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21.播客中的东北声音

21.播客中的东北声音

2020/4/20
logo of podcast 播客评论

播客评论

Shownotes Transcript

打破播客的第四面墙,发表个人的主观的播客评论。机械朗读,评论互动和阅读完整文字内容可以前往同名知乎专栏。欢迎搜索加入知乎“播客圈”。 ****播客的归纳总结和地域分类 将播客按地域划分这件事在我看来本身是挺没有意义的,包括将播客划分出北派和南派、京派和海派,然后去分析派别与派别之间的关系往事。对于这些文章,评论往好了说会说这是对中国的播客历史和地域分布的梳理;往坏了说则会说是在挑起南北的地域矛盾。 我在前面的文章里按各个主题写播客,主要是因为播客节目听得多了,自然而然地在心中做一些归纳总结,总结完自己觉得蛮有趣的,就分享出来给大家一起看看。这就像看球赛看得够多、够广后,便能总结出每个球队甚至每个球员的风格特点,将他们横向比较一番,哪怕是关公战秦琼也挺有乐趣。 在年纪属性上,我写过“油腻中年播客”;在主播人员配置上,我写过播客中的“铁三角”;在性别话题上,我写过女性播客是我最不喜欢的播客类型;在职业身份上,我写过单口喜剧演员做的播客和影评类播客;在内容选题上,我写过我比较喜欢有观点并且开放包容的播客,捎带写过我不太喜欢流程化生产的讲述案件和灵异故事的播客。在对播客进行归纳总结特征时,最直观也是最先想到的还是地域属性。在地域方面,我写过北京播客统治了播客届,也列过一些南方的播客,最近还写了一篇“海外中文播客”。这次要说的“播客中的东北声音”,和之前的地域划分有类似之处,但又不太一样。不一样的地方在于目前我听过的东北播客实际很少,但播客中的东北人、东北口音和东北故事却是比比皆是。所以,这次我用的是“东北声音”而不是“东北播客”或播客中的“东北派” 播客中的东北声音 对于我这样的南方人来说,东北是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熟悉在于东北在影视作品和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频率远高于和它并列的“西北”、“西南”和“东南”,陌生在于我只知道它所处的地理位置但对于下属的地市甚至是三个省的了解都甚少。东北人给我的印象,早先是晚会小品和电视连续剧中的淳朴和幽默,到后来是互联网上“地图炮”产生的横和黑,再后来是视频直播、短视频带来的喊麦、社会摇和精神小伙这些更加庸俗和土味的负面印象。 对于媒介形式,我从没觉得“播客”比其他形式更加高级。尽管,播客作为一种还比较小众的媒介,参与者在高学历、高薪酬和海外背景方面的比例可能确实会超过视频、直播等其他形媒介的参与者。另外,我所关注的主要是播客中大众的、日常生活化的一类,播客中讨论文化、艺术、哲学、科技等高深学科的小众垂直播客并不在我的涉猎范围之内,所以这里说的“不高级”是我个人听播客的感受,如果有人持不同意见,这完全没有问题。 说过了东北人给我的印象,也说过了播客给我的印象,那么播客中的东北人又是怎么样的呢?答案是播客中的东北人比其他媒介中的给我的印象更加正面。第一个影响因素是年纪,播客中的东北人主要是80后和90后,年纪在二十多到三十多,相对其他媒介中更年轻。第二个影响因素是教育和职业背景,播客中的东北人大多都受过大学以上教育,职业主要在销售、金融、文化、广告和互联网等领域。第三个影响因素是地域分布,播客中的东北人虽然从口音和性格很容易分辨出来,但是他们中的很多人是生活在北上广等非东北的城市,依然生活在东北的反而不多。这也是我用“东北声音”而不是“东北播客”的主要原因。 正如我上面说过的,东北在影视作品和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频率远高于和它并列的“西北”、“西南”和“东南”地区。在播客节目中也是如此,以“东北”为话题的单期播客节目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很多播客都聊过这个话题,不论主播是不是东北人,只要有来自东北的嘉宾或者对东北了解一些的非东北人,就能聊一期关于东北话题的节目。