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episode 13|LIVE:“上海艺术景观的建构与未来”

episode 13|LIVE:“上海艺术景观的建构与未来”

2023/10/6
logo of podcast ArtVoice艺值听

ArtVoice艺值听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丁乙
余至柔
曹丹
林家如
Topics
丁乙:作为在上海生活和创作的艺术家,我认为过去四十年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每个十年都有其独特的节点,共同促成了今天的成果。八十年代的艺术更多是为艺术家自身理想而创作,缺乏市场和展览机会。而如今,艺术已经不再局限于艺术家个人,而是更加大众化和社会化,激发了不同人群对艺术的感受和能量。上海的当代艺术在过去十年中取得了显著发展,美术馆数量众多,艺术博览会和画廊也日益繁荣,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居住。上海的艺术生态越来越良性,艺术家与国际画廊的交流也更加频繁。我对未来十年上海艺术的发展充满期待。 林家如:作为佳士得亚太区副主席,我见证了中国艺术市场从无到有,经历了异军突起、沉淀到稳健的过程。佳士得在2013年进入上海,标志着国际拍卖行首次获准在中国内地独立拍卖。2013年是艺术市场蓬勃发展的开端,画廊、出版和美术馆等配套设施纷纷涌现。香港巴塞尔艺博会的举办也为市场注入了活力。过去十年,艺术市场蓬勃发展且多元化。 余至柔:作为余德耀美术馆馆长,我认为2014年美术馆的开幕展让我意识到中国当代艺术的强大。语物展览让更多人关注到当代艺术和西岸艺术区。贾科梅蒂回顾展将世界的目光吸引到上海。与LACMA和卡塔尔的合作探索了机构间合作的新方向。美术馆希望持续关注时代变迁,并梳理和分享这些变化。

Deep Dive

Chapters
艺术家丁乙回顾了过去40年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特别是近十年上海艺术生态的显著变化,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 中国当代艺术经历了40多年的渐进式发展
  • 上海艺术市场日益多元化、大众化和社会化
  • 艺术家的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
  • 近十年上海涌现了众多美术馆和艺术博览会

Shownotes Transcript

欢迎各位朋友的光临那下面有请宇地奥美术馆的馆长于志柔 Justin 还有丁一老师以及加士德亚太区的副主席继 21 世纪艺术部联席

主管林佳如 Evelyn 来到台上跟我们一起聊一聊这个十年的上海的浪潮之上这个主题的对谈那么请三位嘉宾入座特别不容易啊这十年过来今天就大家一起聊一聊回顾那么今天的对谈的主题呢大家能看到是上海艺术景观的建构与未来

那么其实从 2013 年开始到 2023 年今年呢嘉士德中国和艺术新闻中文版其实都是在同一年创办然后呢嘉士德进入上海当时是应该是比我们稍微晚一点我们三月份的创刊那么今年呢我们

其实这个展览可能大家待会儿也是可以继续在五楼看那个展览这个展览其实是我们共同去策划是呈现了我们两个机构媒体和拍卖行去共同去见证了上海中国甚至是亚洲在艺术生态上的一个演进和变化那么还有很多

视频当时也拍摄了很多这样的一些片子也记录了当时的一些艺术机构还有艺术赞助人的一些心声那么

其实在艺术新闻中文版创刊的时候是正处于中国和全球的艺术市场深度融合的那个十年那么也是亚洲进入全球艺术市场成为很重要的参与者的这个十年那么在这个时间其实全球艺术市场是经历了崛起和繁荣的也度过了一些沉寂和

那么

那么我们其实三位嘉宾虽然不全都是上海出生的上海长大的人但是我们都在为这个城市做出多多少少的一些贡献也跟这个城市发生了很多关系那么我想今天的对谈呢先从我们每个人自身跟这个城市的故事开始然后去见证过去十年上海艺术生态的成长稍后我们再共同去展望未来它的一些可能性

那么首先第一个问题刚才观众一定要也看到了我们采访的丁一老师访谈的内容首先我们都很了解丁老师一直在画时事那么八十年代开始那么时作为丁老师的绘画的一个母题就像三十五年前丁老师跟上海的这个关系开始

那么其实丁老师前面提到了一句话就是说今天的时事代表着不断的变化不断寻找新的可能性那么我想第一个问题给到丁老师作为出生生活在上海的这样的艺术家您是怎么看上海过去十年的艺术和人文景观的一个变化在说十年之前呢我觉得先说四十年

因为 40 年是真正的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个背景因为整个中国当代艺术实际上是可能七八七九开始到今天实际上经历了四十出头一点点的这样的一个年份吧可以说这个 40 年里面每一个十年的节点都是非常重要

