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简介: Sally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闻系,曾任职于香港、新加坡和伦敦的公关公司。2015年创立了中英跨境公关公司11k consulting/漫一传播资讯,为中国大陆,香港和英国三地的高档住宅和高端生活方式品牌提供跨市场传播服务。除去本职工作,Sally也积极涉足各种形式的社会公益事业,例如,她联合创立了Chinese Mum in Business Club来支持和鼓励已为人母的职场女性实现自我价值;近两年来她还积极在社交媒体分享她的生活和职场经验,不断给同行和年轻人带来正能量。Chanel就是通过Sally发表在小红书上的正能量po文结识她的! Sally去年起在小红书上已经开通账号,很多笔记都记录了她从业多年的经验,分享她给后辈们的求职和工作建议。感兴趣的朋友不妨关注一下小红书:Sally Maier-Yip。 One diversity小红书:德万斯提OneDiversity Instagram: OneDiversity 采访预览: 4:10 / 一路披荆斩棘,Sally的PR职场故事 32:27 / 公关公司招新时,关注求职者的什么素养 53:12 / 探讨PR行业的底层逻辑 4:10 / Sally的PR职场故事 Chanel: Sally你能不能让我和听众们了解一下你的公关故事,比如最初你是 如何进入这个行业的?这是你一直梦寐以求的事情吗? **Sally: **谢谢你。其实和你们大多数人一样,我最开始的时候也不知道我想做什么。我年轻的时候很喜欢写作,大学时学习英语新闻专业。在学习新闻时我梦想成为一名记者。但我毕业后在香港南华早报面试失败了。我的职业生涯发生了转变,因为这是香港当时唯一的英文报纸。所以这就是我进入公关行业的原因。其实我认为公关行业也和我喜欢的东西很相关,比如也有很多关于写作的工作内容。而且,你也能代表你的客户与人沟通。 这就是我毕业后如何得到我的第一份公关工作的,之后我发现我真的很喜欢公关这个行业,因为它不仅仅要用到写作的技巧,我还能和人们交际和互动。这就是我因为面试失败但阴差阳错真正进入公关行业的故事。关键是我真的很喜欢这个行业,所以当我从香港搬到新加坡,再从新加坡搬到伦敦时,我依然在从事公关行业。而且我意识到,公关技能其实是可以在全球任何地方平移的,尽管在不同的地但基本原则都是一样的。当然也有语言文化上的差异。 **Chanel: **在你刚刚加入这个行业的时候,有没有遇到过什么挑战/困难? **Sally: **是的,非常非常多挑战。虽然我大学学的是英文新闻报道,但是刚进入这个行后我发现我的英文写作能力还是非常不够,因为我们是与客户交流,所以对于英文交流沟通的技能要求非常高。当我从香港去新加坡的时候,英文沟通更加重要了,所以我主动向我的上司询问怎么提高英文口语表达,他就建议我加入新加坡的一个英文演讲协会,我的英文确在那里也得到了训练。当我从新加坡再搬到英国的时候,英国同事也会觉得我的英文能力不够好,幸运的是,我当时的上司愿每天早上开工前花半小时和我一起读英文杂志。所以挑战和困难一直伴随着我,但是重要的是当你发现或是别人提出你的不足之处时,关键是自己要有学习和京精进的心态。有困难和挑战是好的,它帮助你一路成长,不然你会对自己太满足,容易止步不前。当然也有其它挑战。当我在亚洲的时候,我每年都会得到升职,但是来了英国后,我也有过因为文化不适应而被公司解雇的时候。不管怎么说,面对挫折时,关键是看你怎么回应它,寻求帮助,学习,然后变得越来越专业。关于直面挑战,其实我觉得是你到底有多热爱这件事情,如果足够热爱,就会很有决心。 Chanel: 在英国公关公司工作是怎样的一种体验?和香港、新加坡的公关行业有哪些不同呢? Sally: 26岁那年,我从香港搬去新加坡是因为当时的男友,也就是现在的丈夫。