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野,欢迎收听新一期的事业之评今天想要跟大家探讨的是数字游民以及上山下乡为什么想要跟大家探讨这个话题是我发现我周围的数字游民越来越多了然后我就会想说到底什么是数字游民然后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我觉得可能也有一些人跟我有共同的好奇
所以我们今天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话题然后我发现呢这一个名字下面其实包含的内涵特别多他可以是一个设计师也可以是一个 up 主还可以是一个做播客的人
还可以是一个马农或者是一个 AI 创业者其实都可以因为他产品的交付方式是以这个数字型的形式为主的所以理论上他没有一个办公的限制他也不需要打卡然后他的生产方式也主要是以个人为主然后其他人跟他是一个协同关系就有一点像艺人公司或者是超级个体这样一个概念所以就是
它可以把任何一个国家的咖啡馆海滩乡村异国的这个 VWALK 变成自己的办公室所以他们的核心特点是以地理位置自由换取了生活的自主权那很多人很羡慕这样的一个工作但其实他们也有自己的焦虑或者是有自己担心的地方
比如很多人担心他们的五血一金啊对吧然后还有一些人会担心就是比如说他们有境外收入但他们的境外收入并没有报税那他就会存在一些追缴的隐患总之因为他不是在一个我们常规认为的生活范式里面所以他们当然会有一些更比如说更多的自由然后他也会面临一些就是其他的一些他自己的这种焦虑任何一个事情或者任何一个职业都有他的正面或者反面
那我为什么要聊这个话题呢我觉得它好像在我的印象中隐隐约约有点像就是新一轮的所谓的上山下乡的活动但是它们之间一定也会存在着不同的地方但是我会觉得说为什么会在这个时期大面积出现这样的情况所以我就想要去了解它们
大家知道人类的历史是在不断的复制粘贴的所以我想要探讨这个话题的时候我脑子里有两个参考答案第一个参考答案是 1968 年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上山的活动还有就是 1992 年的
日本由于经济危机而实现的这种乡村振兴活动那我们首先来一一的解构它们在相关的材料里面我们会把 1992 年认为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年景因为 1991 年的时候这个日本的泡沫经济破裂然后城市的就业压力非常大
所以呢在 1992 年的时候日本虽然并没有形成全国性质的以青年下乡为核心的乡村振兴运动但是一年前后是日本乡村振兴理念深化和地方实践探索的非常关键的节点尤其什么呢尤其是在日本的乡村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并且颇有成效的运动叫做一村一品的运动
而且这个一村一品的运动不仅在这个日本做到了成功,甚至复制到了其他地方,比如说中国台湾地区也复制了日本的一村一品,在这个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执政期间,她为了推动这个台湾经济的发展,她甚至去这个每一个村里,每一个乡村去推荐当地的这样的一个农副产品。
那首先呢我们来看一下时代背景时代背景是什么刚才已经说了就是在 1991 年的时候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城市就业压力非常大然后在这个时候呢终身雇佣制开始动摇了大家都知道在日本是不轻易开人的嘛虽然不轻易开人但是在这个终身雇佣制下面其实也会有一些小动作就是让老板们不喜欢的人赶快离开这个公司其实他们也是有会有一些
就是招数的吧然后呢在这个时期就是当终身雇佣制开始动摇的时候一些年轻人就开始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和生活方式多样性就一定是因为这个经济的外部的这样一个环境才会让人有更多的反思然后这个时候呢就会发现城市的生活成本非常高
