生家庭的父母也没有能力和意愿来治他的这个精神病

最后呢只有琳德旺的亲姐姐她提出来说要把琳德旺送到医院里面好好的去治疗那至于说医疗费呢是由琳德旺的姐姐她当时就是去乡下的道馆里面当所谓的鸡童这个鸡童我就不细讲了简而言之她是一种类似于灵媒一样的职业声称说能被道教里面帝君爷的这种神灵附体然后可以帮人消灾治病做预言就做这样的事情

网上有很多视频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自己去搜一搜台湾附近这些地区这种活动好像还是挺兴盛的所以林德旺他是在他姐姐的资助下在精神病院里面待了几个月之后算是痊愈出院了但是这段经历其实给林德旺留下了很深的心理阴影就非常害怕自己不小心哪天再复发然后重新掉进这种精神的深渊里面

后来呢他又是在他姐姐的这个资金支持下面念完了高中和台湾那边的大专等到毕业之后林德旺他先是工作了一段时间接着就跳槽来到这个莫菲木公司当一个底层的小职员莫菲木里面整体的工作环境以及同事的学历能力素质都让林德旺觉得非常的高端上档次然后他就不由自主的也想往这个环境去靠拢

所以呢他就是接着跟自己的姐姐要钱说自己在穿衣打扮这方面要升级不能在同事面前丢面子然后这些钱呢是要等到自己升职加薪之后再一次性的还给他姐姐但是琳德旺他的这个姐姐呢除了做机童之外多年以来还打了很多的零工来支撑整个家庭以及琳德旺的这个花销对自己的生活和命运是完全没有主导权的

所以他对 Linda Wong 在伸手要钱这个事情已经觉得不能忍受了而且他姐姐是没法理解 Linda Wong 要钱的这个理由的他就是觉得 Linda Wong 自从进入到城市社会以后就学坏了变得贪图享乐忘了自己作为乡下人的那种老实和简朴所以两个人就闹翻了那 Linda Wong 就发誓说自己除非在台北出人头地否则就再也不回到自己那个好像非常愚昧无知的乡下老家

那这段其实我觉得就能体现出林德旺他作为一个有精神病史的人当然有自己很可怜的一面但是他对于他姐姐这种无底线的索取吧也是能反映出农村社会很广泛的一种状态就是家中的年轻女性往往是要成为一个被牺牲和供养兄弟的劳动力

然后作为男性收益者的 Linda Wong 她对于这种奉献与供养不能说是没有感激之心但更多是有一种潜意识的理所当然的心态

那在《万山帝君》里面其实陈寅珍也是留了一些篇幅和细节给到职场女性去勾勒她们的一种处境整体而言呢不然就是被当作花瓶来被玩弄和嘲笑不然呢就是试图在宗教里面得到解脱是另外一种整体性的受到歧视和压迫但是也没有什么办法的一种灰暗的处境

我们接着把话题拉回林德旺这边那他对于经理这个职位为什么那么执着的一个关键原因我们就知道了其实就是源于和农村家乡的决裂这种决裂呢使得林德旺无路可退必须把希望寄托在城市这边然后像是陈家琪和刘福金的这种公司经理就成了林德旺他想要努力达到了一个目标状态

但是呢 林德旺他对于经理这个 title 所涵盖的职责以及能力上的要求其实是一无所知的

他看到的只是经理可以在公司里面随意呵斥自己的手下穿着打扮比较气派然后公司给配轿车这些非常表面的物质方面的好处但是呢在具体的工作和人际关系上林德旺他除了看过一些成功学的地摊书从里面汲取了一些不入流的东西之外他对于自己到底要去提升哪方面的能力到底如何搞好职场人际关系这些东西是一点都不了解

所以林德旺他就陷入了一种看起来非常滑稽可笑但是又让人觉得很唏嘘的无效奋斗的怪圈里面同时呢虽然他表现出一副很无所谓很坚强的样子但是内心的这种压力以及焦虑感是越来越强的

