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个人播客评论,机械朗读,完整内容贴在下面,也可以到知乎专栏阅读。 ******“油腻”播客的评判标准** 首先,看到标题千万别认为我是来批判某些播客的,我这里说的“油腻”没有贬义,部分判断标准甚至是褒义的。我用这个词更多的是形容一种状态或者给人感觉,和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油腻”有一定类似,但也有不同。我在这里把“油腻”作为一个特点,以这个标准来梳理归纳我所听的播客,不是特意列出来批判。下面来说一下,我对“油腻”播客的判断标准: 第一,就和形容人“油腻”一样,播客“油腻”的重要特征也是要有中年男性,而且是有不只一个的中年男性。因为听声音实际很难准确估计一个人的年纪,根据我听播客的经验,这个标准一般是30岁以上,虽然以30岁来作为判断一个人是否是“中年男性”并不公平,但是如果把标准上调到35或40岁,那么就会遗漏掉很大一批播客制作者,毕竟播客算是比较新兴的事物,35岁以上参与的人占比已经很少。 第二,“油腻”播客另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是熟练,这个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是个正面褒义的形容,只不过如果过于熟练就代表着可能会内容僵化和囿于固定的形式。相反,一个录制生疏甚至交流都有些尴尬的播客,即使参与者都是“中年男性”,节目也不太会让人觉得“油腻”。 第三点不是必然导致“油腻”的特点,但会助推听众对符合以上两项条件的播客产生“油腻感”,那就是说北京话。正如我在上一篇文《阿坑:为什么北京人称霸了播客届和与“引力社”的一段小插曲)》里写的,现在的播客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北京人在做,因此“中了这一箭”的并不在少数。为什么说北京话是判断特征?原因在于北京话不论是说还是听都给人很溜很油的感觉。这不是我个人的判断,语言里本来就存在由“京”和“油”组成的一个词语“京油子”。百度上对这个词的解释是 北京人的外号,叫做“京油子”。“油”的意思,本来是浮滑、轻佻。用"油"字造成的词语,大都含有此意,如"油嘴滑舌"、"油腔滑调"、"油头粉面"、"油光闪亮"等。 旧指北京的不务正业、游手好闲、轻浮油滑的人,现多指谙熟北京地区人情世故,办事机灵的北京年轻人。所以说,北京人的“油腻感”是自古有之,而不是现在人捏造的。再者能做播客的北京人大多是比较能说的,说起童年都是能打能闹满是故事的“北京孩子”,我还没听说过谁在讲童年经历时说自己是那种话少爱学习的乖孩子、好学生。当然,北京话的“油”不是绝对的坏事,它也带来了一定的幽默风趣,这点大家不要忘了。 那些油腻和可能变油腻的播客 最终是想把油腻的和可能变油腻的两类分开写,但是最终还是决定放在一起吧,会在每个播客后写清楚所处的阶段和程度,要看仔细了。 “大内密谈” 事实上“大内密谈”的节目我听得不多,是没有什么资格评价是否油腻的。把他放在这里主要因为是我在知乎上看到有人评价“大内密探”的主理人相征油腻,这个评论也是我写这篇文章最初的想法来源。“大内密探”是个很老牌的播客节目,我没听下去的原因是聊的内容太分散并且太个人化,聊的都是主播感兴趣的,但有些是我感兴趣,有些是我不感兴趣的,我不感兴趣的往往不足以精彩到让我听下去,而这一部分节目的比例又似乎不低,所以就干脆没听了。若是以上面三条评判标准来判断,恐怕至少能占到一条半,所以就入选了。 “日谈公园” “日谈公园”是比较老牌的播客,我觉得油腻的主要是李叔和小伙子两个人对谈的节目,他们两人彼此非常熟悉,一起做节目做得又很多,后面再两人录节目就会给人一些油腻感,会有点故意客套和表演的意味。好在现在只有两人的节目已经很少,一般都是各自和其他人录节目或者两人加上其他嘉宾一起录节目。