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Day 112 (Psalm 6, 8-10, 14, 16, 19, 21) - Year 7

Day 112 (Psalm 6, 8-10, 14, 16, 19, 21) - Year 7

2025/4/22
logo of podcast The Bible Recap

The Bible Recap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T
Tara-Leigh Cobble
创造了全球最受欢迎的基督教播客《圣经回顾》,帮助数百万人通过按时间顺序阅读整个圣经来更深地理解和爱上上帝的话语。
Topics
Tara-Leigh Cobble: 本周我们阅读了很多诗篇,这是因为我们正在按时间顺序阅读圣经,而这段时期有很多大卫根据当时的经历所写的诗篇。大卫写了大约一半的诗篇,所以我们会读到很多。但诗篇并非只有150篇,所以我们还会在阅读旧约的过程中穿插其他诗篇。让我们先从诗篇第六篇开始。解读诗篇时,我们需要考虑其文学背景、历史背景和神学背景,避免曲解诗歌中的比喻和夸张。诗篇第六篇中,大卫表达了忧虑,感觉上帝没有注意到他。我们需要仔细研读经文,并将其与圣经其他经文进行比较,避免以诗篇建立神学体系。例如,诗篇第六篇第五节中,大卫似乎担心他的罪和死亡会使他与上帝隔绝。这与圣经其他经文中关于这个主题的教导相矛盾。我们需要谨慎对待,除非这个想法可以在圣经其他地方得到证实。好消息是,对于真正重要的事情,圣经其他地方会反复提到。例如,圣经其他经文清楚地表明,基督的死已经洗净了我们的罪,对上帝的儿女来说,死亡是结合而不是分离。接下来是诗篇第八篇,大卫赞叹上帝的创造以及人类被赋予的统治权。诗篇第九篇,他赞美上帝为他和他以色列人所做的一切,赞美上帝是公义的审判者,挫败了他的敌人。我们读过一些大卫祈求上帝这样做,我很喜欢他写歌来表达上帝回应了他的祈求。我喜欢看到大卫的感恩。私下祷告就像我们心灵的试衣间,我们完全暴露无遗。亲密关系是通过私下祷告建立的,通过在心灵深处被看见和被深刻地了解。显然,大卫与上帝的关系不仅仅是为了从上帝那里得到什么,而是为了与上帝建立亲密关系。我们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不只是自私地向上帝抱怨和诉说需求,他还向上帝献上赞美。然后我们继续读诗篇第十篇,大卫再次改变了方向。他一开始觉得上帝远离了他,隐藏了自己,因为恶人似乎兴旺发达,压迫穷人,嘲笑上帝。当发生这种事情时,很容易得出上帝不留意的结论,对吧?但大卫在第十四节中反省了自己的感受。他说,大卫再次回到他指责上帝远离的论点上,提醒自己真理。这篇诗篇表达了两种相互矛盾的想法,但这两种感觉都可以同时存在于人的心中。知道哪种感觉是真的,这很有帮助。诗篇十四篇可能让你感觉很熟悉,如果你花了很多时间在新约圣经中,那是因为使徒保罗在他的罗马书中多次引用它。罗马书三章十到十二节说,正如经上所记:‘没有义人,连一个也没有;没有明白的,没有寻求神的;都是偏离正路,一同变为无用;没有行善的,连一个也没有。’这仅仅是诗歌的夸张吗?它被引用在新约圣经中神学饱和度最高的书卷之一中,所以我们该如何理解它呢?当然有人寻求神,对吧?上帝难道没有称一些人为义人吗?至少有约伯和亚伯拉罕?在这里,这似乎不是夸张。无论如何,大卫和保罗都在强调一点,那就是我们没有人能向上帝献上任何东西。但感谢上帝,他寻找我们,追求我们,主动采取行动,他接纳不义的人,赐给他们基督的义。在诗篇中,这些经文感觉特别严厉。但如果你从福音的角度来看,它们是令人赞美的。它几乎可以这样读:我是一个堕落的罪人,无论我多么努力,都无法改变自己。咒语和肯定语今天不起作用。但赞美基督,我已经成为义人了,这并非我自己的功劳。这是他作为我的孩子赐给我的礼物。大卫在这篇诗篇的结尾说,‘但愿以色列的救恩从锡安出来。’上帝回应了这个祷告。接下来是诗篇第十六篇。我们在这里读到的很多内容都与我们一直在学习的内容有关。当你看到诸如,如果你这是第一次读旧约,我相信你会以新的方式理解这些短语。当他说,你保守我的生命;我的福分在你手里。这些短语现在可能更有意义了,因为我们已经读过所有关于部落土地分配的内容。我相信诗篇第十九篇也有类似的效果。在第七节,当大卫谈到摩西五经时,他说,‘耶和华的律法全备,能苏醒人心;耶和华的法度确定,能使愚人有智慧。’我不禁想到我读到的一些评论,你们中的一些人说,‘我从未想过我会爱上利未记。’或者,‘如果你告诉我我会从申命记一天的阅读中记下一页笔记,我永远不会相信你。’对我们所有人来说,当我们阅读他的话语时,他正在实现这一点。他正在做第七节所说的。他使愚人有智慧。今天我们以诗篇第二十一篇结束。这就是我的上帝之箭的来源。你看到了吗?大卫喋喋不休地谈论他拥有的一切,他内心的一切渴望,以及金冠、长寿等等。我们明白了,大卫,你是国王。但在第六节,当他与上帝交谈并像国王有时那样以第三人称说话时,这就是他所说的喜乐的来源。你使他因你的慈颜喜乐。我们在诗篇十六篇中读到类似的内容,大卫说,在你面前有满足的喜乐。他似乎经常想到,他就在喜乐所在的地方。明天我们将阅读历代志上。我们在节目说明中链接了一个简短的视频概述,所以如果你有几分钟时间,可以查看一下。提醒一下,如果你在圣经应用程序中使用我们的计划,这个视频也将在明天我们阅读的章节上方的灵修部分为你链接。好的,圣经读者们,该进行我们每周的检查了。无论你何时收听,你都恰逢其时。你感觉如何?今天,你可能在阅读大卫的诗篇时感到有些晕头转向。他一会儿赞美上帝,一会儿又哀叹人们的邪恶以及上帝似乎很遥远。如此反复。我希望这能鼓励你,因为它提醒我们,无论如何,我们都可以信靠上帝和他的人格。我们可以把这一切都带给他。无论我们的情绪和环境如何变化,我们都可以向他倾诉。所以明天我会回到这里,继续分享他的恩典。

