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main message is that it is good to pursue wealth and live a prosperous life, but the problem arises when people become overly attached to money. Attachment to money leads to greed, jealousy, and an inability to let go of material possessions, which can cause various personal and societal issues.
Brooks uses the example of choosing between buying a sofa or spending the same amount of money on a second honeymoon. Most people would choose the sofa because they believe material possessions are permanent, while experiences like a honeymoon are fleeting. However, over time, the memories of the honeymoon would provide more lasting joy and conversation than the sofa.
The Swami told Brooks that wealth is good and that people should pursue it, as it helps lift millions out of poverty. However, the problem lies in becoming attached to wealth. The Swami himself had given up all his possessions to live as a spiritual master, emphasizing that money itself is not evil, but attachment to it is the issue.
Brooks shares that his son Carlos, at age nine, asked for a Christmas gift of spending time together fishing instead of receiving material presents. They went fishing, and this became an annual tradition. Brooks highlights that such experiences create lasting memories and joy, far more valuable than material gifts.
When Brooks told the Swami that writing about him in the New York Times would make him famous, the Swami responded with indifference, asking instead about the quality of their soup. This reveals his detachment from fame and material concerns, emphasizing his focus on the present moment and spiritual values over worldly recognition.
The Swami was born in India but grew up in the U.S., earning an MBA and working in the corporate world. At 26, he gave up his career and wealth, returned to India, and spent six years studying Hinduism. He eventually renounced all possessions, living as a spiritual master with only two robes, a wooden bowl, and a string of prayer beads.
