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收听 Bubble Wrap 泡泡纸,我是蓝我是嘉宜,我们是在伦敦和洛杉矶学习生活工作的艺术策展人在这档节目中,我们分享艺术与生活中被泡泡纸保护的珍贵时刻和带给我们捏爆泡泡纸一样感觉的解压瞬间
那么我们今天在录制这期节目的时候已经是 12 月 31 号了那我们就先在这里祝大家新年快乐新年快乐
那这期我们也是就是因为是新年嘛然后也是一个就是总结然后看看明年会发生什么的好时候所以我们今年首先要跟大家 update 一下就听了上期的朋友也应该知道我跟蓝这个冬天
就 12 月都在国内然后去了一些地方看了一些展览先跟大家 update 一下看到的东西然后我们也会总结一下 2024 年我们看到了哪些很喜欢的展览包括 2025 年我们有什么期待的艺术目的地对上一期我们录播客的时候我人是刚好到了青岛然后过了两周现在已经回到伦敦了嘉宜还在武汉
然后上一期的时候我就提到在青岛的时候特别想去其实开了也是三年的一个美术馆我觉得还是算新的美术馆就是西海美术馆 TAG 然后我第一次知道这个美术馆是因为 Antony Gormley
在这个美术馆之前做了一个大型的个展然后有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就是我应该是在二三年的时候听了一场 Royal Academy of Art
伦敦的这个 RA 举办的一场 Anthony Gormley 的演讲然后所以就是见到了他的本人我之前也应该分享过这个故事在演讲结束之后我跟我的朋友去到了大厅就发现很多人在跟 Gormley 合影
然后摄孔的我其实是不敢上去跟他合影的但是多亏了我们其中的一个朋友跟 Gormley 合了一张影然后他本人也非常的亲切我们就提到说他在青岛的这个个展然后呢他就说欢迎我们去看他的展然后我们都是他的 future Chinese curator 对就超级亲切然后没想到这次就真的去到了这个美术馆
就虽然 Gormley 的站已经结束了但是他现在的这个站也让我体会到了艺术环境在国内开始有这个发展的这么一个感受吧说到 Anthony Gormley 我觉得我就可以讲我在这次回北京去七五八看展的时候正好看到了他在长青画廊的各展七夕之所也是我们之前讲的
Antony Gormley 那期主要讲过的那个展览然后这次是把就所有系列的作品都搬到了北京然后在长青画廊在 798 的这个三层空间里面然后做了一个大型的展示还是蛮推荐大家如果有机会在北京的话可以去看一看因为它的展期一直会到 2025 年的 4 月份
然后如果你想了解关于这个展览或者关于 Anthony Gormley 更多的内容的话你可以去回听我们那一期讲他的博客是的
然后回到这个西海美术馆它是创立于 2019 年的地理位置在青岛的西海岸新区我是才知道原来以前的黄岛从 2014 年就开始变成了这个新区因为就是我的外公跟外婆是一直住在黄岛的所以我小的时候会经常去黄岛玩但是就没有对上我一直以为这两个地方是不同的两个地方
然后这次回去真的发现城市发展的很快也很惊喜的就是知道这个建筑是让 Nuel 就是 John Naval 设计的他的几个大家可能会比较熟悉或者知道的建筑是悉尼的 One Central Park 这个可能学建筑的伙伴比较知道然后还有一个就是迪拜的罗浮宫分馆也是一个我一直特别想去的地方
它的那个建筑的话就是有一个让光透进来的一个大穹顶然后在里面的话又有流水又有平台就是一个非常有光影感觉的一个建筑然后还有的话就是卡塔尔的国家博物馆就它是一个世界知名的这么一个建筑设计师了所以我这次去也就是体会到了它的建筑设计所以就还蛮好的
然后整个这个西海美术馆它的占地面积其实非常大有 12 个相互联通的展厅他给我一个我以为我看完了但是又看到一个牌子上面写 Exhibition Continues
真的非常大我去这个美术馆的时候它展出的展览是艺术家隋建国的一个 50 年大型回顾展《魁部与徘徊》然后这个展览的展期是到 2025 年的 2 月 28 日的所以如果有在青岛或者说计划去青岛旅行的伙伴可以去
看一下然后这个展览的规模很大因为他做了一个对这位艺术家 1974 年一直到 2024 年的作品的一个回顾这样子然后所以说他整个策展规划也是有按照这种文献的整理和一个时间线上的脉络去
展开的值得一提的就是这个美术馆很关注在地性所以他之前的几个展览做的也有是跟海洋生态有关的就是因为他所在的这个地方也是一个沿海的这一次的话这个隋建国的展览也是因为他是一位青岛籍的艺术家他的 practice 大多是雕塑然后后面又发展到多媒介然后我也看到了几件
