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个人播客评论,机械朗读,完整内容贴在下面,也可以到知乎专栏阅读。 为什么北京人称霸了播客届 根据我个人的观察,现在的中文播客没有90%至少也有70%到80%是北京人或者生活在北京的人在做。除去北方其他城市的人,真正南方人做的播客是少之又少。以前听说南方哪哪是文化沙漠说北京是文化中心,我还有些不愿相信,但听播客之后特别是关注了大量播客之后,这点成了不得不承认的事实。 即便是南方最大的城市、全国的经济中心——上海,在视频和直播领域都成为了重要的中心,但在音频领域的分量上海却远远不如北京。不过这也没什么奇怪的。作为一个南方人,在听夹杂上海方言的普通话和口音浓重的北京话之间,很可能依然会选择后者,更别提自成一派的粤语和其他小的方言语种。刚听播客之初,听节目给人一个很大的错觉——当代中国人的平均普通话水平都这么好了吗?而事实是这些普通话好的大部分是北京人,更大部分是北方人,很小一部分是学过播音主持的南方人。在听多了播客之后,听节目又给人另一个很大的错觉——我的普通话和北方人差得真的那么远吗?这种感觉当你亲自去北方可能都不会这么明显。 除了普通话水平,聊天水平也很关键。据说北京人的聊天水平是从小便开始练习,一开口就能滔滔不绝。不但在时间上可以轻松做到聊一两个小时不停歇,而且在内容上不会落得无聊乏味。我知道的有些播客在介绍最初做节目的动机时,不少都是有“这不就是聊天吗,我们也可以”的想法。虽然不否认要做好播客节目需要内容上的编排和剪辑,但对北京人来说先天的优势依然是巨大的。听播客里北京人聊天中的插科打诨,也是让我对郭德纲的相声有了更多的理解。在不了解这种聊天习惯时,听到北京人聊天中的玩笑、胡逼和打岔,不仅觉得闹腾、不正紧,还会为其中的一方觉得被冒犯。但事实上当事人都不当回事,听众能放开、接受后再听,幽默和乐趣的成分便会更多。 论聊天能力和幽默感,东北人似乎并不比北京人低,但做播客的没有那么多。或许是东北人放得更开,已经不局限于声音,所以更适合需要画面的直播和短视频。而北京人还是更讲究文化,试图通过说话聊天去传递信息给陌生人。除了土著,北京还吸引了一帮有志青年,他们的学识谈吐大多高于家乡的同龄人,到了北京之后可能又是从事文化相关行业,即使原本普通话一般,在北京待上几年也会变得不差。这些人如果做播客,聊的也都是发生在北京的事,在我听来和北京人差别不大。 虽然北京人做播客有巨大优势,但是做的人多了难免会有同质化的感觉,作为听众听得多了也容易会对主播失去区分能力。诞生于2013年的“电影不无聊”据说是最早的影视类中文播客,在2017年停播,在最近重新复播。因为我只订阅定期更新的播客,所以我是最近才开始订阅收听。“电影不无聊”的几位主播声音让我听着很熟悉,但实际上对他们的人我是不熟悉的,这导致了我在收听时少了很多听一档新节目时的新鲜感和陌生感。 正因为北京人统治了播客届,我对南方人做的播客格外留意。除了几个上海人做的播客和虽然生活在南方城市但主播可能是北方人的播客,剩下的南方非一线城市本土播客,我常听的只有两个,一个是福州单口喜剧俱乐部的喜剧演员做的“福说八道”,另一个是常州的本土播客“引力社”。 与“引力社”的一段小插曲 我最早听的“引力社”的作品不是播客节目,而是他们做的有声书《猎魔人》。他们的音频版《猎魔人》,确切地说不是有声小说,也不是说书、讲述或评书。具体的形式是一个人把小说的内容理解之后再有编排地说给另一个人听,期间会有问答对话。这种讲述形式在全平台都是罕见的,但是比节目形式更让人有印象的是他们的声音——一种非常低沉厚重但语速不慢也不严肃的南方口音。我最后并没听下去这个有声书节目,再关注他们就是在我开始订阅各种播客之后了。 “引力社电台”的简介是“一个不单单聊电影的电台,从电影出发,谈论人生百态”,现在看来这段插曲正是对这句话的理解不同所造成的。和有声书节目不同,“引力社”的播客节目一般有三个人,都是男性,声音都是极粗极低沉。这种情况下,如果语速聊快了或者随便岔开话题或者有意开玩笑就会不太容易听清谈话内容。而他们三位在节目中又特喜欢这么做。虽然节目听得不多,但我仍旧订阅着,原因是他们可能是南方播客里的“独苗”。 事件的导火索是大概半年前的某个晚上,我准备听着一期“引力社电台”关于金融理财的节目入睡。那一期节目中,除了三位常驻主播,还请了一位金融工作者。令人沮丧的事情是正如上面说到的这几位的声音不太容易听清,为了听清他们聊天的内容就越要聚精会神,越聚精会神就越难以入睡。他们聊天的内容从金融理财跑到赌博再跑到赌场,这让预期是听知识性节目的我听得很是失望。而他们在节目中还各种茬话和玩闹,气得我睡意全无,想起来打差评。 听播客节目听生气并不是一件明智的事情,正常的操作应该是关了不听或者换到其他节目。只是那天我忍着听到了节目结束,最后实在忍不住起来评论了一句“跑题严重,标题说的是理财,内容却去聊赌博”。第二天看到的回复是不承认有跑题,反而说我没看清标题。这回复让我更加恼火,仔细看了眼标题,标题是《我们居然聊了一期金融》,虽然没有理财,但确实是说聊了一期金融。然后我就在回复中把声音的问题、茬话的问题和跑题的问题放一起罗列了出来。烟嗓气短听不清,插话cue人思路飞,跑题跑得没中心。我还列举了一期某个北方播客做的类似话题的节目作为对比,那期北方播客的节目主题是“如何成为有钱人”,节目的每个人身份背景都不太相同,对成为有钱人的看法也不同,大家充分讨论,站在各自身份立场发表观点,这种是我认为比较理想和有逻辑的播客节目。 这次回复之后我便没有再关注这个播客。直到最近,我看到这个播客频频出现在平台推荐上,看订阅量和评价也不低,到达了影视热播榜的第八名。闲来无事的时候,我重新尝试听了几期“引力社电台”最近的节目,虽然声音仍是那个样子,但是茬话、跑题和玩闹的成分没有那么多,每期节目之前还会阅读上一期的评论,这是之前节目没有的。要说喜欢,我对这个播客仍说不上喜欢。几个栏目里,说书类节目一期只围绕着某本书的某一章节讨论,如果对书不感兴趣或没读过,对节目便很难感兴趣;日常生活类节目依然聊得很飞,一个话题突然没征兆地跳跃到另一个话题,很难有个主线;只有电影类节目,围绕一部电影先讲故事再发散联系生活,由窄到宽,相对好接受。 后来我又听了“引力社电台”一期读听众调查的节目,内容包括听了多久、如何评价、最喜欢的栏目和主播等。节目里读到的评价都很正面很真诚,并且喜欢每个栏目、每个主播的听众都有不少。虽然这些评论都来自微信群里粉丝,但是有这么多人真心喜欢、给予高评价,还是突破了我的原有观念。不论怎么样的节目,都会有自己特定的受众粉丝,我不喜欢,不代表别人都不喜欢。我在这期节目下重新写了我的评价,这次得到了“感谢您的评价”的回复,这算是我与他们完成了和解吧。再后来,我看到我最开始评价的那期节目的标题上还有一个被我漏看掉的部分——《妈阁是座城》。大概他们原本想要聊的就是赌博和赌场吧,只是去过赌场的那个嘉宾刚好是个做金融工作的。另一个让我刮目相看的地方是“引力社电台”名义上一周三更,实际上能做到一周更新四个节目或五个节目,这个产量在播客里真的很难想象。 “引力社电台”的茬话、玩闹、cue人,现在想来是电视上综艺节目中里常见的情况,只不过在音频节目中还很少有人这么做,所以可能会让人听得很不习惯。如果喜欢这种综艺感,可以尝试一下这个播客,说不定你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