那这样的压力再结合上他这个精神病史的并根就随时有复发的可能然后在小说的后半部分林德旺的这个精神病也确实是复发了这个复发的一个背景是说前面陈家琪和刘福金他们竞争完业务的主导权之后公司给他们派了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来筹办他们这个整个莫菲木集团东亚东南亚地区的一个大型的营销培训会议

这个培训会议呢它占了篇幅很大但是我在这期节目里面就不打算细聊了因为它本质上还是我之前说陈亚琪与刘福金他们那个部分所讨论的一些要点的延伸这部分内容我觉得也正好是留给大家自己去读

我们下面还是专注于林德旺他的一个结局那林德旺他碰到的问题就是当陈家琪手下所有人都领到了任务去忙这个会议筹备的时候不知道大家是觉得他能力不行还是大家干脆就把他这个人给忘了总之就是林德旺一个相关的任务都没有领到那他这个时候终于明白了他之前幻想的那种陈家琪在考验他或者是暗示他升职的这些东西全都是不存在的

同时呢他的这个思想就开始转变了开始转变成被迫害妄想症变成了公司里面的所有人都是在害他不让他升官发财那在这个情况下李德旺他的这个精神疾病又开始发作了然后他就赶紧请了个假先回自己的出租屋休息去了

接下来就是林德旺病发的这个过程吧我觉得是这本书里面写的比较出彩的一部分陈寅珍就是把林德旺他居住的那个非常简陋阴暗的环境以及他在生病过程中发烧出汗吃安定药的这些细节还有就是他做噩梦的时候回想到自己的童年以及整个的成长经历

以及中间穿插的那些他姐姐当鸡童的时候做法的那种场面就是当这些虚虚实实的画面被串起来的时候这一部分他的整个气质就变成了有些超现实主义和宗教宣学混合的那种很迷蒙的感觉

然后你去把这个场景和前面写陈家琪刘福金他们在职场里面去工作的那个环境去比起来的话就完完全全会觉得是两个世界的东西那这也就是陈一真他想去得到一个对比与反差的效果

然后在这个段落里面有一个特别出彩也是让我觉得陈一真他在致敬鲁迅的一个情节是这个林德旺他在发病之后出门吃饭到一个经常去的自助餐的小摊位面前那这个时候呢他眼里的这个摊位的各种饭菜

像狮子头红烧肉就是这些菜里面都掺杂着人的手指头头皮耳朵还有各种器官吧那这个摊位的老板娘也变成了一个很阴险的想要杀掉他做成菜的恶魔林德旺他就吓得马上逃跑了接着陈映珍就写了一段林德旺的内心独白吧我给大家念一下

林德旺想着每一个人都互相欺诈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把人的筋骨面皮当作猪肉鸡肉吃掉他想着只为了保全自己就不惜欺诳着别人和自己

每一个人都明知自己在欺诳着别人和自己而不去说破吃着同类的面吃着同类的骨喝着同类的血却没有一个人敢起来举发那人肉黑店的真情打杀了那长着一身白的像用去蜡去做成的白肉的中日油腻腻的老板娘这懦弱的说谎的她说这懦弱的说谎的人士

那这段内容就是陈一真他借着林大旺的嘴对整个社会发出了一种控诉这种控诉我觉得他不单单是指对一个冷漠的职场环境的指责和批判其实也应该包含了对他从小生长的那种迷信贫困落后的农村环境的不满还有就是他现在的被夹在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这种缝隙里面进退两难找不到任何出入的一种绝望

那这种人与人之间相互痴语被吃得非常惊悚的画面前面我也说了其实就是来自于狂人日记里面揭露封禁礼教社会真实面目的一种协作经验那也只有是借着 Linda Wong 她这种体制里面的失败者和疯子的形象才能把许多人他们藏在心中不敢说或者是不愿意承认的真相给表达出来

那我们也可以说这个时候其实是林德旺他的一种觉醒的意识开始产生了但是可悲的是他的这种觉醒是建立在一个本身认知体系开始紊乱和崩塌的情况下才实现的就是说当林德旺身边的正常人比方说陈家琪和刘福金当他们去看待林德旺的这种绝望的控诉的时候并不会觉得这整个社会系统或者是公司体制有什么问题而

