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No.66 硅谷、深圳两地打工人职场文化对比,哪里才是你的职场乌托邦?

No.66 硅谷、深圳两地打工人职场文化对比,哪里才是你的职场乌托邦?

2025/3/17
logo of podcast 名字先不急

名字先不急

Transcript

Shownotes Transcript

他们有一次高校开会要解决一个很小的问题然后这个问题涉及到多个部门然后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就是多个部门一起开会也不说怎么解决就是大家表达一下每个人对这件事情的感受我的开这个会的目的不是为了解决问题是照顾到大家每个不同 partner 情绪然后这个事情就不了了之了大家就觉得我三四点我要去接小孩因为我听到有些同事说他说如果三四点你没有去接小孩学校会罚款

是的对吧每隔一个小时多少钱所以在美国这边面试很经常会被问到的就如果你是一个技术领导或者说你是一个真正的管理者的话经常会被问到的一个问题叫做如何做到就是在问题的形式可能是以具体场景体现的但本质的核心就是问你如何做到 Influx without authority

哈喽 各位听众朋友们大家好在正式开始今天的节目之前要和大家报告一个好消息我们正式见听友群了

在上期节目播出之后呢我们收到了非常多听友给予我们的鼓励和支持也最终促成了我们听友群的建设如果你想进群的话呢可以在节目详情当中搜索进群的方式或者你也可以直接在微信搜索 SYSU123456 我们的主播选贺会拉你进群

好了,再次感谢大家的支持,那就请欣赏今天的节目吧!各位听众大家好,欢迎来到今天的名字先不及播客,这一期我们厉害了,这一期我们要聊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

我们在上一期的节目里面跟大家分享了说因为珊姐来美国出差所以我跟着珊姐然后一块来到了圣河赛来到了硅谷然后我们就聊起了说这次的出差体验珊姐说这次的出差体验不是特别美好至少让她觉得不是很想来美国工作

那我们就很好奇了既然这个好多人都觉得来美国工作是一个梦想之旅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体验呢所以我们今天拉上了好心然后呢跟山进一起聊一聊在美国工作求职甚至是出差的一些体验那

话不多说我们先来一个自我介绍我是李同我在美东读书但是呢我现在马上要面临找工作找实习所以我这次出现呢也是本着求教的心态跟好心跟珊姐聊一聊在美国的工作体验那你们俩自我介绍一下吧哈喽大家好我是好心然后现在是硅谷一名程序员啊

我们这个成了吐槽美国系列了是吧应该的应该的希希我是山姐人称江湖人称山姐然后呢这次主要是因为本身是春节的假期要来送童哥去上学然后组织就是结合我这个特点派我来出差是的来做一下用户调研和访谈啊

这一趟出差也走过了纽约然后西雅图和圣河塞三个城市不少地方你再多说点大家就猜出来你是哪家公司了我是亚马逊的

OK 那先回到我们这一期的这个核心话题啊那山姐你在美国就是相当于是出差已经一个月了嘛那你这一个月无论是跟在当地的朋友聊也好还是你自身的体验也好你对于这个在美国工作或者说短期在美国工作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首先呢,我这个是非常代表自己主观的发言,然后只能说我自己观察到的一些客观的现象,以及身边的朋友们给我的反馈都非常的多元化。有些朋友就觉得他们一定会想要留在纽约,然后很难回国去适应国内的一些职场文化也好,生活。

文化背景也好的这里补充一下珊姐说的这些朋友们大部分都是华人就是最多也就是拿到绿卡的华人就是基本上都是我们这些同龄人是的是这样一个

群体还有一些朋友给我的反馈就是如果有的选的话他们希望可以在国内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工作而不是在美国停留更长的时间吧对那我自己作为一个短期的出差者短短一个月以及就是去年也是因为春节的假期在美国

旅行那两次的感受给我的差异都挺大的然后我自己感觉的话有的选的话我当然选择滚回我的深圳舒服窝我的舒适圈好不好

说话说经我营我不如自己的狗窝嘛对吧你还是喜欢回到深圳去是吧你这狗窝档次有点高就是刚刚也跟朋友们聊说我已经见过了世界上最好的地方我游舍入简南我没有办法向下兼容在美国的任何一个城市长期的生存就这个长期是指就是一年或一年以上嗯

都很难我想应该不同的人大家的需求不一样然后一个地方它适配你的程度也就不一样所以我讲的是我个人的感受和观点我觉得我可能更适合在国内生活而不是在美国生活

我想从比较微观的一些观察去切入吧比如说从这个消费习惯消费观念以及衣食住行在第三方面就是人际交往方面这三个方面去谈谈这个差异性嗯

在消费习惯上,大家都知道欧美有这个单独收小费的习惯,你吃饭,在餐厅吃饭,可以选择要不要给小费,打车,Uber 上你可以选要给多少小费,单独把小费这个所谓我们理解应该属于服务费吧,拎出来,但是你在这却没有感受到被很多的服务到或者是被尊重到的服务。

在餐厅的话可能更明显以前可能还是一个 10%到 15%的区间现在在纽约是 18%20%和 22%这样三个区间让你选而且午餐和晚餐去不同的餐厅推荐的这个维度是不一样的

所以这个消费习惯上其实对于亚洲人来说比较难适应因为我们去日本我应该前几年总共来来回回去了三次吧每次体验你都会觉得说他没有额外要收服务费的概念但是他给到你的服务是超出你的预期的那你就觉得很好但实际上可能他的这个商品价格或者是餐厅这个菜单价格都包含了他人工所要提供的这个费用了

所以这一块是我相对来说比较不适应的消费的习惯上面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我穷贫穷让我变得小气巴拉抠门和计较在意这也确实是一方面但是我身边确实有朋友他可能 100 万美刀或者 200 万美刀弯曲的房子他也买了

但是他舍不得花 200 美刀请一个工人给他换灯泡或者是 100 多刀请一个工人帮他把新买的电视运到家安装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区别点吧因为你从尤其是在国内有过生活体验的人他都知道这样的服务应该对应怎样的价格水平

其他的方面之前名字先不及的主播们也聊过了比如说医疗比如说教育这些大的开支上都有很大的不同的消费习惯一时住行呢一就是穿衣服就是先到了纽约呢是很冷那我就是穿的很厚的羽绒服

吃的呢在纽约有比较多的多元的丰富的餐厅可以选择包括我发小老闺蜜她因为是一个很爱探索美食然后探索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人不同的故事的小红书博主对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去关注她她的 ID 是我可以在评论区给大家留言

嗯我是个南方人就吃的口味比较清淡所以在这边普遍都很咸我不知道为什么在这里的中餐它也是味道很咸那在吃方面是这样子衣食住住的话嗯纽约住的非常贵就是同等的价格嗯一百多美刀的这个酒店啊住的可能是深圳就是儒家的水平嗯

后面到了特拉华州同哥的学校他们叫村里就是大郊区相对来说物价水平没有那么高同样的 100 多刀可以住到的是套房然后面积也很大有房间有厅我们在客厅可以自己

带厨具吧做一些火锅我们就在那里过的年第四块在行方面就是交通方面我们以租车为主嘛每一个地点之间都隔得很远所以在美国确实你不租车寸步难行然后如果打车的话打车的成本很高

所以我们都是以租车的方式但停车又成了一个我们很现实的面临的一些处境和困难吧就在纽约一个停车场的费用可能我不记得具体的大概可能 20 刀到 60 刀根据它不同的地段和不同的停车场的规定不一样嗯