实际上都是渐进式的发展有了前十年才有后十年所以可以说八十年代所有的艺术实际上就是为了艺术家自身的某种理想的需要它没有艺术市场没有任何的展览可能性

就是为自己而画的短短的 40 年我们今天在加斯德这样的一个豪华的一个楼里面来做这个论坛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 40 年走过的这个轨迹让很多的这个艺术家让这个艺术不再是艺术家自身的面对的一个问题它更加的大众化更加的社会化也更加的激发不同的人群去

感受艺术感受美感受艺术带来的某种能量无论是资产上的能量还是艺术本身的能量那么实际上这个十年我觉得是对于上海的当代艺术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十年因为在这个十年里面我们可以看到由楼下的这个

艺术新闻的回顾里面我们也看到了实际上有很多图像的图片来回顾这个十年这个十年我们可以说有很多指标性的凯恩·史密斯刚才的影像里面也谈到了上海九十多家美术馆有国家的影像

私人的有民营的实际上已经过了一百家了那么当代艺术里面在这个一百家美术馆里面是最活跃的一些美术馆最大的一些美术馆同时呢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现在最好的艺术博览会西安艺术博览会 02111 月在上海举办

我们在这个外滩我们有很多很多的国际画廊和本土画廊在这里聚集上海可能也是整个中国画廊最多的一个城市当然还有这个最基础的是艺术家上海现在越来越吸引全国的艺术家住上海

但是在上海要生活是有点困难有很多的艺术家结居在宋江一些周边的地区风扇在周边地区所以实际上这些

都为上海带来了十年的所谓的艺术的发展和引人瞩目的地方因为十年前我们经常说周末我们去北京因为北京的文化活动是最多的当时那么今天是星期四我已经收到了星期六很多的展览邀请

就是每个周末都有不同的画廊不同的机构在有展览的开幕就是让整个的艺术生态我觉得是越来越良性当然同时这个十年比如说

艺术家和国际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我们很多的中国的艺术家第一次和西方的很多的画廊进行了合作有了某种代理关系那么这个也是在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是不可想象的就是说一个中国的艺术家有西方的一线二线的画廊能够代理你的这个作品然后推向国际然后我觉得这一些实际上都是

实际上是 40 年里面渐进式发展的一些步骤最近的 10 年实际上已经结出某种成果

所以此时此刻我也非常期待就是说未来的十年能够更好谢谢丁老师我想丁老师也是作为艺术家来说对于艺术生态是非常非常了解的而且丁老师也是对于整个艺术的生态的推动给到了很多很多的支持包括西岸的西岸美术馆这个西岸学会滨江这些很多的艺术的项目他都给予了很好的一个意见

所以特别感谢丁老师为上海的艺术做了这么多的工作除了创作那么下一个问题问到林佳如就是佳士德自从 2013 年进入了上海并举办了首场拍卖以来这十年当代艺术的发展特别是体现在内地的拍卖市场您有什么样的一些观察呢刚丁老师说参与当代艺术四十年

那我从业呢大概也多于 20 年的时间当然这 20 年的变化其实虽然我们今天谈的是 10 年其实是从无到有就是基本上来讲就是一路走来其实当然从刚开始的异军突起大家一窝蜂非常关注当代到现在的沉淀然后慢慢地走向稳健其实这 10 年的变化是非常大的

那举个例子来讲好了因为其实佳士德呢其实是在 2013 年的 9 月份就你刚提到来到上海也是首家国际拍卖公司能够取得拍卖执照在上海拍卖那这意味了什么其实在 2013 年这一年我必须要谈一下 2013 年的整个艺术市场的一个概况

因为其实所有的事情发生都有原因的为什么大家就纷纷刚刚提到很多的私人美术馆也都在 2013 年成立比如说今年龙美术馆也在庆祝十周年然后接下来明年余德耀美术馆也会庆祝十周年的创立刚刚你也提到艺术新闻所以其实这十年的发展其实代表整个艺术市场 2013 年开始走上一个非常蓬勃发展的一个迹象

就不管是在我们的画廊画廊页甚至出版然后甚至美术馆其实很多的配套其实我们也纷纷看到很多的可能性然后再加上巴塞尔香港巴塞尔 2013 年来到香港

其实也因为这样的关系无形当中其实让市场增加了很多的活力比如说秀永收场家来讲他去因为巴塞尔的关系打开了一个国际局面更多的西方艺术家介绍来亚洲市场整个亚洲市场从最早去收水墨开始然后甚至到写石油画