而更多的是把林德旺说的话当成是一种纯粹的胡言乱语

那在小说快到结尾的时候林德旺他是完全疯癫的一个状态下面闯进了这个莫菲木公司营销培训会议的会场把自己当成了掌管商业的神仙也就是所谓的万商帝君爷然后对着下面的一群各国的企业精英大喊大概的意思就是说你们这些在全球范围内到处做生意的人不能破坏人家当地的风俗传统也不能做坑蒙拐骗的事情

然后他当时喊的这些话呢是用一种比较文言文的模仿他姐姐在做法念咒时的那种术语

那我觉得这其实就是林德旺他在用一种资本主义体制下面的精神病症外加台湾乡土社会对于美国是全球经济霸权的不满这样双重的符号形象来进行的一种抗议那这种抗议在参会的这些企业管理者眼里先不说认同与否的问题他们根本就连林德旺嘴里面在喊的到底是什么内容都听不清也不理解

所以后来林德旺他被扔出了这个会议场之后刘福金在他当天的日记里面就把这个事情给记下来了但是刘福金对这件事的形容是一个会议期间的有趣的插曲

就完全是把 Linda Wang 当成了一个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小丑一样去看待然后刘福金他日记的主要的关注点呢是在于怎样通过更科学的更严密的市场营销的理论和手段去更好的培养和控制整个台湾乃至亚洲的消费者还有呢就是自己能够怎样更进一步去成为一个全球化的企业管理人员

那陈一真他是通过刘福金这个日记里面的描写想揭露的一个悲剧性的点就在于刘福金和林德旺他俩其实都是台湾农村出身的这样一个背景但是呢就是在人生的不同遭遇以及公司体制的这样一个分化下面林德旺变成了回不到家乡也找不到城市安身处的一个疯子

刘福金他变成了对于自己的家乡毫不了解同时又想要抛弃掉国家与民族身份进一步成为一个全球化资本精英的这样一个陈寅珍觉得非常冰冷缺乏人性又非常难以抵挡的一个符号

那其实也就是说对于当时台湾的这个大众消费社会以及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陈寅珍他通过《万生帝君》这个小说最后给出的是一个非常灰暗和没有希望的结尾然后因为那个时候大陆也和美国刚建交准备改革开放了所以陈寅珍他所幻想的那个能依靠公有制体系和文化去创造了一个乌托邦这样的一个想象在当时也破灭了

那在我看来其实陈一真他和他所崇拜的卢迅一样一直是有一个想要去通过文字来治病救人的很崇高的理想那我觉得在发现和诊断病症这方面其实陈一真他在台湾的这个范围里面已经是做到了比较极致的一种状态就不光是通过他的小说而且他后来还办了人间杂志那上面就都是一些偏向于报道和记录弱势群体状态的内容

但是陈一真他所面临的一个问题是什么我觉得无论是在台湾的白色恐怖时期还是后来台湾经济高度发展的那个环境下面陈一真对于资本主义体制问题的这些揭发和呼喊老百姓是可以看得见也能够理解的但是他给出的那一套共产主义道路的解决方案这个就是当时的台湾大众都觉得没有必要而且还有一些害怕的一种反应

包括两岸互通之后陈一真到大陆这边来进行作家之间的交流他就发现他在大陆这边其实也是一个异类就是没有作家在谈论社会主义理想所有人嘴里面说的都是挣钱挣钱挣钱这个呢就更让陈一真感到绝望和悲凉那从我个人而言呢就是政治方面的事情谁对谁错我说不好

毕竟这个历史的周期还是很长的但是从文学以及为人的一个角度我觉得陈颖真是怀有着非常深厚的正义感以及人文主义关怀的一个可以称得上伟大的作家也是一个一辈子要和大众的这种不理解与敌意去做斗争的一个善良的局外人行那咱们这期就先到这吧我们下期再见

每个人都有过伤心的一天我收到的信比你多得多疯疯都想争取我的心你爱的那个人未必真的不爱你

要不让她摔头就走那还用得着给你写信虽然爱情能让生活更美丽但她的确也像夏日的天气说变就变虽然爱情能让生活更美丽

当它的确也像夏日的天气说变就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