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Vol13 穷困,并快乐着?:迪克斯坦的美国30年代大萧条文化史

Vol13 穷困,并快乐着?:迪克斯坦的美国30年代大萧条文化史

2025/6/9
logo of podcast 夜航船

夜航船

AI Chapters Transcript
Chapters
本期节目探讨莫里斯·迪克斯坦所著《在黑暗中舞蹈:美国大萧条文化史》,邀请美国研究专家金衡山教授、高峰枫和但汉松老师深度剖析该作品。节目涵盖迪克斯坦的学术背景、作品特色、文化史写作的定义与范围,以及大萧条时期文化现象的独特视角。
  • 迪克斯坦的学术背景及作品《在黑暗中舞蹈》的出版背景
  • 作品的四个特色:内容丰富、分析细致、情感充沛、视角独特
  • 文化史写作的定义与范围
  • 大萧条时期美国文化的两面性:绝望与繁荣

Shownotes Transcript

we're dancing in the darkand it soon endswe're waltzing in the wonderof why we're here

大家好,我是丹松这里是高峰峰老师和我共同创办的人文读书播客《夜航船》今天节目的前奏音乐有点不一样它是 Bean Crosby 曾经风靡一时的老歌《Dancing in the Dark》

那这首歌的名字呢正是我们今天马上要聊的莫里斯·迪克斯坦的《在黑暗中舞蹈,美国大萧条文化史》这本六百多页的黄黄巨著去年刚刚被南京大学出版社的《守望者》系列翻译引进今天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了一位美国研究领域的重磅嘉宾华东师范大学英文系的金恒山老师要不先请金老师跟听友们打个招呼大家好

感谢丹汉松跟高峰峰的邀请我是金恒山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印尼系我想我可以先介绍一下这本书的作者莫里斯·迪克斯坦他 1940 年生于纽约下东区的一个移民家庭曾经求学于哥伦比亚耶鲁 剑桥这些顶尖学府

是从纽约文学批评界如雷贯耳的大人物像特里林 F.R.Lewis 他的博士论文是耶鲁大学的哈罗德布鲁姆指导的研究的题目是《浪漫派诗人》几次然而迪克斯坦绝对是一个非典型的英文系书斋里的学者让他声名鹊起的一本书是那本关于美国 60 年代文化史的伊甸园之门

这本书啊 1985 年就翻译引进到了中国大陆成为当时我们了解美国 CP 式反文化运动的一本重要读物那一年金河山老师刚刚大学本科毕业对吧对的那您当时听过这本书吗没有那时候就是一个头脑非常简单的毕业生大概十年后我开始

做美国文学研究美国文化研究的时候我关注到这本书以及跟这本书同时出版的另外一些美国文化史方面的一些著述可以说迪格斯坦是 60 年代美国激荡岁月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1968 年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占领汉密尔顿楼的时候他正好在哥大担任助理教授深处风暴的中心他后来在回忆录里写道当年他加入了教师调解小组在学生和警察之间斡旋因此迪克斯坦的历史回忆历史写作是有温度的带着亲历者的体温和心跳

迪克斯坦是一个非常活跃的公共写作者他的多部专著都是讨论文学研究美国小说和美国现实之间的关系

他曾经为著名的左翼刊物党派评论写了四十多年的稿子他自己说就是这段经历帮助他从一个学者转变成了一个作家而且他是一个超级影迷写过大量的影评对于三十年代的那些老电影的热爱据说直接促使他花了几十年的心血写了这本《在黑暗中舞蹈》这里面

庞珍博影内容非常非常的丰富涉及斯坦贝克的小说巴斯比伯克利的音乐剧乔治格什温谱曲的歌剧本尼古德曼的摇摆乐多罗西亚兰格的新闻摄影克里福德奥德茨的戏剧雷蒙德洛伊的装饰艺术还有数不清的经典好莱坞的黑帮电影和神经喜剧但是最不可思议的我觉得是这本书的出版实际

迪格斯坦在序言里面写道就在完成这本书的时候美国正陷入自 1929 至 1941 年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这本书是 2009 年出版美国当时众所周知刚刚经历了 08 年的金融海啸这纯粹是一个历史的巧合却使得他对历史危机的这种文化分析具有了阵容发挥的现实意义

而我们今天晚上阅读和讨论这本书正好是 2025 年也再一次面临了某种诡异的历史巧合世界性的经济大萧条大危机伴随着川普那个大而美的法案或许就在此时此刻山雨欲来风满了

好了我就先介绍这么多要不我们就先谈谈对这本书的总体印象因为作为一本非常庞大的美国文化史专著二位觉得迪克斯坦这本书的写法有什么特色刚才汉生对迪克斯坦的介绍非常好我自己从他介绍里面也知道了更多的东西我就从他提到的这本书写作的出版的年代开始 2009 年美国经历了

2008 年的金融风暴也正在整个美国以及世界都在讨论是不是一场新的大萧条要到来那么是不是到来还是没到来这是且另说但是我感觉到显然这个大萧条给这个作者本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尽管他其实是 1940 年出生的在大萧条的末期了也不会有多少印象

但是就像韩生刚才说的他对大萧条时期的文化做过包括电影在内部做过很多很深的研究所以显然他心中有很多对大萧条的印象对这个印象造成的结果要分享给大家我们看到手中的这本厚厚的书这个中文有 600 多页英文差不多也有同样的页数

我读下来确实是感慨万千我自己因为曾经搞过一点点的美国文化史美国研究所以有一些东西还非常亲切读起来而且他的写法非常不一样就像刚才这个汉松说的他是这个英语系出身那个人跟我们平常所说的这个

英语系的这种研究都不太一样我先说一个大致的印象我觉得应该可以用四个词或者四个方面来分享我的一个大概的印象一个是内容特别丰富刚才韩总已经说到还有一个分析特别细致

另外一个这本书情感特别充沛角度非常个性另外还有一点我想特别强调也就是关于文化这个词我们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一下子就我的感觉就是迪克斯坦对文化这个词的介绍分析

这个书很

横跨文化的各个方面南国文学 电影 音乐 摄影 舞蹈 建筑等等具体而言呢包括小说 诗歌 戏剧 图像 照片黑帮片 歌舞片 喜剧片 歌舞编导 音乐剧歌曲 交响乐尤其是杰斯业与蓝调结合的美国音乐等等等等等等

所以你这个一本书读下来几乎你想说知道的文化的各个方面他都提到了所以一下子我们在谈文化的时候因为受理论的影响我们这个文化的概念有时候比较抽象到了这本书里面就非常具象了这个是我的一个大致的一个印象他谈了文学但是这个显然这个文学跟我

长期以来所理解的文学有不一样的地方简单来说就是文学作为一个社会性功能非常很强的一个宣传功绩的文学以及文学作为探讨人性复杂内容的一种文学这两个文学似乎好像不应该放在一起的但显然我们从这本书里面非常有趣地看到作者把这两点搁在一起讨论这个是文化的一个丰富多彩的一面