费城又有不一样我上期其实同哥提过我们在费城的经历车被拖走了让我非常大的冲突的感受以上可能是衣食住行四个方面我大概的感受吧吃方面我确实很难适应住和行可能主要表现在成本很高贵可能对应的价格获得不到那种消费被尊重的感受也让我很难适应

但是当然如果大家是带着那种猎奇,好奇,探索的眼光的话,你可能可以去忽略掉这些难以忍受的地方吧。

这边人和人之间的边界感和距离感相对国内是相对拉得比较远的然后边界感也很强就是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然后大家交朋友的方式都相对比较有限就一般不会跟自己的同事发展成朋友

但我就就是换位思考代入了一下如果我在这里的话那我可能很多的时候需要考虑我对他的一次活动的邀约或者是吃饭的邀约会不会给他困惑就是或者会不会觉得让他感觉到自己的个人时间被打扰了交友社交的这种分寸感是会让我觉得说我很难自在的对

对可能在国内的话我想跟朋友也好跟心情爱好的不同的搭子也好提要不要明天要不要后天要或者稍微远一点就要把这个周末去哪玩什么事情我可以很轻易的就提出来

就作为一个批人哈但我的当然我身边的朋友们对我的包容度也很高所以同时让我很有安全感没有心理门槛的去跟他们讲出口但在这边的话我感觉需要顾及的这一呃对方的感受就很多我可能不一定预期他一定要答应但是

我可能在提问之前就有很高的心理门槛担心会不会给他造成困扰所以总结起来的话应该是在生活这个丰富度和自由选择度上然后第二块是这个人际交往的边界感分寸上这两方面会让我觉得比较难以适应

这里我稍微延伸一下好心刚刚在国内经历了一个长达两个月的对吧 work from home 你觉得在国内短期出差对吧两个月的短期出差和你在美国长期工作的最大的区别和感受是怎样的有一些当然了有一些是我个人生活方面的问题比如说我回国要带娃什么之类的这种我就不说了我个人认为我自己觉得最大一个区别还是

丰富程度你知道在物理学上面有个定义叫伤如果你系统越混乱你的伤越高系统越稳定越一致的话你的伤就越低相比来讲我觉得美国整个的环境都是一个低伤的环境

嗯啊我说的环境其实不光是工作环境包括人和人的交往社交呃包括你接受到的信息密度包括你甚至你接受到的环境噪音嗯对吧你眼睛目所能及能看到的东西的单调程度对然后以及我们上一期聊过的商品的丰富程度嗯啊甚至一些虚拟的东西比如说在网络上包括我能看到的呃

购物的商品也好或者说一些信息流也好其实总的来讲我觉得国内的商的等级可能真的是比国外要高一个数量级这种感觉的甚至我因为我是带着宝宝回国宝宝是在美国出生的所以我都

觉得就是宝宝回国以后他更开心了也不叫开心了吧他接受到的刺激更多了对吧因为他其实现在处于一个分离焦虑啊语言发育一个非常巅峰的时期他现在就是回国的时候 9 个月回来的时候 11 个月那在国内就是他参加了 N 多的饭局见了社交局见了非常非常多的人就是各种各样亲戚朋友加起来至少有 100 个

我都往少的说了就是不停的有陌生的面孔跟他打交道然后不停的有新的环境新的语言的输入然后新的气候对吧然后一直在向他输入那排除这里面旅行的一些因素之外我觉得还是就整体在国内都是要更嗯

更繁杂的宝宝甚至就是在从国内回来以后对噪音啊这种耐受程度都变得更高了然后他也整个也变得更加的开朗更加的就是没有比如说对陌生人他也更加的友好了解

会是这样对对行那这个是你刚刚讲的生活方面的东西那你觉得在就是我们还是回归这一期的主题嘛就这个文化方面的东西你觉得在就是国内的工作文化上有什么很大的不一样吗

比如说我们就经常会提到一个东西就是你在美国或者说在欧洲国家你会有一个这个工作跟生活平衡的这样一个说法比如说甚至有不加班比如说甚至工作效率会比国内更低对吧有这样的一些说法那你自己回国待着这一个月两个月你觉得有没有这样的一个观察我

我的最主要的一个观察其实不是源于所谓的工作时长和工作效率吧我首先的一个观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这个其实还是一个挺明显的指标就是在国内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要更近你跟同事的关系要更好我就说咱们同龄人啊比如说像什么爸妈什么那一代就不一样

像我爸妈就一辈子在失业单位国企那他们同事几乎几十年就从来没变过同事几乎就是自己最好的朋友最好朋友都是同事然后但是像即使是我们这一代人就哪怕是从各个城市各个地方北漂深漂 户漂去上班的往往自己周末一起玩的也都是自己的同事前同事然后大家

距离很近然后很友好互相之间请吃饭特别多比如说我去的时候我到深圳我没有自己掏钱吃过一顿饭全都是就是各个朋友请的除了你们请的之外就是还有同事其实那些同事跟我

有一些都从来没照过面都是网上的网友对但到了以后大家就很亲切的拉着我去吃饭去玩带着我去看不可避免的这些活动肯定会侵入一点点你的私人时间当然了我出差其实也没什么私人时间对但是如果我可以想象我是在这生活的话肯定会侵占一些你的私人时间但与之相反就是你跟你同时的距离确实很近与此同时你跟他们合作的时候也

往往也不完全是单纯的工作关系当然大家其实表现的还是非常职业的基本上就是就事论事工作上面的事还是工作上的事但是我也能隐约的察觉到大家关系好了以后工作起来确实要更方便一些对吧你跟我有个什么小需求我跟你有个小需求你帮个小忙之类的大家都是能互相理解互相照应的所以当然了我只待了很短的时间

但是我能感觉到就是工作氛围要更好一些要更温暖一些对然后当然这个我只是特定的公司特定的行业啊

这个不是用预设的行业我们这一期都是主观感受是都是主观感受然后我在美国这边基本上一样的公司对吧一样的行业甚至是同一个团队下面的同学在这边其实大家的距离感就要远很多一般情况下我不记得我几乎不记得我请同事吃过饭除了有那种实习生要走的时候我可能拉着他我请他吃了一顿之外我几乎不记得我有请同事吃过饭就是所有的饭局呃

基本上都是安排在工作时间内的然后以团建的方式去参与的然后一定都是老板出钱然后老板当然就是团队本身的团建费对所以就是公事公办然后用公用的时间没有任何

我从未遇到过占用你私人时间的团建从未即使我之前在其他的大厂工作那个时候有一些团建是要隔夜的要去其他地方去滑雪或者甚至去更远的地方那个都是用工作时间的不会用周末的时间的或者如果一般老板安排团建聚餐绝对不会是晚上几乎都是中午原因就是因为晚上很多人要照顾自己的家庭要早点回家

对所以这里面就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同样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相对比较疏远对吧然后尤其同事之间有时候你接受到一些 training 什么也告诉你不要说太

不太可能引起歧义的话比如说你跟女生的同事你可能尽量少夸他的外貌穿着等等这些东西这个其实至少在边界感很强对边界感很强就是在职场上面这可能都会是一个不太好的有可能会引发不太好的事情的一个事件对所以

总体上美国就是会更疏远一些我有一些朋友他是从国内 transfer 到美国来的他本来是在国内职场的然后现在到美国这边大家非常明确的一个反馈就是无聊对其实无聊就总和我上刚才说的这两点一个就是

上低接收到信息密度就很低然后第二就是人与人的之间的距离也比较疏远对所以你平时能打交道的人能一起玩的人也少的本来你就是 transfer 过来的没有自己的社交圈的或者好朋友的话就是会很少对所以总体上给人感觉就会很平淡很无聊嗯那呃