然后慢慢开始 2004 年有所谓的中国当代拍那大家会知道比如说重要的艺术家像丁一老师 江小刚啊这些艺术家就开始受到关注所以其实这十年的发展你可以看得到里面所以其实这十年里面其实艺术市场的发展是非常蓬勃的然后也是非常多元化的

谢谢佳如

那么我下来一个问题要问到于志友记得 2014 年的时候余德耀美术馆就在西岸落成了那么余德耀美术馆其实也是见证了过去这十年的整个上海的艺术机构的发展和演变那么在余德耀先生生前的时候其实 Justin 于志友已经一直在参与了美术馆的运营

希望您回忆一下这十年美术馆的几个重要的一个时间的节点

其实我 2015 年年底的时候才参与到宇雕美术馆但是其实在 2014 年 5 月 17 号第一年开馆的时候我有幸能够来参加他们的开幕展其实那时候是让我真的意识到以及非常震撼到其实中国当代艺术以及艺术家有这么棒的作品如此庞大的作品然后是我们一直以来都还不清楚跟不知道的

所以其實那可能也是一個轉折點就是為什麼 2015 年會決定參與到宇都堯美術館來

那在我参与的这十年里面不到十年其实八年左右也回顾一下就是宇都安美术馆它在这十年在上海里面的一个转折店也是我们一起和上海这个市区一起共同成长的一些展览内容等等所以其实在 2015 年的时候我们第一次举办了宇乌这个展览其实我们认为宇乌是一个让

整个上海或是整个中国轰动到其实是有就是让大家关注到当代艺术让更多的观众了解到其实当代艺术其实也有很有趣的然后所以语物这个项目对我们来讲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然后也是让大家关注到知晓到其实在上海有一个语道美术馆在上海有一个艺术的区域叫西岸

之後在隔一年在 2016 年的時候我們舉辦了首次的也是全世界最大規模的賈克梅蒂的回顧展

因为于先生一直希望能够让世界的目光移向上海甲科梅蒂回顾展的展览也是我们认为真的是把世界的目光移向上海让更多的国际机构更多的国际画廊更多的国际人士知道上海这块宝地然后也让大家都知道上海其实在这几年间是有很多的机构是已经开始在成长然后已经开始在做非常好的展览所以这块的话也是我们一个非常大的转折点

再来之后我们跟着上海这块城市一起成长然后更多的机构出现然后也更多的人喜欢上当代艺术并了解当代艺术在 19 年的时候我们有和 LACMA 和卡塔尔达成一个三方合作的一个战略合作那这个合作其实也让我们再自身地去探讨其实机构和机构之间的合作以及交流是能够达到什么样的一个方向跟方式

是否是只限于咱们的交流还是其实能够有更深层的一些交流能够如何让三个城市的民众能够连接起来因为其实在这十年以来其实这个世界也快速地变化它是更全球化的一个世界了不论是媒体的发展或者是 Internet

web 这些的其实它连接了非常非常多的城市所以我们也是透过这个合作去探讨在这三个不同城市完全不同文化背景下能够擦出什么样的火花那到最后的 2022 年年底我们举办了那两美字的一个回顾展也算是我们在西岸这块宝地的一个收官的一个展览

然后我们就搬到了我们新的一块区域盘龙天地然后在今年的五月份也再重新开幕那其实刚刚丁一老师讲的就是其实中国当代艺术是有四十年的这个跨界那 UW 美术馆很荣幸是我们在 2014 年的时候展出的作品就是丁一老师他们的一些八十九十年代的作品

到我们现在展览的是八十年后出生的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所以我们其实很荣幸能够把这一年串联起来然后也是希望能够持续地关注这个时代的这个变迁然后也能够作为一个机构一个美术馆能够把这些串联起来梳理起来能够持续地分享谢谢 讲得特别好假如知道您跟于先生于德耀先生有很多接触然后

包括我想了解一下您对她包括于智柔现在接管的宇德亚美术馆你有什么样的一些回忆或者一些补充的一些意见想法你跟 Buddy 认识很早的时间因为于先算是就是在于

《华人藏家》里面是非常早接触到中国当代然后也是非常早接触到西方当代艺术家的那于仙的个性其实也是比较热情的对如果您去不管是去博览会去到任何地方你会看到于仙就呼朋唤友周遭有一票艺术爱好者

所以其实于谦对中国当代甚至西方当代的支持其实在这几年来是相当重要的然后其实也办了很多的展览所以印象中其实 Buddy 就是一个非常热情对艺术非常有热忱的一个藏家我其实也才两三个礼拜前去过新的地方对在盘龙我还蛮喜欢的我一直跟 Justin 说其实我觉得艺术是一个生活方式的呈现