然后压力非常大和这个农村的压力啊亲近自然来比的话呢他就会觉得他感受到好像从未有过的一种放松
而且那个时候呢这个日本的乡村已经存在了空心化和老龄化的问题了就是你如果去日本的乡村游玩的时候你会发现哦真的人烟罕至至少我在日本乡村玩的时候我经常就是十里八村都碰不到几个人然后碰到几个人也是非常老的那种人就是什么八九十岁的这种然后那个时候呢有一个叫 1970 年末的时候在一个大分县
在日本它的行政单位跟中国的行政单位是相反的它的县就类似于我们的市然后它的市就是我们的县所以大分县类似于中国的大分市然后在一个叫当地的一个知识叫平松守延的推动之下呢就做了一个一村一品的这个示范运动开始
然后呢到 1990 年代初的时候这个一村一品的已经变成了日本乡村振兴的非常标志性的一个模式大家也知道就是他推到其他的很多国家比如说这个我记得印尼啊马来西亚都运用了他这个一村一品的这样的一个逻辑包括现在其实我们也感觉到这个一村一品对于我中国生活的一些
比如说你能清晰的知道就是日本哪里产的牛肉最好吃日本哪里产的这个大米最好吃日本哪里产的这个橙子最好吃比如说什么神户牛对吧爱原橙
这个运动的核心思想就是一村一品这个运动的核心思想就是每个乡村必须要挖掘自己独特的资源优势比如说农产品啊手工艺啊文化呀自然景观啊等等达到自己具备有自己竞争力的特色的产品或者产业提升地方自豪感和经济活力其实大家有没有想到就是
就是每过一阵子就是在抖音上就会有一个小的城市火起来然后就会让这个小的城市的一些特色的东西火起来比如说滋卜的烧烤比如说天水的麻辣烫对吧比如说我不知道还有什么苏北的一些城市的一些小吃还有什么这个云南的芒市建水就是这种特别特色的这种小城就特别的
火在这个抖音上面我觉得它也是潜在的一村一品的这样的一个外部的干预机制我不知道是不是有一个无形的手在做这样的事情但是你要知道每年都会有一个城市在抖音上火起来或者是有几个城市吧比如说去年自博火了那很快就不火了对吧然后去年黑五空火的时候大同也火了所以导致了去大同的这个各种费用就飙升对吧
那这个一村一品的这个东西呢比如说丰厚牛就是这个地方牛肉很有名还有一些香菇啊特色酱菜商村工艺品啊那它吸引了很多很多对于农业和地域振兴有热情的年轻人返乡或者移居参与到产品的开发或品牌营销以及乡村旅游里面去包括我觉得景德镇其实算是一个这样就是
前周期的这样一个产物就是那时候还没有所谓的一村一品也没有所谓的什么乡村整形我觉得景德镇好像自发的因为它的陶瓷工艺就形成了这样一个很大的一个村落集群然后现在也是就经常很多江浙户的人就会在假期的时候选择去这个景德镇去看看陶瓷工艺去玩玩陶瓷工艺然后去乡村里待一待然后在这个里面有一个人就是在 1980 年末的时候有一个人叫
竹下登他推行了故乡创生的政策他向每个市厅村发放了一亿日元用于发展地方的特色的项目虽然这个发放之后的效果参差不起但是激发了地方的自主意识我会觉得在这个时期的这个苏超就有点像这个意思在里面其实大家想想苏超是怎么流行起来的其实苏超的本质就是因为江苏省出不了钱嘛但是他要把这个活动要举办好所以他
大量的使用了这种媒体杠杆比如说什么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其实他想要促进的是这个足球的这个产业在江苏的一个发展所以你会发现因为没有钱嘛所以大家都开始玩梗因为玩梗其实它是一个语言文字的游戏它不需要花费那么多的这个
金钱的实际投入我觉得这一招还是很聪明的不仅是这个苏超吧我觉得苏超在某种程度上拉动了我们省内的就是江苏省省内的内需因为你想想看就有很多这种足球爱好者比如说他在苏南然后他要去苏北看比赛对吧或者说他在无锡他要去这个南京看比赛而且就是在这个宣传呃
物料上面也会把各地的这种非常有特色的产品给宣发出来或者说各地各地特色的产品变成他们的 PR 的玩偶我觉得这件事情非常有意思就是他一方面拉动了江苏的内需另外一方面就是他因为他出圈了而导致了其他地方的人也过来所以他本质上来说绝对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然而呢这个就是日本政府没有出台统一的这个青年下乡的这样的政策
但是有很多这样的事件就是它影响了整个的 1990 年代比如说有一个现象叫哀疼现象它是指都是出身成长的人他不是一个农村出身的人移居到乡村地区生活和工作