这不完全是个负面了要看你个人的性格如果是个爱人可能是个好事对有很多人是很喜欢这样的还不喜欢别人老侵入自己的时间对吧但这就是两种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感受然后再说回我再多说两句说到工作时长其实大家都总觉得美国人好像工作时长短中国人工作时长长其实我自己算了一下我觉得其实八九不离十只不过是我们

我就以我的个人体验为主的话在国内我在公司待的总时长确实要长但我的工作时间不见得长我举个例子因为比如说你上午 10 点多对吧去了可能一个半小时之后你就要吃饭去了然后这一个半小时你看看处理一下就是之前扫尾的东西规划一下今天很快就过去了也开不了什么会可能偶尔有一些会对吧

然后中午吃完午饭之后要午休要有一个小时时间午休我以前以为午休是

就是是那么个意思后来我发现不是的这个楼会关灯的哎呀这是深圳广州的特色武修文化其他城市也没有的北京也要武修的北京也要武修我知道北京也要武修但是就是楼的灯会关然后这一关的话有很多同事在睡觉的话你又不好意思去聊一些东西或者订会议甚至会议室订不到因为有些同事在会议室里睡觉对就是这个其实还挺神奇的然后一直到两点钟啪

这个灯就开了然后大家就突然间开始活跃起来然后开始工作这个在美国是没有的美国其实是基本上连午饭时间都没有对我了解到美国职场这个可能更大范围的职场了午饭时间几乎就是工作时间的一部分午饭能快就快能凑合就凑合一般来讲美国这边有个所谓的 food truck 你可以认为它就是个小流动摊位对吧很多人都是在流动摊位上面买一个 taco 买一个

热狗对吧吃了很快吃了就继续干活了就是就午饭是非常非常短的然后其次是完全没有午休这个概念的没有人午休你没地方午休也不会关灯然后大家该开会开会你也不会午休了

然后这样导致结果就是看国内从 2:00 开始工作到 6:00 对吧这样算下来我们就已经工作了 5 个半小时了美国其实也是基本工作到 5 6 点钟按正常公司的话就已经下班了其实到目前为止美国就比中国多工作了 5 休的这一个小时而且我发现一点就是一个多小时对因为我有时候也会跟一些学校的或者是一些其他公司的人打交道

他们早上回邮件时间好早我每天早上八点都起来我发现八八八八邮件都回过来了对美国人是起很早的对其实如果你去找那种睡眠软件我以前有一个叫 Street Cycle 的睡眠软件它统计了各国人的起床时间和睡眠时间然后睡得比较晚就是日寒嘛

我们中国其实已经不算晚的然后美国是睡比较早起的比较早的然后你看我们我再继续说就是在我们国内有时候六点钟六点钟就去吃饭对吧也在食堂吃饭对然后食堂吃完饭之后大概七八点的样子七点多的样子有些同学会去健身房健健身然后再回来然后

什么 9 点 10 点之后打车报销所以很多人会等到那个时候会继续在那工作一会聊聊天但也不是全部的人所以这样算下来其实你的工作时长差不多八九不离十有的时候极端情况肯定是会长的但美国这边也有极端情况而且美国是没有加班费的至少我知道的硅谷这边程序员是 full time 就没有加班费的所以不见得谁更长

然后我再说一下美国早起其实如果你经常在美国的话你会发现一般下午到三四点钟开始就是晚高峰就开始了对所以其实他们整个倾向于早去上班早回家是的还要接孩子

对特别是那种如果你仔细去观察美国的蓝领工人的话大部分都是三四点之后就不工作了然后但是他们起的是非常早的有时候五点六点就开始工作了对所以他们其实整个把工作时间往前移了对然后把晚上的时间完全留给家人对或者留给一些活动然后他们其实晚上睡得也早

就跟国内比的话夜生活就要几乎没有或者说几乎可以认为躲在梦里对不丰富所以他们的夜生活可能是从什么 4 点开始下午茶吧有点这个意思可能是四五点开始就跟家人在一起了把孩子也接回家了然后一起玩去公园或者写作业什么就有些聚餐活动然后到可能

七八点钟八点钟孩子就睡觉了然后大人可能在看看电视剧看看电影什么的可能九十点钟也就结束了对所以这是他们的一天其实大家都是说到底大家都是人主要是时间分布不太一样而已对

就文化的影响可能也就是在这方面就是比如说有一些大家可以理解的点就是你像比如说好多我在美东嘛比如说像拿费城来说每天早上那个 I95 就是从纽约开到 DC 的那条高速每天早上从 5 点到 7 点是早高速是

对非常多的人然后下午就是好心说的基本上四五点又开始晚暴风对人就特别多所以他们就是这种早点上班然后早点回去那感觉是对好我就简单补充这一下然后顺着好心这个话题我想和山姐聊一聊你这一个月在美国感受到的职场文化或者是你的朋友跟你讲的

这些职场文化跟在国内的有哪些让你觉得最不一样的地方我先补充一下我在国内的感受然后才补充在美国的差异的感受好吧在深圳的话就是像包括刚刚好心说的一些我们有午休的感觉专门的时间段了然后大家可能下班之后还会约同事一起聚聚餐吹吹水等等

对然后包括就是我的朋友圈的来源可能同事前同事占到 40%左右然后我自己的同学就大学同学中学同学小学同学然后发小这种圈可能占到 60%左右还有一些就是因为自己的兴趣爱好球搭子打羽毛球嘛或者是打其他的这个球还有我自己喜欢弹吉他然后认识了音乐圈的朋友等等组成了我的朋友圈

所以能感觉到我 40%可能就是因为在公司前公司认识的就是大家有

志同道合有交集的朋友而且山姐本来也是个爱好比较广泛的人所以这个比例已经算是人群当中比较低了我觉得而且也是因为他本身成长在深圳就是他有很多的朋友啊就是说大家朋友都在那是的然后嗯所以就是通过工作认识的朋友觉得也是很有意思的因为可能大家就是因为认同同一些价值观才会加入到同一个公司吧嗯

对某一些方面吧就不完全所以你在同事里面遇到跟你相和有交集的这种朋友是概率比较大的所以我觉得从这一点看的话就是美国的一些职场文化他们保持很强的边界感然后

嗯在我看来就至少我来这出差一个月我感觉很难跟大家去去吹水去有一些除了工作以外的交集但是对但是我能观察到有一些同事啊他们就是很 trio 就是能坐在另一个同事的桌子上跟他聊天嗯就是也很神奇但不是大部分就一小部分吧对嗯

第二个点呢就是讲说在深圳的时候我感觉夜生活的丰富度对就前面好心说的你的丰富度很高像我可能有时候呃

周三周五晚上会去打羽毛球那我们基本上是八点到晚上十点然后打完球之后呢可能还有下半场宵夜然后等等周末也是有可能你可以选择的这个活动很丰富我可能去练一下吉他也有可能跟朋友约了去骑车或者是去露营去野餐然后我还可以回家遛小侄子嗯

我的丰富度上不止限于家庭

但是在美国就可能跟一些同事然后身边的朋友去聊也好他们的周末或者是除了工作以外的时间业余时间在干什么一个可能就是他自己喜欢户外户外非常多对西雅图的朋友就会说他周末会选择去户外徒步 hiking 或者是野餐看天气等等那很仰赖于说

你在这里能遇到一些跟你都喜欢户外的朋友他们也有这样子的圈子搭子然后第二种就是探索一下喜欢去吃什么餐饮就是我感觉民意实为天嘛衣食住行上大家总会找到一些自己兴趣爱好去投入整体是有这一些块吧然后就是但是他们比如说国内能选择的一些这个

