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让我们一起误读康拉德的「黑暗的心」

让我们一起误读康拉德的「黑暗的心」

2024/3/18
logo of podcast 文化土豆 Culture Potato

文化土豆 Culture Potato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张雨林
易康诺米
高高
Topics
易康诺米:本期节目解读约瑟夫·康拉德的《黑暗之心》,探讨其与电影《现代启示录》的关系,以及阅读后对非洲的陌生感和对康拉德情感的探究。选择解读《黑暗之心》源于观看电影《现代启示录》后产生的兴趣,电影内核是根据小说改编的。希望通过节目讨论,了解嘉宾对非洲的感受以及康拉德对这片土地的情感。 高高:介绍了约瑟夫·康拉德的生平,包括其复杂的家庭背景、航海经历以及英语并非其母语的事实,并指出其作品在当代的争议性。阿切贝对康拉德的《黑暗之心》提出了种族主义的批评。 张雨林:《黑暗之心》的故事讲述了一位老水手马洛在刚果河流域航行的经历,以及他与库尔兹船长的故事。马洛在航行过程中遭遇了种种困难,并逐渐了解到库尔兹船长的神秘形象。作者对刚果大自然的描写以及对土著居民的刻画都非常精彩,展现了大自然的威慑力和土著的群体反应。小说对库尔兹的描写较为含蓄,通过旁白和其他人对他的描述来展现其形象,并最终描写了他的死亡以及马洛对库尔兹未婚妻的告知。 高高:补充了《黑暗之心》的创作背景,包括康拉德本人在刚果的经历以及比利时在刚果的殖民统治的残酷现实。《黑暗之心》揭示了帝国主义殖民统治的残酷,马洛前往刚果是为了寻找库尔兹,了解其在象牙贸易中的角色。库尔兹在到达非洲之前是一个具有多重身份的文明社会人士,但在非洲却发生了彻底的转变。小说对库尔兹的描写侧重于其在非洲的堕落和最终的死亡,以及其临终遗言“恐怖”的多种解读。“恐怖”这一词贯穿全书,体现了大自然和不可知的命运对人的威慑。补充了康拉德小说开篇的场景以及泰晤士河与刚果河的对比。 易康诺米:对库尔兹这一人物形象的着迷,以及对小说标题“黑暗之心”的理解。“黑暗之心”应理解为“心之黑暗”,并非简单的“黑心”,而是指人性深处普遍存在的黑暗面。库尔兹这一人物形象象征着西方白人启蒙思想中人性黑暗的一面。对库尔兹和马洛这两个角色的对比分析,认为库尔兹更深入地卷入黑暗之中,而马洛则处于黑暗的边缘。对“黑暗之心”的理解,认为其含义并非单一,可能指库尔兹,也可能指马洛,甚至指整个殖民体系。“黑暗”并非单纯的负面意义,而是指人性中复杂且难以捉摸的一面,库尔兹是其象征性体现。马洛是读者理解故事的视角,他的认知过程也反映了对殖民贸易的理解转变。对马洛的同情可能基于人道主义角度,但其基本假设仍然是文明与原始的二元对立。对阿切贝的批评以及对殖民者视角与其他视角的差异。对当下政治正确下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删改和批判的警惕。强调不能用今天的标准去衡量历史人物和作品。对康拉德作品中殖民描写不足和视角局限性的讨论,以及对库尔兹妻子视角的设想。

Deep Dive

Chapters
本期节目介绍了约瑟夫·康拉德及其代表作《黑暗之心》的创作背景,包括康拉德的生平、作品风格以及《黑暗之心》的创作动机。
  • 康拉德是波兰裔英国作家,英文是他的第三语言。
  • 《黑暗之心》创作于1902年,故事背景设定在刚果。
  • 该作品因其对殖民主义的批判而备受争议,但也因其深刻的文学价值而被誉为经典。

Shownotes Transcript

这期误读会我们分享 Joseph Conrad 的代表作「黑暗的心」The Heart of Darkness 链接)

这本书是科波拉导演的电影「现代启示录」Apocalypse Now 的原作 链接)

另外一个更忠实原著的同名电影「黑暗的心」链接)

关于当代对「黑暗的心」的批评,大家可以参考

Achebe, Chinua. "An Image of Africa: Racism in Conrad's 'Heart of Darkness'" 链接)

Said, Edward. "Two Visions in Heart of Darkness" 链接)

最后推荐的 David Denby 观察哥伦比亚大学学生讨论「黑暗的心」的文章:The Trouble with Heart of Darkness 链接)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