Deep Dive

Chapters
This chapter explores Psalm 6, focusing on David's expressions of distress and his apparent fear of separation from God in death. It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considering the historical and theological context of the Psalms, highlighting the limited understanding of the afterlife in ancient Judaism and contrasting David's perspective with later biblical teachings on salvation through Christ.
  • David's emotional turmoil and perceived divine absence in Psalm 6.
  • The importance of interpreting Psalms within their historical and literary context.
  • The limited knowledge of the afterlife in ancient Judaism.
  • Contrasting Psalm 6 with the New Testament's teachings on salvation and death.

Shownotes Transcript

FROM TODAY’S RECAP:

  • Romans 3:10-12 )- Video: 1-2 Chronicles Overview* ** )Note: We provide links to specific resources; this is not an endorsement of the entire website, author, organization, etc. Their views may not represent our own. ** *SHOW NOTES:
  • Follow The Bible Recap: Instagram) | Facebook) | )TikTok) | YouTube )- Follow Tara-Leigh Cobble: Instagram )- Read/listen on the Bible App) or Dwell App )- Learn more at our Start Page )- Become a RECAPtain )- Shop the TBR Store )- Credits

)PARTNER MINISTRIES: D-Group International )Israelux )The God Shot )TLC Writing & Speaking

)DISCLAIMER: The Bible Recap, Tara-Leigh Cobble, and affiliates are not a church, pastor, spiritual authority, or counseling service. Listeners and viewers consume this content on a voluntary basis and assume all responsibility for the resulting consequences and imp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