于德瑶美术馆的地方的所在地其实是一个非常生活化的地方它附近有很好的咖啡啦然后整个地理环境小桥楼水我觉得是非常南方的很诗意的然后再加上整个周遭的一些配套我都觉得去那里其实消磨一个周末看看艺术展览尤其现在在展福布斯艺术家嘛对 这个年轻艺术家展所以我就觉得

美术馆本身其实是需要有些热忱去做的如何将美术馆的展览投入一般收藏家的群众的生活当中其实我觉得这非常重要的所以我觉得他现在的选址其实我真的觉得是非常适合 Justin 的非常年轻化谢谢 Prin 前两天我在看找过去的资料突然间翻到 2013 年 9 月

当时是加士德在上海举办的首场的拍卖然后《一幅新闻》中文版和加士德中国是合作了一场名为上海美术馆的新生态与未来的艺术论坛那么当时是夜影主编主持

嘉宾是当时的外滩美术馆的馆长 Laris Fourier 还有上海摩卡的公民观馆长还有余德耀先生那么十年前呢我们突然间很感动就是今天能够十年以后能够请到也没有是特别想到是要这样的一个承接但是我们今天很巧合就是把 Justin 请来了就代表着未来的一个十年的一个畅想

那么十年前呢其实像丁老师说到的刚才包括 Karen Smith 也回顾到上海市这样的一个美术馆已经蓬勃发展我们遇到了这个 Museum Booming 的这个时代那么整个上海的这个艺术生态来说其实是包括艺博会啊包括这个

其他的博览会都在上海举办那么是一个奠定了从 13 年开始后面 10 年的上海的整个艺术生态的发展和势头以及方向那么其实作为艺术新闻中文版我们创刊从媒体的角度是一个

行业的一个观察者和记录者那么我们也是参与到了本土的中国本土的艺术生态的一些观察和报道那么我们还把目光放向全球就是为中国读者呢带来了更多的前沿的深度的国际的艺术生态的最新动向

同时我们也为国际的因为我们跟伦敦我们的艺术新闻的伦敦的这些记者主编都会有去沟通所以我们把中国的艺术生态也带去就是把中国声音带出去所以也能通过这个方式能提升中国的当代艺术在全球范围的这样的一个能见度

那么我们下来呢就是说到了其实我要回顾一下为什么我们都相聚在上海其实是我们讨论到上海作为艺术的一个土壤艺术发展的一个土壤那么其实我是一二年回国的当时还是在北京我们所有的艺术媒体基本上国内的艺术媒体都是在北京那么我们编辑部在 2015 年在上海设了编辑部那么我自己也在上海租了房子然后也往返两座城市

那么其实作为一个城市能够成为一个艺术之都其实是需要很多很多的因素的我们看到比如说欧洲巴黎能够成为艺术之都它实际上能吸引全球的这些艺术家能过去其实需要它的整个政策它的美术馆它的学校各方面的一些政治经济文化这方面的发展的密切关系

那么所以为什么当时也能吸引了在巴黎也能吸引像徐悲鸿还有林丰眠 常玉 潘玉良包括赵无极 吴冠中这样的艺术家去巴黎求学

那么上海我觉得作为一个文化之都就是我们过去认为北京是中国的文化之都或者艺术之都那么现在可能很多人就会说上海也是中国的艺术之都上海作为当代艺术的发展它具备什么样的土壤那么下来一个问题我想先问家儒

加斯德选址上海一定有自身的考量就是这个城市对于国际拍卖行像加斯德具有什么样的一些吸引力我觉得是几个原因吧我觉得上海本身的特色是一个城市的开放性

在上海其实你可以看到来自于世界各国不同的人种说着不同的语言对 我觉得上海本身它是一个非常大包容量的一个城市所以其实像即便我自己是一个台湾人一个外地人然后在香港住这么多年其实来到上海其实对我来讲还是非常亲切的

虽然我并不是在上海长大的对可是还是碰得到很多来自台湾的人来自香港的人所以其实这个城市本身它是多元的也是包容量大的也因为这样的关系其实呢它对于艺术本身的接受能力是更高的比如说在这里你可以同时看到一个藏家他会收中国当代年轻人物业同时他也在关注西方当代

所以其实对很多的藏家来讲它并没有所谓国籍的区别它其实主要还是着在艺术家创作的概念本身它整个画面形式所以我觉得这个是一个非常多元化的一个城市这是第二个然后其实加士德为什么选择在上

