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个人播客评论,机械朗读,完整内容贴在下面,也可以到知乎专栏阅读。 脱口秀、单口喜剧和播客 单口喜剧是由国外传入、近年来在国内兴起的一种喜剧演出形式,随着参与单口喜剧的人越来越多,播客也成为这帮能说会道者的“广阔新天地”。就像影评人和电影爱好者们不满足于写写影评文章和在线讨论,一哄而上将影评类播客做成了播客中的绝对大品类,单口喜剧人的播客也有了要遍地开花的样子。越来越多的城市有了单口喜剧俱乐部,大多数成熟的俱乐部都做起了自己的播客,北京上海的单口喜剧大厂有的一家就有好几档播客,还有一些独立的单口喜剧演员也自发地做了播客。 几乎所有的单口喜剧节目都会聊一期脱口秀和单口喜剧的区别,我关注了好几个这样的播客自然是听了好几遍,所以自觉已经和那些不听节目的人不一样,可以分清这两个概念。但是当我看到有人说“这单口喜剧演员的播客受到了其他播客形式的影响,没有完全体现单口喜剧的优势”想要反驳时,我发现我似乎还是没有厘清概念,我只知道了单口喜剧一般是一个人在舞台上讲,脱口秀一般是访谈类型的对话。 单口喜剧演员录播客往往都是几个演员一起聊天,这肯定不是单口喜剧,而是更像访谈,如果加了梗和喜剧效果则更像是脱口秀。音频平台上有很多打着脱口秀标签的段子演播,这类节目和以前广播里的笑话节目很像,往往是一个人说,时间比较短,还会加上很多罐头笑声,在形式上反而更像舞台上表演的单口喜剧。 再往后想想,国外有些脱口秀开场前会先说一段单口喜剧,外国的脱口秀主持人也大多是单口喜剧演员,或许对于我这样爱好者而非从业人员而言,脱口秀和单口喜剧这两者在能够区分的情况下,不必分得过清。另一方面,表演单口喜剧不是喜剧人的全部,他们做播客不一定非要体现单口喜剧的优势,他们应该被允许拥有自己的生活和自由掌控播客这一表达观点的渠道。单口喜剧表演最好的呈现是现场,其次是视频,喜剧人或许没有必要在播客中重复他们在舞台上的表演。 我有这个想法的突破是因为“一言不合”。“一言不合”最早是单口喜剧演员石老板和周奇墨做的播客,时间上比他们创办“单立人喜剧”还要更早。他们一开始在节目里聊的便是日常的想法感悟,而不只是喜剧表演,所以他们做的可以说是纯正的播客。后来他们创办了“单立人”,单口喜剧步入正轨,节目里说到“演出”、“开放麦”和“专场”等词的次数越来越多。作为一个无法前往现场观看表演的听众,我也产生了播客应该多体现单口喜剧的想法,因为我很想听听他们说的单口喜剧到底是什么。“一言不合”并不好笑,它不像是一个喜剧人做的节目,这是我那时最大的想法。“一言不合”一直是原来那个播客,虽然石老板和周奇墨已经很少出现,但是其他单口喜剧演员继承了这个节目最初的样子,在这里聊读书、聊电影、聊运动、聊音乐,偶尔也聊自己的表演经历和外国单口喜剧大师。他们在“一言不合”聊一切想聊和值得聊的话题,并且不考虑喜剧效果,这一点在有一段时间是我讨厌的,但后来恰恰是我喜欢和欣赏这个播客的地方。 喜剧节目理想的样子 我的这个转变发生在“单立人”旗下另一档音频节目“谐星聊天会”的出现。“谐星聊天会”录自有观众在场的现场脱口秀,聊的同样是贴近生活的话题,几位单口喜剧演员发言后观众也有互动发言机会。在形式上,除了聊到幽默处能听到现场观众的笑声,其他都和传统播客相差不多,至多就是发言者人数相较一般播客稍微多了一些。这档节目的笑点委实是多且密的,所以现场观众笑声的频率能和一些电视喜剧节目或脱口秀相提并论,所以听起来又让人觉得不太像是一档播客。 当然,这些笑点是确实好笑。我自诩是笑点比较高的人,在听这个节目时,大部分笑点我也会跟着发笑。这些喜剧效果不一定高级,但是至少绝大部分是通过临场反应制造的,哪怕是谐音梗也是现场现抓。即使不为梗而笑,也让人为精彩的快速反应发出代表意想不到的笑,有些梗甚至能让演员自己都乐上半天。平常的生活化话题和没有编排的密集笑点,这两点能融合到一起,在我看来真的很了不起。 “谐星聊天会”另一个特点是我很大比例的观众发言时间。这些观众大多数不是喜剧从业者,只是普通人,他们的发言有些自带喜剧效果,平淡的经过几位喜剧演员的“捧哏”或者“吐槽”往往也会让人发现笑点。观众能有平等的发言机会,这在播客和单口喜剧里可以说是很难得的。极少数播客会阅读留言评论或者电话连线听友,但这些手段都只能说在试图沟通;单口喜剧之类的现场表演更甚,观众就是在底下听,沟通只有在被演员提问后或者在人群中起哄,拿到话筒尽情讲述的机会实在太少。尽管“谐星聊天会”也存在发言时不让观众讲完就插话抓梗或者观众发言可能被剪辑的问题,这个节目在这方面依然是我认为做得最好的一个。 还有一点是冒犯,这是个被许多喜剧演员讨论的话题。“谐星聊天会”在这方面我认为也做得很不错。