蛮喜欢的作品想跟大家分享的其中一件最喜欢的作品是一个多屏幕的装置叫大提速它在展厅里面搭建了一个半圆形的假墙然后把这个空间给围起来了横着这样子排列了很多个同等大小的屏幕然后播放的是一个即时拍摄的静态的场景
我一开始是被他的这个视觉吸引的然后后面我就是会在这个展厅里面听到列车驶过的声音一个屏幕里面会有一个列车驶过然后呢这辆列车又会出现在下一个屏幕里面就可能不是同一辆但是它的时间是有这个连贯性的
然后再了解了一下之后它其实就是通过这样的即时拍摄呈现了一个列车实际运行的速度
去预示中国飞速发展的这个大背景所以它是分开拍摄然后把它放在同一个装置里让它感觉像是一个列车从一个屏幕开到下一个屏幕的感觉吗可能是分散的会出现这个列车但是这个声音会给你有一种你身临其境然后耳边会听到列车飞驰的感觉
然后你站在不同的屏幕面前就感受到的是不一样的就比如说你站在一幅全部都是油菜花的那个屏幕面前然后耳边响起的是另外一个屏幕里列车飞驰过的声音对我觉得就很能让我想到虽然就是小的时候我感觉我可能就我们出生的时候这个中国飞速发展的大背景已经过去了
但是有的时候偶尔回到可能乡下的老家里面还是能感受到这种田野生活跟城市发展的一个小割裂吧或者说它就变成了一个背景的白噪音这样子进入了人们的生活这个展览它的这个建筑的空间蛮有意思的就是 John O'Fallon 他给我的建筑
建筑设计语言其实还是蛮冷冽的那种工业材料因为会有不锈钢板啊这种嗯
比较冷灰色的质地的其实会给我有一点商业写字楼的感觉不过它也给就是作品的呈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跳高因为它其中有一个展厅是我觉得是有三层楼左右高的跳高可能不止可能有四五层楼然后呢它中间悬挂了一个高达 12 米的立方体的支架结构
所以走进这个展厅的时候给我的那种视觉震撼和空间感还是蛮强的我就在想象这个作品的样子这件作品叫云山是他 2024 年创作的然后刚好这个展厅它四周的玻璃全部都是一个落地的玻璃墙的感觉所以可以看到四边的海景
然后刚好这个雕塑也跟这个海景做了一个呼应然后呢这个 12 米的这个立方体支架结构里面是 50 件冷灰色的雕塑这样被聚拢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立方块的感觉但是你能感受到它这个立方块
虽然是一个被禁锢住的框架但是里面的东西像是要涌出来一样因为它的雕塑是很有流动感的是都是蜿蜒的又有点像就是正在被做的那种脚手架加建筑那种感觉对这个作品的话你细看就会发现它的表面是布满了艺术家的掌纹的
它是放到那么大的吗它是用一个 AI 的技术把它的掌纹放到了那么大之后再去 render 的这件雕塑我还蛮喜欢就是这种把身体的一部分的痕迹留在雕塑上的感觉因为我记得我们上一期的时候又聊过那个艺术家他是留了他的牙齿的痕迹嗯
然后隋建国他之前也有过一系列的比较有趣的实践就是他的盲人肖像系列就是他蒙上眼睛会去捏制一些小型的泥团然后就蒙上眼睛做雕塑的感觉然后这个 practice 持续了一年之久是因为他想要解放
他的视觉就完全的可能基于他的感受和他跟这个泥土之间产生的这样的连接可能有一种当一个艺术家习惯了他的眼睛或者说他习惯了去在前期的时候构思好一个形态然后呢再用眼睛和手
的这种连通的动作把它给呈现出来的这个过程它去打破了这样的一个过程然后呢去真正的就回归到那种纯纯的可能无意识的跟泥团产生连接跟互动这样子就是非常 organic 非常有机的这么一个艺术创作的方式对然后这个展览真的嗯
非常大然后呢其实它还有个听我很喜欢就是上到了高层之后其实我也不知道我到底上了多少节台阶就是因为像迷宫一样这个展厅
然后我就记得我上了很多个台阶之后走到了一个很长很长的长廊然后那个长廊它的左边是细长条的不同形长方形形状的开出去的窗户玻璃窗然后我当时去的时候刚好是日落所以真的非常的美这个好好看我以为是一个一个作品一个一个那个
装置它中间这个是隋建国的装置然后但是它的窗户刚好它的侧边是可以反光的那种不塑钢材质所以就能把窗外的景色给映到上面所以整个就有还是蜃楼的感觉
然后隋建国的他的这个雕塑也很像中国园林里面的那种假山石当时这个厅他们的展览设计也有中国就是传统园林中那种一步幻景的概念所以当时我走在这个里面的时候就觉得哇就很梦幻就感觉自己走入了一个不断变化的园林的景象当中好想去被你这样印象我好想去这个美术馆
真的好美啊这个有点像那个 San Diego 那个博物馆美术馆里也有一个这样的窗户它是一个大落地玻璃窗但它只有一块方形的跟别的颜色不一样就边上都是茶色玻璃然后那一小块是 clear 的玻璃然后就能看到 San Diego 的海啊我知道那个美术馆我也特别想去我当时去的时候因为刚好日落我就发现山东的日落真美哈哈