这当然就是跟三十年代有关系对我也赞同就是他的这种取样非常非常的有意思他把一个跳踢踏舞的一个唱爵士乐的人和

菲兹杰拉德还有福克纳几乎是以同样的篇幅来对待就这样的一个文化史文学史的写作他确实是有着独到的眼光那高老师您对这本书它的这种历史写作怎么看呢我也很同意刚才金老师所说的观点就这个书材料真是非常的丰富就像一个大萧条时代或者说大萧条十年的

一个百科全书一样文化的百科全书就是三十年代的美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从这种严肃文学到通俗文学到影视歌舞剧音乐所以是材料的丰富是让人非常的就看起来是眼花缭乱的而且呢是大家可能

就这些领域有部分领域是比较熟悉有些领域是大家每个人不太熟悉的所以这样一来呢迪克斯坦给大家不同领域的材料串在一起得到了一个汇总好像我们得到了一个有关三十年代文化图景的一个整体的印象

所以我觉得这个是这个书最大的一个特点他在第一页讲到了文化史然后迪克斯坦说他认为文化史是一个就是有温情的历史包括一个时代的文学和电影讲述的故事然后恐惧希望外加时代风貌氛围和感觉这是

这是他对于他所实践的这个文化史研究的开篇有一个定义好像他主要想说主旨是一种心理学和个体意义上比如说他说我们讨论的不是失业简单的失业问题而更多的是伴随着经济下滑所产生的一些心态所以我觉得这个书的好处就是说它

能够在不同形式的艺术之间建立关联就像我很难在一个书当中同时能读到斯坦贝克以及像作曲家科普兰这样所以它提供了很多线索就如果你对某一个段线索比较熟悉的话你肯定会发现一些你不太熟悉的其他领域的线索这样的话这个书可以指引你去看其他的相关内容最后你对于三十年代会形成一种网络状的一种知识系统

所以我觉得这个书这方面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同时我也觉得文化史这个概念因为我看这方面的书也比较少我看这本书的一个感觉就是说文化史如果是各个门类的文学艺术各种历史的一个综合的话那么是不是它有的时候定义是比较过宽了就比如说文学史 电影史 流行音乐史

如果加起来就构成文化史的话那么有没有一些就是更加客观的界定如果是不同门类的艺术的历史我把它简单地放在一起就构成文化史的话好像有一点失之过宽就除了这种比如说迪克斯坦所强调的软性感性

有人情味之外除了这些单独的艺术门类的历史重叠在一起之外有没有一个其他的更加客观的界定以区别于其他种的历史书写这个是我读这个书想到的一个问题因为很明显作者的个人体验非常重要因为他的个人的声音和身影经常闪现在书中的各个部分

这个是不是能够构成文化史的一个标志性特征因为他经常会说 1950 年代末我上大学的时候 30 年代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黄金时代等等他说我上学的时候读到什么什么书我小的时候听到什么什么歌就非常的个体经验很强然后读起来会有那种感同身受的感觉的确是自己现身的地方是非常非常多大概隔那么远

二三十页吧它就会自己的声音就会出现所以我觉得这个有关文化史的定义我们还可以再探讨一下但这个书本身我觉得真是一个非常丰富的材料库它会引导我去看以前听说过但是呢没有想到会去看的一些作品包括一些影视音乐作品

所以我觉得这个书对我来说最大的收获就是能够提供一个书单或者说一个观影的名单一边读这个书我就趁机看了几部黑帮电影就是以前听说过但是呢没有想到就这些黑帮电影居然都是一些黑帮电影的原型最早期的作品都是三十年代初的时候就已经拍摄的因为这个书看这个书所以看了几个黑帮电影就觉得

好像对于理解后面那些更著名的黑帮电影就是感觉非常有帮助所以我觉得这个书就是扩大视野

然后扩大我们的知识范围包括对三十年代一个整体的理解所以我觉得这个书是我看读起来是收获非常大的我跟这个高老师稍微有点不一样我是看完之后在我的网易云音乐里面收藏了好多的歌包括那个科尔波特然后爱拉菲兹杰拉登然后刚才说的这个克罗斯比的那些

就是确实这本书据说当年 2009 年出来的时候也带动了一股怀旧风就是对 30 年代老唱片的收藏 30 年代这个电影的这样的一个重新的观看这个也是一个蛮有趣的文化现象

那刚才两位就是在讲这个他的文化史写作的这些问题我其实让我想到了另外一个比较有趣的比较的点因为我们上一期节目中是这个詹姆斯·夏皮罗那夏皮罗是一个微观史就是他会聚焦到 15991603 一个特定的年份然后去重构那个时候的政治氛围整个的社会焦虑啊等等

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就是我们之前讨论格林布拉特那个文化诗学的时候我们也会讲的就是把很多通常我们看来不像是文化的东西也把它视为是文化文本夏皮罗的那个写法他对文化的定义

显然是和迪克斯坦是不一样的迪克斯坦则采取一种更加的封闭的思考的方式对他来说文化文本就应该是那种最主流的这个高雅艺术当中的那些类型或者是那种流行艺术当中的那些类型

那么他在去以一种宏观的全景式的姿态去审视三十年代的时候就像刚才高老师感觉到的那样他其实还是非常带有一点点主观性的就是他也没有表明说他要去穷尽里面所有重要的作家重要的艺术家重要的名人我非常印象深刻的一个地方就是他总是采取一种

一种两两组队的方式来写这个文化史那么他两两组队的这些人选往往是好像对他来说印象最深刻最能够代表那种时代的一种文化反应的不同方向这个是一个他在这里面写作当中一种经常使用的一种结构性的方法比如说他在写斯坦贝克的时候他就会不断地

去比较另外一个写美国 30 年代社会现实的韦斯特韦斯特写了黄虫日寂寞芳心小姐跟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还有那个 Migrant Worker 那个三部曲正好形成了一个反差他在写这个罗斯的时候跟高尔德放到一起来比

写这个赖特的时候就会和这个赫尔斯顿放在一块来比较刚才两位提到了非常好的一个问题这个文化史怎么个写法高峰峰首先提出来了后来这个丹汉生也回应了那么文化史文化怎么定义这第一问第二文化史是不是更类这个

文化相关的东西它的历史组合在一起就是一个文化史我听出来这意思是对迪根斯坦的这种写法有那么一点点的疑问这个疑问至少没有完全解决我试图来解释一下我自己的理解首先进入这个问题以前我先说说刚刚提到的这本书《那里》

一下子得到了一个渠道去扩大知识比方说关于黑帮片的电影突然间觉得发现原来黑帮片是原以 30 年代的一些电影顺着这个渠道你就可以看到更多东西我自己也是这样比方说我听了格什温跟科普兰的做的曲子以前其实我有他们的

唱片我以前听听的初听的时候就觉得风格跟那些同时代的西方的一些别的经典作曲风格差别非常大好像里面有一点美国的味道我也说不清楚美国味道到底是什么读了这个这本书我就又去听今天早上还在听格施温的《蓝色狂仙曲》就逐渐逐渐体会到格施温的音乐

在迪根斯坦的笔下怎么被描写出来的怎么跟上世代发生的关系我觉得这个很有趣的一个事那么我回过头来讲文化时我的理解跟刚才汉松所说的两两组队

这么一种现象在他书里面的一个现象是有关系的我理解两两组队其实是他的一条主线这个主线从大的角度来说是跟时代背景有关系这是一个苦难的时代一个颠沛流离的时代也是失望与绝望的时代但是我们发现这也是一个文化灿烂的时代甚至在一定意义上是