兴趣爱好的就会很贵你比如说滑雪或者是想学个吉他或者是想学点什么大家会 DIY 在 YouTube 上也好 B 站现在有 TikTok 也好大家会去先搜然后自学然后再决定要不要在这个上面去投入更多的成本

这是一些感受那具体的比如说职场环境你会觉得说在美国这边的同事他们加班时间更长或者是说你觉得他们工作效率更高

这个好难评估我观察到一些亚马逊的朋友微软的朋友他们给我的反馈第一其实这边互联网公司基本上不会太多的 RTO5 就是 5 天都在工区上班但是比如说 RTO2 或者是 R2 或者是 323 是比较普遍对 23 是比较普遍但是它

work from home 并不意味着他的工作时长会短有个朋友跟我说他早 8 晚 812 个小时对他早上 8 点起来所以你感受到为什么他都在回邮件回这个工作信息很早因为就是醒得早但是呢他下班并没有很

怎么因为他的同事可能有一些是跨时区对然后还有一些是他可能白天的时候在忙其他的事情他要到晚上才能集中的处理一些模块化的事情对所以就导致说他们很长的时间在工作上工作日的时候所以大家非常珍惜自己的周末时光我想这也是为什么他们想要跟同事保持距离

就是不想让他们周末也见到同事这感觉没下班有可能是这样子的至少我的朋友给我的一些反馈让我觉得说美国的互联网的职场已经早就不像曾经上一个阶段大家以为的那么的 work life balance

特别我补充一点就是最近其实至少硅谷的一些科技企业嗯呃会招很多的人就是从印度这边招啊所以你有你有可能会有一个呃就是也卷起来了是吗对你有可能会有一个搭子团队他是在一个和你差非常大跨度非常大一个时区的对所以其实也会有一些跨时区沟通的问题早上什么七八点起来开会也有可能晚上九十九点十点钟你收到一些嗯呃留言或者呃

email 的可能性也是会有的然后确实最近是会是会卷了一些好那我们就是这个问题往下再说一下你觉得说你们就是相当于国内跟美国这边都体验过了无论是长期出差还是短期出差就国内会更卷这个事情你们觉得是就至少在你们这个行业是这样的吗怎么定义卷呢我那我自己来定义卷好吧嗯

如果你说比如说国内同样一个职位加班时长加班时长我觉得也是可能是会更多一些然后同样一个职位比如说你要招聘竞争者也会更多一些竞争者的素质也会更高然后国内的话执行力更强同时服从性也更强对这两个点我还挺赞同是的所以总的来讲就是

如果结合咱们上一期聊的话题我的感觉我自己的感触当然这个也只是个人感受个人感受了对半中溃暴这种感觉我自己的感受整个国内的话会像一个咱们之前聊的一个心脏跳得更快蹦跃蹦得更快的一个机体然后美国的话相对频率要低一些相对频率要低一些

但也像我说的就是美国其实最近也是比较辛苦的然后打裁员对然后在所有的发达国家里面我了解到的美国已经算崩得很快了对欧洲那个真的是太崩了是所以尤其这个行业尤其美国现在就是科技行业其实也算是崩得非常快的了只不过是跟国内比还是有差距但是美国这边确实相对来讲更注重

自我的挖掘和创新以及对于同事的培养对比如说你是一个你是一个 manager 对吧那你是个管理者他对管理者一个很重要的要求就是你能不能 grow 你的团队那所以 grow 团队不只是 grow 人数而是 grow 里面的人技能对比如说你有一个

reparty 对吧然后他可能一开始从 new grad 进来你需要把它 grow 起来让他从只有做小

小的 project 的能力变成做中型大型 project 的能力再到跨 project 的能力再到带其他团队的能力那你要把它 grow 起来他的 grow 才能证明你是一个合格的 manager 成就他人是但是据我的了解和我的观察在国内其实当 manager 有点像说确实比较纯粹的这个 manager 就是你是在管理这个团队管理你手中的资源和人至于这里面的人的成长如果你

有时间有兴趣的话你可以 grow 一下对吧但如果他 grow 不起来换人也不是你的问题换不换人不说你没有极强的义务一定要 grow 而是把所谓的 grow 要留给他们了所以你在安排工作的时候你可能也不太会

多加考虑就是说我是不是应该给这个 opportunity 让他 stretch 一下自己或者让他 grow 一下自己可能不会我可能更多还是效率优先就是你对这块你其实比较熟其实交给你是更好的

但是往往有的时候人要 grow 的话不一定是做自己最熟悉的东西对所以这个地方其实有一些细微的差别就像在国内职场如果你真的想进步想要晋升想要往前走的话你很多时候要靠自己的努力和探索自助者天助有点这意思对但在国外职场的话至少在科技行业我知道你如果能够找到一个非常好的 mentor

然后得到一些很好的指导的话你其实是非常幸运的是能够比其他人成长得更快的这里面多问一下就稍微打断一下如果比如说我在美国职场我觉得我的 mentor 没有给我足够的 support 我可以投诉他吗你投诉他意义不大你可以用脚投票我可以换一个组对你可以换组明白其实在硅谷的

大厂里面换组一般是比较容易的如果不容易的话一般换公司也是比较容易的比如说我要想换组我需要跟我的家人说我说我觉得我的 mentor 不行我要走可以的就可以很直接的说是吧可以的或者是你甚至都可以不说你就直接找下一个组就好对但是我如果让我给建议的话我会建议先说

对海头不见地头见因为很多时候其实是一个信息差的问题就是你想要 grow 别人不知道你想要 grow 有可能是这种情况就是你的 mentor 也不是个神明白他也不是全职全能当然这就是另一个话题了对但是就是我觉得总体上来讲你还是可以换地方但我觉得国内其实流动性也挺

也挺好的就没有太多的障碍只不过是确实对确实这个职场上的候选人竞争太多了更激烈一些要更激烈一些所以确实因为两个国家它的基本国境不一样一个是人口很多然后一个是相对人口少然后像中国你就算倒回到我们中学时代大家为什么是应试教育只能筛选人它不是往着培养人的思路去所以就是量变产生质变嘛

很多时候需要自我成长然后你成长到那个程度你够那个位置的时候才可以让你上是所以确实你从这个角度来讲国内更卷国内如果你说这是卷的但我可能不会充分竞争对大家可能稍微有点滥用卷这个词竞争其实也是一件好事大家都是知道国家都是从以前的进化经济走过来的竞争不见得是个坏事对

包括你现在说科技也好 AI 也好中国也卷到了美国给他足够的危机感所以他才开始去做一些防护措施对还要包括印度人等等我就说整个泛亚洲给到欧美的冲击很大就是因为他已经不是在内卷他是在外卷然后我再说一点别的吧

在美国科技行业你做一个技术专家其实还是比较有搞头的就是你说我对管理不感兴趣我对继续晋升不感兴趣我就喜欢我这块领域我就把我这块领域做深做的非常有资历然后非常的成熟大家有什么问题都来问我这种人其实在职场上面还是非常的宝贵的包括老板其实都是对这样的人都是

相当于是捧在手心的吧因为他走了可能很多东西就非常的难搞他的不可替代性很高不可替代性很高对但是我的感觉吧就是在国内因为大家都是叫 move fast 动的比较快有时候很难沉淀下来这么一位同学或者谁他对所有事情了如指掌或者说这样如果真的有这样的同学在他往往也会被晋升成为管理者对所以

