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22.播客的层级路线和代际差异

22.播客的层级路线和代际差异

2020/4/28
logo of podcast 播客评论

播客评论

Shownotes Transcript

**打破播客的第四面墙,发表个人的主观的播客评论。机械朗读,评论互动和阅读完整文字内容可以前往同名知乎专栏。**欢迎搜索加入知乎“播客圈”。 最近,Podfest China发布了一份《2020中文播客听众调研报告》。这份针对将近一千名播客爱好者的调查报告包含的价值我觉得是毋庸置疑的。不过,可能是因为播客主更对听众感兴趣,而听众更对播客主感兴趣,我个人的兴趣更多在于播客。正是这个原因,我的文章讨论的主体都是播客,很少提及听众群体。到目前为止,我在文章里对播客的讨论都是基于我个人的收听经验,因此内容都比较主观,并且随着时间推移经常出现观点的改变。我非常期待能有一份针对中文播客主的调查,虽然调查的难度相较于针对听众的调查难度更高,但是对应的价值我相信也是更高的。 播客的层级路线 对播客进行分类的方法有很多,目前在播客届流传甚广并且似乎达成共识的是“京派”和“海派”的划分方法。我自己也十分热衷给播客分类,本栏目前面的大多数文章都是按类别归纳总结,以此来罗列书写某一类播客。这其中有个一问题是,这些分类方法大多都只是看到了一个细分的角度,没有从宏观角度看待播客,归纳总结写写文章没有问题,如果真要给所有播客进行分类是有很大麻烦的。 从播客的层级路线进行分类,这是我想到的一种宏观的分类方法。按层级路线分类,简单可以理解为按雅俗之别对播客分类。上层路线的播客倾向于理论化的学术讨论和严肃的小众话题,下层路线的播客倾向于大众的平民话题和放松闲聊。之所以不用小众、大众来进行划分,这是因为播客本身是较小众媒介,追究历史又是从海外兴起然后传入中国,因此在社会上已不小众的话题在播客领域的参与者可能仍不多,在社会上偏小众的话题在播客圈子里又可能有不少的讨论,比如移民、女权、LGBT等话题。这种和现实社会存在的一定程度的偏差,使得播客领域的大众和小众较难被定义。大众不大众,我认为还是要以为现实社会为标准。所以,这里所说的上层路线和下层路线的区别主要是指播客的话题、观点和语言表达能否被国内的广大群众所理解接受。 播客中比较符合上层路线标准一般是专门讨论艺术、哲学、设计和高科技等话题的播客。符合下层路线的相对更好判断,一般是生活闲聊类播客,特别是流水线化生产的灵异故事节目。实际上,能直接判断是上层路线和下层路线的播客比例并不高,有大量播客是处于上层路线和下层路线之间。就拿“日谈公园”举例,“日谈公园”虽然是一档闲谈类播客,并且有很大的受众面,但是“日谈公园”的定位还是偏文化方向的,相较于其他的闲谈类播客,很多社会热点和生活琐事类话题他们是不会聊的,而他们聊的一些文化、商业相关的话题同样是其他闲谈类播客没法聊的。“日谈公园”旗下的文化访谈节目“说归说”的定位,相对于“日谈公园”就更加偏向上层路线,节目请的嘉宾都是文化人士,访谈过程中也更严肃,很少会像闲谈一样说说笑笑。 京派和海派的播客分类,和按层级路线的分类存在一定相似之处。京派偏闲聊唠嗑,海派偏严肃讨论;京派偏本土背景,海派偏留洋背景。除此之外,还有在地域上的,京派偏北,海派偏南。这种划分方法包含维度太多,显得过于笼统,又是单一的二分法,没有考虑到两个类别之外的其他播客。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觉得对播客的分类是多此一举,播客主只要做播客,播客听众只要听播客就行了,没有必要关注播客属于哪一层级、哪一路线。我想说的是,上层路线和下层路线的播客虽然都称之为播客,但是在话题内容上相差这十万八千里。对播客听众来说,两个偏好不同路线的人,即使都是重度播客爱好者,同样是关注很多播客、每天收听数小时,可能两人依然没有多少交集和共同语言。对播客主和从业者来说,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体系,结果可能是大家对播客这一形式无法形成一个共同的认知,“播客”成为一个每个人理解都不太一样的尴尬名词。 