文化繁荣的时代多姿多彩五彩缤纷如果没有这一点的话他这所说的文化的各个方面他就写不出来因为有这么多东西作为一个基础所以这种反差是一个两两组队的一个最重要的一个背景从这个反差后面

我自己隐约觉得他在写这本书里面他脑子里在应对什么一个事或者针对什么一个事这是一个大家都能够联系到的一个事情就是三十年代是一个政治风云的一个时代说到三十年代的文化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会想到刚才说过

关键词之一是左翼文学无产阶级文学所以在一定意义上面政治这个方面一直在这本书的内容之中或者说在这本书的背后隐含的一个层面里面

我觉得他写这本书在回应这个问题我手头就有两本书一本是 Writers on the Left 这个是 Daniel Aaron 在 1960 年代初时候写的后来十年以后再办的这是哈佛大学美国研究的创始者之一写来也就是说很早以前就有人

写过三十年代的文学尤其是左翼文学另外一本书这是一本历史的书题目就叫 The Great Depression 这里面从历史的角度来描写但是里面有很大一部分是跟文化文学有关系也就是说三十年代并不是没人写过

包括文化战略迭克斯坦要再去重抄这个旧题的话他应该怎么写我想这个其实有意无意地回应了文化史的写法我觉得简单地说他是以各类文化文本为基础也就是讨论各个方面的代表性的文化从音乐 舞蹈 电影

到文学包括爵士乐甚至包括建筑在内代表性的东西他拿出来写但是这种讨论是有一条线我觉得这个线跟刚才我说的反差就时代背景跟文化之间繁荣之间的一种反差有关系那么具体到具体分析的时候跟两两组队有关系刚才说到斯坦贝克的时候他会提到韦斯特很有趣的事儿是

他谈了斯坦贝克之后他马上就顺着就去谈福克纳去了明显的一个两两组队福克纳的写法跟斯坦贝克不一样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

如果说斯坦贝格代表了一定程度上的无产地区文学弗克纳是代表的是现代主义就是这两个似乎相差很远的作家被他放在一起来讨论这一下子让我们看到了三十年代的各个方面至少从文学来说那么一开始的时候他是以

这个麦克尔·戈尔德英文是 Michael Gould 小说没钱的犹太人开始来谈论三十年代的一个重要前提就发生贫困然后他谈完这个小说以后他又谈到另外三十年代另外一部小说是亨利·罗斯的小说叫这个安税吧这两部小说

在内容上面有相似的地方都是谈论的贫困但在写法上面有很不一样如果说前面这个戈尔德的小说是一个非常大众化的小说甚至语言是口号性的语言政治表达的意图非常明显

到了《亨利·罗斯》这部小说尽管发表的时间差不多但是它的形式按照迪根斯坦的说法更多是跟现代主义有关系这两个东西放在一起这组成了两两组队的一个现象这个也说明了一种背后谈论文化史的一条线那么我现在再把这条线稍微再跟背景搭起关系来说这个就是

那个时候的一种政治现象如果具体来说就是 1935 年开始的人民阵线以美国共产党为主所组织的一个统一战线这条战线号召大家一块起来这条线其实是文化史的写作离不开

政治分析跟政治理解如果把这个放在一起我们就会看到他写他的文化史是含有对于三十年代的特殊政治现象的一个理解我听了金老师刚才的书里我也非常的受启发就像迪克斯坦在他的书里面导论里面讲过的一样就是大肖的文化是有一种分裂人格的它本身就是一种精神分裂的

那一方面他试图去理解当前的这种经济灾难这种社会的现实要去解释它去诠释它但另外一方面呢美国文化又不断地去制造出一些幻觉一些逃离现实的这种艺术和娱乐来转移大家的注意力那么这也是当时面对现实的一种方式所以这个可能就是因为这里面的文化始终是贯穿了三十年代的这种政治的这样

这样的一个影响所以造成了这样的一种精神分裂或者在音乐上来讲你会感觉它是一种对位法它在写作的时候不断地在这种文化史当中主音和泛音让它们不断地在对位上相互演奏从而不断地提醒我们三十年代的文化不是一个简单的红色的十年也不是一个简单的歌舞生平的十年它是一个

差异和共性反复博弈的这么一个十年

接下来其实可以聊得再深入一点因为迪克斯坦在这本书里面主要是讲了这个大乔拉文化的两极如果把它当成是一个光谱的话它应该是两极第一部分他在写发现贫困那么这个贫困这个是三十年代带来的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贫困对于美国文化来说比较不太容易被想象因为美国可能在美国梦的这种边疆神话当中

他们从来没有觉得贫困在美国是一个问题阶级在美国是一个现实的东西这样的一次非常大的国家的这种经济上的巨大的挫败让美国人很多人从一种个人主义的爱莫生梭罗式的个人神话当中醒过来

所以这是他们要去痛苦的发现应对理解阐释的一个黑暗时代大萧条时代的现实那另外一个轴就是我们所说的那种幻想的文化啊就是包括各种文化娱乐的方式要不先说一下这种现实的维度啊

刚才金老师也提到了这种左翼文化这种人民阵线要不就这个话题我们可以再来稍微具体的来聊一聊就是那个时代文学跟政治它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复杂的关系就是它在美国的那个语境下跟欧洲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因为我对美国三十年代文学了解很少所以这个书可能对我有更大的意义吧因为我可以直接把它当作读完以后可以拉一个书单所以我就趁着读这个书的机会把它最先讲的那个作家就是 Michael Gould

写的这个犹太 Jews without money 没有钱的犹太人这个小说我看了一遍然后我觉得很有意思迪克斯坦他在书里面说了有一句话我印象很深而且我觉得说得很有道理他说穷人或许一直在我们周围但我们似乎每隔三十年才会注意到他们我觉得这句话说的其实非常巧妙贫穷穷困一直都在

但是呢我们大概他说每隔三十年才会注意到意思就是说大概每到一个危机的时刻每到一个关头循环三十年之后到了经济危机或者说到某一个这种社会矛盾比较激烈的时候我们才突然注意到穷人或者说贫困离我们是非常近的所以他在这个意义上他有一张叫做发现贫困我觉得题目写得起得非常好

他先讲了就是就这个 Michael Gold 的这个小说我跟大家说几个跟中国相关的因为这个小说是 1930 年是一个犹太裔的作家格尔德写的然后他是在写小说之前他就加入了美国的共产党而且一直是一个非常坚定的共产党员这个书呢是 1930 年出版然后这个书呢 1930 年的 10 月就有一个中译本然后 1931 年又有一个中译本

也就是说这个书刚出版两年就有两个中译本后来我在北大图书馆找到的是一个 1954 年的又一个中译本译者叫吴劳然后上海平民出版社出版吴劳就在译者注释当中就说他说三十年代有两个译本但现在都已经绝版了所以我又翻译了一遍

