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这样一个网络时代每天在手机上动动手指刷刷直播间那肯定不是一件稀奇的事了但是如果沉迷直播间的女主播拼命的打赏耗尽自己的钱财那这事可就变得严重了
最近呢 成都有一位 60 多岁的老人张先生在两个月之内给女主播打赏了 18 万元这事呢 也很快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和讨论他的妻子于女士呢 也是愤怒的控诉认为主播是通过剧本化 PK 和情感话术来诱导他的先生消费的
对于在直播间打赏这件事情并非个例从青少年偷刷父母银行卡打赏到退休老人耗尽养老金支持主播直播打赏的成瘾问题早已经成了社会的焦点为什么这么多人深陷其中呢我们又该如何避免成为下一个绑医大哥
我们还是先来回顾一下这位六旬老人打赏 18 万的事儿 2025 年 3 月的时候这位老人张先生迷上了一位名叫小时七 712 的女主播频繁地参与她的直播 PK 这种 PK 就是主播间比拼礼物收入的互动形式
短短两个月他刷了大概 18 万元的礼物其中单日最高送出 22 笔单单 3000 块钱一个的嘉年华就送了十几个家属发现之后质疑主播利用争一口气支持家人等等话术刺激消费甚至编排剧本制造竞争氛围
更令人气愤的是涉事主播被曝光之后迅速更换了多个账号比如说小小鱼儿之类的继续直播并且拉黑质疑者态度那是非常的强硬平台又回应除非张先生被司法鉴定为无名氏行为能力人否则是很难给他退款的
尽管他自称 2021 年以来就有抑郁状态失眠的诊断记录但是法律上仍然被视为具备完全行为能力维权难度还是很大的事情被曝光之后网友的观点也是两极分化有人觉得六旬也不是六岁他简直是色胆包天了认为老人就应该自己负责打赏是自愿行为
但是也有人指责主播 主播就是情感诈骗 专骗孤独老人也有人认为平台也不是省油的灯 他们痛批平台 纵容主播规避审查 缺乏对老年人的保护机制说到沉迷主播的案例 那是从青少年到老年人都有 直播打赏成瘾已经是不分年龄了
像比如说有一个青少年偷刷父母 35 万这位少年 17 岁半年之内用父亲的银行卡打赏主播家长发现之后 35 万的钱只追回来 8 万的慰问金还有公务员为了博主播的关注贪污公款刷礼物最终是获刑
广州也有一位老人因为沉迷打赏跟家人反目甚至被赶出了家门借网瘾专家陶鸿开也曾经接触过一名少年即便手机被没收了仍然半夜偷父母的手机继续打赏只因为主播叫名字的时候很有面子
这些案例也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直播打赏像赌博一样让人上瘾而平台和主播的诱导手段让本应娱乐的互动变成了情感收割机为什么这些人这么容易沉迷直播呢首先是情感空虚吧
老年人因为孤独子女疏于陪伴亦被主播的宝宝家人等称呼打动误以为建立了真实的情感联系而青少年呢也是希望被关注主播的一句感谢某某哥就能让他们获得现实中缺失的认可
同时直播的 PK 机制、弹幕互动、打赏特效像赌博一样刺激大脑让人忍不住再刷一个这种即时的快感获得了多巴胺的刺激让人沉迷其中无法自拔再加上榜一大哥的头衔、贵族等等这样的等级制度让用户沉迷于他们的虚拟地位甚至借钱打赏
部分主播还会私下联系大额打赏者进一步强化跟他们之间的链接而有这样的现象发生平台的纵容监管的缺失也是一个原因主播频繁换号规避封禁平台所谓的审核形同虚设也缺乏打赏限额冷静期等等保护措施尤其是对老年人和未成年人那我们如何避免沉迷直播呢从个人层面来讲要设定一个消费的红线
比如说单日打赏不超过 100 块或者设置支付密码由家人保管同时也要警惕情感话术什么主播的家人宝宝只是营业手段可千万别当真而从家庭的层面呢也要多陪伴早干预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多聊天培养线下爱好减少孤独感
对于孩子来说要管好孩子的手机设置青少年模式避免免密支付最后当然还是平台的政策跟监管推行老年人防沉迷像青少年模式一样限制高龄用户打赏额度严谨诱导话术封杀剧本化 PK 虚假互动等等套路同时也要强制验证身份防止未成年人冒用成人账号打赏
总之直播本身是一个娱乐却因为利益驱动变成了情感陷阱从 18 万打赏的老人到偷刷父母钱的孩子再到挪用公款的公务员这些案例提醒我们别让虚拟的追捧掏空现实的生活只有个人清醒家庭关爱平台尽责才能让直播回归健康而不是一场谁刷的多谁输的惨的金钱游戏
好了本期话题就聊这么多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也欢迎订阅点赞收藏我的专辑没有想法我是梅乐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