很难见到就是说谁是顶着白头发在互联网公司工作嗯这个我其实要稍微补充一下就是我们的听众可能都比较年轻但其实如果大家回去问一问这个家里面长辈就会知道我们当时在就是改革开放之前有一个特别牛逼的这个这个公众叫做七级技工啊在工厂里面七级技工是相当于什么呢七级技工就是一个这个这个七级技工可以决定一个工厂的生死嗯

就是你可以把整个工厂车间都拆了但只要这个机工留着然后这工厂就能重建起来我们当年其实是有这样一套机制来推动整个国家的发展我记得之前看歼 20 还是哪个飞机他当时说

真的是靠几个气机机工去全国各地招一些气机机工组合起来然后硬生生的靠着手搓把那个发动机搓起来就太行发动机把那个搓起来我当时看那纪录片我觉得真特别牛逼所以我在美国公司有一种体验往往有这种体验就是有可能 20%甚至 20%不到的人他们是撑着这个公司 82%这个世界没什么区别他们其实很牛很厉害对吧无论是有一些

超强的点子也好或者说他对某一个领域特别的专精特别的专注也好他们这些人其实是提供了非常强大的动能对然后其他人其实都是围绕着他们在给他们打打砸嗯对但是即使这个核心是 20%但是那 80%还是不能裁掉对吗你你其实如果你可以问问选贺吗或者说你任何一个创业者你面临的情况都是这样的你就会发现你所带的团队里面一定

就是特别厉害人就是少数人是的

绝大部分人要么就是平庸要么甚至不及格但是你说我把所有平庸的人不及格的人都干掉只让少数人去把所有的工作都拦起来反而会影响他发挥他最大的能量他无法专注于自己最擅长的地方他反而提供不出来像以前那么大的能量了所以所有的事情都是这样里面最核心最重要的这 20%

是重要但是它也是建立在其他的不重要的 80%的基础之上才能存活其实有的时候是这样比如说我们广告营销界有一句话说你知道 80%广告费是浪费的但你很遗憾你不知道哪 80%是浪费其实对于很多老板来说可能也是这样老板其实也不太清楚到底哪 80%员工万一裁员裁到大动脉怎么办

对吧如果你对当然你这个格局可能够大了就几千人你可能确实也不知道对但你小团队的话你也一样会发现甚至你的管理精力是对于这 80%的一般的员工你可能投入了你 100%的精力因为剩下你 20%人你管不管人家都是起飞原地起飞的对吧你只要把人家照顾好就好了照顾好情绪就可以

说到这儿说多一句题外话就是如果大家去看马斯克在裁员推特的时候就是一刀砍砍完了之后发现这部门运营不行了我再把它招回来马斯克这个裁员方法就是有点像咱们刚刚说的我不知道哪些人有用我先砍了再说发现不行了再把这些人招回来对那话说回来就是嗯

就是这 20%的人他可能会在这个职场上待很久对就比如说待到 35 岁以后对吧也没问题然后 40 多岁也没问题职业生命周期更长是职业生涯更长当然了美国整个互联网历史就是科技行业历史比我们也长一些对一百多年吧对在我们的科技行业就是至少

我所在的公司你能观察到一个比较明显现象就是大家都很年轻大家都很有活力然后最有经验的人也就这样也没有特别多的经验也不是说在这个领域就耕耘了十几二十年这种人几乎没有见过这种人甚至很多的 lead 他们其实你如果按年限看的话也不是特别长的年限所以

当然好处就是更有活力大家更有想法对吧每个人都谁也不是谁的专家对而且包容想法包容是错是的但坏的方面就是这个结构确实不够稳定

那你必须在里面如果你要在里面挑到更好的人我问你怎么挑那一定是让大家充分的竞争对吧如果你有一点问题内部赛马也不一定是赛马吧就比如说你造成了一些问题造成了一些事故那你就是会被批评对会被真的是会被通报对吧那你就是我就重重的奖赏那些能够做出成绩然后然后负面

反馈这些做不出成绩的其实这种就会带来更强的一个职场竞争的一个压力而不是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一个层级结构这里面绝对是你看我们如果中性的去表述它的话一定是有好有坏的是吧你说到这个我突然想起来我前两天跟一个学校老师吃饭他跟我聊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点就是他们高校可能更明显一点科技公司可能还相对的业务导向他跟我这么说说

他们有一次高校开会要解决一个很小的问题然后这个问题涉及到多个部门然后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就是多个部门一起开会也不说怎么解决就是大家表达一下每个人对这件事情的感受我的开这个会的目的不是为了解决问题是照顾到大家每个不同 partner 情绪然后这个事情就不了了之了

所以我想举这个例子就想跟你们聊一聊就是说你们觉得在美国的职场里面所谓的职场文化到底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还是一些我理解也是所谓一种职场的政治正确我们可能不聊到 DEI 那么高端的那种职场的政治正确我们聊到一些比较简单的政治正确刚好听说到一个说不要去评价女同事的长相和穿着这是其中一种我觉得 OK 这个我能接受像我刚刚举的我那个老师给我举的例子

我就觉得 What the fuck 你这个照顾到大家的情绪这个问题依然存在啊然后这事就不了了之了我觉得这就不太能接受你遇到过类似于这种就是你觉得很奇怪的这种职场文化哦这个可能我们稍微又要聊到管理上面了对啊据我所知国内其实大家照顾情绪这一方面可能就几乎不怎么照顾你的情绪吧对吧主要还是要解决问题你能解决问题就行你解决不了问题你有啥情绪你好你好意思有啥情绪是的是的嗯

但你刚才给我讲这个例子的时候我其实觉得你这个老师的做法是很高级的嗯嗯是一种很高级的做法啊就是如果你去看这个世界的本质的话你觉得这个世界是由一个一个的问题组成的吗嗯是由一个一个人组成的对其实我觉得并不是嗯很多问题你你如果刨根问底去问他的话他不见得是个问题嗯

或者这个问题它存在也不影响你什么本质的内容反而是人的信心很重要对吧人对于做某一件事情的信心很重要我随便举个例子比如说美元为什么是世界货币是因为它解决了什么问题吗没有呀什么任何一种源出来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甚至解决的更好对不对那为什么是世界货币是因为别人对它有信心对

这个时候你照顾情绪其实就是最重要的比任何问题都重要

对不对那股票市场也是信心那你作为一个创业者你为什么能够招揽一个团队跟你一起去创业呢是因为你解决了什么独到的问题吗因为给的多那也是信心的一种体现方式其实不见不完全是给的多给同样工资的人有的是那你比别人强在哪呢是别人相信你能把这个事做成啊相信你在这儿跟你做有前途嘛对不对那其实这也是一种信心啊很多时候也是一种情绪对不对那比如说你现在公司要裁员了

你裁员的时候你是要具体解决任何一个人的任何一个问题吗其实也不是你裁员的时候可能就是面对遇到困难了而你如何让这个公司裁员的时候你这公司别散掉对不对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早晚被裁还不如赶紧混混能混住然后赶紧去找下一份工作对吧这其实也是一个非常强的技能你要怎么照顾情绪所以

你去看那些高管其实他们做的很多工作都不是在解决问题都是在照顾情绪对不对我觉得这个其实是一个还挺高级的表述但是我们也不能推之而绝对就是说我们所有的工作都是在照顾情绪那就显然就不是了但只是我觉得我们想象当中情绪的部分感受的部分其实是要比理性的部分还要重一些的对如果

中美职场差异的话我个人会觉得美国的老板管理者们确实会把就是下属员工的这个情绪感受情绪个人问题等等都会考虑在内是的而我自己的观察在国内的话有时候是 HRPP 可能做这个事情就是有时候老板可能都