所以这个书呢我觉得跟中国的关系其实非常大的然后我父亲跟我说他五十年代在大学英文系上学的时候他们的课本里面就选了一张就是这个 Michael Gold 没有钱的犹太人所以你看这个书实际上通过中译本进入到中国然后通过英语英文本的节选进入到当时中国大学的这个英文系的课本当中

而这个书主要就是讲纽约东区的犹太移民社区各种各样的这种贫困生活而且是一种半自传的基本上作者就是把自己的经历的事情都讲了一遍就是形形色色各式各样的这种贫困悲惨这些现象可能就是在一般

关注中产阶级文学的读者可能是视而不见的但是大概是 30 年吧可能是首次或者说以比较富于冲击力的形式格尔德把纽约犹太移民的贫困生活暴露在这种大众的视野当中其实这个书我读了一下英文它那个文学性不是很强

因为它没有一个核心情节都是这种对贫困生活对于身边各式各样的人方方面面的这种片段式的描写但整体上会让人感觉非常的震撼就是贫穷问题

是一个一直在腐蚀着下层人民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所以这个小说更像是一个我读起来像一个报告文学像一个纪实文学甚至像一个那种十九世纪很多英国社会改革家写的那种调查报告一样

所以这里面迪克斯坦那个书里面引了一些片段就比如他讲到家里面床上有很多的臭虫是怎么杀也杀不完然后他就会问他妈妈说为什么上帝会造出这种臭虫来折磨人然后家里面的各种各样的因为他父亲是从罗马尼亚移民到美国他母亲是从匈牙利移民到美国

然后这个父母两个人在美国的各种打拼然后在这种出生入死一样与贫困的斗争与饥饿的斗争所以这个书就是让人感觉到这种贫困的现象是非常触目惊心的到了这个书四分之三的地方才开始出现有人提到工会

后来有林兴提到罢工但实际上有关这种抗争的描写篇幅是比较小的主要是在描写犹太移民的这种贫困的生活

最后这个书的结尾是有点像一种口号式的结尾就是作者在呼唤革命他觉得是一场革命运动刚刚开始这场运动会结束贫困所以这个书的结尾是以呼吁工人革命来告终的他说工人革命给我这样一个孤独的有自杀倾向的男孩带来了希望

你是真正的弥赛亚因为他里面讲了很多就是犹太人的观念和跟这个美国士族社会的冲突所以他说工人革命在这个小孩看来是一个真正的弥赛亚你会毁灭纽约东区

对于

当时美国的移民所遭受贫困的一个深度的描写所以我现在看起来是非常有触动我猜当时的读者也会很有触动因为很可能就是因为这个话题没有得到这么大篇幅的展现

所以我觉得那个迪克斯坦用这个 Michael Gould 的这本小说以及后面他用那个亨利·罗斯跟他相对比我觉得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头然后用发现贫困是一个非常切中当时的美国现实的一个主题所以我读这部分是非常有感触的我也是在看这本书的时候不断地提醒自己所谓的发现现实

对于真正的设身处地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来说和我们现在在 2025 年再去回望那个大萧条岁月其实感觉是完全不一样因为 1929 年胡佛总统发明这个词的时候他其实就是在提醒美国人民没有什么大事这只是一次小小的

经济运行的不顺畅它甚至都称不上是危机所以我们得给它换一个程度轻得多的词叫 depression 不景气没有人知道这场就是弥漫性的社会的深刻的危机会从 1929 年一直持续到 1940 年我相信在这十年当中大家每一天都在更新自己对于这个国家的认识和理解

所以这种现实确实是一个不断被发现的现实有几个数字迪克斯坦在他的书中提到的时候我是蛮震撼的第一个呢他说在三十年代美共的这种活跃性它最多的时候美国有十万的党员

那第二个数字就是在大萧条期间很多时候我们会以为大萧条就是纽约股票交易市场的这种震荡然后造成了很多人在股票里面赔光了裤子然后最后就倾家荡产其实对于美国的西海岸来说是另外一个故事

大家如果看了这个《愤怒的葡萄》不管是电影还是小说就会知道它是因为有沙尘暴这样的一个气候的灾难当然也是因为过度的开垦所以导致了美国的像俄克拉荷马的一些农业州其实就出现了一些非常严重的干旱问题风沙问题造成了那些电农没有办法去种出粮食没有办法交租最后他们的土地被收回

然后像乔德一家就是最典型的那么他们只能够在报纸上去看原来加利福利亚遍地是黄金加利福利亚的果园到处都在招工人而且给的钱非常的高那我们在这地方待不下去我们就赶快上路吧

在 30 年代据估计有 100 万人在路上这 100 万人就是我们所说的这种在迁徙当中的这种农民工不断的要去加利福利亚山谷去找工作去找活路

那这些人到了果园当然他们并没有看到所谓的伊甸园人间天堂那么他们更多的是遭到了非常多的这种不公正的待遇所以三十年代就会有风起云涌的采摘工人的罢工运动麦克格尔德我想他们这些左翼作家在书写那个时代的时候他们会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迫切感就历史正在发生

革命可能随时都会到来那么莫斯科所代表的那样一种集体主义的这样的一种社会的方式也许在美国也会得到重现所以他们是带着这样的一种心情非常迫切的要去发现这个现实然后去创造更新的现实 30 年的时候这个戈尔德在新共和上发了一篇文章就是批

美国当时刚刚获得了普利策奖的桑顿怀尔德那么桑顿怀尔德因为是我博士论文研究的作家所以我是在研究怀尔德的时候第一次邂逅了戈尔德这个名字就不知道他是从哪闯出来他就对怀尔德进行了非常严厉的批评他认为说你们为什么不去写匹兹堡的钢铁工人芝加哥的罢工美国南方的私刑你们为什么要去写壁炉

然后要去写罗马这些异国情调的东西我们需要的是一个穿工装的这个莎士比亚我们不需要那些文雅的优雅的学院派的那些白日梦这一次批评其实是对怀尔德的触动非常非常大的我想也体现出了当时的左翼文学和美国其他的文学形式之间非常激烈的这样的一个冲突

戈尔德的这本小说《没有钱的犹太人》这个题目本身我觉得有一点意义我记得在小说里面哪个地方提到过一般情况下大家都认为犹太人就是有钱的

这就是成为了大家的一个共识但是没想到其实纽约东区的犹太那些移民不仅没有钱而且生活非常贫困垃圾遍地人数共住的这个地方这么一种情况它其实是揭示了

跟犹太人相关的另一面我觉得这个非常有意思的一个事左翼文学刚才高峰提到非常有趣的一个事这个书出来以后很快就有中文译本我觉得这个是一个大的一个三十年代的一个左翼文化影响半个世界如果不是全世界的话

这么一个大的背景我们在谈论三十年代的时候可能不能不关注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事另外一个就是刚才汉松提到了迪克斯坦几乎是一笔带过地提到了美共我其实是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想让他更多地告诉我关于美国共产党跟左翼之间的一种关系提供

更多的一些资料或者信息很遗憾它没有多少提到但是美共这个作为一个巨大的影子背景这个是我们在研究美国文学的时候不要忘的一个事因为它不仅是跟三十年代有关系它会影响到后面的五十年代以及六十年代