对层级路线的划分和对“播客”的定义有重要关系。“播客”一词因为源自海外、兴于苹果、取名音译,并且是个多义词等这些诸多原因,现在虽然使用得越来越多,但是含义却缺乏普遍共识。很多人将有声小说、广播剧、相声评书、搞笑段子等排除在播客之外。这种定义之下,我的观察是上、下、中偏上、中偏下不同层路线的播客比例是差不多的,中层路线播客可能会略微多一点。但是,如果将有声小说、广播剧、相声评书、搞笑段子等形式都加入到“播客”的定义里,将它们视作下层路线中最底层、最接地气的节目,那么上、中、下三个层级路线的比例就会呈上小下大的金字塔形,这就能和真实的社会形态高度重合。况且,在苹果播客上,这些节目不仅被允许收录,还在收听量上实现碾压,它们凭什么被播客圈排挤?这当然是玩笑话,现在播客圈子里有些声音对“播客”一词的定义追究很细,甚至还要和“电台”进行划分。划分得越细,则符合定义的越少,影响力也就越小。与其如此,我认为不如将“播客”的定义泛化,在播客内部多进行细分。 几年前,高晓松、马未都、吴晓波他们的音频节目在各平台风靡的时候,“播客”的说法还没流行。这些名人大咖的音频节目,你说是知识付费吗,那个时候知识付费还没起来,这些节目是可以免费收听的。你说是播客吗,听众、平台和他们自己都不这么叫。事实上,这些节目的内容形式和现在的播客差别不大,只不过人家本身有名气、自带流量、节目是和平台合作的,平台还会给钱、给流量。这种平台合作的大咖音频节目现在各音频平台也还有,特别是财经类的节目,只是没以前那么有影响力了,很多转移到了知识付费。这类音频节目算不算是“播客”,如果要讨论这个问题,恐怕又要争论很久。 可能正是出于对平台和大咖的排斥,有些人认为在泛用型平台上的播客才是真正的播客。且不论上文说过的,郭德纲的相声不仅被苹果播客收录还在收听量上碾压,制作“真正的播客”需要买域名、做网站、设置服务器和节目的发布指令,不是特别懂电脑的人很难拥有自己的播客,这正是早期的大量播客有海外背景和偏上层路线的原因。这些早期的播客主虽然在名气上不如音频平台找来的大咖,但在能力上相对普通人而言也足以称“大咖”了。后来,随着国内音频平台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才有了制作个人电台播客的条件,播客才真正地实现平民化。到底是哪类平台推动了播客的发展和普及,答案不言而喻。要细究“播客”的定义就离不开对平台的讨论,从而牵扯出泛用型播客平台和普通音频平台之争,以及海外与本土之争。这些分歧和争论看上去很难调和,但如果放到路线层级的分类体系中,其实都是可以找到各自位置的。所以,我觉得这种分类法是播客分类中最宏观,也是最接近本质的方法。 最后再说一下我判断路线层级的依据,也就是上文提过的“话题、观点和语言表达”。话题、观点和语言表达这三个判断维度是有先后顺序的,首先上层路线播客和下层路线播客的选题大概率是不太一样的,上层路线偏理论,下层路线偏事件;即使话题一样,上层路线播客和下层路线播客的观点大概率也是不太一样的,上层路线更有深度,下层路线更浅显;即使观点一样,上层路线播客和下层路线播客的语言表达大概率是不太一样的,上层路线的语言表达对于普通人更不友好,下层路线的语言表达更接近聊天。像一些节目的标题中包含英文、专业名词或者标题直接用英文或繁体字书写,让人不能一眼看明白的播客,在我看来就是偏上层路线的。如果持有很先锋的观点,但是能用大家都听得懂的语言表达,那么这个播客就没那么上层。上文提到的那些大咖节目,很多就是将专业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可以说是将中上层的内容尽量往下层转移。我个人的播客品位主要是中偏下层,偶尔能欣赏学习一下中偏上层的节目,再往上和往下的就都不在我的涉猎范围,名气再大也很难有动力去尝试收听。 当然,这些都只是很粗略的判断依据,落实到每个播客不一定准确。实际上每个人对话题、观点和语言表达的理解都不一样,所以我认为应该以国内的广大群众为客观标准。