它的太阳跟我在伦敦看到的都不一样它的太阳是不要眼的红日这感觉是冷的地方才会有这样的日落是不是就是但是真的非常冷就感觉它的那个光是被
包裹在太阳里而不是反射出的那种强烈的反光然后太阳就会呈现出一种像平面的一个圆的剪出来的贴在了天空上的感觉对它也没有什么晕开的那种晚霞这个光很均匀然后我在山头的时候就看了四五天这样的日落太幸福了太幸福了推荐给要去青岛的小伙伴
那接下来佳怡你在北京看到了什么样的展览呢这次在北京其实还没有完因为我这两天在武汉然后回北京到回美国之前还会有大概一周的时间还要再去看一些展览不过之前在北京看到了去了一趟 UCAA 看到了他现在正在展的比利时艺术家图伊曼斯的大展
一开始我在看这个展览之前有在听一个播客是画廊 David Zurner 他们出的一个播客叫 Dialogues 然后里面就会出有很多很多关于他们自己代理的艺术家的艺术故事然后包括一些艺术评论这些然后在这个图伊曼斯的大展开幕之前或者刚刚开幕的时候他们出了一期就是请图伊曼斯来讲他自己的作品
然后我在听的时候还觉得蛮期待的因为尽管他的作品相对来讲是比较抽象的但是他关注很多就是绘画的就是所谓这个绘画性和更直接的媒介比如说摄影电影网络的相关
相同和不同然后怎么反映历史事件和创伤对人的精神和整个社会精神的影响因为它也是生长在相当于二战后的欧洲社会然后
但是
就是我在实际上去看了这个展览之后其实就是并不喜欢这个展览的策展的 practice 因为这个展览有大量的作品可能展了就是数十件图伊曼斯的绘画作品然后一直从 198 几年七几年八几年一直展览到就是 2019
就是到现在为止它不同时期的作品但是我是觉得就是作为 UCCA 这种就是在国内还算比较首屈一指的这种当代艺术的美术馆它其实
我对他的期待是他应该可以在呈现一个艺术家如此大规模的展览的时候给观众多一些 context 就是介绍这个艺术家包括比如说无论是从时间顺序还是从主题的方式上就是有一些给观众提供一些能够去理解这些作品理解这个艺术家的行为的一些抓手这些
大多数情况下是通过比如说你展览的布置方式和你的文字包括你有没有一些就简单的引导的方式来去做这个铺垫的但是在这个展览里面其实通通都是没有看到的
就是它占了 UCCA 最大的一个展厅然后这个展厅里面它也用临时展墙把它隔除了除了周围四个墙上的作品之外有大概三到四个小的空间就是把它在中间分隔开来可以走进去看的但是
就是我在我走进那个空间的时候我会在想就是为什么他会把这些作品放在一个相对比较封闭的空间里面他是不是就说比如这十件作品是一个系列还是说这十件作品代表了在不同时期对某一种问题的探讨或者是什么的但是实际上
嗯,这个展览除了一进门的地方有一个讲他整个展览的一个 statement 之外,在展览空间里是没有任何的其他的解释性的文字的,就他什么也没有告诉你,然后在他的展览手册上也只有就是对单个画作,比如说这个画,这个作品是他在哪个时期画的什么东西,让他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然后是种分析,
相对来讲比较碎片化的解释对话的解释就会让你感觉到看完整个展览你也很难把它完全的串起来不像一个艺术家的一个个人的大展反而更像是就是我觉得他的策展的思路和策展的方式很像一个呃
画廊展或者是更像一个偏小型机构的展览因为像在画廊里面这个画的目的一个是为了卖出一个是为了比如说增加它的曝光量然后他去单独解释他一件作品孤立的去解释反而可能更能够吸引藏家去收藏这一幅作品但是我觉得作为一个美术馆来说你的工作更多的是去把这个艺术家和他的作品放到更
更大的一个 context 里面去解释但是这一点其实我感觉 UCA 这个展览就做的还蛮差的然后就是它的教育性的方面其实没有给大众了解这个艺术家的渠道
是而且另外一方面就是从硬件的角度上来说就是我走进那个展厅其实前几幅画我就发现了后来我意识到有很多观众都发现了这个问题这次的画的保存的质量好像出了一点点的问题就是可能有四分之三的画都有画一个脚贴不到墙上的情况就是它的画框都有一点歪哦
对然后我也有仔细观察的话因为图伊曼斯的话在比较早期的时候他是用很薄的画框去撑他的画布的所以可能在过了比较久的时间加上运输的之后他的画框是比较容易出现这种弯折的情况的但是我感觉作为一个美术馆的展览就是你要么就是你去
跟画廊一起来联系好修复这件事情我觉得要么就是在它是一个如此明显的问题的情况下我觉得你有必要去做一些解释就是不管说因为很显然他到后期就是他已经是一个 David Zirner 代理的艺术家然后他也有他的非常固定的这种收入藏家名声之后他的画框
