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Vol 8 “被永恒击伤的忧郁的人”:赫尔曼·布洛赫的奇书《维吉尔之死》

Vol 8 “被永恒击伤的忧郁的人”:赫尔曼·布洛赫的奇书《维吉尔之死》

2024/11/1
logo of podcast 夜航船

夜航船

AI Deep Dive AI Insights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但汉松
卢盛舟
高峰枫
Topics
高峰枫:探讨了《维吉尔之死》这部小说的背景、主题和意义,分析了作品中维吉尔焚稿这一核心情节,以及作品在维吉尔研究和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地位。 结合1930年维吉尔诞辰两千年纪念活动,分析了当时不同政治立场对维吉尔的解读,以及这些解读对布洛赫创作的影响。 指出《维吉尔之死》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历史小说,而是借用历史素材表达对时代危机、人生、艺术和政治的思考。 但汉松:主要关注小说情节,特别是维吉尔焚稿这一事件,并分析了这一情节的历史来源和不同解读。 探讨了古代和现代学者对维吉尔焚稿动机的不同解释,包括完美主义、政治原因等。 还分析了小说中奥古斯都与维吉尔关于焚稿的对话,以及这段对话所反映的艺术与政治的关系。 卢盛舟:从德语文学的角度解读《维吉尔之死》,将其与其他20世纪初德语长篇小说进行比较,分析了布洛赫的诗学观和创作特点。 指出布洛赫并非纯粹的文学作家,他的作品带有强烈的认识论意义,试图在时代危机中寻求对世界图景的总体性把握。 还探讨了布洛赫作品的翻译难题,以及不同语言版本在表达上的差异。 高峰枫:从宏观角度解读罗马文化在欧洲近现代历史中的影响,指出罗马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政治实体,更是一种观念和思想,并分析了大英帝国、美国、意大利和德国如何将自己比作“新罗马”。 结合科波拉的电影《大都会》,进一步阐述了“罗马”这一观念在现代社会中的延续和演变。 但汉松:分析了小说中维吉尔焚稿这一情节的象征意义,以及焚稿这一行为所体现的宗教意味。 结合太古里的焚字塔,探讨了不同文化中对文字和作品的处理方式。 还分析了小说中第二章的写作特点,以及如何理解小说中这种“无节制”的哲学沉思。 卢盛舟:深入探讨了布洛赫的诗学观,认为其作品体现了一种“新浪漫主义”,试图通过文学作品来追求对世界图景的总体性把握。 结合席勒的诗歌理论,分析了布洛赫作品中对理性、道德和认识论的关注。 还探讨了德语文学作品中长句写作的特点,以及这种写作风格对作品理解和翻译带来的挑战。

Deep Dive

Key Insights

为什么赫尔曼·布洛赫选择以维吉尔为主角创作《维吉尔之死》?

布洛赫选择维吉尔作为主角,是因为1930年是维吉尔诞辰2000周年,欧洲各国举办了大规模的纪念活动,重新评价维吉尔对西方文化的意义。布洛赫借用维吉尔这一欧洲文化象征,表达了对时代危机的焦虑和对人生、艺术、政治的思考。

《维吉尔之死》的主要情节是什么?

小说主要描写了维吉尔临终前三天在高烧状态下的所思所想,尤其是他与奥古斯都关于史诗《埃涅阿斯记》的存留问题的长篇对话。维吉尔在临终前决定焚毁自己的史诗手稿,但最终在奥古斯都的劝说下放弃了这个决定。

为什么维吉尔在临终前想要焚毁《埃涅阿斯记》?

维吉尔想要焚毁《埃涅阿斯记》的原因在古代传记中记载简略,现代学者有多种解释,包括追求完美主义、政治立场的表达,或认为维吉尔对奥古斯都的主流意识形态持批评态度。布洛赫在小说中通过维吉尔与奥古斯都的对话,探讨了艺术与政治的关系。

布洛赫在《维吉尔之死》中如何表达对艺术与政治关系的思考?

布洛赫通过维吉尔与奥古斯都的对话,探讨了艺术在国家政治中的作用。奥古斯都认为维吉尔的史诗属于罗马人民,而维吉尔则对艺术的纯粹性和社会责任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认为艺术不应仅仅追求美,而应探索真理和救赎。

布洛赫为何被称为“勉强为之的诗人”?

布洛赫并非专门从事文学创作,他原本学习哲学和数学,后来转向文学创作。他认为文学作品具有认识论的意义,承担着在现代世界中重建价值和救赎的功能,因此他的创作带有强烈的责任感,而非单纯的审美追求。

为什么布洛赫在《维吉尔之死》中采用高度复杂的语言?

布洛赫在创作《维吉尔之死》时,正处于二战期间的集中营,面临死亡的威胁。他通过高度复杂的语言表达对文学、宇宙、时间的深刻思考,试图在荒谬的时代中创造一种超越语言的语言,以传达存在的危机和对真理的追求。

《维吉尔之死》的翻译为何如此困难?

《维吉尔之死》使用了高度复杂的德语,包含大量长句和复合词,且语言中充满了哲学和宗教的深度思考。德语中的某些词汇在英语和汉语中难以找到完全对等的表达,导致翻译时难以传达原文的含混性和深度。

布洛赫如何看待艺术的意义?

