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聊的书籍是刘擎的《西方现代思想讲义》话题一00:50 刘擎在书中说,学习现代思想史能够帮助我们做一个“清醒的现代人”,也就是明白自己是谁、自己在做什么,以及为什么会这么做。你觉得自己现在足够清醒吗?汤汤:我大部分时候是不太清醒的,我是个颓废的享乐主义。我唯一想做的就是活在当下,对未来仍旧迷茫。但我知道自己的短期目标,并朝着那个方向在前进。但还是会处在情绪的拉扯和未来的不确定中反复纠结折磨,所以觉得现在是个想要清醒但还是不太清醒的人。内心是虚无的,导致现在的生活越来越自律。木槿珊:拉长线去看未来,没有人能有足够的清晰或者对未来足够满足,但就现阶段而看,你干着自己心中的坚定的事情,其实也挺清醒的。我觉得自己挺清醒着,干着自己喜欢的事情,慢慢看着自己的进步。汤汤:社会吹捧的女性独立好像给家庭主妇蒙住了面纱,使得当个家庭主妇或者回归家庭变得更加有压力。男性和女性一样,也应该更勇于担当,回归家庭。木槿珊:在回归家庭或者当个家庭主妇其实不是一个容易的任务或者说工作。我们都可以选择我们擅长的领域,然后去做好就行。之前那个北大硕士女毕业生成为了一名家庭主妇也是受到了大家的争议,可是在我看来,家庭主义不仅要照顾家庭小孩还有生活中的琐碎,她也有自己的小社会,其实是一件比工作还更难更具有挑战性的事情,他们好像更勇敢也更独立。话题二07:45 尼采、莎乐美和弗洛伊德之间的故事,尼采遇到了二十岁的莎乐美,那时候的她天资聪慧,博学又美丽,尼采也两三次和她求婚 ,但最终还是遭到了拒绝。尼采郁郁寡欢,最后成了哲学家、思想家。12:45 萨特和波伏娃的奇特“爱情契约”——即每两年签订爱情契约,但期间可以喜欢上任何其他人,每两年决定要不要续,就这样持续了50多年,你怎么看待这种爱情关系?汤汤:莎乐美在给尼采的拒绝信中说到:我无法拯救自己,假如你获取了我,除了催毁你我还能做什么呢?五十岁的莎乐美最后选择了弗洛伊德,最后成就了一段友谊。刘擎教授认为莎乐美是被弗洛伊德的理性所吸引的,而尼采太感性和诗意了,她认为感性会让她沉沦,只有理性可以拯救他。我喜欢感性会写诗的人。木槿珊:哲学的判断可以去分析爱情吗?我认为我会被理性的人所吸引。我怕感性成为成为羁绊、成为生活中琐碎的日常。而感性的浪漫我觉得生活或者说我是可以去制造的,而理性更像是一个拥有情绪稳定的大人,他会让你进步的。理性不是石头,他应该是个会开花的竹子。汤汤:萨特和波伏娃意愿论的爱情观。萨特是个特立独行的人,他曾说过葬礼不要轰轰烈烈,他得了诺贝尔奖也不去领,他拒绝一切政府的东西。他讨厌被权力所约束。在这段恋爱契约中,双方的内心都毫无疑问是强大的。在婚姻中,约束了一定自由,其实也是保留着一些安稳。在爱中,我做不到心胸宽广。当你得到了让你舒适的爱情时,可能其他的东西都不重要了。木槿珊:当你发现你的伴侣肉体出轨和精神出轨,你觉得哪一个是你更不能接受的呢?我看到一个评论中说肉体出轨的过程中,你的伴侣可能会携带病毒反而对自己是不利的,但是如是精神出轨,在生活的过程中,他可能会受到需要隐瞒的痛苦,所以这是一个对自己不利还是对他不利的一个选择,我选择肉体出轨。一念放下,万般从容。话题三18:56 书中所说的:在中世纪的法国有种“爱情法庭”,专门给贵族解决裁决恋爱纠纷。据说有一条是:一位贵族女性和爱人结婚以后,就可以开始找新的恋人了。因为婚姻中不存在爱情,结婚就意味着这两个人的恋爱关系结束了,可以开始新的恋爱了。你怎么看待爱情和婚姻的关系?汤汤:婚姻是一个避险的选择,我觉得自己是个精神空虚和脆弱的人,需要一份保险的婚姻。婚姻是生活的保险,爱情的坟墓。婚姻会使爱情消磨,渡边淳一的《失乐园》里面就有两个出轨的人,害怕爱情的消亡,于是双双殉情了。保存着这份爱情。曾轶可有首歌中说到:我不管,如果一段爱情中,开始是美好的,结束也是美好的,那么我就认为它的过程也是美好的。萨特说:如果我结婚了,那我就不确定我们在一起的原因是爱情还是制度,所以我选择不结婚,但我们仍旧在一起,这就是爱情。木槿珊:在婚姻中,在我所看到的记录之中,好像只有人歌颂新婚和晚年,中间的幸福不被大多数人所记录。思想家哲学家的独特想法,好像把浪漫就是总结成了浪漫,婚姻也就是婚姻。