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播客的第四面墙,发表个人的主观的播客评论。机械朗读,评论互动和阅读完整文字内容可以前往同名知乎专栏。 欢迎搜索加入知乎“播客圈”。 近期听播客的感受 上篇说到过我最近听了很多播客节目。虽然主观上自己没有特别的感受,但客观来说确实是在疯狂地听播客,睡前、醒后、工作、休闲、运动,只要不太需要用到耳朵和脑子,我差不多都在听播客。我每天的播客收听时长恐怕已经接近了历史最高水平。因为这段时间大量地听播客和认识新播客,我在前面文章的观点和稍早前的一些看法感受,到今天已经有些不一样了。 比如说,我在前面的文章说北京人统治了播客届,后来我就发现了越来越多的南方播客;我在前面文章里认为播客的商业化和推出收费节目是个好的趋势,但现在我已经完全不听付费节目了;我在前面文章里认为播客听众的品牌忠诚度很高、收听新播客需要很高的转移成本,但是对现在的我来说只要听一期节目能符合我口味,新播客就有很大可能可以一直听下去;前不久我还觉得播客中90后比较少,80后依然是主力军,最近我就新关注了好几个挺喜欢的90后播客。 对我来说,这些“打脸”和“真香”没有什么羞于承认的,我原先的观点绝大多数都是主观判断,播客恰恰又是极其个人的东西。不仅个人到每个人都可以做播客,还个人到连“播客”本身的定义都还不太清晰。 播客的个人性与真实感 以前看到过有人用“真实”评价别人的文字,我不觉得这是个很正面的评价。因为不真实的虚构文学也能被写得很好,而真实的文字不一定就好。但对于播客,我认为“真实”绝对是很高的评价,至少我现在是这么认为的。和文字、视频不一样,音频特别是人的口头表达是没有那么多艺术加工成分。虽然我们不得不承认有一些人更会说话、说话更好听,配上画面他们可以是演说家、脱口秀演员、辩论选手,但去掉画面他的声音同样也会显得苍白很多,如果他说的是稿子上的内容或者是他本人不认可的话,那么只会显得更加无力。相反的是,一个不太会说话的普通人,给他自由表达的机会,让他说他想说的话,我相信他的话会比前者更加生动和有说服力。声音的真实更像是与生俱来的,除非人的思维意识进化到能够直接交流,否则这就是最直接的表达方式。 “真实”不一定就让人喜欢,但是“真实”让“有趣”具有可能性。个人制作的播客往往能比较真实,因为出于兴趣发起成立、没有太多功利的目标、聊自己想聊的话题、说自己想说的话。真实至少是对自我表达的肯定,然后是内容信息和三观品味等气质上能否契合,最后才是剪辑配乐之类的技术手法。做播客的人大多都比较健谈,健谈的人不太能把天聊死,不把天聊死就需要话题和一定的趣味,所以播客节目大多都不会太无聊,问题只是能否和听众意气相投,这是我一直持有的观点。 在我听过一些关注度很低但聊得有趣的播客后,我愈发觉得主播的表演型人格和流水线化的生产可能是“真实”最大的敌人。表演型人格在视频节目中利用视觉主导,配上肢体语言可以给人情感丰富、表达欲望强烈的印象,但在只有声音的播客节目中则容易给人加戏过多、矫揉造作、不够真实的感觉。“日谈公园”的李叔和小伙子、“无聊斋”的教主、“引力社电台”的文迪在我看来就是这样。表演型人格的主播往往会在节目中频繁说出内心独白、和不存在的听众互动、爱说很多烂梗、发出程度过于强烈的大笑。虽然我在写本栏目之初想的一句口号是“打破播客的第四堵墙”,但是播客节目不能是直播、不能实时互动,主播过度地打破第四堵墙反而会让听众觉得是在表演作秀、哗众取宠。这些行为的原因中,性格因素应该占了大部分,播客主播可能天生就是这样子,日常生活中就是人来疯、自然熟。如果是在视频尤其是直播领域,这些特质绝对是极好的优点,但在播客领域却不一定。 “日谈公园”的情况或许还不太一样,还有一部分原因是李叔及小伙子两人从业太久、业务过于娴熟。业务娴熟容易导致流水线化生产,流水线化生产最终产生机构化运营。“日谈公园”已经是机构化的运营,但从结果看,其他一些成立时间不短、发展相对较成熟的播客情况更加严重。虽然这些播客还没完全机构化运营,但是在进行栏目细分后就开始流水线化生产,特别是讲悬疑案件、灵异故事和新奇职业这些类别。流水线化生产并不意味着产品不好,问题在于产量大增后第一手生产资料不足,只能求助于第二手资料,也就是这些节目需要邀请嘉宾和粉丝投稿支撑内容。邀请嘉宾还好一些,请来的嘉宾能亲自讲述故事,这种模式可能产生的负面后果是节目的亮点转移到不同的嘉宾而非在主播身上。粉丝投稿就是完全的第二或第三手资料。听主播在节目中念粉丝投稿的灵异故事,为什么不去听灵异有声小说,后者在文字描写、演播技巧和背景音乐处理上要专业得多。有些播客采用第三人称转述的方式讲述粉丝投稿的故事,这种方法我是比较认可的,相当于听众还是在听主播聊天,只不过故事是听来的。存在的问题是这种讲述方式的前期准备工作量巨大,并不适合流水线大生产。 我知道“播客一下”的杨一很在意“播客”一词的定义,极力主张播客不应该被贴上个人、小众、聊天的标签。如果是他看到我的以上想法,可能又要来反对了。根据我的理解,他是想推广品牌播客、录制分离和机构化运营以达到播客的产业化。