今天话题欢迎收听由中讯和高宁为你主持的今日话题明天就是圣诞节了所以呢今天我们来聊两个这个比较轻松的话题这个圣诞节到了以后呢人的心情啊逐渐的就变得进入到这个节日的状态当中去了不光是
不论是从自己的准备礼物方面还是从精神状态方面都进入到这样的一个精神的状态当中那么现在其实人们一直有这样的一个困境尤其到了 Christmas 之后人们就开始感觉到处在一个矛盾当中第一方面又想
比较享受这种送礼相互之间送送小礼物表达自己善意或者说是慷慨的这种感觉同时呢
又好像对目前的这种追求奢华或者说是圣诞节完全商业化呢又感到不敢恭维所以我们其实就生活在这样的一个矛盾当中实际上不仅是在圣诞节期间了在我们整个的现代的生活当中其实都是处在这么一个矛盾当中的所以呢今天咱们就来聊聊
圣诞它真正的意义真正的精神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我也不知道但是纽约时报有两个 Brooks 蛮有名的一个叫 David Brooks 一个叫 Arthur C. Brooks 这两个尤其是 Arthur C. Brooks 他比较从事经济学方面的研究多一点所以我们也知道如果是经济学的话那肯定是和钱打交道了在圣诞节前夕他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这个文章的名字叫做 Abundance Without Attachment
非常恰当的翻译成中文就是要致富不要依附这个是很有意思的一个说法但是他这个有意思的说法呢其实把这个文章读下来一看呢差不多 50%不用讲了 50%叫做老生常谈这些东西被人说的太多了比如说金钱带不来快乐啊要是有钱的话要更多的把它投入到精力上不要把它投入到物质上等等这个大家都听过对吧但是呢
这个里面为什么觉得有必要由他的这一篇文章呢来引申开来原因就是他还有一些具体的事例
这个人呢 Arthur C. Brooks 他是个经济学家所以呢他比较喜欢研究就是物质精神以及各国的宗教这方面和经济之间的关系在今年的时候呢早先的时候他去了一趟印度他在印度遇到了一个所谓我们叫做 Swami 这个翻译成中文叫做灵性大师这种人呢灵性大师是干什么的这个 Swami
基本上他活着就是教导别人那你有什么资格教导我呀对不对你凭什么教导我你凭什么给自己冠上一个 Swami 这样的大师呢这么一个名字这是有道理就这种人呢他一定是经过相当长时间的磨练他有很多的人生的经历而且呢他一定是在人生的某一些领域有顿悟所以他讲出来的话有人跟随
有人跟随的话呢他就可以成为一个 Swami 所以 Arthur C. Brooks 在今年早先的时候就去临潮印度见到了这一位 Swami 那么见到了他以后他们两个人是第一次见面也是由中间人介绍的所以他自然的会想这是个印度人所以他的英文呢肯定是有口音的因为我们知道很多印度人都会讲英语闹不好可能不一定英语会讲的很多
结果两个人一见面这位大师一张嘴巴的吓了一跳休士顿口音美国南部口音再以了解原来人家这个心灵大师这个是印度教的他实际上是在美国长大的
实际上就算是个美国人因为他是一个印度移民的孩子就是在休斯顿长大然后在德克萨斯大学念的学位同时后来还得了一个 MBA 然后他父亲本身就是一个石化方面的工程师后来他自己也赚了一些钱赚了一些钱之后赚了很多钱赚了咱不知道是多少但是居然在他年纪轻轻的时候
居然自己放弃了自己的职业啊生活啊 26 岁的时候放弃了自己的生活这个工作职业回到印度去了回到印度去以后一头就扎在了这个印度教的一个就是就是寺庙寺庙里面去啊
能叫修道院吗不能不能叫天主教的对就到了他这个寺庙里头实际上是一所学校了他就在这个寺庙里头呢就开始就是学习这个印度教的一些真谛了然后经过六年的学习之后呢他放弃了自己所有的个人的财产
然后就变成了这么一个印度教的这么一个和尚就变成一个灵性大师了那么他在这个时候六年之后变成这个印度教的灵性大师他已经身无分文了
所有的拥有的财产是两件家袍然后一串念珠念佛的佛珠然后还有一个木碗木头碗就是出去花园的时候所需要的碗然后除此之外身无分文
而且根据他们这个印度教的规定像他这样的灵性大师就是教别人这个宗教教义的这些人是不允许接触钱的不允许接触钱是怕他们受到钱的玷污啊受到钱的诱惑啊我觉得不是我觉得是一种超越就是没有人逼着他不这样做也就是他等于是修行到了一定的程度这个钱已经没有意义了对吧他的这一生
一定是跟钱已经没有关系如果说他很想摸这个钱很想用钱只不过他的教规规定他不许
那他多难受啊对不对他一定是处在一种他当然也到了这个境界他到了这个境界所以一个人的悟性啊我觉得这个东西是真的说不清楚的这有的时候一个人他就是对比如说小提琴他就是有悟性某一些人他篮球他就是有悟性大家同样的是做这种训练他就是比你好这个有的时候我们叫做不服不行没办法这个人的悟性就很奇怪来自于他 26 岁的那一年