它所有的每一材的质量也会变得越来越好但是在早期这些作品的时候它为什么就是我觉得你可以给观众讲说它为什么会选择这种比较薄的材料为什么会选择这种相对来讲可能保存起来会有一点问题这种材料去做这个作品
我觉得就是这些解释其实可能是因为他们觉得就是在从美术馆的角度上来讲不好看然后可能也不会有很多的观众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没有去做这个解释但是我是感觉就是稍微有一些美术馆经验的人看到这些话都会觉得他是有问题的所以就是与其去
就是试图掩盖这件事还不如就是你把它大大方方的讲出来但是整体的观感看下来我就觉得
展览首先它的 context 不太够然后然后另外一点就是我觉得很可惜的一点是其实图伊曼斯是一个反思性非常强批判性非常非常强的艺术家但是这个展览完全没有体现出来它的批判性和反思性至少从策展的角度上没有能够让观众直接看到这一点嗯
我觉得就是一部分肯定也是因为你需要把这个展览做的和这个在 UCA 在北京展览的这个大环境能够相互融合但是另外一方面我觉得就是当你在展一个艺术家的作品但是你不给他提供 context 的时候很多时候就会让他落回到我们更熟悉的就是非批判性的比如说网络舆论的环境里因为图伊曼斯很多的作品是非常呃
非常聚焦的那种就比如说我会在 Shownos 里给大家贴图就是有他从一些医学书上面画下来的这种病例的图片就比如说人的身体躯干长什么样子他会是什么病然后比如他的脚腕子长什么样子他会是什么病然后他把这个画下来之后他可能会想表达的是说这个当一个活生生的人他
被拍摄下来的照片变成了一个病例的时候他人的人作为人的这个主体性就仿佛被削弱了而更多的是被作为一个物品被展示和被观察
然后另外比如说他在看中国包括他在看很多比如说这种商品文化然后包括迪斯尼这些东西这些元素就反复的出现在他的画里但是当你不给大家提供这个 context 的时候
然后你用一个 2025 年的 2024 年的视角去看比如说 20 世纪或者是 21 世纪初的画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一个断层我觉得就是说你看到这幅画比如说它是一个嗯
迪斯尼的形象然后我觉得大多数人很快会想到比如说就是我们现在在不管是 Instagram 上也好还是国内的社交媒体上也好我们习惯用的拍照的角度然后习惯比如说拍一个什么好看的东西发上去就好像把他的作品扁平化到了就是他只是一个被观察的对象但实际上他画背后的更复杂的东西是嗯
首先没有被讲出来其实在他被扁平的讲了一遍之后我觉得就会让他更难以在未来再在中国的观众心里去扭转这个印象吧因为他的作品其实大多也是灵感取自于一些网络的图像和社交媒体的图像但是又同时他的这个视角和笔触
是富有隐喻的所以他的很多作品里面就带有很多的就会有很多象征物或者说是有很多这种隐喻的意义是可以挖掘的但是如果是以这样的策展呈现的话会
把他的这个作品的初衷又转换回了他取材质的社交媒体就是还是像是纯视觉上给观众带来的体验
然后这个是在北京看的一个大的展览然后这次回去我还会去一趟红砖美术馆然后去一趟 X 美术馆然后前两天我跟家里人去了一趟泰国然后在曼谷去看了今年的曼谷少年展的其中一个展馆
我感觉这个也是很有意思的一个体验因为我之前在泰国的时候也去看了一些泰国的当代艺术但是实际上没有看到很多很有意思的作品但是这次曼谷双天转给我的感觉就是它比我上一次在泰国看到的博物馆的展览的质量还是要高一些的然后它的主题今年叫 Nature Gaia
就是相当于是一个跟地球跟环境然后包括跟这个 Gaia 是地球女神嘛所以她就是和这种地母神的形象然后再加上就是环境保护女性主义这些主题相当于整体的交织起来的然后
就是具体的作品我感觉没有什么就是我一下子就会说这个是我今年看过的最好的作品因为相对来讲他的作品的选择跟比如说在美国的或者是在欧洲的这种商店展比起来
观念上还是会相对的老一些但是我感觉我这次非常明显的感觉是在曼谷的这个双年展有很多很多的东南亚艺术家和大洋洲艺术家的作品我觉得就是我们很多时候今年看很多双年展包括看很多的大型展览都会提到 Global South
然后都会提到就是如何去平衡 Global South 的艺术在就是更广阔的舞台上能够被展示的这个空间 Global South 就是就是
地球南半球相当于是南半球但其实也包括一些发展中地区比如说东南亚然后比如说南美洲的但是北半球的南美洲这些国家但是我就觉得很多时候这些艺术家出现在国际的大舞台上的时候是被作为就是 tokenism 的一部分就是说我有一个 global south 的艺术家就代表我这个展览是有
就是包容性的但是在这里其实他更多的是从泰国然后东南亚包括和这些国家相近的地方去选择艺术家然后他选择艺术家也是和本地文化和当地的这种生态更相符的然后包括也是一些可能还没有机会去到