原因就是在 1992 年左右这个泡沫经济泡沫破灭之后部分人厌倦了城市的高压生活他追求一种新的价值观比如说慢生活呀社区感呀环境友好啊自我实现那这些人就开始尝试一个所谓的 item 的东西
那比如说有一个著名的抖音的 up 主说自己什么放弃了江浙户独生女的身份然后在一个外系做高管的这样一个身份辞职然后带着多少万的存款到了大理去建一个这样的民宿然后教育小孩他觉得小孩不在这样上海这样一个内卷的环境里活得非常的开心和幸福而且对于很多事情充满了好奇那这就是一个
所谓的中国式的 iTown 的现象那日本呢也具备同样的一个特点就是比如说这一部分年轻人他会投入到这种有机农业自然农把里面去他主要受到的是这个环境保护运动和食品安全意识的影响因此他投身了生态农业我也发现了很多年轻人他觉得说我要让大家吃一口好的东西
没有农药的东西所以他就会投身到这种农产品里面去我觉得现在好像越来越多年轻人去做一些这样的事情比如说最最最最有名的可能就是这个李子柒对吧他做了很多这样的事情我之前还买了很多李子柒的这个螺蛳粉
然后另外就是乡村的民宿啊农家乐啊它其实是一个绿色旅游的星系我觉得也是这个时期人们所需要的某种情绪就是他特别渴望脱离这个城市的高压的环境需要到一个能让他喘息的地方去看看绿色看看山对吧然后呼吸一些自由和新鲜的空气而不是刚经水里里面去另外就是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那在这个时候呢
很多的农村去会把自己的一个呃当地的特色跟深挖出来比如说有一些人啊最近可能在抖音上看到比较多比如说打铁花对吧还有一些呃特别传统的这种民间戏剧已经快要失传的呃被抖音上面很多这样的 up 主去呃
挖掘出来并且发扬光大我觉得这个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因为怎么讲就是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很值得去把它挖掘深挖出来的另外就是一个社区的营造的协助比如说其实在杭州的两主对吧那个最近很有名的这个骑士赋会客厅他就是一个 AI 创创业者的这样一个社群他已经有 300 多人的人去参加他可能每周都会有这种这个 demo day 的举行
这就是一个自发形成的社区的社区这样一个环境它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滋养了这个乡村的建造
它也不是这个地方政府出面的而是他们自发的去形成的这个时期呢就是它其实不管是在大理还是在这个杭州的梁祖啊或者是安吉啊或者是杭州的这个湖州地区啊它其实都有这样的一个数字有名的社群它本质上来说它是个体自发的选择的它的规模也不是特别大但是也反映了一种新的趋势另外跟 iTerm 这个相反的叫 Uterm 就
就是指这些人生于农村后来前往城市求学或者工作那最终又返回故乡的人同样的也是因为在这个人口持续外流的大背景下然后
这个 U-Term 就是这些人他回家主要是什么继承家业比如说他继承他的农业林业渔业和本地的小企业就是他是长二代对吧另外就是我们这代人很多是独生子女在这个日本也是少子化比较比较厉害所以很多人回家要照顾他年迈的父母比如说我就很担心对吧那我在上海我的父母可能在江苏那他可能就是到晚年怎么去照顾他的问题是不是把他叫上海来因为他们就我这样一个女儿
另外就是地方政府和这个农协提供了一些就业和创业支持至少在两主这个地方好像你去注册公司啊什么的都是非常容易的就给他提供了很多便利包括你在上海创业好像每个政府都会有一个对于这种支持就是有两万块钱的一个创业支持
那比如说这个 U-term 回去和 I-term 回去他的心情完全是不一样的为什么呢因为 I-term 他是没有一个就是社群的基础在那儿的就是你的乡土中国或者是你的乡土是不在那儿的所以你是重新再构建一个话语体系但是 U-term 的青年就会面临很多的问题比如说他们当地的传统的产业的萎缩