这类节目聊的具体内容一般就会落在东北最具代表性的几样事物上,像是搓澡、烧烤、冬天、二人转之类的。并且,随着年轻人对东北传统事物的记忆丢失以及越来越多地来到南方生活,这些讨论逐渐变成了泛泛而谈。所以,以东北为主题的播客节目往往就是聊一期,很难看到有多期节目的出现。换句话说,播客中的东北声音虽然响亮,但是内容却比较匮乏、单一。 东北播客和东北声音 “友的聊”这个“友的聊”是现在“喜马拉雅”上能搜到的“友的聊”,不是老的“友的聊”。(老的“友的聊”我没听过,无法评价。友藏的新播客“NO NAME 没友名字”现在在“喜马拉雅”可以听到,但是节目是视频直播的录音,说话节奏、聊天内容和我所理解的播客都不太一样,我听了几分钟没听下去)。这个新“友的聊”是由四个30多岁的东北人一起做的,两男两女,声音和性格都有各自特点,很好区分。虽然其中有一到两位已不在东北生活了,但是东北口音,外加岁数导致的东北生活经历的积累,这个播客还是我目前听过的最纯正的东北播客之一。播客目前做了21期节目,只有两位数的关注。节目给我的感觉还不错,聊到一些有东北特色的人情世故,又有能够让我接受的年轻人的视角和观点。我从后往前听了大多数节目,总体感觉越后期的节目越好,不知道是他们的进步还是我的审美疲劳。印象最深也是最典型的是四位主播中的小仙主播,刚开始听的时候觉得她能说、嗓门大、性格外向,完全结合了东北人在性格、说话上的优势和观点正、有思考深度的优秀品质。一直往前听,听得多了,又开始觉得她有时候会为了输出自己的观点不顾其他主播的表达,为了说而说,能说的特点变成了具有攻击性的武器。后期的节目优于前期的节目,这总的来说是件好事,期待他们后面的继续更新。 “正经人”这是由几个东北90后做的播客,与上面的“友的聊”算是我知道的唯二的东北播客。播客从2020年1月开始更新,目前只有10期节目,我差不多都听过了。比较遗憾的是节目偏日常闲聊,没让我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不过,可以确定的是他们的教育和工作背景让他们在视野上接近大城市的年轻人,在10期节目中有一期专门批判了“土味”和东北的落后事物。期待后面能有更多节目更新,90后的东北声音在播客中仍是比较稀少的。 “大风天喜剧”这是在东北的单口喜剧播客,我在“单口喜剧遇到播客”那篇文章中介绍过。优点是主播都是东北人、谈论的事物很本土、主播的文化程度较高、节目比较风趣幽默。缺点是大部分节目都是采访“单立人”的喜剧演员,并且目前已经没有常规更新了。这个播客如果能正常更新,应该是让人了解东北的优秀渠道,也是很不错的东北播客,无法正常更新实在是很可惜。 “一言不合”北京单立人喜剧旗下的播客,也是在“单口喜剧遇到播客”那篇文章中介绍过。在他们的演员中,东北人应该是不少的,“一言不合”曾经还召集东北演员做过一期关于东北的节目。但是给我的感觉是他们的东北属性比较弱。如果不说,是不太容易从口音中认出是东北人。所以,“一言不合”的东北人虽然多,但东北声音并不大。 “屠龙学院”“屠龙学院”我在影评类播客那篇文章中介绍过,是三个影视工作者一起做的偏专业的拉片影评播客。三个主播里一个东北人、一个浙江人、一个天津人。尽管这个播客的定位是偏专业的拉片讲解,不过在拉片过程中会穿插很多八卦及调侃内容,又因为东北口音的感染性很大,所以听起来像是三个东北人在唠嗑。这可以算是东北声音在口音传播上的强力证明。 “黑熊电台”“黑熊电台”本身是个厦门的南方播客,我听得也不是很多。不过我听的几期节目都是“黑熊电台”的主理人通米和“沙茶电波”的养腿主播一起聊天。养腿主播可以从口音听出是个东北人,而他在英语、理财等领域搜集资料、深入钻研的理工科思维和互联网思维,打破了我印象中东北人做事“敷衍了事”的成见。所以听他讲述一些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还是很有意思的,这是东北声音在东北外为东北人正名的优秀案例。 以上这些就是我听播客过程中听到的东北声音,如果你还知道其他优秀的东北播客或者具有东北特点的主播,欢迎留言评论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