比如说欧洲的双年展或者美国双年展去展示的艺术家但是反而更反映了原生态的 Global South 的艺术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我觉得
我就感觉这个专业展还有意思的一点是他把非常老的一些艺术品甚至我们可以称它为是 artifacts 的作品就比如说在东南亚文化里面有就是男性女性的生殖器崇拜一直在他的石雕里面就千百年来都被呈现出来然后他把这些比如说可能是在
古代废墟里面出来的这些考古文物和非常有意思的一个展厅是他把这些考古文物和 Louis Prat 双头的那个吊起来的那个雕塑放在一起然后包括他有很多是展现了生态方面比如说
就是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的原住民女性她们通过她们的表演通过她们的行为去就是
就是展示他们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里面然后他们有什么东西是他们所珍视的然后让我觉得这次在曼谷因为我只待了一天所以只够看一个展馆但是如果大家有机会去到曼谷的话它其实在曼谷大大小小的艺术机构里面它都会有这个双剪展不同单元的呈现我觉得还是挺值得去看一看的会看到很多你可能在别的地方不太会看到的艺术家
是的,而且其实对我来说 Global South 这个话题全球南方也是我最近在持续关注的一个点是因为首先它也是威尼斯双年展的一个大的主题和方向然后因为可能这个话题的出现也让我越来越多的意识到文化霸权的存在
全球南方它这个概念其实并没有一个具体的对于南方的一个划分它更多的也包括了被文化霸权的这样的地区比如说威尼斯双天展它这一次有一个馆是埃塞尔比亚馆
他是第一次在文尼斯双天展有自己的馆然后呈现的个展是 Tasfei Ugesa 的个展然后这位艺术家他的很多艺术创作也是根植于自己土地然后去探索人性然后我就会发现其实很多陈秋南方的国家地区的艺术家其实是非常的根植于自己的土地的
但是你看就是埃塞尔比亚它作为一个非洲唯一一个没有被殖民过的国家它自己是有非常浓厚的文化背景的但是它这么多年以来都没有在维尼斯双天展运有过自己的馆自己的国家馆所以其实它的根本问题可能不在于地理位置性或者说
这么一个被殖民的历史而是更多的是一个我们一直都没有看到的这种文化霸权就西方文化霸权的存在所以我感觉现在包括很多之前讲到的这个去殖民化演变到现在的 Global South 也是因为我们开始慢慢深入问题的本质然后去探究这些我们一直看不到的问题
我还挺想去研究一下就是 Global South 在就是 Global South 的问题在就是亚洲东南亚这个这个文化背景下在艺术界是怎么怎么被认识或者是怎么被正在被理解的因为我感觉很多的东南亚艺术就是我感觉
所谓的我们把它广泛地称为 Global South 的这些国家的艺术作品在很刻板印象的印象里面不管是古代还是当代它都会回到一种更原始的更 primitive 的形象里面去但是实际上我感觉去深挖去更深的了解的话其实每个国家
或者是每个地区它都还是有它自己的一套新的艺术语言体系这还是挺有意思的我自己的感觉就是很多东方的艺术家或者说是 Global South 他们是非常就是跟自己的土地有着非常深的连接其实回看西方艺术史我觉得西方艺术史给我有一种远离自己土地的感觉嗯
我觉得可能跟自己土地的连接也是就是为什么 Global South 最近才被提起来的一个话题就是它要以一个地方性的这么样的一个可能体系去对抗一个可能西方的这种全球化的这种进程不过我个人还是非常喜欢那一些根植于自己土地的
艺术可能因为我本身是一个东方的人对我觉得咱们两个都是这样对然后我这次去成都也看了一个美术馆然后我特别喜欢然后它也是非常的有对于它所处的地方跟周围自然环境的交流非常深厚连接的这么一个美术馆
就是芝美术馆然后我之前知道这个美术馆就是因为它的建筑非常美是魏延武设计的不过它离成都是有点距离的可能车程会有一个多小时吧我这次去成都我发现我真的太爱成都了就是一整个爱住最后好喜欢成都人然后他们的司机就特别会聊天
然后那个很幽默然后我也很喜欢成都口音然后吃的也很好吃所有的人都非常热情我就一整个有一种白人要变异的感觉哈哈哈哈
你之前去过成都我之前去过但是是高中和学校去的我还蛮想自己再去一次的上次就是纯纯一个一个感性城这个美术馆你也可以去可能当天来回吧然后它是坐落在成都西南约 40 公里外的老军山脚下
然后为什么叫老君山呢其实是因为这个地方有个历史就是据传周朝的时期老子周游列国最后是归隐到了这个地方