这个是在我们文学史里面尤其是美国文学史里面我们通常不太关注的一点但是我自己认为根据我自己的一点小小的研究经验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那么关于美共十万人这么一个数字我可以提一个具体的一个知识点欧文豪这个

从一开始

以发现贫困作为主题要表达的一个事儿就是还原历史的现实感我自己读下来感受非常深那么如何去还原他选择的材料都跟现实描述现实展现是有关系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谈我们就会发现比方说斯坦贝克很有趣的是他这个人的名字

经常出现在说到别人的时候他会提到斯坦菲格《愤怒的葡萄》也是这样《愤怒的葡萄》我自己可以谈谈我阅读的一个经验我在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就读过当时其实不太懂读原文但是非常印象深的是这本书的结尾女主人用她自己的奶水去救活了一个病临死亡的一个人

不能简单地把

斯坦菲克看成是无产阶级文学的代表人换言之他跟戈尔德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他更多的关注的是人性问题而不是某一个阶级立场或者政党观念的一个表示我觉得这是他花重力要去说明的一个事儿

这种地方其实也表现了蒂克斯坦自己的一个立场他其实是深受现代主义影响的一个非民者因为他的老师特里林是非常推动现代主义文学的人

但是回过头来看三十年代的时候,你就会发现现代主义跟那些所谓的无产阶级文学之间有显然的区别,但是不能把所有的作家跟现实感觉有关系的作家都把它称为是无产阶级文学。

我觉得这一点非常好这一点使他一方面他在谈论三十年代的文化现象的时候倾注了自己的个性自己的个人的喜好另一方面保持了一定的客观的态度

我也有很强的这种认同因为斯坦贝克他和至少在 1935 年所谓的这种人民阵线之前我们经常提到的那种无产阶级文学或者是左翼文学他的写法其实是不太一样的因为那个时候的罢工小说可能更多的是强调一种阶级的斗争一种革命性但是在斯坦贝克的多部小说当中啊

你会感觉到他有强烈的一个是现代主义还有一个就是那种宗教感很强所以那个时候的一个批评家叫阿尔弗雷德·卡辛他就讲过一句非常有名的话他说斯坦贝克的那些小说人物他们总是在处于成为人的边缘但是他们最后没有成为人

就是没有成为那种无产阶级现实主义文学所需要的那种人对斯坦贝克来说现实主义与其说是信仰不如说是一种商业的义务就是他要这么去写这样的话他会觉得在三年来这种书会比较好卖而他自己可能更多的时候包括乔德一家乔德里面的那个母亲他可能更多的想到的是一种带有强烈的这种圣经感的这样的一种原型的

人物所以这个是我认为迪克斯坦在他的三十年代的这种发现贫困的这样的一个大的文学潮流当中他不断着力去渲染因为没有一种独一无二的或者所有人都去遵从的发现贫困的方式同时在发现了这种现实的贫困之后艺术家的表达也会有策略上的不同

比如说你像这个赖特他可能会在贫困当中他就会将一切的罪过

归咎于这样的一个体系是系统是这个制度是这个国家你看造成了这样的一种刻骨的贫困和不公的待遇所以我们要用暴力我们要用热血然后去反抗这是他的这个土生子里面非常重要的内容但是对于另外一些黑人作家来说比如说赫尔斯顿他就会觉得

贫困很重要现实很重要但是不是我们艺术家在面对现实的时候唯一需要去着力的点同样是写黑人赫尔斯顿作为一个非常气质不一样的这样的一个女作家她可能就会

去写黑人内部的一些事情不是一种控诉文学而是着意去再现这种黑人的那种文化他们那种神话传统他们那种口头传统然后他们那种幽默感他们之间的这种社群里面的一些非常温馨的这样一些东西对于另外一个作者这个纳萨尼尔韦斯特来说他也不一样

对他来说贫困其实分有不同的类型一种是经济上的贫困还有一种是精神上的贫困所以他在写这个黄虫日或者是寂寞芳心小姐的时候他认为三十年代最大的问题恐怕还不是失业还不是采摘工人的这种劳动待遇的问题他会发现在整个的普遍的美国的中产阶级

存在着一种非常可怕的精神的空洞化而这种精神的荒芜感是比失业更加可怕的罗斯福新政也许可以给他们制造就业的机会可以给他们面包但是谁来提供一种精神上的新政让他们从那种寂寞芳心小姐收到的那些可怖的那些关于一些生活的梦魇当中摆脱出来的办法呢

韩松讲的这个各位有很多启发非常有意思刚才韩松提到的赖特跟赫斯顿这两位黑人作家在这本书里面狄更斯坦专门画了一张的篇幅来讨论这两位黑人作家

我的理解是这里面有那么一点政治正确在那不管怎么样这本书是一个后来者写的一段历史的所以你在写这个历史的时候你还不能不关注少数语作家因为前面我们谈的基本上都是白人作家尽管我们现在把里面的很多作家如果从主义上面来说他们去应该更准确地说是

犹太裔作家但显然我们大致把他们归了归人白人所以在这个方面我觉得很有点意思把两个黑人作家拎出来从历史的背景来探讨这两个黑人作家的身份种族地位两部民族的在文学史上面的作用我简单来举一下

我印象非常深的迪根斯坦就提到赖特作为一个黑人他这个种族身份造成的一个结果是他跟美国共产党之间强调阶级身份而不是种族身份这种现象之间发生了一个引发了他后面跟美国左翼政治保持了一个距离种族这个问题很早很早很早时候

三十年代的时候就已经在那了但是因为要强调统一阵线强调工人阶级的这个身份强调这个无产阶级的身份所以它有意无意被掩盖了但是具体到个人的身上尤其是具体到个人作家的身上这一点你就没法被掩盖因为它是活生生的一个东西

相比来说赫斯顿这个女作家因为她是做人类学研究出身的所以在迪根斯坦看来她似乎不太那么关注刚才韩生也提到了不太关注这个身份的事尽管也是她说的故事

他们眼望上昌这部小说里面的故事是黑人社区里面发生的但是给我们的感觉好像有一点超越了种族进入了普遍的人性这个方面来我就觉得刚才大老师说成双成对这种写法我觉得当然是非常好的写法好像论语中说得不孤必有林或者可以相互补充或者就可以看出差异

所以我觉得刚才两位老师提的那个话题我觉得很重要就是说有些作家会关注就是非常现实的社会问题比如贫穷就是个体所经历的具体的贫穷有些人会觉得这个可能只是一个表面现象他们更关注那些精神现象所以我觉得这个本身这个取舍是一个很有意味的一个取舍就跟刚才提到那个赫斯顿他写了一个小说就讲那个摩西的

然后因为美国它有一个很强大的一个就是出埃及记的传统就是摩西被当作一个解放者所以我会认为他会在这个黑人的解放运动的传统当中来写摩西结果那个小说好像并不

这方面并没有太着力写都是写一些就是就刚才说的这种黑人文化呀还有一些宗教方面的体验所以我觉得这个也就是作家他是想直面政治问题还是想直面政治问题之外的一些更抽象的问题就刚才大老师说这个精神的荒芜感就有些人会认为精神的荒芜感实际上是可以最终归结于政治经济问题