不太认识自己的下属他下属太多了他 reporty 太多了可能每个人都认不过来所以我觉得还是有点不一样国内总体上来讲还是至少我们基层员工还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还是以能量化的指标为导向的然后在国外其实也是一样的你也得有量化指标你也得有能够解决问题你也得有 impact

但与此同时管理者更关注每个人的想法每个人的情绪每个人的比如说他是不是最近失恋了这个会问的会的因为你跟就是在美国每个人都会跟老板有个 one on one 一般跟你直述老板都是 weekly one on one 你 one on one 说啥呢有什么事你必须得单独说而不是在周会上说那显然就是个人的对你的一些个人的比如说对别人的 feedback 也好

你对你自己工作的一些你觉得哪有问题比如说像你刚才说的你就想要成长但你 mentor 不让你其实最重要就是在很早很早的时候你就跟你 mentor 说我想要成长你帮帮我对在 one one 里面要提出来这件事情对包括你作为一个老板你其实也应该体会到他是不是最近搬家了

是不是最近有什么影响到你工作上效率的事情了我能不能让其他人先暂时帮你顶一顶让你过了这一关等等我可以让这个团队去跟人家和谐所以我觉得在这种细腻的处理上面这边会更

更专注一些是的我也想补充一个我的视角就是我的朋友他在这个公司的感受就是他有可能从中国过来在美国去带一个新团队这样一个 leader 的角色然后呢他想要把

国内的那种就是解决效率而且是高效解决问题的这种思路带到这边的职场来但他发觉他在往下推行这个的时候遇到一些困难比如说他希望大家更多的时间在工区一起去协作去讨论解决问题然后 RTO5 是吧

就是另说就是这个朋友啊他说就是有这样子一些观察他发觉就是他身边有些同事尤其是欧美的同事然后或者是就是印度人也好他来到美国很多年他在其他的职场感受过其他的文化然后来到这跟他一起一个 team 他就能感觉到就是大家对这个政策这个他新 leader 的这种方式是有所抱怨的嗯

他们觉得很难适应就是为什么就比如说这个工作时长的问题大家就觉得我三四点我要去接小孩因为我听到有些同事说他说如果三点你没有去接小孩学校会罚款的是

是的对吧每隔一个小时多少钱对因为就相当于说你晚来接你的孩子我就要多付出这个时间去等待你来接他对他要付出更多的人力在美国其实人力成本是很高的没错对所以就有这些很现实的问题但是就是可能从中国来的这个 manager 他就不能理解他自己没把小孩带过来吧

可能他就没有感受过这一些很实际的困难或者是还有塞车的问题因为虽然你想要这个让大家更长时间待在公区但是大家有更实际的高峰期堵车然后他家住的很远他并不住在这个所谓市区等等

然后他有更多的这些很细节的事情去考量所以就是这个朋友他给我提的这个观点还有一些这也是很微观的一种文化冲突吧对所以我就觉得你觉得这种有解法吗他有更优解吗我觉得确实你不同语境下不同文化背景下是要考虑不一样的在美国这边你有一个比较

嗯直观的一个区别就是同事是来自世界各地不同人种不同文化背景的对吧那嗯你想要把这些人凝聚在一起一起去做事情你靠 authority 是不够的所谓 authority 就是我是你的长官嗯你就应该听我的嗯

找最大公约数吧某种程度上你听起来是天经地义的但实际上可能并不是别人有一万种方法去消极抵制你没错是的是吧对所以我们

至少我自己成长过来的时候在学校听老师话回家听爸爸妈妈的话出去听领导的话对吧这种这种嘱咐其实听到的也不少了我们会相对容易在默认情况下会相信 authority 的

我们会相信比我们层级高的人我们的领导他们就是能力更强他们看到的东西就是比我们视野更宽他们做出的决定是比我们更明智的所以我们要听他们的话但是在当你如果遇到一个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每个人可能想法不一样有的人确实是这样

不只是我们中国背景的人就是即使有些不同也不一定是多亚文化圈即使美国突生突长的人有一些也是很听话的对所以人都是一样的就是你可以想象如果你背景比较多元的话你确实就会遇到不一样的人那有一些人就觉得我有我的困难对吧那你怎么不考虑到我的困难呢

是不是我可能消极抵抗有一些人我就积极抵抗了我就转头就走了对不对如果这些人刚好是你看到大动脉了你干不干对不对所以在这边其实我觉得管理者更多做到的就是怎么让大家团结起来刚才李同说其实照顾大家情绪你要在里面找一个平衡和妥协一方面我能让大家相对的制造一个更

舒适的一个工作工作氛围和环境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在这个工作舒适的工作范围里面工作氛围里面就变成了一个养老对吧我要有产出那没有产出你作为一个 manager 来讲你如何跟你的上级交代呢对吧所以你就是必须得在里面找平衡那这个平衡其实对于管理者的要求是很高的

是很难的他需要同时做到尊重个体差异但是又在这个群体里找最大公约数没错所以在美国这边面试很经常会被问到的如果你是一个技术领导或者说你是一个真正的管理者的话你经常会被问到的一个问题叫做如何做到他问题的形式可能是以具体场景体现的但本质的核心就是问你如何做到 Influx without authority

就是不要用你的 authority 去 influence 别人而是用别的其他的方式去 influence 别人人格魅力共情能力那我现在问你们了如果让你们去想 influence without authority 你们觉得都有什么方法除了你说的共情能力你说的人格魅力对吧还有什么别的

其实我想到的也就这两个因为我自己在国内的时候我自己那个公司算是一个小中层那我其实能做的事情也就是两个第一帮他解决问题第二就是我给他付出的劳动相应得的利润或者说帮他去争取他应得的报酬我在我管理团队的时候我就这两个办法也没有别的什么特别的办法李晨觉得呢

我觉得很多时候求同存异嘛因为你面对的是一个多元背景的这个群体那每个人想要的东西是不一样的你首先先就是从做来说得倾听吧你得知道大家想要的是什么那大家想要的里面有没有一些共同点我有没有办法从这些共同点去激发大家朝这个目标去做我能不能给到大家这个 feedback 就是他想要的我也能给他

这是一个撬动点吧对然后第二块就是其实大家在工作也好生活也好你想要的是追求一些被尊重对被尊重然后被认同然后获得这种价值感也好等等之类的

那就看你能不能给到大家这一些而且我觉得职场它是一个双向选择这就是为什么你说的那个大动脉大动脉它选择了你那是因为你能符合我某一些想法和需求那公司给到你的这一些

他能吸引你可能也是因为这一些等等我觉得这是个双向的东西对我觉得你们两个人都回答的很好其实里面有这面试过了吗这个我当然不是面试官我也只能是分享我自己的我觉得你们就回答了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要互利互惠对对吧就是你要给别人回报嗯别人才愿意给你帮忙嗯

我们作为一个互相平等的人其实很多时候就是这样的大部分情况下大家不会无缘由的去付出或者说不会长期无缘由的付出是吧所以互利互惠其实是里面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你想让别人帮这个忙的时候你有帮别人什么忙的对不对你想让这个同事他家里面很远但是你想让他短期或者说有一段时间经常来公司工作你有帮到这个同事什么别的呢

你有给到他什么呢差率补贴可以啊我觉得差率补贴可能是一个解决方案对不对但也许这个同事他差的不是这个差率补贴对万一差的是别的呢所以你有没有了解他了解到他你有没有倾听到他的诉求是什么或者说你有没有想过比如说比如说让他在这个他只是个短期的对吧等等等等你给他放一些其他的假或者有一些其他的方式能够安抚到他

另外一个就是你有没有 build 的一个很好的 reputation 有没有赢得别人的 trust 对不对你就像你说的你是一个空降来的领导你啥都没有你上来就命令其他人我为什么要听你的呢对就因为你是我的领导吗