所以才会有我们说的老君山然后山上的道观也被称为老子庙整个周边的这个环境就给我一种归隐于山的感觉然后包括魏延武对这个美术馆的设计也是考虑到了很多跟自然的融合他采用了很多流水跟瓦片的元素
然后我放在这个收纳室里的照片大家就可以看到它美术馆的外观就很像是用瓦片编织出来的它很像那些就是浮在半空中的因为从我这里看这个照片就是看不到它瓦片和瓦片中间的连接对 它用的非常细的
铁丝线应该是或者是别的媒材然后做了很多这样子的帘幕然后整个美术馆的空间就是非常有流动性并且有很多平台都是覆盖了水然后我这次去的时候恰巧缝上了阴雨天然后又是雾蒙蒙的
就整个像踏入了影山仙境的感觉对然后我当时就觉得就是雨天的时候去这个地方真的绝佳是因为你可以听到就是那个雨滴落在瓦片上的声音然后并且它很多水的那个平台就会泛起阵阵的涟漪然后我就走到二层的时候有一个观景台和一个全玻璃的茶室
然后我就低头就瞥见了脚边的一行字然后我就整个被就是被击中了就是那行字写着在雨天世界跟建筑之间的边界融化了然后我就第一次有一种建筑
跟自然融为一体的很真切的感觉是真的太美了这两个美术馆你今天推荐的我都好想去然后其实 John Neville 他设计这个美术馆的初衷也是想要跟就是西海这边的海岸线做一个呼应然后我当时读到了一篇 wallpaper 卷宗的报道
然后它里面就用了一个建筑的概念我非常的喜欢叫做亲吻 kissing 是
希尔维亚拉文在亲吻建筑 kissing architecture 中将亲吻作为一种建筑与其他事物的关联做出的多重的阐述然后他就是用这个亲吻的这个行为或者这个动作来作为一个比喻亲吻的这个动作是有吸力和滑动
它不是定界和边界去产生这个新的定义然后并且是亲吻发生的这个行为是两个相似但是不完全相同的界面的结合所以我就觉得把建筑跟自然或者建筑跟外部世界描绘成一个
轻稳的这样子的关系是很巧妙的然后我就觉得还挺贴切的然后我觉得都很适用于这两个美术馆的建筑是的然后这一次芝美术馆我看到两个展览分别是群展深耕地景一观跟艺术家韩梦云的个展那流动的必将永存
然后这两个展览其实都讨论我们的根和文明的本源与流动性我们怎么在就是全球性文化交融的当下以一个泛亚洲的视野就 Pan-Asianism 去创作新一轮的这种艺术的生命力和属于我们的这种独特的样貌我是在伦敦知道的艺术家韩梦云然后
他是之前在美国的 Bart College 学习了绘画的时候受到的这个西方绘画的教育然后他早期的时候也是专注在用抽象的绘画语言
对东方的审美进行再现然后当时也就是他那个时候意识到了自己对于自己来自的地方的这个东方有着非常强的想要去多了解他的冲动然后他后面也是学习了梵文
和佛教去临摹那些西域的壁画呀和佛教的造像他的作品宏大的一个世界观探索就是东方的我们这些文化的本源都是共通的然后它都是流动的
包括它整个视觉的语言也是融合了很多波斯跟伊斯兰教的一些手抄本然后它这一次的展览也是有一个文献桌里面展现了它这些年一直都收集的这个印度的木刻印章然后呢就是这些花纹也变成了某种意义上的这个视觉语言去体现这种文化的交融
整个展览它跟这个建筑的瓦片也是相呼应的然后它在这个美术馆的最上一层走到这个展厅之前会有一个长长的走廊然后左边的这个白墙上是连续地摆放着
它这些年收起来的木刻印章然后右边就对应着这个建筑的瓦片然后我就觉得有一种拾起历史的碎片走向现在我们所处的地方然后回看自己的本源的这种感觉
他这次的展览他的中间的一个主体就是镜亭的一个装置拱门形态的镜子组成的这个作品的一个 reference 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 12 世纪的时候波斯诗人纳扎米·甘哲维他在五部诗中讲述了一个故事叫《二话诗禁忌》这个故事中呢
东征的亚历山大大帝要召见一名罗马画师和一个中国画师竞技画材在竞技的过程中罗马画师就完成了一幅栩栩如生的巨作
然后最后他们是要揭幕嘛就自己做了什么然后呢中国画师他揭开了那个幕布之后发现他打磨了一面透亮的镜子反射了包括罗马画师画的巨作和其他周边的万物
这个故事它的有趣之处或者说它很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它融合了各个地方希腊罗马中国波斯的多元的这种古文明元素并且它也以一种很巧妙的方式去让大家了解就是文化交流和文化的变迁都是一个流动的过程嗯
韩梦云这位艺术家他的静停反射也是一个这样巧妙的形式反射他的画作也是让这个古老的故事重生的这么一个感觉他的画你可以看到有很多像是建筑的砖块一样的形态那个是用木刻印章这样子一个个印上去的
想去这个展览到什么时候呀是到 2025 年的 6 月 8 日所以就还有蛮多时间的大家如果去成都的话可以安排一天去这个美术馆看看展览
