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週末重溫 - 大學錄取程序主觀(2013)

週末重溫 - 大學錄取程序主觀(2013)

2025/3/29
logo of podcast AM1300 今日話題 Today's Topic

AM1300 今日話題 Today's Topic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主持人
专注于电动车和能源领域的播客主持人和内容创作者。
Topics
我从Ruth Starkman教授的文章中了解到,美国大学,特别是像伯克利这样的名校,新生录取过程存在严重的主观性和矛盾。第一轮筛选过程充满了疑虑,很多因素是人为的、主观的,而非科学的。筛选人的决定经常被更高层推翻,这使得筛选人对自身能力产生怀疑,甚至感到无奈。 伯克利的录取分数采用1到5分制,1分最有可能被录取,4、5分基本无缘。然而,实际录取结果却与分数并不完全匹配。例如,一位GPA 3.95,SAT 2300分的印度裔学生,各项指标都非常优秀,却只得到2分;而一位GPA 3.4,SAT不到1800分的墨西哥裔学生,却得到2.5分。这体现了录取标准中存在的矛盾和不确定性。 这种矛盾与平权法案有关。虽然加州的平权法案已经废除,但大学仍然会照顾少数族裔,例如西语裔、黑人等。为了照顾所谓的“大环境”,大学录取的学生起点和层次可能差异巨大,这会影响教学质量。 此外,录取过程中还存在对亚裔学生的歧视。为了维护种族平衡,录取标准可能对某些族裔更有利。一些主观标准,例如领导才能、课外活动等,被用来弥补学生的不足,但这本身也存在问题。例如,花费巨资去非洲或拉丁美洲做志愿者服务,反而不被考虑。 总而言之,大学录取过程存在诸多主观因素,这导致了录取结果的不公平性和不确定性。Starkman教授最终因无法忍受这种主观性和矛盾而辞去了他的职务。

Deep Dive

Chapters
本文探讨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本科录取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主观性。通过一位教授的亲身经历,揭示了第一轮筛选的标准并非完全客观,录取结果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优秀学生可能被低分,而成绩一般的学生却可能获得较高的分数。
  • 伯克利分校录取程序第一轮筛选的主观性
  • 评分标准的矛盾性
  • 优秀学生可能被低分
  • 成绩一般的学生可能获得较高的分数

Shownotes Transcript

2013-09-20 的一集節目重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