其实也是因为刚刚我就提到了这几个部分当然不可否认国内的很多的私人美术馆也是纷纷在这里成立画廊也都有据点在这其实它造就了一个非常浓厚的艺术氛围这个其实对于拍卖公司来讲是非常重要的那也因为这样的关系所以其实在我们的家事的空间里面我们也会不定期地做了很多不同的商业非商业甚至教育性的展览

主要是因为城市的一个特征谢谢那么丁老师呢您觉得上海的这个土壤因为您的工作室最早在摩甘山然后也搬迁了很多次后来又落到了西岸这也见证了上海的整个城市化的发展然后还有艺术的发展那么您也来聊一聊上海是有什么样的一个独有的一些因素最近呢很快有一个展览会在宁波有两个美术馆会同时做有一个已经在布展

黄豹艺术教育博物馆在布展其中有一个章节是讲我的工作室的搬迁的历程最早工作室是 83 年那个时候是在复旦大学对面正数路上城乡结合部农民的房子现在早就没了后来我上大学在上海大学凯旋路那边然后在古北路

古北路延安西路交界的地方叫黄家楼我在那边做了一个工作室然后现在也没了然后又在附近延安西路现在已经变成一块绿地了原来叫许家宅

也没了很多的建筑本身随着 40 年的变化都已经消失了原来的氛围原来的城乡结合部这种概念也越来越没有了实际上一直在搬迁可能已经搬过七个地点就是 40 年里因为这样的搬迁也很可惜有很多的作品省失了

因为学生时代也没有很多的条件也没有把这个作品看得很重卷一卷能戴上的就戴上不能戴上的就算了所以一个艺术家有时候成长就是这样的就是在不断的变局中有很偶然性存在那么我觉得的确这个四十年或者最近的十年整个的城市的文化的

方向越来越明朗因为我们今天可以看到新的一代年轻的观众对于当代艺术的这种热情和这种有着天然的一种清静感我们可以看到今天很多的刚才在说的那些美术馆

实际上门票蛮贵的我自己有时候我一般到一个私人美术馆我不太好意思跟馆长打电话说给我送个票我就想自己买但是自己买一想要两三百进去看查

所以也有点不舍得但是呢进去以后呢我还是蛮信奉的因为什么呢看到大部分都是年轻人在里面看展我有时候想想他们成本蛮高的对吧谈个恋爱对吧带着女朋友一起去看个展览然后再出来喝杯咖啡对吧吃个甜点一千块就没了对吧所以但是

但是呢这个就是变成了上海的现象有时候我比如说在重庆在成都也有当地的这个新的美术馆有时候会问我哎

你觉得我们定个什么票价好啊好像说我们这个票价定高了就很难有观众我说上海的今天就是你们的明天很快你们也会像上海一样有大量的年轻的观众进入美术馆进入艺术的场所更多的穿越艺术因为这个实际上是一种生活方式的确刚才草丹说的就是你习惯了你就没有它

谢谢丁老师

我们艺术新闻也特别喜欢在上海做活动因为每次活动呢都会有是有水准的观众也穿得漂漂亮亮的观众听众来而且还会提很有意思的问题这些都是在别的城市可能还没有感受到的下来一个问题问一问于志友就是

在采访的时候您讲到建馆之初余德耀先生是希望让世界的目标移到上海来那么在上海呢让上海的更多的人能看到国内和国际的当代艺术那么作为年轻一代的美术馆的掌门人

你认为这个上海是为这些民营的美术馆的成长提供什么样的一些土壤呢比如政策上面的还是其他方面其实沿接刚刚嘉如讲的其实上海是一个非常国际化的一个都市也是非常包容性很强的一个城市其实上海可能对于我而言我也是从印尼搬过来上海的所以其实来到上海的时候我也是

就是非常的希望能够住在这里因为它既美丽然后也有一些比较传统的一些建筑在普系这一块然后浦东这一块呢又是一个非常城市化的就像纽约一样的这种高楼大厦所以其实我相信很多的年轻人其实也都很喜欢上海那其实在这几年下来上海这块土壤以及他们的文理局啊或者其他的一些政策其实在

十年間我們有這麼多的展覽館這麼多藝術館這麼多的藝術家工作室也搬到上海來其實相對的來講他們也在慢慢慢慢地去成立一個比較好的機制能夠去支持很多的機構包含前面兩三年上海已經成立了一個上海美術館協會然後上海美術館協會本身它也是能夠把很多上海的美術館能夠集結在一起