他就有一天啪的一下就不知道他看透了什么东西或者受了谁的影响 26 加 6 就是 32 他跑到一个寺庙里待了 6 年 32 岁出来他的生活就此全然的改变而且可以相信一直到他离开这个世界我说离开世界这个世界没有说他死的原因就是按照他们的教他可能轮回成别的了对吧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他将不会再跟金钱有任何关系所以
这么一个人呢他就变成了一个灵性大师在各处还来游说同时呢来宣讲他的对于人生的道理那么这个时候我们自然而然会想到如果有一天你有机会跟他坐下来好好聊一下的话要聊到钱这个问题的话如果你问他说一个人应该不应该比如说积累财富一个人应不应该致富
那么在他回答以前你假设的话你肯定会想说他的答案那是斩钉截铁的那就是万事皆空啊你千万别碰钱这个东西多邪恶啊钱这个东西多肮脏啊结果呢我们的这个 Arthur C. Brooks 到了印度以后新德里见到了这一位灵性大师以后呢两个人大概是略略的寒暄了一通以后他就开始问这个问题了说老师您好
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他应不应该积累财富一个人应不应该致富他期待着这位大师给他的回答是不应该或者是开始一通对于金钱的斥责结果人家大师一秒钟都没犹豫回答说绝对应该财富是好事这话一说 Arthur C. Brooks 接不下去了不知道下面该问什么了他马上就是说
为什么你这样认为呢人家大师回答了你到我们印度街上到处走走看看我们这个国家是一个穷困的国家财富使得几百万的人脱离了贫困凭什么让人家不追求财富你凭什么剥夺一个人致富的权利呢致富乃是一个人应该做的事情那我们这位 Arthur C. Brooks 就问他了那既然您这样认为的话您 26 岁的时候发了大财你为什么把你全部的财产都给放弃掉
你现在身无分文对此你怎样解释我觉得你不是会告诉我们说金钱这个东西是很邪恶吗结果人家那个大师呢就非常天真的笑了笑这个天真可能也是觉得这个问题问的有点天真他说钱没有任何的错误钱没有任何的问题问题是在于我们对它的依附
所以这个就是 Arthur C. Brooks 这篇文章叫 Abundance Without Attachment 就是要致富不要依附这句话实际上是来自于大师他主要是说的所谓的依附就是在钱你在富足的过程当中你在变得富有的过程当中你付钱
附加了太多的东西在这个上头那当然在这个里头呢他也提了一些具体的数字他就说实际上整个的世界人们大家在积累财富国家也在逐渐的变得每个国家都是这样都在努力的发展经济让老百姓呢过更好一点的日子所以呢他说很多人脱离了贫困在我们这一代人
就眼见着 80%的人口就脱离了贫困了然后再加上他说 Bill Gates 已经有一个非常算是一个比较乐观的预计就是到了 2035 年的时候在整个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是传统意义上的穷国了所谓传统意义的穷国就是没有一个国家的国民收入
让这个国家的国民吃不饱肚子了没有人应该饿着了除非是这个国家的管理不善了那稍待会我们再来看看想要过富足的生活但是又不过于的依附这个金钱应该怎么做今日话
欢迎继续收听有中讯和高宁为你主持的今日话题这段时间跟大家讲的是 Arthur Brooks 他是纽约时报的一个专栏的作家那么写的一篇文章叫做 Abundance Without Attachment 就是这个富足但是不要依附财富可以致富不要依附财富
那么他在这里头就讲到说这个要致富或者说是要这个富足啊人们过富足的生活这个是没有任何的问题没有任何的错误的谁都想过更好的生活他是说赚了钱以后富足了以后你看在印度也有好几亿的人都脱离了贫困吃上了饭了所以这是一个好事情
那什么事情不好呢什么问题问题出在哪了呢他说实际上出在这个 attachment 就是对钱的依附上所以呢
他在这里头就提到了一个说法 attachment 是什么东西怎么来解释它呢他说用西藏的一个藏语来解释这个是比较贴切的他说用藏语来直译 attachment 的意思就是叫做依附在金钱上面的一种欲望一种贪欲
这个呢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呢就是人们拼命的想要抓住一些或者说某些东西这个主要指的是身份啊地位啊或者说是物质方面的金钱啊这方面的东西第二呢是一旦拥有了又害怕失去这是两个两个部分啊
所以呢问题就出现在这了因为一旦有了这种欲望贪念依附在这个物质或者是金钱上面的话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嫉妒包括这个对名声对
