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Ep74 上野千鹤子之于我,也许就像Incel之于Jamie

Ep74 上野千鹤子之于我,也许就像Incel之于Jamie

2025/5/7
logo of podcast 这是真的么IsThisReal

这是真的么IsThisReal

AI Deep Dive Transcript
People
侯景宸
张紫含
张若蘅
曹曦
林宇
萌萌
Topics
曹曦: 本期节目围绕Netflix英剧《混沌少年时》展开讨论,探讨剧中展现的青少年困境,以及成年人应承担的责任。剧中呈现的并非个体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系统性崩塌的结果,青少年在网络暴力和社会压力下,面临着身份认同的迷茫和精神的崩溃。我们应该反思,作为成年人,我们是否彻底地让青少年对我们失望了? 萌萌: 上野千鹤子的观点对我来说,就像Incel理论之于Jamie一样,都体现了一种渴望理解却又被孤立的感受。剧中人物的困境,反映了当代青少年普遍存在的孤独感和对社会的不适应。 侯景宸: Jamie的经历并非传统的霸凌,而是新型的、由社交媒体催生的集体暴力。这种新型霸凌难以界定,因为其发生在广泛的群体中,每个人都参与其中,难以界定责任。同时,我曾经对男性群体抱有敌意,但后来意识到这种敌意并非针对性别本身,而是针对父权社会的不公。 张紫含: Jamie的经历并非传统的霸凌,因为其发生在广泛的群体中,每个人都参与其中,难以界定责任。广泛参与的网络暴力超越了传统霸凌的定义,其伤害性更大。同时,女性之间的竞争,并非性别差异导致,而是社会文化建构的结果。我们应该超越性别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从人类共同体的角度看待问题。 张若蘅: 青少年使用的网络语言和符号,成年人难以理解,但对青少年来说是日常用语,这导致成年人难以识别和干预网络霸凌。将先天性疾病等作为攻击性语言,是一种过分的行为,但这种现象普遍存在,难以界定其是否构成霸凌。 林宇: 青少年群体中存在的暴力文化,是共同建构的结果,并会反噬参与者。发生在虚拟世界的暴力行为,成年人难以察觉,只有当其转化为现实暴力时才会引起关注。寻找替罪羊的理论,可以解释Jamie等人将自身困境归咎于特定群体的原因。性别问题是一个客观存在,需要引导,但上一代人未能有效引导。如果成年人不引导青少年讨论性问题,青少年会自行寻找信息,这未必是健康的引导方式。现在的技术已经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成为人们内在的一部分,对身份认同产生影响。