第一次去參加美術館協會的會的時候我才知道原來上海有這麼多這麼多的美術館以及藝術機構的存在

所以这一块的话也是我们觉得是上海这个包容性非常强的一个城市然后又包含它的政府的推力然后能够让我们机构与机构之间产生了一定的一个连接性然后根据每一年之后他们也会希望能够联动很多的机构一起去为这个社区为上海这个大社区做一些公共教育活动或一些展览的联动等等

那其實對我們來講我們很慶幸能夠在上海這裡因為上海有很多的國際友人他們第一印象可能中國就是北京上海然後現在也是深圳這三大城市已經是很多的國際友人他們最知曉的幾個城市所以

我们觉得上海这个包容性本身是会持续地延续的那上海它本身也是给到了很多年轻人给到了很多像我们这一辈子很多的机会可以去发展也很多的机会可以成为一个亮相所以这可能是我对于上海的一个感觉

感觉吧我毕竟住了八年非常非常喜欢这个城市谢谢那么佳如根据您的观察比如说你也接触到很多上海的藏家您觉得近几年拍卖或者构场方面的上海的藏家表现怎么样包括这次上海十周年拍卖然后 20 21 级板块的整个策略还有布局有什么新的一些变化呢我先一个一个回答其实这几年来对于拍卖来讲拍卖市场其实

其实亚洲长家在国际市场的表现是非常亮眼的我记得 2020 年在加士德来说的话亚洲长家占了全球 34%这个比例其实是非常高的那当然呢所谓的亚洲长家主要还是以中国长家为主所以其实这个数字呢其实是不容忽视的其实在 2020 年的时候我们曾经一度超越美洲

所以这是就给大家一个概念对因为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会讲到就是说拍卖的几个主要的城市不外于就是纽约伦敦然后香港其实在这几年来其实香港已经超越了伦敦取代了伦敦成为第二个就是大的一个艺术市场

那当然这当中其实真的要谢谢中国厂家的支持因为其实比例占得非常高我觉得中国市场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市场因为尤其对我来讲是一个外地人的观察因为其实在国内市场它的整个学习的

阶段性是一个非常短的一个压缩的一个学习的一个过程就从刚刚丁老师说的其实最早中国当代艺术家是没有商业市场的概念到这现在就是你可以看得到是一个蓬勃发展多元化的一个市场甚至跟国际接轨其实这个其实发展也不过这短短 20 年的时间

对我相信在国外的话其实不管在纽约跟伦敦都没有这么的压缩学习成长的一个过程

所以说其实我们应该感到非常骄傲因为这个过程它虽然很短可是呢它也代表了就是说我看到很多藏家从最早的时候购买一张作品是从水墨开始可能会刚讲比如说他买吴关忠他是买吴关忠的水墨然后进而开始买吴关忠油画近现代的作品慢慢看到像赵无极啦然后慢慢走向当代

那现在其实你会发现就也因为这样的关系其实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色就是长家也在年轻化当中所以其实对于家事来说清洗年长家是非常重要的一块市场

所以你也看到也因为先几年藏家的崛起它影响到我们整个收建的过程的一个方向比如说很多的时候我们会挑选一些比较年轻的艺术家在我们的拍卖里面可是我想对于家世人来讲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特色就是亚洲特色因为其实在纽约跟伦敦的拍卖他们不会强调他们只拍美国艺术家或只拍英国艺术家

可是在我们香港的拍卖这个范畴里面我会蛮坚持这个亚洲特色一定要坚持住尤其是中国当代艺术家的支持这个比例上我们都会有一定的比例然后我觉得亚洲艺术家的特色能够在这个香港的拍卖的平台里面展现也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在我们策略性上来讲我们会非常重视这一点因为其实现在很多中国厂家就我刚才讲很多遍了他其实都是跨界的

因为他收藏作品的同时他不会管这是中国艺术家或者说在香港艺术家在日本艺术家基本上是没有国际区分的那我觉得香港平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平台对亚洲的艺术家甚至中国艺术家来讲所以这是我们策略上的一个很重要的坚持

很感谢在回顾过去十年艺术新闻中文版的媒体报道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个部分的中国国内的资深发展还有国际艺术生态的整个过程包括我们也看到 2013 年以后国际博览会 画廊也都把他们的版图拓展到亚洲还有巴塞尔包括巴塞尔进军香港那么在中国也是每年马上就要到 11 月的艺术季就是有两大艺博会