但有些人就会认为精神的荒芜感它本身就是一个单独的一个独立的成因一个独立的现象我们可以在政治经济的 context 之外来独立研究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分歧就如果我们认为一切的这种人类的体验最终的根据都是这种具体的社会经济问题的话那么我们会采用这种就是可能左翼作家或者是叫做无产阶级作家的做法

但如果有些人有另外的想法他们认为在社会经济之外还有一些另外一种层面这个层面的问题是不能完全归结于社会经济这个范畴那么他们就会想突破这个社会经济具体的现实去谈论一些更抽象的问题所以我觉得这个取舍是一个挺有意味的一个取舍

之前也说过大肖的文化是一种奇特的带有精神分裂气质的一个一体两面的东西如果说硬币的一面是发现贫困发现现实那么它的另一面则是制造幻想而且这种幻想不是一种

所谓的现代主义的或者是超现实主义的幻想更多的是提供给那些大众提供给平民的一种幻想文化它当然包括电影包括音乐包括舞蹈包括爵士很多很多甚至包括这种装饰文化等等等等

那么这个其实让我在思考三十年代文学史的时候是特别有感触的因为对于我们可能很多作为学者来说我们要回顾那个时代的文学史我们可能首先的一个标准是文学性文学价值

那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显然是文学性最高的它是最重要好像它是三十年代可以扛靶子的文学作品可是你要读这个迪克斯坦的这样的一个文化史的时候你会发现对于当时身处困境的美国民众来说

他们最需要的精神食粮其实完全不是这些去帮助他们理解现实阐释现实发现现实然后反思现实的这样的一些文化产品他们更多的是需要能够提供一种

成功的优雅的动感的幻想文学的东西而这个在三十年代取得了空前的成功我们自不代言这种经典的好莱坞然后摇摆乐是一个大乐队的绝世时代然后这种歌舞剧也在那个时候就是达到了一个鼎盛的时期

就是迪克斯坦对于这种幻想文化或者是平民的这种大众文化的这样的一种推崇

到底对你们来说意味着什么是他的一种个人偏好还是说他确实准确的抓住了历史的一个脉搏因为我在他的结尾部分看到他有一个说法他认为美国在这么长的萧条时期他没有像欧洲的一些国家导向极端的比如说

法西斯主义极权主义而是基本上还是保留了美国民众特有的这种乐观这种向上的这样的一种情绪很大程度上要感谢三十年代的这种幻象文化因为它提供了一种很好的帮助大家应对这种黑暗现实的一种方式是这个东西拯救了美国

这点提的非常好这本书花了很大的篇幅来讨论这个我们可以称之为幻象文化或者说通俗文化这包括音乐包括音乐剧好莱坞电影

有两个关键词跟这种幻象文化或者说当时的通俗文化是相关系的一个是目的非常明确的一个文化用了抚慰提供娱乐这个作用的另一方面提根斯坦又明确地说这种文化有高雅的一面他用的词叫做优雅

他在第三部分里面专门写了优雅文化这个 Elegant Culture 英文诗这让我有点很惊讶

因为我没想到悠扬的时候可能会想到海明威福克纳这样的三十年代也在写作而且他们的主要著作还是在三十年代写似乎是现代主义文学才是悠扬的这个三十年代的投入文化悠扬在哪呢但是确实是读了他的这本书以后你发现跟刚才高福公所说的我根据他的书单根据他提供的一些题目我去看了一些东西

去体验了一把优雅文化我觉得确实是非常优雅从格什温的音乐科普兰的音乐到建筑方面的装饰艺术的建筑的兴起这个也是在 30 年代

同时能够代表美国建筑尤其是纽约城里面的建筑取得的巨大成就的那些大厦这个帝国大厦克莱斯拉大厦洛克菲勒中心等等都是在三十年代建起来的这些东西其实都代表了优雅文化的一部分但是这个优雅同时又跟通俗是有关系的跟这个娱乐是有关系的所以这个是一个奇妙的结合

在别的社会你不太能看到据我的知识所限大概在这个时候它这种奇妙的结合达到了一定程度的一个高度这个是非常非常有趣的一个事也是它足足要体现的三十年的文化的不同的地方还有一个就是除了这个优雅以外是平民性第四部分的题目是

大众的品味平民性的高雅文化在说这个文化的优雅一部分的时候他不忘记这个文化背后的一个宗旨是要去接触大众是要去跟大众的教育有关系如果教育这个是用的大的话我们就改成非常简单的就育了大众

这个文化的娱乐性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刚才汉松已经说明了美国跟欧洲的一个区别就在于文化的娱乐性发挥的一个作用而恰恰是因为强调平民性这一下子又把这本书的一个主调又拉回来了又拉回到跟政治跟现实跟文化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刚才一开始我提到的这个人民阵线的这个事儿

有一点是这本书似乎老在跳跃从文学到摄像到图像到音乐到建筑

然后又时不时地回到文学但是这条主线一直没有变也就是大萧条的大背景跟文化的兴盛之间的一个关系那么这个背后一个非常重要的一条隐含的线就是人民性的体现而这个人民性其实在六十年的时候有机会可以得到继续发展但是

迪克斯坦我觉得他也在告诉我们时故近迁人民性到了六十年代再怎么发展也跟三十年代不一样这个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一点这是我们从文学史的角度来了解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点

想到一个词就是中国老说国家不幸失家幸就是国家灾难多的话文人的创作力就很题材很多了所以这个国家不幸失家幸好像挺适合三十年代的这些文化事业的我的感触比较多的是这个电影的繁荣实在是超乎我的想象我以前没有系统的就是

就点 轻点就比如说拍过多少类型的电影或者说有哪些著名电影然后看这个书就让我数了一下让我非常惊讶因为正好看这个书的同时我看另外一本书因为其他原因叫《鲁迅与电影》

是 2019 年出的就讲这个鲁迅 1927 年到 1936 年在上海待的期间他在日记里面都写我哪天去看什么电影然后有人就把这个鲁迅看的电影就做了一个单子然后结合这个当时申报上的电影广告就做了一个资料汇编然后我发现鲁迅看的很多电影都是美国电影

而且像他爱看的所谓这种怪兽片就是这个《人员泰山》他很爱看包括他看的《金刚》结果我一查全是这个三十年代好莱坞的电影

我看这个《金刚》第一部《金刚》让我非常耳目一新里面那个元素很多比如它有很多人类学的元素因为他们拍摄组到了印度尼西亚那边的一个岛当时住着一些土著人就跟迪克斯坦讲的像赫斯顿还有米德这些

三十年代有很多人类学家美国的人类学家写了很多人类学的畅销书就关心异族文化跟这个兴趣非常吻合然后这个金刚里面还有恐龙然后还有各种恐怖片的因素最后这个金刚被带回纽约之后还攻占了纽约的帝国大厦等等吧就这些细节让我觉得非常惊讶就是三十年代初期吧这片子应该是三三年