那乡村社交群的一个固化以及跟父辈们经营的理念的冲突比如说我之前在日本去参观一些乡村振兴的这个产品的时候我就会发现什么比如说一个一个这个清酒的亮酒的工坊这个工坊已经四百多年了然后那个工坊就是四百年前什么样四百年后还是什么样然后呢可能老的人已经非常老了然后年轻人不愿意接受这个事情因为就是两大人的这个
经营理念差别非常大然后你就看到一个老爷爷非常老了然后在那去去经营他那个小的一个清酒的场地对他当然很希望他的孩子去接手这个东西但是他的孩子没有去接手这个东西那真正的形成所谓制度性的东西呢其实是在 1966 年是由他们的总务省发出的这样一个概念叫做地域振兴协力队这样一个制度
其实它的理念和实践在 1999 年初 1990 年初就已经有萌芽了但它到 1999 年才颁布类似的这样一个制度那在 1992 年前后呢一些地方自治体或者 NPO 开始尝试招募都市志愿者或者短期工作者到乡村协助特定的项目比如说社区活动的策划呀旅游资源的调查外语服务以及 IT 支持
那这些都后来成为这个全国性的地域振兴协力队制度的提供经验的地方
那这些项目吸引了一些寻求社会实践和探索不同生活方式的城市年轻人短期下乡比如说可以几个月也可以一到两年比如说有一个很有名的视频 up 主就是说他们住在新疆的这个东窝子我不知道有没有人看过我觉得他经常有一些朋友也会想去他那儿进行一些实践住个几个十天半个月这样子我觉得那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呃
因为好像我们总是通过一条的这样的
怎么讲这是社会价值体系出来的嘛比如说你必须要高考然后你必须要上大学你必须要读硕士然后你要找到一个好工作你要安稳体面对吧但实际上这个时代因为这其实资源已经变得很稀缺了阶级越深也变得很难了圈层的突破也变得很难了所以我们不得不去思考除了这个主体的这样的主流的社会价值体系还有没有别的社会价值体系那我觉得这些社会实践和探索不同生活方式的呃
这个状态其实就是对于生命意义的一种探索因为我们现在普遍存在着这种所谓的存在主义危机就是我们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就是意义的匮乏感所以很多人通过这样的方式去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和这种存在主义的意义就是你到底为了什么而存在你生活在这个地方为了什么本的这个活动呢它的演化呀然后
好几个模式吧然后刚才说从 1990 年开始到 1996 年提出了这样一个概念然后到 2000 年左右的时候他们又把这个概念升华了一下叫做半浓半 X 的生活方式我们通常说半浓半 X 的生活方式
我觉得特别有意思这个概念其实是一个严谨直记提出来的而且他对这个概念进行了推广他的意思就是说这个人呢一部分时间去务农满足基本的生活一部分时间从事其他创造性的工作
那这一概念就是为了是为了追寻就是生活与工作的平衡实现自我价值的年轻人开始尝试这种方式并选择定居乡村我会觉得说在目前来说就日本如果实现这样的制度还是挺好的因为日本的空心化太明显了而且日本北部的很多的城市它已经就是破产了所以对于乡村等型对于日本的意义可能比我们要高很多当然我们也慢慢的在呃
呈现出这个乡村的这个所谓这个空心化的趋势包括很多乡村的话可能江浙户好一点点那比如说你去东北农村可能就人非常少了然后年轻人也非常少大部分的年轻人都在这个所谓的海南居住嘛海南是这个东北的第四省对吧
那其实在这个时期呢就是推动这个所谓的日本青年的下乡活动它主要是什么主要是因为就是这个经济泡沫的破灭引发了经济增长之上的反思和对于生活品质以及人生意义的重新思考比如说大家如果看过这个东京爱哎
叫东京女子图鉴的话你就会发现就是里面的女主角每多赚一点钱就会往这个市中心多搬一点每赚一次钱都会往这个市中心更好的地段的房子更搬一点其实它就是一个经济增长之上的这样一个生活方式
但当经济泡沫破灭的时候可能一切的增长都化为泡影甚至有一些人一夜之间就变穷了比如说有些人他会买一个很贵的房子然后发现他没有工作然后还不起房贷那就是一个对他个人来说就是一个经济泡沫的破灭对吧然后他就会思考那这样的方式是不是我那么高杠杆的生活方式是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另外呢就是一村一品的成功案例带来了示范效应和地方的自豪感比如说现在很多人就会说我的家乡的特产是什么我的家乡好吃是什么比如说山西人就会说我们的面是很好吃对吧那武汉人就会说我们的鸭脖子很好吃我们的热干面很好吃其实这种东西就一定会带来一种自豪感和这个什么对于身份认同的这样高度认同的一个感觉