可能一次两次可以时间长了就不行了对不对所以你要 build 你的 reputation 你说 OK 这一波大家跟我冲这一波对不对年终奖翻倍对啊我搞了一次一次以后我这个项目做成了之后我承诺给大家比如说年终奖大家所有人的绩效都很好

大家就知道 OK 我跟着这个领导我拼我是有回报的然后而且这个领导他有他的 reputation 他 build 了自己的声誉对吧那下次他再找我来说这段时间咱们能不能都在公司冲一波然后我肯定是愿意的这个时候哪怕我看不到直接的利益我其实也是愿意的因为我知道跟他有好事对不对所以 build 这种 reputation 也很重要

还有一种就是能不能去找到一些其他的 reference 能够 support 你对不对你提出来方案 A 他提出来方案 B 他不同意你这时候你比如说你能找到跟他能够说得来话的人然后也支持你的方案 A 这个时候是不是也更容易说服他

所以有很多种不一而足了很多很多方法都可以做到 Inference without authority 但是如果你在一个环境当中你的 authority 真的很管用你说啥你只动它就跑动你只吸它就吸的话你会非常依赖于自己的 authority 对这个东西是这样的就是你手里有个锤子你看什么都是钉子你依赖于自己的 authority 其实无论对于

你的下属也好还是你来也好还是对于整个环境来好都不一定是一件好事可能越长期越是一个坏事因为你自己觉得 OK 我用 authority 就好了我干嘛要了解别人有什么诉求我干嘛要跟别人互利互惠或者某种程度上你会觉得别人也会这么对待你对吧比你更有 authority 的人也会这么对待你让你指动你觉得打东西你任何想法其实都会被淹没在这个 authority 这是一个不健康的一个环境

所以我总的来讲我会如果是我的话我会更倾向于大家都是平等的人只不过站的位置做的工作类型不一样接触的信息广度不一样是的那我在国内就没有这么深的体验了至少我在我在美国的科技公司里面至少大家的成长方向大家的一个 ideal world

是往这个方向去走的是的所以我觉得这一点也是因为很多国内的朋友他观察到就是美国的职场让他很向往就是这一点因为他越有创造力他越需要被尊重他的创造力需要有一些个体差异然后也需要说他有更灵活更有弹性的方式去发挥他的创造力而不是一定要待在工区上班是

是的所以我们说回来其实很多所谓的自上而下这种强行规定它都是会带来一些问题的对吧负面反馈是的但是这一套工作方法就这套方法论可能是因为在中国行之有效或者说在泛亚洲圈行之有效所以大家希望说把这种

在某一个区域有效的方法论应用到另外一个区域但这个过程中你就遇到了很多的冲突磨合然后不适配的情况没错 OK 那我觉得说了一些这个职场黑暗的层面那我们就开启这个话题对吧我们来聊聊美国职场有哪些潜规则你觉得特别难以适应的比如说我听说的一些就是我知道的一个是这个你要学会表演

对吧就是干的好不好不重要你表演的好好你才有生殖加薪的能力这是一个另外一个是我听说的是你要学会用邮件甩雷你可以超送无数多的人然后把这个事甩出去然后把你不想干的事甩给别人或者是甩锅给别的同事之类的这两个是因为我没有实际在工作过但是因为我之前参与了一些学校的一些 social media 的部分所以我大概粗粗的感受了一下但没有很现实所以

不如你来讲一讲你真实的在职场中遇到的一些所谓美国职场的潜规则你觉得是什么我重新表述一下吧第一个所谓你要会表演我重新表述就是你要学会沟通你要学会清晰的沟通

有些时候比如说我知道其实网上也好或者是什么大家有一种迷思就是说这印度人就是会说不止特定种族对我只是 quot 印度人就是会说事都是我做的最后他邀功都让他要去了对我们反过来想一想为什么是因为

那个老板就是蠢吗是因为这老板就是蠢吗还是因为什么其他的原因对不对你知道在我们的文化里面至少我自己的理解很多时候会表达会说话是一个有点偏负向的一个词汇你知道我们以前都是辩论队的嘛中大辩论队的我当时求职的时候我都在想我要不要把我辩论队这个东西写上去

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面巧言令色显人意嘛就是你你这个人特别会说特别会表达有时候反而成了缺点你这个人老老实实的就是认真做事的这种人反而是个但是不太会说不善言辞反而成了一个优点很多人都是什么回去找个老实人家了不就这个意思对吧所以

这个对吗这个正确吗如果返回回来我们回到刚才那个问题这个世界是由解决问题的 solution 组成的吗还是由人的人心组成的还是由人的信任和 trust 组成的对吧所以

至少我在近若干年来我其实越来越能体会到你具体做的这个动作本身是没有那么重要的而为什么要做这个动作其实更重要

就是有点像那种什么选择比努力更重要这个意思当然不是用我们的话说就是说提出一个好问题比回答一个好问题更重要没错在未来更是这样子了对吧能解决问题其实很多 AI 都能解决问题对是不是写 code 你现在让 AI 写 code 它其实写的也蛮不错的对但是你能从某一个角度能够提出这个问题并且

把这个需求给解决了然后同时还能给公司比如说带来 impact 带来利润为什么不应该是他的功绩更大了如果是你 initiate 的这个 idea 对吧但实际可能具体操作到里面细节的人不是你

但一定还是 initiate idea 的人其实 credit 更多一点对吧就好像很多学者写论文他其实写的也都是学术上的一些见解对吧但实际他应用到具体场景当中是具体场景在挣钱对可是当人们说起来这个技术的时候还是会说这是当年哪些学者写了哪篇里面论文对吧什么事情所造就的所以

我不排除有一些人他就是会表演欺上瞒下会表演对吧下面忽悠的很好都给自己忽悠都给自己干活然后上面忽悠的时候都说自己的自己的快递我不排除有这种人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去想一想是不是我们太不重视沟通了对不对是不是我们太觉得我只要认真做事别人都能看得到那不是我只要解决问题别人都会 appreciate 我

我只要一个接着解决问题我就能获得足够的 credit 然后我就能晋升然后我晋升了之后我就去解决更大的问题然后我就是一个不停解决问题的人如果职场是这样的话这个世界上太简单了对就太简单了或者你换个思路去想一想如果你现在让你去创业你第一个我就问你你第一个问题是什么第一个问题就是我创啥业对我干什么事对不对你是开饭店

还是你是去开图书馆你是开咖啡店或者你是去做物流对吧你第一个就是要问出来问题就是这个世界上有什么东西需要我去解决而不是我去解决什么对是不是所以其实你也会发现就是这个世界上运转最重要就是要问出好问题了最重要的事也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凝聚大家的信心如果你去创业你作为一个 CEO 你其实最重要就是凝聚大家能够跟你一起干对不对

具体你是指导他这个动作这样那个动作那样这个报表显然这样那个 PPT 感染量其实这个不应该是你做的事情所以我觉得每个人其实先把自己当成一个小小的创业公司你作为一个小小的创业公司你在这个社会当中生存你在这个公司这个系统当中生存你最重要的是什么

然后再去想什么所谓解决问题表演这种事情对吧我觉得这是第一个第二个是邮件甩锅邮件甩锅甩锅这个事儿

我个人认为这是但凡你是人类都会做的事但凡你是在一个人类的复杂的机构里面你就一定会有这是一个官僚体系的通病你但凡是个官僚体系它就一定会是这样这跟你在哪个国家没关系没有任何关系无非是你形式不一样有的是开会甩锅