这些和我想要的“真实”不矛盾,只不过我觉得普通人凭着兴趣爱好在一起聊天更加没有负担,更容易真实表达自我。机构化运营的“故事FM”秉承“以你的声音讲述你的故事”进行第一人称的故事讲述,它的节目也很真实。在我看来,“故事FM”就是故事的类型太杂乱,像是一锅大杂烩,很难去挑选符合自己喜好的故事。如果分出不同栏目,让不同喜好的听众各取所需应该会更好。但是分出栏目后会不会出现上一段讲到的为了栏目去找故事,从而形成流水线化生产,这个就很难说。也许“故事FM”就是想做一本音频版的《故事会》,只负责收集故事,收听哪个则交给听众。 播客平台的动作 这几个月播客平台方面有不少动作,从“荔枝FM”在美国上市到“芒果动听”出现于视野里,再到“云听”和“小宇宙”的接连发布。比较音频平台的文章已经有很多了,我就不再写,我只从个人角度说说对几个常用平台的看法。 “荔枝FM”“荔枝FM”我以前用得还挺多的,主要是用来听“黑水公园”和“发发大王”的收费节目。上面还有很多其他播客的收费节目,我尝试过一些,因为不熟,收听的体验不太好,所以感觉有些钱花得冤了。花在”黑水公园”和“发发大王”上的钱倒是都不后悔,他们的节目是比较有保障的。只不过后来被“黑水公园”拉黑让我实在没有再花钱去听节目的心气,这种想法也传递到对其他播客的态度上,最终让我对付费节目完全失去兴趣,因为这个原因我也就很少再使用“荔枝FM”这个平台。平心而论,“荔枝FM”的收费节目帮助到了很多播客,让他们能够拥有稳定的收入,从而继续从事这个行业。但是在我不再相信付费之后,付费节目是不是个趋势在我的判断里就是个更大的疑问。另外,我还想吐槽的是“荔枝FM”的网页太简陋了,完全不是上市公司该有的样子,它的手机客户端也挺不好用的。 “小宇宙”我在知乎看到“肖宇洲”的回答后一直觉得这是一个个人团队在做播客APP,所以后来看到“小宇宙”这个名称后,我还产生过“这个人竟然可以傲娇到用名字谐音做应用”的想法。内测时,我给他们提过不少想法建议,大致是个性化推荐、鼓励用户发言和成为一个UGC社区的方三个方向,最终目标是成为播客平台中的“网易云音乐”。我当时完全不知道他们的背景和目标,这些想法全都是我自己对理想播客平台的憧憬。他们对我的建议表示了感谢,但是就没有了后续更多的接触。再后来我知道这是“即刻”的团队做的一个项目,不是个人团队,他们背后有一个大公司。那种原先播客爱好者之间的热情凉掉很多。另外,对产品的要求和预期也会完全不一样。有可能一开始就不存在“肖宇洲”这个人,他只是“小宇宙”这个项目的谐音。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客服的态度总是很好,但都是在被动地解决你提出的问题。当然,这个播客APP也做出了一些独有的特色。“个性化节目推荐——独立查看节目简介和评论——把节目加入待播放列表”中的第二步,他们已经做到了。这个功能应该是在我建议前就有,只是设置的图标很不好认,在我和他们客服交流时也没人说起,是我自己后来发现的。 “喜马拉雅”“喜马拉雅”是我用得最多的平台,以前也吐槽过这个平台存在的一些小问题。“喜马拉雅”最近的一些动作倒是给了我不少惊喜,给播客和听众发了调查问卷、出现了播客的专门栏目和推荐页面、增加优质播客的认证等等。“喜马拉雅”虽然还没上市,但它作为这个行业的龙头开始重视播客,这对播客制作者和播客听众都是一件好事。另外,上面说到过的“个性化推荐”在“喜马拉雅”上就有,虽然做得不够智能,但聊胜于无,平台足够大就总能找到一些没听过的播客。在我给“小宇宙”的建议里有一条“给活跃用户荣誉标签”,喜马拉雅也做到了。最近,“喜马拉雅”推出了不同分区的“超级听友”徽章认证,虽然没有说清楚发放的条件,只说是颁发给活跃和持续内容输出的用户,这对平台用户也算是不小的激励。“荔枝FM”也有单独播客的粉丝会员徽章,但是花钱买的单独播客专属徽章和平台发的活跃用户徽章始终不一样。目前的分区里还没有播客相关的专门分区,希望什么时候能推出来,也希望能给我发个“超级听友”认证,我自认为在播放时间和留言评论方面已经十分活跃了。 播客推荐 虽然上面的篇幅已经不短了,接下来还是简短地推荐两个我最近才关注但听得很喜欢的播客。 “夜游神”两个南方90后一起做的播客,节目在社会习气和粗俗言语中带有理想追求,算是在成熟和不成熟之间有个平衡,只可惜一年多只有两位数的关注。两个人,在播客的介绍中就明说了,一个是30岁老处男,另一个是约炮软件VIP用户,上面讨论的“真实感”在这里是没得说的。两季节目,第一季还在“情感讨论”,第二季就开始了“恋爱实战”,光这戏剧性就能让人听得欲罢不能。 “多伦多话多多”名称中带有“多伦多”的播客应该还有好几个,这个目前为止我唯一听的“多伦多话多多”是春节疫情期间才开始做的播客,可以说相当的新。两个京腔很重的北京人聊多伦多,感觉就在北京聊天差不多,没有很多海外的味道。对我来说,这就挺有意思了,想关注海外疫情,节目又不多,一下就是听完等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