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hn Lennox 认为,他对数学和科学的兴趣并非源于对现实思考方式的更深层次热爱,而是源于他早期对数学的擅长。他回忆起在小学时,他是唯一一个主动要求额外数学作业的学生,这培养了他对数学的兴趣。然而,他最终选择剑桥大学数学专业,是基于学校的建议和机会,而非纯粹的兴趣驱动。他提到,在剑桥大学,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教授曾因他的信仰而斥责他,认为信仰会阻碍他的科学事业发展。Lennox 反驳了教授的观点,并决心在学术界公开讨论宗教与科学的关系,而非进行压制。他认为,科学界人士的宗教信仰情况复杂,并非简单的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他引用历史数据和调查结果,指出许多科学家信奉宗教。他认为,即使少数诺贝尔奖获得者信奉宗教,也足以证明科学与宗教并非完全不相容。他进一步指出,物理、化学等领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基督徒比例较高,而经济学和文学领域则较低,这可能是由于文学更接近哲学,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较大。Lennox 认为,早期现代科学家大多虔诚信教,这并非因为当时人人信教,而是与科学发展存在内在联系。他提到,一位剑桥大学的化学家和汉学家研究发现,中国古代科学发展缺乏对创造者的信仰是其落后于西方科学发展的重要原因。他强调必须区分科学陈述和科学家的陈述,避免混淆科学事实与个人信仰。他认为,科学家在公众眼中被视为新的权威,类似于过去宗教中的牧师。他指出,科学无法解答所有问题,特别是关于目的和意义的“为什么”问题。他认为,如果科学是唯一真理来源,许多人文学科将失去存在的意义。他认为科学擅长解答“如何”的问题,但对“为什么”的问题,特别是关于目的和意义的问题,则无能为力。他认为科学无法完全解释物质宇宙,因为科学解释本身存在局限性。他以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为例,指出该定律解释了物体运动规律,但并未解释引力本身是什么。他认为科学解释并非唯一解释,不同层次的解释可以互补而非冲突。他认为科学解释有其局限性,过度依赖科学解释可能会忽略更重要的答案。他认为,科学本身的存在就暗示了创造者的可能性。他认为,将大脑视为无意识过程的产物,并以此进行科学研究,存在逻辑矛盾。他认为,宇宙的精细调谐是支持创造者的有力证据。他认为,“谁创造了创造者”的论证是缺乏逻辑的,因为该提问预设了上帝并非永恒存在的,这与许多宗教信仰的观点相悖。他认为,无神论并非中立的立场,它包含着自然主义的世界观。他认为,每种世界观都有其存在的权利,无神论也需要提供其证据。他认为,信仰奇迹与相信理性及自然规律并不矛盾,认为奇迹并非违反自然规律,而是对现有认知体系的超越。他认为,对奇迹的认知需要结合自然规律和超出自然规律的事件。他认为,上帝不受自然规律的限制,可以创造超越自然规律的事件。他认为,本书结尾呼吁读者探索耶稣基督,是因为科学与基督教信仰之间存在内在联系。他认为,对基督教信仰的探索是基于理性思考和证据,而非单纯的宗教热情。他认为,科学与理性并非等同,历史研究也具有其理性方法。他认为,对基督教信仰的检验可以从历史证据和经验证据两个方面进行。他认为,基督教信仰的真实性可以通过信徒生活改变的经验证据来佐证。他认为,科学与宗教之间并非存在根本冲突,这是一个最大的误解。他认为,科学解释和神学解释并非相互竞争,而是互补的。
John Lennox discusses his early interest in mathematics and how it led him to pursue a career in science, despite initial interests in languages and gramm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