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对"批判性思维"一词的英文翻译"critical thinking"以及中文词语"批判"和"批评"的含义进行分析,指出其翻译存在问题,并探讨了词语含义的古今差异以及在不同语境下的不同理解。
主持人:通过分析"批判性思维"一词的翻译问题,引申出对语言表达精确性的讨论,指出不深入研究词语含义,直接使用,会导致对语言的误解,尤其体现在教学和翻译领域。并举例说明了在商业领域中一些流行词语(如“赋能”、“格局”等)的使用往往缺乏明确的含义,只是作为一种修辞工具,以及对"网红"等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分析,指出其语用和含义之间的差异,以及不假思索使用词语可能带来的问题。
主持人:进一步探讨了对词语理解和使用与个人审美水平和生活经历的关系,以及对一些心理学概念(如"原生家庭","巨婴"等)的滥用问题,指出其缺乏明确的含义,只是作为一种标签或评价工具。
主持人:最后,讨论了如何提高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减少生活中的困惑,提出了在高校教学中采用一些方法,例如同行评审,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L老师 :从英文单词"critical"的词源入手,详细解释了其古希腊语词根的含义,指出其并非中文"批判"的含义,并补充说明了中文"批判"一词古今含义的差异,以及在不同语境下(如学术领域)"批评"一词的含义更为广泛。
L老师:对将"critical thinking"翻译为"批判性思维"的翻译问题进行分析,认为其并非完全错误,而是表述不清,并分析了其历史源流,指出其误用更多源于现代人对"批判"一词的理解偏差,而非最初翻译者的错误。
L老师: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指出学生学习外语时,不应以中文为本,而应深入探究语言的来源和词根,并强调在翻译教学中,应注重对原文的理解,而非仅仅依赖字典的中文释义。
L老师:对"批判性思维"的常见误解进行了分析,指出将其理解为简单的二元对立思维是不正确的,并补充说明了维特根斯坦的观点"想象一种语言就意味着想象一种生活形式",可以用来解释词语的含义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L老师:最后,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提出了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一些方法,例如在课堂上和课下引导学生对词语进行深入思考,以及采用同行评审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Deep D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