Deep Dive

Shownotes Transcript

这期我们围绕Netflix近期爆火的英剧Adolescence(《混沌少年时》)展开对谈。故事从一个13岁的男孩Jamie因涉嫌谋杀被带走开始,随着一镜到底的镜头推进,我们进入了一户家庭的崩塌现场,也撞见了整个社会对青少年的集体失语。 这个剧的一个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唤起那些在生活中逐渐消失的、青少年与成人的对话,让彼此不加保留地沟通不同代际之间的想法。于是,我请来了几位直面鸿沟青年剧团的青年人和抓马教育的家长林宇,一起聊聊:这部剧为什么让我们不安? 我们一起聊了聊:为什么霸凌两个字,似乎都无法描述当下学校内外青少年经历的复杂状况?当女生集体谈论“雌竞”,当男生陷入“Manosphere”,当青年人开始厌男或厌女——我们到底理解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其实对性别的厌恶或仇恨,归根结底还是物种的自噬,也许背后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厌己。萌萌说,上野千鹤子之于我,也许就像Incel理论之于Jamie。我真佩服她的自我意识,那种既渴望理解又无从靠近的孤岛感,其实我们都曾有过,但又没有他们今天经历的如此复杂。 在讨论中,我们谈到了精装朋友圈里的青少年、被反噬的“施害者”、突然在车里对我进行性教育的爸爸、以及他们如何看待性、性别和性教育。我想,技术、性别、暴力、算法、认同——我们是不是每个人都在这个系统里?既不是局外人,也不再只是是局内人。《混沌少年时》提出的问题,不再是一个人的崩溃,是一个系统的溃败,我们还能把责任推给谁?作为成年人,我们是否彻底地让青少年对我们失望?希望这期节目,能给你一些思考。 ——曹曦 跳转收听青年剧团往期节目▽ #28 我屏蔽了所有成年人 #37 心大是活在世上的绝技 #58 把青春期的刻板印象一网打尽 #63 同学撕了我的作业,老师让我忍忍 Shownotes 所有人都参与其中,还是霸凌么? 这是一群被反噬的青少年 厌男的情绪是怎么产生的? Manosphere、雌竞、超雄是什么? 学校里的女生如何看待男生? 技术和互联网对自我的认知产生了什么影响? 我的性别认同是“沃尔玛购物袋” 爸爸突然在车里开始对我进行性教育 如果我是同性恋…… 精装朋友圈的青少年 本期主播** 曹曦 | 编剧、导演、戏剧导师 林宇|抓马教育家长 直面鸿沟青年剧团成员|侯景宸、张紫含、张若蘅 延伸信息** Adolescence《混沌少年时》 2025年3月在Netflix上线播出的英剧。剧集围绕一桩少年谋杀案展开,在英国的一个小镇上,一个来自普通善良家庭的、看似十分“好”的男孩Jamie用刀捅死了他同班的一位女生。这个只有4集篇幅的迷你剧并没有详尽还原案件经过,而是分别从学校、家庭、Jamie被拘后与心理学家的对话三个角度,描绘了男孩生活的环境和对他的影响。剧集一经播出,就立刻登上Netflix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收视率第一的位置。在英国,首相基尔·斯塔默也称自己在带着两个孩子追剧。该剧的讨论度更是直接推动英国中小学校开设反厌女课程,引导孩子“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表达和理解界限,应对失望情绪,关注自己和他人的需求及喜好”。 Manosphere Manosphere(男性圈)是由各种网站、博客和在线论坛组成的集合,它们宣扬男子气概、厌女症,并反对女权主义。男性圈源自20 世纪70-80 年代的男性解放运动,该运动始于对传统男性性别角色局限性的批判。然而,这场运动逐渐开始将男性的问题归咎于女权主义,他们普遍认为,由于女权主义的影响,社会对男性存在偏见,而女权主义者宣扬厌男症(misandry,对男性的仇恨)。接受这些想法被描述为“服用红色药丸”,这是借用自电影《黑客帝国》的比喻。媒体学者黛比·金(Debbie Ging) 认为,互联网的发展助长了“恶毒的”反女权主义、厌女症以及相关暴力言论的传播。该运动的主要人物包含各种社交媒体影响者,其中在《混沌少年时》中多次提到的网红“硬汉”Andrew Tate是最臭名昭著的人物之一。 △电影《黑客帝国》(图源:豆瓣) 替罪羊理论 替罪羊理论(Scapegoat theory)由法国著名哲学家勒内.吉拉尔所提出,指一种对由挫折引起侵犯时转移攻击目标的现象。一般来说,人们遇到挫折所产生的侵犯行为会指向挫折制造者,但如果人们无法对这些制造者进行还击,他们就会将这种侵犯行为转移到某个人或者某件事上。替罪羊往往是一个弱者。这种目标转移在于寻找一个替代者以满足自己的防卫侵犯,消除挫折或烦恼。 FtG直面鸿沟青年剧团 抓马直面鸿沟青年剧团是一群生活在北京的12-17岁的青少年组成的戏剧团体,该剧团的前身是抓马.少年剧场,自2012年起,每年创编一部描述中国儿童和青少年当下状态和心境的剧场作品。剧团的代表作包括《麦克白》(2019-2020年)《我们(或个人问题)》(2021)《醒醒,该起来了》(2023)以及《风暴之眼》(2024)。 青年剧团2025年的最新作品《狂_人日记》以“记忆与自我觉醒”为核心主题,通过“狂人”这一角色的内心独白和与社会的冲突,展现当代青少年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的压力与困惑,旨在反思“正常”与“异类”的模糊界限。该剧将于2025年6月7-8日在北京鼓楼西剧场上演。 **《我是谁?》**抓马.少年剧场的第18部作品,由一群8-13岁的孩子集体创编,聚焦社交媒体对于青少年的影响,还原“被手机绑架的一代”的真实困境。作品深度聚焦青少年心理成长,直击青少年身份认同焦虑、校园霸凌、家庭沟通困境,揭开社交媒体对心理健康的隐形伤害。该剧将于2025年5月17-18日在北京鼓楼西剧场上演。

后期丨曹曦编辑丨海星音乐丨‍Fragility by Michael F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