也是能看到整个市场的火力那么我们也能看到中国藏家现在也是活跃在全球的国际艺术市场包括这个我们能看到比如说梵高啊毕加索啊莫迪里安尼这样的一些重要的西方大师现代派的大师他们的作品也是被这个中国的藏家收入囊中那么随着这个市场的发展呢我们也观察到了有一批年轻的收藏家的崛起

在有一个著名的文化经济学家 Claire McAndrew 她在 2019 年的全球艺术市场报告中就是强调了千禧一代的藏家的整个市场活力基本上在这个地区有过年消费百万美元甚至以上的藏家占比是高达 45%是非常高的那么我还有一问题继续再问嘉如就是加斯德在一方面他很持续在呈现中西方的现代艺术大师的这样的一些作品另外呢

我们来讲其实我们一直都对市场掌握是非常的密切跟关注的

那当然呢我们因为毕竟我们做的是一个市场的着重嘛所以其实我们也会跟着市场甚至希望也能够带领到一些市场那这几年其实我发现尤其是对怎么讲中国艺术家来讲我发现有一个趋势因为其实随着艺术家的年轻化其实你会发现很多的中国艺术家反而是在海外成名

慢慢回流到亚洲市场里面我觉得这个是一个趋势因为毕竟就是说他们可能在求学的阶段已经到国外去发展了然后在毕业展的时候甚至就开始跟国外的画廊合作其实这个跟我们早期的中国艺术家的发展的趋势是有点不太一样的对因为最早的时候像丁老师我们也是从国内市场开始然后往外进行

现在我觉得是很多的中国艺术家反而是从海外市场里面开始做慢慢往国内来发展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跟国际接轨一个跟过往很不一样的一个现象这个趋势其实对很多的艺术家或者对厂家来讲我觉得是一个很好的一个良性的发展因为毕竟就是说艺术家本身他是从

国际市场开始然后慢慢走向中国的发展那也因为这样的关系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在策略上也会慢慢去刚讲到千禧年就这一块其实市场的经营对我们来讲非常重要所以其实我们也会就是绞尽脑汁去想一些不同的一些拍卖然后去接触这一票比较年轻的厂家所以其实在我们 11 月份就卖一个广告

我们也跟周杰伦有一个合作的一个关系所以其实主要还是以千禧年艺术家为主那其实也是因为千禧年藏家这一块呢对整个市场来讲它的影响力是越来越高的那所以我们会遇到

透过不同的合作方式甚至也不排斥就说像这样的一个教育的座谈方式慢慢去跟厂家接触然后甚至希望带领他们走向一个比较国际市场的一个接轨包括你们也举办一些非拍卖的一些展览包括赵无极最近的是 因为其实赵无极现在在杭州其实我们参与的

参与的那个比例挺高的因为其实跟很多的藏家来借展然后其实我蛮推荐大家如果有机会可以去看一下赵无极这一次的回顾展因为第一个展品从最早到近期都有而且真的是作品的

完整度非常高所以因为他其实展览一直到二月底左右所以我蛮鼓励如果大家有时间的话离上次赵无极办展览应该是 90 年吧好像是谁跟我讲上次赵无极在国内我应该是在广东美术馆看过赵无极的展览他在世的时候吗对还是学生的时候

对对对所以其实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然后我觉得通过展览对藏家来讲可以看到很多就是比如说艺术家全貌可以了解艺术家最好的一个管道所以很鼓励大家有时间都可以去杭州看一下这个展大家都非常多的关于未来的畅想那么丁老师我也看到您在采访里面也谈到就说八十年代艺术是没有天花板的

可以怎么想就怎么可以可以怎么变那么今天呢实际上是感觉到有一定的限度的那么我也想问您一问题就面对这个有限度的变化和难以预测的一个未来您是否能看到一些可能性实际上经过最近十年的这个中国当代艺术的这种发展本土这种实力的增强

实际上本来呢您可以畅想和国际艺术界的这种完全的一种对接但是呢目前显然这种对接的速度会

缓慢下来那么这个是一个现实但是我想对于我们刚才把艺术和很多生活的品质和人的精神的需求之间的这种联系我想是不会断的始终会存在着始终会有然后对于艺术家的创作来说

实际上也是不会断的因为一个艺术家不是仅仅是为今天工作一个艺术家是为你的未来为你能够人生划上巨号这一刻工作的所以不是一个问题就是说任何的时段在其中的起伏都不会影响整个的艺术的对于人的这种