就里面融合了这么多复杂而多元的元素在那么早的时候拍成这样一个而且后世影响巨大的一种类型片所以我就觉得这个三十年代大萧条时代这个文化创作力是非常惊人的也是

像黑帮片也是这样黑帮片里面很多就是我们后来所熟悉的一些原型一些基本的情节设定包括人物的性格设定在那个时候都是都已经奠定好了迪克斯兰里面有一句话我觉得让我感觉很有意思他说因为当时文化界对社会底层人物发生了兴趣

而是经常是同一拨人在同一家电影公司既拍摄抗议电影又拍摄黑帮电影他只是在华纳兄弟公司就是有相当的重合就是同一个导演前脚倒了一个黑帮电影后脚就倒了一个社会抗议的电影

同一个演员记载黑帮片当中就像那个当时有名的演员叫 Paul Muni 保罗穆尼演了这个八脸人是一个黑帮片的先驱又演了一个亡命者也就是讲这种社会抗议的电影

这种人缘的重合让人想到这两类电影之间的关联刚才丹老师讲的这个话题就是这么多娱乐产品这么多的这种流行文化的产品是不是起到了一个抚慰人心的作用我不是研究这个话题的但是我感觉肯定有但是这个决定性有多大就不太好说但至少从这种艺术的创造力或者说综合能力

以及创造的这种类型电影种类之多而且它涵盖了题材之广我觉得三十年代的电影的确是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因为我感觉我看黑白片可能是四十年代的看得比较多一点四十年代五十年代那些片子多一点就像什么那个卡萨布兰卡这种但三十年代电影我实际上看得很少但这次看他这个《迪克斯兰》这个书就觉得这个三十年代这个电影的确是一个宝库

就是我们其实要特别还是要回到一个历史的现场因为在三十年代是没有其他娱乐形式的没有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比如说电视然后

然后比如说那电脑啊或者是这种社交媒体三十年代当所谓的制片厂模式在好莱坞确立之后这样一种 studio system 确实给整个的电影生产带来了一个巨大的一个黄金时代类型片变得非常非常的受欢迎已经可以精确的定位到就是我们的这种啊

制片厂我们生产出来的电影不管是 A 级片还是 B 级片我们可以匹配到哪一个类型的观众有的人可能就是来傻乐一下有的人可能是要来思考的有的人可能是要来

长见识的所以不同的这种电影在一个所谓的经典好莱坞时代其实真的是一个非常非常百花齐放的这么一个时刻我现在也觉得说我们可能确实大大的低估了 30 年代黑白片的质量甚至包括《公民凯恩》《公民凯恩》是 40 年拍的你可以把它放到整个的这个大萧条时代的这样一个尾巴

那是一个绝对意义上的杰作就不管是从内容还是从这种拍摄的技法比如说他对这个狄克斯坦里面也提到了他比如说他对那个深焦的这样的一个使用然后长镜头然后拍出了一个所谓的成功人士另外一个盖茨比但实际上他的成功

恰恰是他的失败那么这么是一个我认为你仅仅把这样的一些电影描述成是一种大众娱乐或者是一种逃避生活我觉得是不客观的甚至包括像《42 街》这样的歌舞片它里面也有非常深刻的一些对于百老汇的这样的一种反思我觉得迪克斯坦他对这一点还是看得比较清醒的

就是他不仅仅是去夸赞那个时代的这种幻想文化的这样的一种繁荣他也非常琢磨很多的去讲一些就是不管是导演也好还是这个艺术家也好对这样的一个机制的批评因为里面提到了这个南加州因为南加州是好莱坞的所在地嘛

而 30 年代南加州的这个电影工业的繁荣让大家一度以为这个地方会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天使之国天使之城是一个梦工厂但是菲兹加拿德在他生命的最后的时代写的没有完成的那个最后的大亨实际上就是在讽刺好莱坞工业

更不用说这个韦斯特的那一部《蝗虫日》最后那个结尾实际上就是一个电影首映式的这样的一个混乱的现场也是极尽其能事的去讽刺了这样的一个好莱坞

所以这里面有非常多的就是二元性的东西它不仅仅是提供娱乐它也有一些对于时代的一种关照但是更重要的是我觉得就像刚才这个金老师所说的这种娱乐和欧洲的那种提供给知识阶层的贵族阶层的是不一样的

他是给中产阶级乃至更大众的这样的一种娱乐的方式所以这就意味着他里面的一些整个的故事的写法表现的方式就会非常的不一样他会去再现一些平民的英雄

还有两个类型片其实是一个一个是浪漫喜剧还有一个是神经喜剧

这个是我第一次看到这个词神经喜剧如果有一点区别的话前面的浪漫喜剧就是很唯美的这种大团圆结局神经喜剧也是大团圆结局但是神经喜剧里面暗含了一些讽刺的内容

这个大概是三十年代的一个新的发明而且非常受到大众的喜欢迪根斯坦花了不少笔墨来写这个神经喜剧这是非常有趣的一个类型片还有就是两部电影我想稍微提一下一个是顾名凯恩刚才已经说到奥森威尔斯作为一个导演也是一个演员

这不是他的一个奠基之助这个电影我觉得至今来看也没有丧失他的一个时代感他的叙事方式不光是非常现代甚至是非常后现代

如果我们拿后现代的一些理论尤其是系数学的一些理论来套用分析这部电影的话就会发现很多元素很多后现代的元素系数角度的变化系数人物与系数角度之间的距离的伸缩等等的各个方面的因素

也就是说非常超前的但是同时又是紧扣主题的一个事这个主题我觉得是我们在讨论整个美国文化时候都会提到的一个主题简单来说就是美国梦的问题迪根斯坦专门提到了美国梦在三十年代文化中的一个表现原话我不记得了但是他有这么一个说法也就是说美国梦似乎是一个美国人的

必须要尽力的一个体验或者必须要走的一个道路但是事实上大部分人或者对于很多人来说你又是走不通的这就产生了一种冲突产生了一种紧张感他专门用了这个词这个词是他的原话这个叫做失败的成功这黑方篇其实也写了成功这些人怎么走向成功但最后就成为了这个倒霉蛋就你在成功的同时你也

变成了一个失败者这两种非常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是黑帮片表现的一个非常沉重的主题另外一部电影卡普拉导演的一个电影叫做史密斯先生去华盛顿 Mr. Smith Goes to Washington

这个电影我推荐如果对美国文化感兴趣的话一定要去看一看除了《光明凯恩》以外这是一部代表性的一部作品它的意义非常广泛非常深刻有一点就直接跟我们这两天的一个话题有关系就是马斯克跟特朗普之间的关系你就在这个电影里面看到某一种几十年前讨论的一个事儿

我印象很深的就是他在讲卡普拉的电影的时候说到他最后

一部拍平民英雄的用它来就是说明所谓的这种平民主义或者叫民粹主义当然这个词的翻译其实也是很 tricky 的他就讲到这种思维模式说卡普拉的他们的这种平民英雄通常会觉得这个社会的问题是在

一小撮腐败的个体我们如果有这样的一种道德勇气我们可以去面对它可以去挑战它可以去戳穿它那么大概率我们就可以有一个更光明的未来这个是一个民粹主义非常喜欢去就是他们的一种社会的认识论这个其实在川普时代你也能感觉到同样的这种思路