那在这个时期呢比如说环保啊有机农业啊慢食等一些社会思潮的影响也会让人的生活就是人的生活更像人而不是更像一个怎么讲就是高度工具化的这样一个人
另外就是这个通过这个交通信息技术的发展它也拉拉缩小了这个城乡的差距比如说可能以前乡有些地方的乡村它都不通往的嘛那可能很多年之后因为这里有很多年轻人他必须有通往的诉求所以他在某种程度上也
加速了这个乡村的这个经济的发展或者技术的发展来缩短了城乡之间的差距当然后期的时候因为这个一些问题啊所以导致了什么就是乡村这个所谓他们乡村振兴活动在某种程度上还引发了一些所谓的这个经济危机啊也不都是好的
那比如说还有一些阻碍就是就业机会都匮乏且质量不高因为乡村它的这些非农岗位是非常缺乏的就是你去了只有种地那非种地以外的东西就会非常缺乏另外就是基础设施设施是非常
是非常差的就医疗啊教育啊商业文化设施都不是特别好比如说如果很多人去过欧洲去住的话你会发现核心城市和这个其他的这种城市之间的差距是非常大的只有这个核心城市是像一个城市的其他地方可能跟我们中国的这个乡村是感觉差不多虽然它也叫 city 但是它可能一个一组比如说剑桥它可能只有一个商业中心
那只有几家餐馆那个餐馆放在那很多很多年了那只有这个除了剑桥的这个房子除了剑桥大学的一些相关的设施以外可能这个居民住的房子就特别少然后也就那么几栋房子那只是在最近几年可能由于这个创新创业的这样一个促进所以剑桥大学才建了新的一些这个所谓的建筑就是人住的这种建筑以前你去了很多年了
我好多年之前去和过了快小五年过去就是基本上没有区别就不像中国的这个城市化进程会这么快另外就是创业环境都不成熟然后缺乏一些支持就是好像当初有一些人就是轰轰烈烈的下乡去但是由于这个城市这个经济泡沫稍微有好转那一大批的年轻人又返回了这个城市其实这个怎么讲就是留下来的人还是非常少的
总体来说我们就会发现说它其实虽然是一个很好的事情它促生了我们对于生活的一些想象但实际上来说它由于相关设施的一些缺乏包括年轻人他可能也耐不住寄附所以 1992 年开始了这样
这样一个活动有 400 万的年轻人下乡但很快等他们想明白了或者说经济稍微有点复苏了这些人就陆续的回到了城市当然也会有人有人再下来反正就是人生嘛就是不断的折腾那我们来看一看中国的这个所谓的这个上山 1968 年的上山下乡是怎么做的他可能跟日本就有
本质的区别比如说我们是一个强制性就是你必须要去的而且你没有办法轻易回到城市你要回到城市可能还需要一些名额那我周围当时有很多的就是我爷爷辈的人他可能经历了这样的活动就是上山下乡
当时是因为这个发布了一个这样的一个口号叫做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这样一个指示嘛所以导致很多人都过去了那其实是因为就是当时是大面积的停课啊停工啊就是积压了大概有 1000 万的初高中毕业生没有办法升学或者就业成为城市的动荡因素所以
他为了缓解这个就业压力才会让很多的年轻人去下乡去的然后那个时候好像他们都没有办法轻易的回来在我的周围我听说一些就是比如说上海的青年到这个苏北农村去比如说去大丰农场还有什么去到江西去
他们在那很多人在那或者有一些人到新疆去很多人就在那结婚生子没有办法回来了因为他觉得有孩子了就没有办法回来了那有一些人可能一旦他知道他可以回来了可能就跟当地的那个夫妻离婚然后他回来呃
我有一个朋友他妈妈好像就是南京还是上海有一个朋友的妈妈是南京的还是上海的我给忘了然后等他就是可以回到这个上海的时候他就选择不但他给他的小孩变成了上海户口那这样他考上海的一些学校来说相对来说就比我们容易很多因为大家知道这个教生逻辑是不一样的嘛
那我觉得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但我另外的一个朋友就是他父母就可能被放到这个新疆去然后等他可以回到上海他就在当地跟他当地的那个老婆离婚然后就
