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讯和高宁:台灣中小企業具有經營靈活、成本控制佳、人脈關係廣等優勢,使其在美中貿易戰的衝擊下,仍能保有生存空間,甚至尋求新的商機。然而,美國對中國的高關稅政策,以及來自中國大陸同行的競爭,對台灣中小企業而言,仍是雙面刃,既帶來商機,也潛藏著威脅。許多台灣中小企業,例如生產機床、自行車零件、文具、五金等產品的企業,都直接或間接受到關稅政策的影響,面臨訂單減少、成本上升、市場競爭加劇等困境。
此外,美國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更讓台灣中小企業難以規劃未來經營方向,造成不確定性成本高於關稅成本本身。上下游供應鏈的斷裂風險也隨之增加,因為許多中小企業仰賴來自中國大陸的零組件。
台灣中小企業普遍未被重視,但其產品廣泛存在於日常生活,其生存狀況值得關注。台灣約有14萬4千家中小企業,200多萬人從事製造業,佔台灣出口總額的12%。然而,台灣也面臨勞工短缺問題,年輕人普遍不願從事製造業,導致企業依賴東南亞勞工。
將製造業回流美國的計畫,需要考慮技術工人招募和培訓的難題,這在台灣也存在。台灣中小企業因成本考量,難以遷移至美國生產,美國高昂的勞工成本將使其產品缺乏競爭力。
中小企業在美中貿易戰中,其聲音和影響力相對薄弱,大型企業更容易獲得政府的關注和政策傾斜。中小企業需要聯合起來,才能發聲,爭取自身權益。
關稅政策的影響是連鎖反應,可能導致失業等嚴重後果。希望美國和其它國家能夠找到一種共存的方式,實現多方共贏。
Deep D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