对吧有的是发发文甩锅发发发 message 甩锅甚至有的是截图给老板甩锅

有的是发邮件甩锅我觉得发邮件甩锅还 elegant 一点大概就是因为出于人性的一种自我保护我很难承认这是我的错误或者我的不行然后你可能要通过把这个东西转移转移责任或者说你视角不一样就是同样一个事情你看到的视角和别人看到的视角不一样是的所以你可能也不是故意甩锅你确实觉得就是别人的锅对对吧是的别人也确实觉得就是你的锅

可能你们俩在你们俩这个视角上面他就说不清楚这事立场不一样然后你接触的信息广度也不一样你判断这个事情谁的国谁的错谁的责任更大的决策的思路就不一样所以我觉得这个事情绝不是美国职场特有的反而是据我的观察就是人类社会共有的但凡是个组织都会稍微大点组织都是这样的然后只不过是大家甩锅的

方式不一样我反而觉得在美国甩锅还更有技巧一点就是更 elegant 一点就不能丢掉你的身份有时候我去看就是至少我观察的国内市场有时候甩锅甩的还是这个话还是说的相当的直白的有时候甚至有一点还是相当有攻击性的所以这两个点如果你觉得都不是说美国市场特有的潜规则那你自己感受到美国市场特有的潜规则有没有

我其实感受比较明显的就是就是我前面说到的那一点就是人和人要保持一点距离这个不算是一个负面的一个情况吧这个你要看你怎么看了对啊你要怎么看待这个事情我只是客观的陈述就是嗯

人和人要稍微保持一点距离对就是潜规则约饭绝对约午饭不会约晚饭是一种潜规则吧那它的原因出发点就是因为大家要保持好距离感不要过多的侵入对方的这个自己的私人时间是 OK 那你在美国这一个月山姐你有感受到你觉得让你特别不适应的美国的职场规则吗

很难说就是可能我可能呃就是现在脑子里面想到的就比如说大家很多时候沟通一个问题嗯呃围绕一个问题大家讨论怎么解决它嗯很多时候这个讨论的时间周期会很长就比如说同一个它不是效率的问题就是同一个问题我在国内我可能用一周两周的时间呃能得出一个相对呃

更好的优化的方案了但是在这边可能我的心理预期要降到它需要一个月两个月的时间去推动你觉得是为什么可能就是因为大家很在意大家的感受吧

就是感受它确实很重要因为你提出一个解决方案它需要就是兼顾到说这个部门这个部门这个部门这个组然后以及落地推行下去让我们一线的同学能接受这个事情它都需要顾虑到嗯

从内部来说是这样外部来说我推了一个政策一个方式然后需要考虑到外部的舆论风险对公司会不会有一些声望上的打折等等所以呢就是牵一发动全身是的因为你把这同样的政策在国内能够推行下去一刚刚好心说到服从性嗯大家都这个接受这个事情对大家可以服从

和接纳它是因为说我们有共同的这个文化背景但认同这个事情可以这么去推但是当同一套事情放到这个美国来去做的时候大家就说你不尊重我对你没有考虑到我实际情况什么而且这种个体的情况它可能是大部分人都会有的

所以它需要一些灵活度它这个灵活度弹性空间是多少正负空间偏差给多少那就需要一个月或两个月更大的时间跨度去沟通更多的群体才能做出一个相对符合大多数人的这个决策是的所以我觉得它可以理解就是你应该在面对更多元文化的时候要调整自己的心态了嗯

行那我觉得文化这一块呢我们觉得聊的差不多了那我们稍微扩展一点点那文化之外就是生活嘛对吧就是职场工作之外就是生活那你在美国待这一个月好心一开始就说了他觉得他在国内可爽对

对吧跟所有的同事见脸对吧跟网友见脸那你在这边有没有跟网友见脸有没有一块约个吃个饭周末去爬个山我的见脸主要就是工作时间跟大家约约咖啡吃吃公司食堂的午饭

然后可能就是跟这个也是华人背景的朋友会约一起去吃个冰沙等等就是在工区以外的场景的话然后可能跟自己就是以前认识的朋友会约饭但跟同事的话确实还是比较有限我也很怕就是探入到他们那个距离感和边界感的这个线所以就是在了解在适应嗯

所以我觉得很难去就是用我可能自己做一个一人而且做一个批人这种很喜欢随机的临时的临时起意去约一些局组一些局的习惯我在克制自己嗯我在这里很难去按我自己适应的方式去发挥嗯是让我觉得需要做很多克制而不是去自由或者是自在一点去发挥的嗯

也就是说比如说如果你不是在美国出差你是在国内某个城市比如上海或者杭州其实你的周末或者说下班之后的生活还是非常丰富的但是来这里就不行对所以可能这也是为什么我很想家之前我在抖音上用了一个模板就是它叫

世界上有两个我一个是想回家一个是想远行但我在远行后面加了一句是远行之后还想回家的我

是的 OK 然后包括我想补充一点点就是很多时候大家无论就是我们今天讨论是中美的职场差异然后一些它就涉及到很多的文化差异是但最终最终大家回归到就是人是群体性动物嘛你活在一个群体里是在中国的群体还是在美国的群体

然后你可能想要在群体寻找的就是认同感和怎么样去消解那份孤独感吧然后你可能在美国你只有相对的融入一个群体或者是这里的文化和他的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方式更符合你的预期更适合你你觉得这个适配度高你才会觉得在这里生活很自在

但对于我这种皮人 衣人我就觉得我需要在一个我熟悉的环境下会让我更舒展 更自在所以每个人因为自己的需求不一样所以适合你的文化环境是不一样

我觉得所有事情它都回归到你的需求是什么很多人可能还没有想清楚自己的需求是什么像我我可能也这个阶段也没有足够清楚所以我会偏向于让我熟悉的自在的环境文化背景才是我现在想要的

但是所以我觉得大家应该多出来走走看看嗯你去旅行也好或者是你在一个地方多待一段时间去感受和融入它然后才能去呃

梳理出来这种差异哪一种更适合你我可能表达的比较散但是想说的就是你要去先理解自己你得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很多时候大概是通过你不想要什么来排除法去倒退出来你想要什么的然后在一个多元文化背景下可能你可以看到很多不同故事

我觉得像 TikTok 也好或者是大家出来多走走都是在增加你的阅读的广度和宽度然后这样之后你才能去形成自己的判断哪个适合你

好那在这个珊姐很长很长的一段独白之后呢我觉得我们今天聊的已经差不多了为什么剪的挺好的那非常感谢这个好心跟珊姐这个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给大家录这样一期播客特别声明啊我们这一期是在周末录的好那今天就先聊到这里然后祝大家都能找到自己喜爱的工作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还是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嗯先这样了那谢谢大家拜拜

所以少有人

从有些评价是非对错拜托除了你都要相信自己的选择不许躲在角落这个世界我整个世界相信着流星火整个世界不准如何生活整个世界奇怪我没有错要珍惜你深深永远你没有错

把敏感写成小说做成小说的总有些评价是非对错拜托除了你都要相信自己的选择不许躲在角落整个世界我整个世界永远相信着流星会这个世界如何生活整个世界整个世界

没有傻瓜这个世界这个世界没有幻想这个世界这个世界没有傻瓜这个世界这个世界没有幻想这个世界这个世界没有傻瓜这个世界这个世界没有幻想这个世界

我们的播客已经在小宇宙苹果 podcastspotify 网云云音乐喜马拉雅同步上线欢迎大家关注评论和分享喜欢我们的话可以搜索豆瓣词条名字先不急支持我们也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价值观不正常小组我们会不定期的更新一些内容谢谢大家的收听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