少了其中一方或者多了其他嘉宾给我的感觉就很不一样,气氛会活跃很多,笑声也没那么做作。另外,“日谈公园”目前推出了几档新的栏目,由新的主播主持,这也为节目注入了新鲜血液。所以“日谈公园”严格上不应该说他油腻。 “硬核电台” “硬核电台”的节目我也听得不多,但是他们固定的开场白我记得很清楚——“我是阿甘,我是小九,很高兴又在空中和大家见面,这是硬核电台最新一期节目”。这个开场白值得吐槽的两个点,一个是“空中”,这大概真的是无线广播年代采用的词,比“网上冲浪”更让人尴尬。另一个想吐槽的是“这是最新一期节目”,对于正常订阅收听的听众这话不用说也知道,对于收听存货节目的听众来说这话又是毫无意义,如果录了节目先放着一不小心排到了其他节目之后,所谓的最新也就不是最新了。其他播客的开头虽然也会有个开场白,但一般就是说“欢迎大家收听新节目”。另外,我印象中“硬核电台”的两位主播中似乎有一人学过曲艺,所以额外会有些和日常说话不太一样的感觉。 “三好坏男孩” “三好坏男孩”的节目我之前听过一些,但后来不怎么听了。这个播客的历史也很长,开始于2013年。他们的节目内容肯定不能说不好,经常会请不同的嘉宾来做客聊天,这些嘉宾要么有特殊的职业要么有稀奇的经历,都能说出好玩的故事,做成精彩的节目。但是问题就在于这种模式做多了,做得过于熟练,最后让我记住的都是那些嘉宾,而对几个主播的个性缺乏印象。这个不是他们一家的问题,现在不少播客都在做这种每期请一个请嘉宾说故事的节目,有些嘉宾上了这个播客后又被请去上那个播客,做播客的人不尴尬,听播客的人都尴尬了。如果要按上面说的三条判断规则,“三好坏男孩”可能是全中的。 “醉后调频” “醉后调频”开始于2017年,没有上面两个播客历史这么悠久,但是他的其他两项程度都不低。他的成员结构和“三好坏男孩”很像,都是四个以上的北京“中年男性”。区别在于不经常请嘉宾,主要是自己人聊。聊的话题和风格更加接地气或者可以说是“庸俗”,这种风格好的一方面是平易近人、没有距离、不装逼,不好的一方面是控制不好就容易让人觉得油腻。播客的名字“醉后调频”就来源于了他们边喝边聊的特点,节目是在酒局上录的,说的可能会是酒后的醉话,这也加重了一层油腻的可能性。 “引力社电台” 我在上篇文章里提到过这个播客,这是由三个南方人主持的节目。虽然不满意上面说到的第三条,但是另两条是完全满足的。烟嗓和低沉的声音,配上很有“综艺感”的互动,油腻感特别浓烈。他们的“综艺感”之前解释得还不够清楚,这里可以再说一下。“引力社”的大周和老钱都是典型的烟嗓低沉声音,声音相似得会让人分不清谁是谁。文迪的声音显得年轻一些,较好分辨。在节目,文迪的存在很像“康熙来了”里的陈汉典,大周和老钱喜欢攻击、嘲讽或者暗示文迪,这种互动方式甚至会让一些听众不满或者心疼文迪。当然,这些都是刻意安排的节目效果(可能不是节目前事先安排的而是节目过程中自发安排),不是真的霸凌。只是在我看来播客节目这么做,戏着实有点过多了,更像是中年男人油腻的恶趣味。 “能力有限电台” “能力有限电台”可以明确地说是属于不油腻,但可能变油腻的一类。这个播客成立时间还不长,所以整体都还没成熟到以上其他播客的地步,要熟练到他们的程度可能还需要一两年时间。我这里列出来是因为主播老崔和老鲁、叨导这三人组合给我的感觉很好,节目里效果很足。我将他们称为“三个老男人组合”(他们的实际年纪可能没有听声音给人的感觉那么大),这个组合现在磨合的时间还不长,但在另外两项标准上应该是基本符合的。所以这一两年时间有可能是这个组合最黄金的时期,如果他们能一直做下去的话。关于播客里的三人组合,我会在下一篇专门写一下,敬请大家关注。 上面写的三条“油腻”播客判断标准可能都是无法逃脱和不可逆的。性别除非去变性,年纪只会越来越大,熟练度也会越来越高,而北京话更是不太可能改掉。想要对抗油腻,我认为最好的办法是保持独立的个性和年轻的心态,多做尝试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