一个人就回到了这个上海的城市那还有一个很极端的案例叫做也是一个日本的 NHK 的纪录片叫含泪活着里面有一个人就是因为当年上海太阳的活动没有办法回到了城市之后发现自己完全没有办法适应当时的这样一个就业市场以至于他必须要黑在这个日本然后每年寄钱回来然后大概黑了十几二十年然后终于等他孩子就大学
就是那个高中这个高中毕业考到美国大学然后他一辈子勤勤恳恳非常隐忍的去在黑在日本然后打很多份零工来赚取这个家用我当时觉得那个片子非常感人他的名字叫《含泪活着》如果你没有机会的话可以去
看一看那个极度片真的非常感人你会感受到中国父母太伟大了他能隐忍在日本黑那么多年吃的非常简朴然后活得非常的拮据把所有钱全部寄到上海来给他的孩子上学然后帮他攒足去美国学习的这样的钱而且他孩子也很积极就是最后考上了美国的博士好像是医学博士吧然后他们好像很多年很多年之后就是
全家才团聚大概有十几二十年我觉得真的太伟大了所以中国那个时候呢就是很多人都去了然后比如说很多人去了这个边疆的建设建设生产建设兵团就是说海龙江啊到云南啊这种国营农场另外呢城市青年包括这种非毕业生就会安排到这个农村去插队落户分配到这个生产队
然后还有一些人去到建设兵团就是准军事化的管理从事农耕啊树变比如说新疆很多人就是这样还有一些人插队落户大概是 85%反正我记得我周围上海的江苏的大城市的人都去了盐城好多人在盐城所以很多人回来之后就会就是有一个逻辑就是很多怎么讲上海的苏北人嘛就是这样的
然后你会发现很多的知识信念下降之后呢是非常不能适应当地的环境的因为他们是被强迫着去的他们不是自己去的他是有强制性的和必须性的就你不能说我不去
然后比如说很多人北方人住着这个土坯房地窖南方人住的牛棚仓库就他的生存条件是非常恶劣的而且普遍吃不饱比如说东北兵团的主食是玉米茶子粥对吧云南知青可能就是要挖野菜去吃甚至还会中毒而且劳动强度非常大比如说黑龙江的知青他冬季的时候伐木每天要伐 12 个小时那云南去割那个胶凌晨 3 点就能就是出宫了另外
另外就是他在那个地方非常的精神压抑然后理想的幻灭比如说那个时候农民更关心的是工分对吧就是你工资多少是工分然后而不是政治所以他们会就知青会被认为是一种负担因为他们可能劳动能力也不行然后力气也很不够大然后还挑战解释的对于很多东西
没有办法适应所以农民觉得他们很麻烦然后他们的出路就是知青的出路也是被封锁的比如说招工参军升学都需要政治表现所以很多人都会陷入绝望就是因为他可能在城市想要一个比较安逸的生活但他们非要去到一个更艰苦的环境所以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当然也有很多不好的事情发生比如说可能在某些地方就是会女性知青就会遭到一些基层干部的性侵这样的情况就会非常的不好那我觉得这个事情呢就是是非常的造成了一代人的惊喜创伤吧因为很多人就数千万人错过了最佳的求学机会
1977 年恢复高考那些人他的基础是非常薄弱的而且造成了很大的返程的困境比如说 1979 年大返程的时候 30 岁以上的知青普遍面临了就业的歧视和婚姻的破裂的问题比如说我周围的一些知青我听他们讲就是他们因为就是要急切地返回城市所以就强制性的离婚反正造成了很多的这种集体的创伤
所以呢很多人就会在反思这个事情就是说比如说觉得 1968 年的上山下降是一个特殊环境下的应急的社会工程它的逻辑在于就是以牺牲一代年轻人发展权为代价换取城市秩序的暂时性的稳定但它其实实际上是不可以的嘛因为任何人口流动的
政策如果脱离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和个体权力的保障一定会引发人道主义危机包括青年人的创造力需要自由的土壤而不是强制的去改造所以像 1979 年这个运动结束之后全国约有 1700 万知青下乡其中 1968 年到 1969 年下乡者占到 40%以上
他们中多数在返程后沦为 40 到 50 的就业困难人员成为改革开放初期最沉重的历史包袱那说回这一个时期的这个数字移民跟前两个我所举的例子比如说 1968 年的强制性上山下乡和这个 1992 年的日本的这样的青年下乡的活动有什么区别比如说在人口基础上面其实呈现了一个迅速的增长为什么呢其实是受着口罩事情的影响催化