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对事实判断,我们很容易达成一致,客观现实摆在那里,是就是,不是就是不是。而是价值领域,没有一把通用的尺子可以衡量一切。话题四25:09 尼采曾说上帝死了,让大多数信仰说上帝的人仿佛失去了灯塔。很多哲学家说,信仰是心灵的故乡,让生命的意义有了寄托。你怎么看待你才说的上帝死了的真实含义?你身边有什么人特别信仰什么吗?或者你有什么信仰的吗?汤汤:鲁迅曾说:真的勇士,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敢于面对淋漓的鲜血。追星有时也是一种信仰,但有时候感觉太狂热是一种不太理智。粉丝经济的流行,是不是一种理性的发展的结果呢!尼采和萨特都在用消极的文字表达积极。韦伯说善的事物不一定是美的。韦伯举的一个例子,是波特莱尔的诗集恶之花,恶的东西竟然可以绽放美的花朵,似乎令人不可思议。木槿珊:上帝死了虽然会是人们一时失去信仰,即一时失去虚无。但从长期来看,人们能够更好真实地活在自己的生活中,敢于为失败买单,为成功大大方方感到自豪。罗曼罗兰曾说过:这世界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宗教信仰和科学理性应该是都在心中坚信的。尼采喜欢一希腊神话,说人间最好的事情就是你没有生出来,第二好的就是你生下来以后快快死掉;最糟糕的就是你继续活着。之前看了一个辩论说:人间值得还是不值得,陈铭在四辩中说到因为人间是虚无的,人终究是会死的,所以人间是不值得的。李诞的书《笑场》《冷场》很值得推荐看哦!话题五34:56 分享一句名言:“他人即地狱。”。这句话是出自萨特写的一个剧本,名字叫《禁闭》。说的是三个被囚禁起来的鬼魂等着下地狱,但在等待的过程中,三个鬼魂彼此之间不断欺骗和折磨。最后他们忽然领悟到,不用等待地狱了,他们已经身在地狱之中。地狱并不是什么刀山火海,永远和他人在一起,这本身就是地狱。萨特举了一个例子,说你走在街上,迎面过来一个陌生人,用眼光上下打量你,你会觉得很不舒服。这是为什么?萨特解释道,别人注视你时,他下意识地就把你变成了他观察的客体。在这个注视中,他是主导者,你只是被他观看的物品。他要实现自己的主体性,代价就是把你的主体性给否定掉,把你物化。所以,你会下意识地回避对方的注视。但你也可以反抗,他看你一眼,你就回看他一眼,用你的注视把他变成客体,从而获得了你的主体性。萨特还有一个很奇妙的说法。他说憎恨其实就是你承认了别人的自由。想想看,你会恨一个杯子或者一把椅子吗?憎恨只能指向人。因为人有自由,只有人能出于自主意识对你做些什么。在他人作为主体的行动中,你就沦为了客体,沦为了物,你的主体性就被否定了。所以你会憎恨,因为你不甘于被当成物品。在这个意义上,憎恨就意味着你承认了对方的主体性,承认了对方的自由。萨特的存在主义继承了尼采的思想传统,强调人只能自己创造自己,在自由的选择中不断塑造自己,并且承担选择的责任。他和尼采一样,否认普遍客观的价值判断标准,但是他似乎放弃了尼采的超人学说,强调人只能孤独地面对自己的选择。话题六38:56 用功利得失解决道德问题。例如当出现假冒伪劣产品时,有效的做法是对其进行罚款处理。让人们觉得做这件事情是不划算的,从而抑制现象的发生。当然人们同时也会开始规避惩罚,但这种用利益解决的道德的做法可取吗?或者说有效吗?虚无并不意味着消极,从虚无到消极有一个必经的环节,就是一种虚幻的信念;认为在世界的表象背后还存在着绝对的本质,并且认为人生必须依靠这个绝对的本质才能找到价值和意义。善的东西不一定是美的,我们最终会被善感化。在罗生门中可能全篇在说的是人性有关的话题,但是在书中开头还是写着一句:人间一行不如波特莱尔。波特莱尔的《恶之花》 推荐给大家。话题七46:34 福山VS亨廷顿(文化变迁VS文化固化)真实的世界答案在两者之前福山的“世界终结论”认为自由民主社会已经实现人类互相承认的动机,世界已经平衡了,就不会发展了。“911”的发生让人们对他的理论产生疑问,开始推崇福山老师亨廷顿的观点“文明冲突论”,文明的差异性导致文化无法融合。但现实的世界答案在变与不变之前。就像我们建立的RCEP一样,讲究的是和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