布洛赫认为艺术不应仅仅追求美,而应承担探索真理和救赎的责任。在二战期间,他目睹了生命的消亡和文化的倾覆,认为艺术在唯美主义盛行的时代中逃避了责任,艺术应追求大写的真理,而非成为政治的消遣之物。

Chapters
本期节目讨论了奥地利作家赫尔曼·布洛赫创作于1930-1940年代的长篇小说《维吉尔之死》。该小说以古罗马诗人维吉尔为主人公,探讨了时代危机、人生、艺术和政治等多重议题,在维吉尔研究和20世纪欧洲现代主义文学中都占据重要地位。节目嘉宾包括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副教授卢盛舟、北京大学英文系高峰枫和南京大学英文系但汉松。
  • 《维吉尔之死》是奥地利作家赫尔曼·布洛赫创作的长篇小说,出版于1945年。
  • 该小说以古罗马诗人维吉尔为主人公,描写了他临终前三天内的意识流和与奥古斯都的对话。
  • 这部小说在维吉尔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被许多学者提及和评论。

Shownotes Transcript

1930年,是古罗马诗人维吉尔(Virgil, 公元前70-公元前19年)诞辰两千周年,欧洲各国大张旗鼓举办了各式纪念活动,在新的历史阶段重新评价维吉尔对西方文化的意义。法西斯分子在维吉尔的诗歌中看到的,是国家、权威和秩序;人文主义者看到的,则是谦卑、坚忍、虔敬的基督教人格。在极其动荡的局势中,在纳粹掌权、二战爆发的危机时刻,“旧维也纳的最后一位通才”、奥地利作家赫尔曼·布洛赫(Hermann Broch, 1886-1951)创作了一部长篇小说——《维吉尔之死》(1945年出版)。 古代留下的维吉尔传略中,曾提到一个说法:诗人在临终之际,决定要将史诗《埃涅阿斯记》的书稿付之一炬,但这个决绝的念头并未实施。在奥古斯都的干预下,史诗被维吉尔的友人保存、编辑,成为后世欧洲文学的经典。布洛赫500页的小说,以高度诗化、高度粘稠的语言,描写了维吉尔临终前在高烧状态下的所思所想,将维吉尔的冥想和幻想、反省与梦呓汇成了一条奔腾汹涌的意识洪流。小说安排了维吉尔和奥古斯都有关史诗手稿存留问题的长篇对话,诗人和君主就诗歌的目的、诗人的责任、诗歌与政治的关系等论题,展开激烈的讨论。 近日,暌违近八十年的《维吉尔之死》中译本,由南京译林出版社出版,译者是梁锡江、钟皓楠。本期节目我们邀请了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副教授卢盛舟老师做客《夜航船》,与高峰枫、但汉松两位主播一起,讨论这部现代主义的文学经典。 这部作品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历史小说。布洛赫借用了传记中一段简短叙事,写成一部高度复杂、晦涩的现代主义小说。他借维吉尔这个欧洲文化的象征,表达了有关时代危机的焦虑,以及对人生、艺术、政治多重的思考。《维吉尔之死》既是维吉尔文学接受史的一部标志性文本,也是20世纪上半叶欧洲现代主义文学的一座高峰。 话题成员: 卢盛舟(南京大学德语系) 高峰枫(北京大学英文系) 但汉松(南京大学英文系) 嘉宾介绍: 卢盛舟,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德国慕尼黑大学德语文学博士。著有学术专著1部,译著1部,在《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当代外国文学》《中国现代文学论丛》Jahrbuch für Internationale Germanistik (《国际日耳曼学年鉴》)等CSSCI和A&HCI来源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柏林浪漫派的共同体建构与想象研究”(19CWW016)。开设“德语文学经典选读”、“诗与思:德语近现代人文经典阅读”、“德国历史与文化”等课程。 阅读书单: 赫尔曼·布洛赫,《维吉尔之死》,梁锡江、钟皓楠译,译林出版社,2024年; Theodore Ziolkowski, Virgil and the Modern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3); 汉娜·阿伦特,《黑暗时代的人们》,王凌云译,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注:其中有一章关于布洛赫) 高峰枫,《维吉尔史诗中的历史与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 时间轴: 00:51) 西方文学中的罗马题材小说 02:15) 《维吉尔之死》在维吉尔研究中的地位 03:21) 故事梗概和基本风格 04:49) 维吉尔两千年诞辰与“维吉尔热” 07:08) 海克尔《维吉尔:西方之父》(1931)对布洛赫的影响 10:26) 布洛赫在中欧文坛的地位 13:07) 布洛赫的文学创作对自身时代的影射 15:45) 布洛赫的两千年周期律 16:55) 作为一种观念的“罗马” 19:34) “新罗马”与大英帝国、美国、意大利和德国 21:04) 科波罗《大都会》中的“罗马” 26:03) 维吉尔要求焚毁《埃涅阿斯纪》的历史出处及后世解读 31:42) “文理兼修”的布洛赫:一个勉强为之的诗人 34:16) 追求世界图景的新浪漫主义者 37:55) 读布洛赫不是“自由恋爱”,而是一次“相亲” 40:42) 太古里的字库塔;焚毁诗篇作为一种献祭 45:56) 第二章作为维吉尔的“颅内风暴” 47:59) 布洛赫在集中营创作《维吉尔之死》 51:50) 在荒谬的时代创造一种超越语言的语言 52:46) 缺乏节制的哲学沉思 56:52) 美妙的第四章;神秘主义与日耳曼文学 1:03:08) 无法卒读的第二章和柏拉图的“Chora” 1:06:03) 布洛赫作品的英译旅程及接受;缪尔夫妇拒绝翻译《布洛赫之死》 1:07:24) 女诗人恩特迈耶如何翻译《布洛赫之死》 1:12:03) 对汉语译本的翻译讨论:Schuldig,欠债还是犯罪/god,“神”还是“上帝” 1:16:31) 公务员文风和德语文学 1:18:38) 无法翻译的布洛赫和他的造词法 1:20:35) 总结与下期预告 剪辑:但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