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播客的第四面墙,发表个人的主观的播客评论。机械朗读,评论互动和阅读完整文字内容可以前往同名知乎专栏。**欢迎搜索加入知乎“播客圈”。 **“锵锵三人行”和时评类播客 在聊到最早听的播客节目或者早期听过最有印象的播客时,很多人都会提到“锵锵三人行”——这档由凤凰卫视出品、窦文涛主持、做了将近二十年的时事谈话类电视节目。为什么一档电视节目会成为很多人的播客回忆?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锵锵三人行”虽然是电视节目,但节目的人员组成、节目风格、话题选择与现在的播客都很相似。人员组成上,窦文涛作为主持人是常驻的,其他两位聊天嘉宾则不固定,不过随着节目长久地做下来,多数嘉宾也都成了老面孔,只有偶尔会出现新面孔。节目风格上,“锵锵三人行”是更偏向聊天的谈话节目,和电视上的严肃谈话节目相比要放松得多,在窦文涛的主持之下节目节奏又很紧凑,另外窦的黄色笑话和广告插入也被认为是节目一绝。话题选择上,“锵锵三人行”主要聊的是时事热点和社会话题,但不一定会在事件发生之后马上就聊,可能会“马后炮”地在事件过后一段时间再翻出来聊,并且和现在的播客一样也会录一些时效性较弱的“存货”先存着。 “锵锵三人行”一期只有二十多分钟,加上中间的广告差不多是三十分钟。节目时长比较短,所以每天同一时间专门打开电视收看就会显得有些大动干戈,并且很难尽兴。听音频版的好处这时就很明显,可以在做事情的时候边做边听、节目的前中后都没有广告、听得不够尽兴还可以连着多听几期。另外,还有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播出“锵锵三人行”的凤凰卫视在内地不太容易收看到,音频版在网络上传播才让更多人接触到了这个节目。 “锵锵三人行”在2017年的停播是让很多人感到遗憾的事情。虽然不知道停播的具体原因是什么,但是现在回过头看这档相当先锋,甚至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的节目,它其实是在以电视节目的形式闲谈热点大事。即使每期节目片尾都会标注出“嘉宾言论不代表本台观点”,但是你请的嘉宾,你做的节目,你说不代表就不代表?从这个角度看,节目能做将近二十年,已是实属不易了。如果“锵锵三人行”原本就是一档音频节目,我想应该是还能再做几年的,这也是我很希望窦文涛能从视频领域改行做播客的一大原因。 由于舆论环境和时事评论需要评论者本身素质过硬这两方面的原因,目前国内的时评类播客数量并不多。闲聊类播客中关注时事热点的是挺多的,不过这就和之前讨论过的“影视类播客”和“影评类播客”一样,“影视类播客”可以聊影视和周边其他类型作品的故事、资讯和观后感等,“影评类播客”则需要聚焦于影视作品的评论与分析这件事上。时评类播客也是这样,不能上一期聊时事热点,下一期就聊个人生活。以这样的标准来看,时评类播客就更难得了。严格来说,下面我列出的播客不一定都符合这个标准,之所以能入选只是因为相比其他播客更接近这个标准。 我收听的时评类播客 “跑题大会” “跑题大会”是潘采夫和司徒格子两个人对谈的播客。这两人都是“锵锵三人行”的嘉宾,所以这个播客继承了一部分“锵锵三人行”的节目风格和粉丝受众。在播客成立初期,“跑题大会”的时事评论节目比例并不高,尤其是有一段时间司徒格子因故缺席,那个时候节目的选题和风格都很不稳定。最近这段时间,节目的阵容、选题和风格又重新固定下来了,并且时评类节目比例又上去了。“跑题大会”的单期节目中,不管主题是什么,都会有不少关于个人生活和兴趣爱好等方面的讨论,聊着聊着就跑题,这和“跑题”这个名称也正好相符。尽管如此,因为影响力和历史渊源等原因,说到时评类播客,我最先想到的还是它。“跑题大会”的节目优点是两位主播都有纸媒的背景,价值观比较正,观点表达和论证逻辑比较清晰。缺点是节目听起来有些油腻,这点我在“油腻播客”那篇文章中说过,两人聊天聊得有点暧昧,对于自己和播客粉丝有些盲目自信,特别是作为中年人的老潘有种刻意在迎合年轻人的感觉。窦文涛虽然同样是爱讲黄色笑话的中年男人,但人家毕竟是专业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对聊天节奏的把控游刃有余,可以做到“揣着明白装糊涂”,他的节目就不会这么油腻。 “东亚观察局” “东亚观察局”原是梵一如主理的播客“井户端会议”下面的一个子栏目,在最近一期已经成为一个由JustPod出品的独立节目。“井户端会议”的历史并不短,我是在春节后才是开始听的。我看“井户端会议”前面的节目,主要都是以讨论娱乐业相关的热点事件为主,我比较喜欢的两个子栏目——讨论东亚热点的“东亚观察局”和财经类节目“梵高”的创建历史都不长。“东亚观察局”是由梵一如和沙青青、权小星三个人聚焦中、日、韩三国的谈话节目。关于日本文化和生活的播客节目现在已经有很多了,对于我这样没去过日本、没有打算去日本并且对日本的文化生活没有那么感兴趣的人来说有些过载。“东亚观察局”关注的政治话题和一些比较的社会现象却是能让我有兴趣的。梵等三人有一半媒体工作背景,还有一半研究学者背景。三个人聊三个国家,他们是有不同国家分工的。他们连线的时候,对话风格与新闻节目的记者连线很像,所以听起来是有严肃和专业的感觉。而节目的口号正好是“世界太高端,我爱井户端”,说明了节目其实不想做得太高端。节目能做到即专业又易懂,这在我看来相当难得。像JustPod之类的出品机构旗下还有很多聊时事的播客节目,不过对我来说调性太高,所以都没有尝试听过。“东亚观察局”成为JustPod出品的独立节目,对我来说最大的好处是以后节目的更新频率和品质有了更多保证。 “老talk消息” “老talk消息”的前身是公众号“老道消息”,这个公众号的情况我了解不多,这里就不说了。“老talk消息”在春节前和复工后做过几期多人聊天的常规节目,我在这里说的主要是春节期间和节后的单人短节目——“隔离日记”和“复工日记”。“老talk消息”的常规节目是偏商业话题的一小时长节目,“隔离日记”和“复工日记”则是偏社会热点的二十分钟短节目。在听到这两个“日记”之前,我对播客中的单人节目和短节目都没有好印象,碰到这两类节目大多是跳过不听的。“老talk消息”的单人节目第一次让我觉得单人节目也可以做得不错。如果让我评价的话,“老talk消息”的单人短节目要超过它的常规节目。上面提到的两个播客一样,“老talk消息”的主理人老编辑也是媒体人,有丰富的媒体经验。他的单人节目往往不是在聊一个热点事件,而是在聊事件背后的社会现象,因此聊得比较深入。单人讲述能让语言表达和内容的内在逻辑比较清楚,二十分钟左右的节目时长也让信息量保持在能够接受的程度。“老talk消息”在“复工日记”之后录了两期常规节目,不过因为硬件问题,录音质量很差,最新一期又回到了“复工日记”系列的单人短节目。 “甘你聊聊” “甘你聊聊”是“硬核电台”的一个子栏目,也是一个时事评论类单人短节目,由“硬核电台”的主理人阿甘主讲,目前一共出了四期。“硬核电台”同样是入选“油腻播客”名单的播客。“甘你聊聊”这个子栏目的一个主要优点就是依靠单人讲述和较短的节目时长让节目听起来比较清爽,不像他们的双人常规节目那么油腻。缺点是因为主讲人可能没有媒体工作的背景,观点比较普通、深度太不够,所以节目内容听上去有些老生常谈。“甘你聊聊”一期节目能聊大概三个近期的热点事件,这么做好处是时效性和覆盖面比较好,缺点还是聊得比较浅。“硬核电台”的常规节目很多也是聊时事话题,如何做好不同节目形式的区分,更好地发挥单人短节目的特点优势,这是我觉得“硬核电台”需要解决的问题。 “社会大白话” “社会大白话”是一档比较非主流的播客节目,非主流之处在于节目虽然是两个人,但不像是“聊”,更像是“读”。要描述为什么更像“读”有一定难度,不过如果你听一期他们的节目,你就能理解这个说法。“社会大白话”真的白话吗?我觉得它不太白话。因为这个播客的主要内容是用偏书面的语言介绍各种概念和知识。这些内容可以明显地听出来是在纸上写好然后读出来的,但是又不是完全在朗读资料,因为可以听出来主讲人对他表达的内容是有了解和掌握的,如果针对这些内容提出相关问题,他是能够回答的。一个人提出问题,另一个人回答问题,这也是这个节目主要的形式。如果仅仅是这样,这个播客归为科普类播客就可以了。但“社会大白话”的选题往往是围绕时事热点的,在输出相关知识的过程中顺便评论了热点事件,或者可以说就是有观点倾向性地输出相关知识。这让它既是一个社会科普类播客,又是一个时事评论类播客。 以上就是我听过的时评类播客,如果你还有其他推荐的,欢迎留言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