一方面是因为节目里的几位喜剧人对这点比较在意,另一方面是节目形式使得他们能够和观众直接互动从而能较好地把握观众的情绪变化。最能体现这些的是“谐星聊天会”关于生病话题的一期——《原谅我这一生爱感冒》。观众发言时讲的病可能轻也可能重,讲述时的心态可能好也可能不好,互动时不确定的因素实在太多。几位喜剧演员刚开始就比较谨慎地对待这个话题,没有掉以轻心,在互动时更是察言观色、看人下菜,对轻者博取一笑,对重者报以安慰。其他很多单口喜剧演员无法把握冒犯程度,一是因为没有将其放心上,二是缺少实时互动、无法察言观色,表演完或者节目发布后才在网上听到评论说受到冒犯。 “谐星聊天会”能做到好笑而不冒犯,话题贴近生活并且观众平等发言,在我看来它是做到了喜剧节目理想的样子。“一言不合”在“谐星聊天会”之外,作为喜剧人自己聊天的地方,在了解了幽默的一面之外了解他们思想的一面,两者一静一动、一个对内一个对外。通过“谐星聊天会”修正对我对“一言不合”应该搞笑的节目预期后,这两个节目的收听体验对我而言都进一步提高了。 和“单立人”有关的另一档播客“无聊斋”,在我看来是个比较失败的例子。这是“单立人”的喜剧演员教主刘旸创办的节目,由他和“单立人”的演员六兽和博博三个人共同主持。“无聊斋”试图将有思想性的内容和搞笑的形式结合在一起,但是效果并不好。教主的风格过于活泼,带动另外两位主播也要不停地抛梗(六兽和博博在其他节目中的风格和在“无聊斋”中的风格我认为不太一样),有时候并没有多么好笑,为了气氛几个人也会笑得很大声。如果和“谐星聊天会”一样有观众在场节目效果应该会好很多,演员通过观众可以判断内容到底好笑不好。在没有观众的情况下,为了和谐的氛围,不大可能其中一个或两个人带头笑了而剩下的其他人觉得不好笑就不笑了,他们往往也会跟着笑,这种笑很多不是因为幽默。虽然同样是笑,我觉得这种笑和“谐星聊天会”中能引起陌生观众一起参与的笑是两种不同的笑。这种情况比较明显的还有“日谈公园”中李叔和小伙子一起出现的节目。 另外,在节目形式上,“无聊斋”有很大一部分节目是邀请不同职业或者有新奇经历的嘉宾来讲故事,这倒是和前面说到的“受到了其他播客形式的影响,没有完全体现单口喜剧的优势”很相符。 我收听的其他单口喜剧人的播客 除了“单立人”,单口喜剧另一个大厂是“笑果”。“笑果”目前拥有不止一档音频节目,不过我听得不多,所以不讨论它们。听得不多的主要原因是“笑果”旗下的演员在视频平台上都已经比较有名。我听播客会从声音对一个人塑造形象,因为看不到真实形象,也因为播客的聊天内容往往会提供比一般视频节目更多的私人信息,所以这个虚拟形象的心理和历史细节可能会异常丰富,外貌形象则很可能偏离本体很远。已经在视频上频繁出现的名人,给人的印象是刚好相反,你对他的外貌形象掌握得多,但对他的心理和过往经历的细节掌握得很少。这种不同就让我更喜欢收听那些不太知名或不太在视频节目中登场的人的播客,这也是我不太听“笑果”旗下播客的主要原因。关于虚拟形象和真实形象,后面应该还会讨论,这里与主题无关,就到此为止。 下面再介绍几个“单立人”和“笑果”之外其他单口喜剧俱乐部的播客。 “大风天电台”(windyradio) 沈阳大风天喜剧俱乐部旗下的播客节目,目前是不定期更新,大多数节目都是有“单立人”的演员去沈阳时一起录制。也是这个原因,节目的内容和单口喜剧的关联还比较大,大多数节目聊的都是单口喜剧。我对这个播客是比较喜欢的,节目里有关于单口喜剧的内容,又有东北人的幽默。“大风天”的女演员史研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她的特点很容易让人记住她。我对这个播客唯一的期望就是能够多多更新节目。 “可否一说” 杭州可口喜剧俱乐部旗下的播客节目,播客主理人李梦杰也是俱乐部的主理人,有些节目会和两个其他演员一起主持,有些节目是他一个人主持。节目内容上,早期聊过单口喜剧,后面聊的主题不固定。我给这个播客的评价是“没有地方特色,也没有展现个人特色”,总之没有固定风格,更像是个人播客。如果从“单口喜剧演员做的播客可以是个人播客”的角度看,只能说还不成熟,不能说做错什么。 “福说八道” 福州福说喜剧俱乐部旗下的播客节目,能固定更新,有一定地方特色,可以说比上面两家的播客节目更加成熟。节目有一部分聊福州的风土人情,有一部分是请了外面的喜剧演员来一起聊天。对我来说,福州的存在感可能太弱了,我对福州没什么固定印象。也可能正因为到福州的喜剧演员太少,他们对嘉宾有点过分客气,称呼都用敬语“您”,这在北方的播客中都不太常见,更别说是南方的播客节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