还蛮推荐的旁边也可以爬山那么以上呢就是我跟嘉宜这次在国内看到的一些展览然后也希望能给大家带到一个这个新的一年的艺术规划或者说艺术旅行的一些灵感吧然后我们接下来的环节就是年度最佳展览评选
评选的标准就是自己喜欢对评选标准就是自己喜欢然后我其实这一次就是本来还想做一个我一年看了多少个展览的统计的但是相册里的十万张照片实在是让我无从下手所以就是从我的笑红书分享里面选了两个我自己非常喜欢的展览然后也想听听嘉宜
你最喜欢的几个展览是什么呢对我也是刚刚在脑子里回忆了一下然后我就在想今年就是看完了让我觉得我觉得今年就是我选喜欢的展览的标准是让我看完了觉得不是那么的
行火的展览就不是那么的标准就不是就是能带给你的一些新的想法或者说是没有见过的对或者是那种很原始的触动的那种感觉的展览我这边写了有三个
其中有一个是我们之前已经反复提到过的在旧金山 SF MoMA 的 The Visitors 它其实就是一件作品就是一个大装置但是还是很推荐大家去感受一下它是一个酒瓶
然后多声道的一个视频加音频的这么一个装置表演第二个展览是叫 They're in Green California 然后这个展览所在的这个空间也是我之前有推荐过的在 LA 的 Human Resources 这个展览是今年的 3 月底 3 月 29 号到 4 月 19 号时间很短的一个展览洛杉矶第一个当时是正好美国非常多
游行抗议关于支持巴勒斯坦的这些活动的时候但是因为艺术行业其实还是一个对于钱包括对于不同的家族尤其是比如说犹太家族可能有很多在画廊的创始人和美术馆的 board 上面都有很多的话语权的情况下其实艺术行业整体来讲还是一个相对来讲在当时非常复杂的一个位置
但这个宅来应该是洛杉矶第一个机构主动站出来办了一个
和这个巴勒斯坦相关的这么一个展览然后他展出的作品也不是就是我们立刻能想到的比如说像抗议的海报啊这些作品而是一些相对来讲更抽象然后也更能够用象征的方式打动你的作品比如说我记得很清楚的就是有一个玻璃水晶的一个天平的一个作品
他就说沙子和水的重量在这个天平上怎么变化然后比如说随着展期的变化他这个东西会不会就是失去平衡然后也象征着可能整个的国际局势会不会在某一刻就是 tip over 然后第三个展览是也是一个小展览在 LA 的一个不是很大的画廊叫 Murmurs LA 然后这个展览的艺术家就是他
最近才刚刚从他的哥米尔大学的 MFA 毕业然后这是他在洛杉矶的第一个个展叫 Resurrected 它是做的作品都是和海洋捕鱼然后包括用海洋材料和水相关的他创作作品几乎全部是装置作品然后他用到了很多很多天然材料比如说他把三文鱼的那个鱼皮
然后经过淡青处理之后做成就是一种像布料一样的东西然后用来做比如说灯罩啊这位艺术家叫 Sasha Fishman 然后他去探讨人和自然关系的方式就是去思考和探讨就是说海洋 海洋生物然后包括我们怎么去接触它们然后它们怎么以直接和间接的方式融到我们的生活里面
就我喜欢这种展览的原因是因为它实际上是一个很专业很科学的 approach 它的研究方法是很科学的但它在做呈现的时候它用艺术语言去做的翻译做得非常好很多时候我们看科技有关的展览会觉得它过于的科技和学术但是这个艺术家他在做作品的时候他不会让你感觉到他在试图呈现一个像走进科学一样的作品
而是就是把它和人的触感包括生命和生命之间的连接放到一起这就是我的三个展览都是不是很大型的展览那兰这边呢我这边其实是两个艺术家的个展我这次这两个展览第一个就是最近去看的一个在英国的 Market 就是 Tracy Yamen 出生的城市海边小城
的 Turner Contemporary 的一个展览是艺术家 Enya Galacchio 的展览叫 Preserve 然后我是第一次看这种 Time based art 就是实际艺术然后我觉得它特别的点就是因为这位艺术家的作品是非常有机生态的所以像展览里的展品类似苹果
和点燃的蜡烛它都是会根据展览的时间上的推移每一个时间每一分钟每一秒钟去看到的它的样子都是不一样我觉得他的作品的这种选择让自然腐朽让我对于就是可能当代艺术里面对于
这种艺术被商品化或者说艺术品的精致的标准或者说可否被收藏的标准就是给了我一个很新鲜的视角吧并且我也觉得这种艺术非常的打动我直接在展览里面能感受到这种时间的退移和转化还有衰变的循环然后呢他的每一件作品的题目也都是非常的有诗意的
他还有另外一件作品叫 L'Adolce Vita 甜美人生然后这件作品就是一个很大的锡箔纸摊在画廊的地面上然后上面有非常非常多的蜡烛在展览期间就不断有新的蜡烛会被点燃然后会融化成蜡状这种不规则的水花然后如果蜡烛燃尽