那导致了这个远程工作模式的上升自由职业者互联网的创业者远程办公的科技工作者比如说程序员啊设计师啊产品经理啊自媒体或者 KOL 包括一些在线召与者成为主力军比如说这个艾瑞咨询它有一个数据说大概中国的潜在数字有名的这个群体达到数百万集
而且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比如他们更年轻他们更高学历那他是以 25 到 40 岁迁徙一代或者是 Z 时代为主的普遍拥有高学历背景注重生活与工作的平衡另外就是这些人的地域来源多来自一线城市北上广深不管是考学在生活在北上广深还是原本就是北上广深的人
那以及一些强二线城市的人那这些人其实一部分是因为逃离高房价因为现在房价有点离谱嘛那另外一部分是这个为了高压生活而
流动那主要开始的时候我觉得国内的所谓的这种数字游民的圣地是在这个口罩期间大理和丽江有很多搞 web3.0 的人出现在那里它变成了一个中国数字游民的圣地我记得当时我搞 web3.0 的朋友说随便在大理跑一跑就能看到很多的这种网友就是他们在一个群里或者是在一个他们可能在互联网上这个社交面前互关过
那本质上来说还是因为它的低的生活成本而且自然人文环境非常好包括一些成熟的社群环境其实在大理如果你们去过丽江和大理的话他们怎么讲就是这个生活的环境是非常舒适的它不是一个像都市一样的这种都市钢筋水泥森林一样它是很有生活气息的而且因为它的温度比较适宜所以一年四季如春嘛你都能看到绿叶看到鲜花你觉得心情会非常好
另外就是在这个三亚和万宁这个地方也是有一个数字有名社区很多人去万宁去这个冲浪有一部分人天天去万宁冲浪它是依托了自贸港的这样一个政策然后热带气候呀免税红利呀它吸引了很多外国人过来工作对就是很多那个外国白人如果你去这个
但只是说很多人不愿意踏出这一步
另外就是在这个成都和重庆很多的这种 up 主都在那生活另外数字有名比较多的一个地方就是这两年比较网红的一个平潭岛还有一个泉州泉州是一个非常神奇的地方因为我去年刚去过就是它会它有很多的庙对 它有关地庙然后它有伊斯兰教的清真寺然后还有
就是传统的佛教的那个祭拜的地方就非常多它是一个还有妈祖庙对它是一个非常非常宗教非常发达的地方可能因为当年它靠海边所以这种生活的不确定因素比较高所以拜拜是比较重要的一个事情所以那儿的香火还是蛮旺盛的基本上去每个庙里都有很多人
他那里在试点这个数字游民的签证然后如果你们感兴趣的话可以去翻一翻各种攻略去看一看另外其实海外有很多比如说经常这个数字游民比较聚集的地方比如说巴厘岛比如说清外还有吉隆坡
它因为这个签证比较方便因为基本上都是落地签或者旅游签然后它是一个低消费和一个相对来说比较活跃的这样一个社群的首选很多白人喜欢那里另外一些欧洲城市也比较的发达比如说葡萄牙
它有一个数字有名的签证还有这个西班牙它有一个非盈利的拘留它是为了吸引这个长期的拘留者很多时候我觉得是因为就业率包括中国的经济的发展的一个因素会导致自由职业者越来越多而且随着这个中国的人社部的一个数据表明好像自由职业者已经超过了两亿人灵活就业变成了一个非常新的常态
那另外就是我觉得青年人的价值观也在进行重构嘛前面也说的就是说意义感的缺失啊存在主义的危机啊好像在这个时候包括很多人是按照老师跟他包括父母跟他教育的一个这样的价值观就说你必须考一个好大学然后才有一个好工作然后发现现在就业绩会变少了就是他们那套一直认同的价值体系崩塌了
所以他们必须要对自己的价值观进行一个重构所以他们开始进行一个反内卷的思潮比如说拒绝 9966 高压模式追求一种地理自由和时间的自主性另外就是生活主义优先从工作定义人生转向工作服务于生活就是工作永远是生活的一个部分重视环境的质量心理健康和文化的体验另外还有一部分就是自己的财务独立他通过在大厂
或者是通过一些做生意的方式在 30 岁之前甚至有人在 25 岁之前已经赚到自己的一个第一个 100 万甚至有人赚到 500 万他就来说我要这个财务独立然后提前退休
那他提前退休的方式是肯定不是通过生活在大城市因为大城市的这个生活成本很高所以他必须要通过降低居住成本如迁于一些比如说四五六线城市对吧来加速这个财富的积累比如说很多人在五万块钱在鹤岗买房东北的很多地方都会有年轻人的居住一些二三四五线城市年轻人去买房可能他只要花个很少的钱就能这个买一个很好的房子在那生活而他的居住