这部分的想法还很不成熟,不过我觉得大体是可以站得住的,如果有不同想法,欢迎留言讨论。 播客的代际差异 这里说的代际差异具体是指80后、90后和00后做播客的代际差异。播客主的年纪不是播客的显性特征,并且这一部分的讨论依据都是我的个人观察,缺乏必要的数据支持,所以内容会比较简单。在差不多一个月前,我对80后、90后播客比例的主观判断是大概七三开。在随后的日子里,我关注的90后新播客越来越多,现在我的判断是接近六四开。但在影响力方面,80后播客依然是主力军,90后播客仍然差得很远。现在有影响力的知名播客,十有八九是80后以及80前的。70后播客我估计数量很少,具体的我一个也举不出来,所以这里不做讨论。00后播客我知道得也不多,目前就两个(一个是“埃布尔电台”,另一个是“地下梦游”)。不过,他们的出现给了我不小的惊喜,也给了播客更多的可能性,所以我觉得是有讨论的必要。 关于这三代播客的代际差异,我感觉最明显的就是80后工作生活经验更丰富,对各种话题的讨论,不论是视野的广度、观点的深度还是谈资的丰富性都更胜一筹。根据我的观察,90后播客目前主要是生活闲谈类播客,播客类型远不如80后播客丰富。对于生活闲谈类播客,我的态度是中立偏积极的。可能有些人会觉得生活闲谈类播客是播客中门槛最低的,缺乏技术含量,随便谁都可以聊,因此认为这类播客不够优质、是滥竽充数。在我看来,生活闲谈类播客的节目虽然确实存在一定的同质化,但是每个人的生活或多或少是不太一样的,通过播客了解他人生活中比较有意思的部分,对我来说不乏是件趣事。并且,每个个体最直接、真实的声音就是自己的生活。所以,我对生活闲谈类播客是持开放态度的。90后的生活经历比较有限,往往就是过去的学生生涯和不长的工作经历,因此输出的内容确实比较匮乏。如果一直聊这些话题,一段时间之后听众可能会听腻。90后播客的优点是对一些新兴事物和网络事件的敏感度是高于80后播客,表达更加年轻化,所以听众中的年轻群体可能会更加青睐价值观相近的同辈人。 最典型的例子是“凹凸电波”,这是我不止举过一次的例子。这个播客由三个90后共同制作,主要是聊LGBT和两性话题。三个主播都处于大学毕业不久的状态,有两个主播可能已经是全职做播客了。我曾经听过一段时间“凹凸电波”的节目,但后来没再听了。主要原因就是我觉得内容差不多都听腻了,并且作为一个单身直男,除了猎奇我对LGBT和两性话题也没有那么多兴趣。但是从收听量看,对这些话题感兴趣的年轻人数量是超出我意料的,以至于在“日谈公园”微信发售收费节目的几天后,“凹凸电波”上线了自己的独立APP。“日谈公园”没有通过音频平台而是直接在微信公众号卖节目,这没有让我很意外,因为“日谈公园”有这样的影响力,也有在公众号卖货的经验。后来,我听说“硬核电台”通过微信小程序卖会员,我也没惊讶。但是,“凹凸电波”绕过了微信,直接上线独立APP卖会员,这确实让我又惊讶又佩服。“凹凸电波”在粉丝量上或许不如一些80后播客,但走的这一步甚至超过了融过资的大播客,在国内播客发展史中都能记上一笔,让我不得不感叹90后在互联网上的运营能力。 90后播客可以分两种类型,一类是主播心态比较年轻,听众可以较容易地判断出主播是90后,另一类是主播比较成熟,从声音很难听出是90后,主播的生活阅历也比较丰富。对于后一类90后播客,如果没有明确的信息,听众可能会误将他们认为是80后播客。另外,处于90初和80末的主播代际特征往往没有那么明显,可能会影响对80后、90后一代的整体判断。这两种情况都对我的主观判断有一定影响, 00后的生活经历比90后更少,因此播客中能输出的内容也更少,但是他们普遍还在学校里读书,在学生生涯和同学或好友录的播客是什么样的,这让已经不读书的我充满好奇。伴随着80后学生生涯的可能是校内人人,伴随着90后学生生涯的可能是QQ空间和百度贴吧,伴随着00后的学生生涯的是什么,我完全不知道。不一定所有00后都选择播客,但至少已经有一部分人选择了播客。00后播客的特征是什么,我现在还无法回答,如果以后有了答案,我会再来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