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本期节目探讨了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第二性》及其对第二波女权主义的影响。节目首先指出,由于女权主义是一个普遍存在的话题,每个人都有自己对女权主义的看法,这使得讨论女权主义的哲学基础变得困难。节目主持人呼吁听众暂时放下对女权主义的既有观点,以开放的心态来探讨这一话题。节目介绍了现代女权主义的历史,通常被划分为几个阶段或“浪潮”,其中第二波女权主义尤为重要。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第二性》对第二波女权主义产生了不可否认的影响,她的思想在当时就产生了文化影响。女权主义并非单一学说,而是包含许多不同的思想流派,但都基于一个共同点:历史上女性没有享有与男性相同的权利和机会。关于为什么女性在历史上没有享有与男性相同的权利和机会,存在多种理论,其中一些人认为这并非蓄意行为,而另一些人则认为是某些群体蓄意为之。波伏娃认为,对女性的压迫是男性为了垄断经济和个人权力而故意为之的,但这并非全部原因。为了理解波伏娃的观点,需要了解主体-客体二分法这一哲学概念。将人客体化意味着剥夺他们的主体性,使他们成为被动的客体。历史上,奴役者总是系统地剥夺被奴役者的主体性,将他们客体化。将人客体化的七种方式包括工具化、否认自主性、惰性、可替代性、缺乏边界完整性、所有权和否认主体性。在波伏娃的伦理学中,自由是人们应该始终追求的目标,而获得自由并非被动过程,需要行动和革命。波伏娃将人的行为分为超越和卓越两种类型,分别体现了主体和客体两种状态。超越指的是追求自由、受教育和理解自由,而卓越则相反,指的是停滞、被动、顺从等。波伏娃认为,我们通常认为的女性特质是社会建构,是为了确保女性保持被奴役状态而人为创造的。波伏娃认为女性是两种历史的产物:一种是社会历史,另一种是个人历史。波伏娃认为女性气质是社会建构,而非与生俱来的本质。波伏娃认为,男性创造女性气质标准的根本原因在于很久以前,社会经济繁荣程度与体力强弱直接相关。波伏娃认为男性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害怕自己变成他们为女性设计的模样:被动、顺从的奴隶。关于女性特质是社会建构还是天生的问题,存在性别本质主义的争论。关于性别本质主义,存在差异主义女权主义者和平等主义女权主义者两种观点。波伏娃属于平等主义女权主义者,认为虽然存在生物学差异,但这并不能解释文化对男女行为的巨大差异。波伏娃作为存在主义者,认为存在先于本质,不存在预先确定的性格特征或本质属性。将“人性”简单地等同于男性特质是不全面的,因为女性也是人性的一部分。波伏娃的思想至今仍具有影响力,但现代女权主义面临着新的挑战,即如何量化性别歧视。现代社会中的性别歧视更加隐蔽和难以量化。现代女权主义面临的困境在于如何可靠地量化性别歧视,因为这通常依赖于推断他人的动机。
Deep D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