精神或者是一种生活的这种需求我觉得是不会变的当然我觉得整个的还需要有一两年能够感觉到就是说整个的是在现在的基础上是有多缓慢还是

可能经过了缓慢又开始进行了加速就是它可能会是一种变量性的一种可能潜在的可能所有的这些美术馆啊包括余德耀美术馆啊仍然会不断地推出新的展览反正我觉得目前

整个的艺术市场艺术的活动仍然没有任何的消停或者是减速的这种现象然后我也实际上刚才说到千禧一代长驾的涌现实际上你知道对于一个 62 年出生的艺术家最兴奋的是什么最兴奋的是千禧一代能够喜欢你的作品说明你的作品还和这个时代有关系

因为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实际上你会深深地感觉你所创造的图像是有时段的

是有某种历史的时段的被限定的如果一个艺术家你能够不断地突破你的这个时段因为很多的艺术家因为中国当代艺术很多从八十年代开始很多艺术家就陷入在八十年代就很难就是说它不断地更新和这个时代产生更多的交接所以当你的作品跟时代有交集能够受到迁徙一代更年轻的观众的喜欢实际上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是

最好的对你的鼓励有老师你有千禧长家我知道我知道那么下来再问 Justin 一个问题就是从西岸搬到了青浦新芷那么遇到美术馆其实重新起航

那么您是如何看未来的这十年艺术机构的在上海的发展然后包括你们馆有什么样的新计划我们馆的话其实也可以就是刚刚丁一老师讲的可以接轨一下就是我们馆是希望能够把艺术融入到生活里面因为其实于先生他办美术馆之初他的理念就有两个一个是希望能够他有一句我们自己内部讲的是一句名言

她是这样说的就是一代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多少年树艺术人生以及要如何将艺术融入到生活里面其实这是她

其中两块很大的点也是我们云端美术馆会持续根据它的这个理念进行下去的所以其实刚刚丁一老师讲的就是如何接轨国际化这一块也是我们美术馆未来十年里面或者甚至二十年里面会是一个非常主力去推动的我们要希望能够把中国当代艺术家以及可能亚洲当代艺术家能够

从机构上面的交流机构上面的合作能够把艺术家们推出去在不同的地方能够进行展览以及公共交易活动那另一方面的话呢我们也是希望能够开始带动周边的社区可能加士德的话它是比较面向是藏家

那对于美术馆来讲其实我们面向的是群众那对于群众对于社区来讲我们希望是能够从他们最根本的可能从教育方面可能从自己的生活里面每天放学后可以来到美术馆然后可以看展览或者是参与一些公共活动等等等等我们是希望能够更深入地

到这个层面上面然后也是希望透过这些能够推动下一代的可能 2020 后出生的小孩他们对于可能文化对于艺术他会有更多的理解更多的想法甚至于也培养了更多的新一代的艺术家能够透过

长辈们前辈们的这些沉淀然后慢慢发展所以这是我们可能美术馆未来十年会比较专注的地方然后也是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是喜欢艺术让更多的人觉得说我周末要去哪里那就是去美术馆让美术馆成为年轻约会地点的必去之一看丁老师的话

我觉得一座城市其实艺术景观的建构其实需要特别多人的共同的参与首先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艺术家因为没有他们创作就谈不上艺术那么我其实总是在想怎么能够给到艺术家更好的一个创作的环境和展览的机会那么就是要无论是政府的政策上的一些支持还有包括我们艺术家的工作室能不能更稳定或者租金更

包括呃就是在呃艺术教育方面比如说我们上上大有上大有几个美艺艺术学校呃

那么如何去培养更多的艺术的从业者就是他不仅仅是艺术比如说专家上拍卖行的专家那么还有一些比如说从事艺术品修复的这样的一些人美术馆公共教育的一些人才其实都蛮缺失的那么我觉得这是要形成一个这样的一个良性的一个生态环境包括有好的艺术市场还有高水准的艺术艺博会以及不断刚才说不断成长的这种

艺术爱好者吧还有培养未来进一步的一些厂家就是说我觉得这个其实新的这个十年要到来了我们进入了新的十年其实我们今天跟三位嘉宾一起其实是重新去梳理过去十年的一些重要的时刻一些标志的时间

那么我们也能看到就是中国这个土地或者上海这片土地的它的一个创造力和活力我相信也是能够在面对不同的时期能够面对不同的挑战去调整那么艺术其实是永远有它的就是一种韧性或者生命力的所以我们也是对未来就是说能够继续未来十年有

有一定的信心和期待我们非常感谢三位嘉宾跟我们的分享那么在这里感谢三位在座的嘉宾跟我们这么精彩的分享今天的这个对谈呢就到现在为止结束然后下来请大家呢继续去看加什德的预展还有我们楼上的这个回顾就是一个拉桃之上的回顾展谢谢大家谢谢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