美国的问题是什么呢美国的问题是深层政府美国的问题是有一小拨人坏了这个国家的事我们只要把这一小拨人揪出来把他们打倒那这个国家就好了美国就会再次伟大了但是这个迪克斯坦其实通过对 30 年代这些电影的回顾他也在告诉我们这样的一种思维方式有时候其实是比较有局限性的

突然间想到关于民粹主义其实确实是迪康斯坦在书里面讨论的一个内容之一而且我记得他引用了理查德霍普斯塔德的这位著名历史学家的关于民粹主义的一个定义这个历史学家的一个定义

简单来说我如果记得没错的话民粹主义就是跟一种极端的思维有关系而这种极端的思维其实是很多人很容易接受的那么这个跟当下就是关系太明显非常有趣我发现几十年过去思维的方式好像没有改变多少这个也可以从一个侧面证明读这本书的一个重要性

谈到美国梦美国这种理念所主张的这种个人主义个人成功这个话题在不同的段落不同的章节在迪克斯坦讨论不同的作家和电影的时候都会闪现出来

然后我就感觉到就是当时有一种大家对于这种美国精神的反思吧就是个人的好像个人永远是一个孤立状态所以有时候需要用群体的力量然后大家互相扶持互相帮助共同来

做事情才能够达到成功这个思想好像当时是一个非常普遍的思想包括在他最早期的 1930 年格尔德这个小说当中就有一处讲到这个话题所以我觉得这个话题可能是一个当时算一个主导动机可能就是在不同的作品当中闪现的一个动机在格尔德的小说当中他们家的一个亲戚是参加了罢工

但是这个小孩的父亲是反对罢工和工会的然后他的父亲给出的理由就是说美国崇尚的是个人成功所以他父亲说你参加了这个工会吗他说我看不起工会因为我不相信这样的一种胡扯因为在美国每一个人都应该自顾自的发财他说 in America each man should make his own fortune

我觉得这句话非常典型而且这个冲突就是非常有意味的就是有人会认为大家团结起来共同对抗制度上的不公有人认为我们应该继续坚持美国梦就是美国的理念就是个人成功就这个冲突我觉得

的确是按照迪克斯坦的写法因为他在不同的章节都会重复这个话题所以让这个话题变得非常的沉重通过反复这个话题就逐渐积蓄了力量然后我觉得这个话题的确是能够代表当时的一种共识吧就是不是一种集体主义或者一种团结协作的处事态度要短时间内要胜过这种个人成功和个人努力的这样一种理念

即使是在三十年代的这种看似非常热闹非常喧嚣充满动感充满欢乐这样的一种昂扬向上的这种流行文化当中其实我们也能够看到某种精神分裂因为政治在这样的一些所谓的娱乐形式当中是从来没有退场不管是对美国梦的颂扬和反思

然后对于族裔的这样的一种包容的态度和另外一种抵触的态度甚至是对一种开放的文化和一种保守文化这个角力就是在娱乐产业当中在流行文化当中从来在 30 年代没有退场过刚才金老师讲的神经喜剧

迪克斯坦就特别指出神经喜剧为什么在美国的所谓的类型片当中会独树一帜会特别的有这样的一个市场乃是因为三十年代开始非常强力的执行了所谓的叫海斯法典

海斯法典就是相当于对好莱坞的电影进行非常严格的道德审查接吻不能超过三秒钟然后没有夫妻关系的男女在电影屏幕上不能够睡在一张床上

据说西区柯克在拍电影的时候就是在想我怎么去绕过这样的一个海思发电的禁令他就让这个男女主人公一边打电话一边亲嘴就是两秒钟亲一下然后就散开然后再亲一下结果最后断断续续足足亲了两分半钟

那海斯法典它其实对这种电影的这样的一种束缚但其实代表了美国的一种保守文化嘛神经喜剧呢其实就相当于是一个加速版的这个莎士比亚的这种这个训汉剂那么他他运用非常快的这样的一种斗嘴斗乐这样一种方式其实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在提供一种性的或者是那种呃

比较带有色情意味的电影语言所没有办法在镜头面前呈现的那种快感就相当于你你仿佛在男女的这种隔空较劲当中也感觉到了一种男女关系男女情感的这样的一个一种情色的味道所以神经喜剧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是在一种这个海斯法典对他的这种表达形式的这种束缚下

然后产生了一个特别独特的一个美国的一种文化的类型片的一种形态这个事其实让我觉得还是也再一次体现了政治在美国文化当中任何时刻的无处不在这个分析非常好我想再回到这本书的题目刚才汉松一开始就说在黑暗中舞蹈是当时的流行

歌手 Ben Crosby 他的歌曲这本书结尾也以这首歌里面的几行歌词结尾我把这几个行歌词来念一下他是这样说的找寻新的爱之光来照亮黑暗我有你我们就可以一起随歌起舞

但他们的步伐充满魅力

我觉得这个总结非常到位这个绕了一圈绕到了这本书的题目上面来了黑暗中起舞这一下子就点到了这本书要说的一个鲜明的主题就是我一开始提到的一点一种反差一种历史的反差 语境的反差一个苦难的时代来讨论

文化的繁榮是不是有點奢侈但是實際上這種奢侈還真是歷史的一個表現或者拿我們現在的話叫做表徵所以我覺得這本書微妙微笑表達了這種魅力看這個書最大的收穫就是讓我對

这个三十年代产生了很强烈的兴趣然后我会按照它里面提供的书单和这个电影观影的名单继续看下去特别是我就是这两天看了那个《愤怒的葡萄》电影版我觉得非常震撼我觉得这种片子是一部很伟大的电影就这部书对我的意义就是一个让我对三十年代完全

就是打开了眼界让我发现里面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去在一个新的时代再去重新阅读或者观看好那今天我们其实围绕着这本非常厚重的这个大萨条时代的文化史在黑暗中舞蹈谈了非常畅快啊各个方面我们也都讲了自己的阅读的感受和它延伸出来的思考

那我想迪克斯坦他的这本书其实不管我们能够在这本书当中获得什么他可能都是在不断地提醒我们一个上个世纪 30 年代发生的一个危机的事件以及一个国家对这个危机事件产生的文化的反应它其实不仅仅是属于固执堆的东西因为这样的黑暗时刻这样的危机时刻

它其实会不断地在我们的未来呈现那么我们也会在未来遭遇自己的三十年代这本书不仅仅提供了一个关于那个时代的非常波澜壮阔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画卷它其实可能还在某种意义上提供了一种方法就是以三十年代的大萧条作为一种方法

我们作为文学的教育者我们作为艺术的创作者我们作为读者我们作为普普通通的父母作为工人作为孩子作为各个行业的人当我们处于这样的时代这样的逆境当中的时候我们该去做什么我们该如何去应对我们该如何去在黑暗当中勇敢地面向音乐然后我们一起舞蹈

非常非常感谢我们的嘉宾金老师也感谢高老师然后我们这个一航船所有支持我们的听友们感谢大家非常的推荐你们去把这本书找来读就算不能够读完至少可以用它来扩充你的电影的待看片单或者是你的这个收藏音乐的这样的一个曲级这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那今天就到这儿感谢大家拜拜好再见

我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