工作交付也是以在线为主的所以他就能享受一个很大的房子很好的工作环境然后来获得一个比较舒服的生活数字移民呢是以比如说单身或者是有一个 couple 的情况下在当地生活他还没有涉及到一些比较重要的问题比如说医疗保障的问题啊还有一些呃
孩子教育的问题就一旦说当出现了孩子或者是一些医疗性的问题可能那些城市并不是一个最优的选择因为他们的这个
医疗设施或者是一些教育资源可能并没有那么发达在身份认同上就是主流社会来说会不会对他们存在一些偏见比如说很多的数字游民在长辈的面前来说是一个无业游民的状态他在主流的价值体系里面比如说货链市场里面就会遭到一些身份的质疑
那另外就是我是觉得通过这几年的所谓的不管是呐喊也好或者运动也好不管是女性主义的运动还是这种价值观的一些松动整个社会是变得越来越包容的所以中国的数字游民现象已经从一个小众的冒险发展为不可逆的所谓的就业革新运动它可能从开始是
不得不如此到现在就是大家都接受了这样的方式本质上来说还是因为经济的下行以及就业率的减少当然每个人都要活下去每个人在这个时代活下去的方式不一样因为它的圈层的突破和阶级跃迁变得很难了所以它有多远的方式要让自己活得开心舒适毕竟人只能活一次其实也是在技术赋能的背景之下青年群体对于城市化的高成本
的生活模式用脚去投票了因为其实很多人觉得说买房以前我们觉得买房是一个必需品六个口袋掏空了为一座房子但我们后来发现很多房子烂尾了交付成问题了但银行的这个贷款还是要还的特别是在疫情之后很多人失业了发现这个还要还贷款但是房子拿不到了就有很多这样的矛盾出现所以买房是不是一个必要的这个
那这个是不是一定要在一个高成高成本高压力的地方生活所以不同的年轻人因此做出了不同的反馈然后他们在用脚投票不知道就是关于户籍啊或者居住的问题存不存在对于这个数字有名的一些呃
合法性的问题比如说我们以前很早之前来上海工作或者是去一些大城市工作你必须要有居住证对吧然后你必须要在当地交社保那么我不知道数字有名的这个户籍啊社保啊一些签证会不会存在一些这个制度上的枷锁就是
他的飞虎几地办这件事情是不方便的另外就是我觉得从地方层面就应该将数字移民视为新的人才资源它一定会带动当地的一个消费力包括一些创意激活地方的经济从数字游民的整体的这个社群出发
我觉得它很容易形成一种在当地构建的乌托邦但这种乌托邦究竟是好是坏会不会也滋生人的一个惰性我觉得每个人都要根据自己的这种实际情况而有一些自省在里面或者自我监察在里面
发现就是 1992 年的日本的这个乡村镇新青年下乡和 1968 年的上山下乡以及现代的中国数字游民其实不管在性质上面还是在主导力量上面包括在青年的地位上面其实都有很大的差别比如说在 1968 年上山下乡的活动它是具有它是一项政治运动它具有极大的强制性
而 1992 年的日本乡村振兴其实是一个经济引导它是一个自愿的这样的行为但它给了一些好的政策让大家去往乡村走那现在呢中国的数字移民或这一代的数字移民其实是一个市场选择的行为是自发的自愿的到某个地方去生活那从这个生产方式来说的话比如说之前的 1968 年这个
青年人是一个被改造的对象你是要服从的你是没有自主权的对吧你甚至有些时候你都没有人权那么在日本的乡村振兴的时候他其实是什么倡导的是一种地方发展的合作伙伴关系我们互相的去赋能促进当地的发展而这一代的中国的数字游民其实是一个新经济的主义他在某种程度上不仅能激活当地的经济还能带动当地的这种
消费在所谓的社会公用和历史公用方面对吧那 1968 年的时候它更多的是一个转移社会矛盾所以它的代价是非常沉重的刚才也讲了很多的就是 1979 年很多人可以回来的时候它在它四五十岁的时候它变成了一个没有价值的劳动力是吧所以它变成了社会发展的很大的负担
而日本的乡村振兴其实是为了激活乡村经济而中国的这一代数字移民其实他在重复他的工作和生活的方式这是这一期最新的实业之评如果你对我们的节目感兴趣的话欢迎转发留言点赞收藏如果你对我们所有的议题都很感兴趣的话欢迎扫描这个 show notes 里面的二维码来进行跟我们探讨更多的问题就是这样了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