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上班后的自由难以定义,因为失去了明确的对立面。上班时,自由主要表现在免于应对不合理的领导,而不上班后,自由的定义变得模糊,如何建立意义感和作品感变得更加困难。
大多数人不上班后会面临经济问题,因为个体户需要自己负责财务状况,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不上班的蜜月期过后,焦虑和经济压力会逐渐显现。
35岁后更容易不上班,因为这个年龄段的人更倾向于追求平衡和自洽,而不是过分明确的目标和成长。此时,个人和行业的周期都可能进入下行,更适合选择一种自由但有保障的生活方式。
不上班后的工作状态更加去中心化,需要面对多个甲方和用户,而不是单一的老板。工作时间和节奏需要自己规划,可能会更加灵活但也有更高的心理压力。
很多年轻人选择送外卖而不是进工厂,因为送外卖的系统更加公平,没有具体的领导,只需多跑就能多赚。这种去中心化的自由感和较高的收入是主要吸引力。
个体户在不上班后会逐渐丧失作品感,因为他们的写作和内容创作开始受到广告主和观众的无形指挥。这种商业压力会削弱作品的独特性和深度,使其变得模式化。
35岁后选择不上班的人更关注存量游戏,因为这个年龄段的人意识到时间的紧迫性,不再适合进行大的冒险和变化。他们更倾向于平稳地度过接下来的光阴,找到有价值的方向。
科技媒体不再是年轻人的好选择,因为行业在萎缩,机构的经营状况不佳,资源向最头部集中,年轻人获得的历练和成长机会有限。此外,媒体行业的收入和职业发展空间也不如以前。
个体户在不上班的前六个月会出现焦虑,因为这段时间内他们需要面对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不确定的收入来源。如果在这段时间内没有明确的收入增长点,焦虑感会逐渐增加。
现场工作对个体户依然重要,因为现场工作能够提供真实感和工作本身的意义感。个体户虽然免于管理方式的束缚,但为了完成项目和选题,仍然需要到现场进行实际操作和调查。
在上海参加狂喜播客节,一狂plus,几位媒体人潘乱,阑夕,卫诗婕聊了聊“不上班”这个话题。 上班的时候你想要的自由是“免于睿智领导”的自由,而真的不上班了,你要的自由就无法轻易定义了,如何建立意义感和作品感困难得多。更别提大部分人,不上班的时候最基本的经济问题都难以解决。不上班之后,大概会有一段时间的蜜月期,但是三个月后,焦虑就围上来了。如果在6个月的时候你不能清楚地看到自己今年的猎物,第一个回去上班的时间点就来了。如果再用半年,你打光手里的子弹还没捕捉到猎物,这时候第二个上班点就不可避免了。所以大部分离职博主的生命周期不到一年,尤其是那些还在追求“高成长”,想要赶上下一个风口和红利的奋斗bean们。年轻的时候,很多时候以为是观点之争,如今更清楚地意识到都是年龄问题。如果到了35岁,自己的周期和行业的周期都进入下行,你才能真正有机会进入到不上班的状态:不追求过分明确的目标,不追求成长,追求的是平衡和自洽……不如我,今年只做了一件事,“回到现场”。
在上海参加狂喜播客节,一狂plus,几位媒体人潘乱,阑夕,卫诗婕聊了聊“不上班”这个话题。上班的时候你想要的自由是“免于睿智领导”的自由,而真的不上班了,你要的自由就无法轻易定义了,如何建立意义感和作品感困难得多。更别提大部分人,不上班的时候最基本的经济问题都难以解决。不上班之后,大概会有一段时间的蜜月期,但是三个月后,焦虑就围上来了。如果在6个月的时候你不能清楚地看到自己今年的猎物,第一个回去上班的时间点就来了。如果再用半年,你打光手里的子弹还没捕捉到猎物,这时候第二个上班点就不可避免了。所以大部分离职博主的生命周期不到一年,尤其是那些还在追求“高成长”,想要赶上下一个风口和红利的奋斗bean们。年轻的时候,很多时候以为是观点之争,如今更清楚地意识到都是年龄问题。如果到了35岁,自己的周期和行业的周期都进入下行,你才能真正有机会进入到不上班的状态:不追求过分明确的目标,不追求成长,追求的是平衡和自洽……不如我,今年只做了一件事,“回到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