这个展览人员会在这个水窝上面再添置新的蜡烛就一直在燃烧然后我们就发现那个展厅的小姐姐旁边有一个硕大的 fire extinguisher 一个巨大的灭火器随时准备来灭火对然后她还有一件作品是她把一整棵枯死的白蜡树的树冠就一个巨大的树但是被结成了很多
用那种沉重的线把它吊在了画廊的空间里面又拼接成了一棵完整的树的感觉然后它就是会在展览期间也会自然的腐烂展览结束之后就是会被重新的带回大自然然后融入土壤这样子然后就能在这个树上看到有一些菌类它在繁殖然后我就觉得这种自然的生命力在这个画廊的空间里面让我
更真切的感受到了然后他还有另外一件作品叫 Preserve Beauty
保存美丽就是他在开展的第一天把 1700 株的非洲菊夹压在了两个玻璃里面然后所以展览的第一天那面墙的那个波斯菊是鲜红的但是因为它缺氧然后也没有水然后所以它在展览的期间会褐化腐烂最后我到的地方它已经变成全黑了就不是鲜红的非洲菊了
然后它底下也会慢慢的留下它干涸的这种花的肾液然后它还有一件作品是 2700 颗嘎拉的苹果被串在了这个啤酒花绳上
然后就形成了一个苹果的帘子然后我到的时候那个苹果已经腐烂了一半了就是展厅里面还是会有那个腐烂的味道和小虫子在飞来飞去的就是但是我觉得就还蛮喜欢嗯
就虽然展览的名字叫 preserve 保留但艺术家也没有试图去用他的艺术就说要我们保留或者保存任何的事物就是他还是觉得就一切就是循着自然的规律让我感受到了对于就是生命这种时间的流逝或者他的世事无常更平静的感觉就我看完他的这个展我内心是非常平静的嗯
就也许一切终将逝去也许生命本该如此吧然后我的年度第二个展览呢是我在威尼斯双年展期间看到的一个卫星展就周边它同期开的展览是 House of Wars 的艺术家 Berlinde de Brickery 的各展避难之城 City of Refuge
然后我当时是完全被这个艺术家的作品跟他所处的这个建筑形成的呼应而震撼到的因为他的这个展览是在维尼斯的这个 Abazia di San Giorgio Maggiore 就是他是要坐船去到的一个修道院
这位艺术家的作品他本身就有很多宗教神话和宗教的隐喻的然后他的作品大多是用蜡
和千块制成的这种你可以看到一些人的身体的形态就比如说腿的一部分啊或者是躺在台子上的大天使的形状然后也有混合的动物和有机物的这种形态
然后他的当时在主要的这个秀道院的空间里面展出的几件作品就是他的大天使系列就是这个雕塑形态是一个大天使然后被一个蜡烛兽皮给笼罩然后这样子俯身看向众人的感觉然后他的这个雕塑的整体是
用铅和青铜制作的然后我们是只能看到那个大天使的一双细长的腿然后就感觉他们又高高在上又好像是在很脆弱的一个状态然后就整个跟这个建筑的环境呼应起来就有一种就非常神圣然后并且就触及到就是
人类的整个共同的苦难啊人类的宏大的叙事和历史的这种我们对信仰我们对就是人性的这种探讨然后就给我带来的震撼还是蛮强的然后就就是对于死亡孤独
或者说这种世间正在经历的痛苦的这样子的一个表达对我记得当时我们讲那期的时候你好像放过这个图那最后一部分我们每个人可以简单的许个愿吧我们如果有机会的话 2025 年最想要去世界上的哪里看什么东西呢其实我这两个目的地就是还蛮容易实现的
所以我就是在此也立个 flag 就应该也是我能想到我接下来计划的目的地吧就是在丹麦的 Louisiana Museum of Modern Art 就它秋天的时候
他的那个落地窗前的 Giacometti 就永远的印在了我的脑海里真的很美真的非常好嘉宜已经去过了我希望我明年不再羡慕你对 top 三博物馆之一然后我的第二个就是之前知道但是之前去柏林的时候错过了的就是 James Turrell 他在柏林的一个教堂里的一个
装置有点就是北京东景园那种味道不过他的这个是在柏林的一个战后重建的公务教堂里面然后有一个小时的体验就是整个 James Turrell 光影体验然后我觉得应该蛮震撼对那我这边就是有一个大大的愿望但是已经好许愿吧
已经想了可能得有个五六年然后因为疫情然后包括因为自己的安排这些都没有支撑就是今年还是很想去日本的瀨户内海艺术祭然后我记得我本科毕业的时候当时就是 2022 年也正好也是瀨户内海然后我就想说本科毕业旅行能不能去日本
就没去现在又在想说研究生的毕业旅行能不能去就去春季展的最后那一小点时间五月份我也想规划这个我也一直想去我特别喜欢就是日本的这种生活的感觉跟日本文化然后最近也是在学日语就希望我们两个人都能够完成这个新年小小的目标
是的也欢迎听众朋友们在我们的评论区里面许愿希望大家新的一年都能愿望成真是的新的一年我们都继续努力然后如果大家也可以向我们许愿虽然就是我们已经说了很多次如果大家有什么想听的内容的话也可以在评论区里面告诉我们
新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