名誉地位或者是工作金钱的这种执念放不下的这种贪欲这个都是由于对物质没有办法放开所造成的对因为我们有一个误解认为物质永恒这里面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故事叫做沙发和第二次蜜月的故事什么叫做物质永恒呢就是我们认为一个东西当我拥有了它以后所谓物质不灭比如说咱们就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手里拿的这支笔
它不会啪 等一下就没了吧除非我把它丢了除非我把它扔在火里烧了除非有一天这个笔被别人偷了就种种原因就否则的话只要我拿在手里头它不会消灭这支笔至少在我的有生之年于是沙发和第二次蜜月的这个故事呢就由此产生当你有一笔钱这笔钱呢足够可以买一个上千块钱的你一直想要得到的沙发
同时同样这笔钱你可以跟你的另外一半去再一次度第二次蜜月显然这指的是夫妻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多数的人会选择是买这个沙发呢还是把它花在度第二次蜜月上当然这里的先决条件就是如果你去度了这第二次蜜月沙发你肯定买不了不能两个都有那就不成立了对不对你要不就买这个沙发要不就是再度一次蜜月多数的人会选择哪一个
估计呢多数的人会选择去买那个沙发因为这里面就是我们对于物质的依附在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我今天买了这个沙发我放在这我永远可以在我的家里面放着至于那第二次蜜月咱以前不是有过吗对不对以后什么时候再说吧很多的时候这个以后什么时候可能是 30 年其实多数的时候就永远不会再发生了
那么说到 30 年我们再把这个沙发和第二次蜜月这个故事推迟 30 年就是把它的时间呢跨度到 30 年以后 30 年以后
假如你是当时 30 年以前你买了这个沙发没去度这个第二次蜜月那么 30 年以后你们这个两个人还都在在聊这个人生的时候有多大的可能你们会聊起 30 年前我们买的这个沙发当时带给我们多大的快乐 30 年前这个沙发的颜色怎么样 30 年前的这个沙发怎么怎么样他们会出现在你的对话当中
如果你没买这个沙发你去度了第二次蜜月 30 年以后你又有多大的可能性会去谈到 30 年以前还记得吗当时在罗马对当时在罗马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有一个小贩这小贩一开始假装不会讲英文后来突然你还记得吗当时在教堂里我们看到一个轮子上面镶了很多珠子你还记得当时有一块玻璃对不对如果你真的是去进行了这第二次的蜜月的话别说 30 年
整个的在过去的 30 年有无穷无尽的话题可以让你们讨论请问那只沙发能让你说多久啊家里买了个沙发对买了沙发咱们今天来来来坐下吃饭开始啊咱们今天聊这个沙发聊什么对所以这就叫做物质和精力这个故事最明显的就说明是是把这个金钱花在一个精力上面还是花在一个物质上面是物质永恒还是精力永恒您自己看着办
尤其这种物质和经历我们所说的经历就是人生的经历我觉得在
老美或者在西方人的眼里头他们比较注重这个东西所以在 Arthur Brooks 他自己也说了他自己的一个经历他就说他这个是从他儿子 Carlos 那儿学来的五年之前他小孩子只有九岁的时候曾经当时在也是在过圣诞节的时候他就跟他爸爸就提出一个要求他说今年的圣诞节我们可不可以不要去
你不要给我买任何的东西我只有一个想法我就是想要去和你一起去钓鱼去咱们去到某一个地方去咱们就父子两个人然后去钓几天鱼可不可以两天就我们两个人行不行他爸爸说行不买玩具不买任何新的东西咱就去钓鱼去
后来他们真的就去钓了鱼然后回来以后从那九岁开始每年他们都会去钓鱼然后你可以想象的出来如果父子俩人去钓鱼非常愉快的话他们一直会这么做下去然后等到三十年五十年之后父子俩人在聊天的时候有多少人
这种快乐的回忆哪年我们在哪去哪个国家或者哪个地方去钓的什么鱼那条最大的鱼是我这一生当中钓到的这里头可谈的话可得到的享受和快乐那比送给他一个什么任何一个玩具都带来的快乐要大得多对 那么再回到印度在印度刚才讲过 Brooks 遇到了这一位灵性大师最后当于谈了一天以后准备告辞了
他跟这个灵性大师说他说当然了你也知道我是纽约时报的一个专栏的作家我回去以后呢会把我们这个经历写出来你知道纽约时报有多少读者吗所以当我把这个经历写出来以后当我把你的名字公布于世以后呢你知道你就会变得一个非常有名的人了可能很多人会慕名而来啊会找你啊对不对
他这是一个陷阱他问这个问题是想说当人家大师听到说自己将会成有名的时候当大师知道会有更多的追溯的时候大师可能脸上会浮现出一种得意的微笑他期待着这是一个小小的陷阱结果人家大师很淡然的回答了一句说你觉得咱们今天这汤怎么样不是太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