虽然香港和新加坡都是亚洲市场,但是工作文化非常不同。香港的业务多集中在亚太地区,而新加坡的业务更关注东南亚地区。在新加坡几年后我又一次跟随我的丈夫来到伦敦。在此之前我从未在伦敦学习生活过,虽然我在亚洲做了很多年PR,但是在没有本地工作经验的情况下,我在这里找PR工作也不容易。 来伦敦后,我用了差不多两年的时间来适应英国的生活和职场文化。其实刚开始我非常不喜欢伦敦,甚至想过回新加坡。刚开始在伦敦打拼真的太难了,我第一份伦敦的PR工作只是以前工作薪水的一半,甚至还有过在非常努力工作之后还被解雇的情况。当时我是很受打击的,我停下手边所有的工作,用两个月的时间重新修整,后来才又找了本地的一间公关公司继续耕耘。还好后来也算比较顺利。 说到亚洲和英国职场有什么不同,最明显一点就是,伦敦公司的老板并不期待员工6点后加班,所以在工作的时候大家都非常有效率,生活和工作多数时候也能平衡。这就影响到现在我怎么管理我的公司。我也不会让我的员工加班,每天的工作都是5点半结束。我可以多做点,但是不会期待我的员工过度辛苦。 Chanel: 亚洲和伦敦的公关公司在与客户打交道上有什么不同吗? **Sally: **公关源自于美国。在西方,作为一种行业,它相当都受到尊重,但在亚洲这份尊重会削弱一些。从我的经验来说,比如伦敦的公关公司,他们处理客户的方式更加大胆,他们把自己当作一个顾问的角色,我是专业人士,而不是让客户指示我怎么做。可能是亚洲人更具有服从性的特点少了那份挑战客户质疑客户决定的行业文化,所以更服从客户的决定。 Chanel: 那你会更认同将PR视作一个profession (专家行业)吗? **Sally: **是的。我觉得 PR就像医生这个行业一样是属于专家行列。你去看病的时候会听取医生的建议,多数情况下不质疑他们的专业。在欧美,这个行业更收到尊重,但是,可能因为公关进入亚洲时间不长,很多人都不知道公关是做什么的,因此还没有被更多人认可。 Chanel: 自己开公关公司的契机是什么?刚开始遇到过哪些挫折和挑战? **Sally: **说实话,我在agency做了很多年,已经有些无聊和瓶颈了,希望可以有新的挑战。在我彷徨的时候,有朋友鼓励我开始自己的agency,刚好我那是才30出头,还没有小孩,也有朋友的支持。所以一切就来的水到渠成。刚开始我和另一个朋友合伙,不过并没有成功,后来我就自己做,2015年开始了11k这个公司,目前也有7年了,算以来是我职业生涯中最长的工作。 说到挑战,首当其要的是角色转换。以前我是员工,做好本职工作就行,从来不太管理公司账目和其他事情,现在我是一个公司的管理者。大小事务都需要打理。 另外就是,公司刚开始运作时,怎么吸引客户?怎么做公司品牌?这时候我的角色又成为sales,这是我从前没接触过的。刚开始一下面对这么多事情,是挺有压力的。后来坚持做下去,对每个客户负责,满满的就积累了更多资源。我们有些客户已经和我们合作5年了,在行业里就慢慢建立了口碑。 我的想法就是,别人能做到我也能做到。积极寻找正确的策略,寻求支持和积累资源很重要。 32:27 / 公关公司招新时,关注求职者的什么素养 **Chanel: **你在领英上发布的一篇文章中提到,拥有一个行业内的导师是非常重要的。作为刚毕业的学生,我们如何找到业内专家并与他们保持一定程度的联系呢?以及如何征求意见? Sally: 我认为我们并不需要寻找一个专门的行业内专家作为我们的导师。如果你在你想要进入的行业中认识某个人,和他/她相处得不错,你能够信任他/她并且向他/她寻求建议,那么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就可以向他/她寻求帮助,也可以问他/她能否做你的导师。 比如说,我就有一位名叫K的商务指导,为我的公司11k提供建议。我们每个月见一次,通常两小时,来回顾我们近期的业务表现和财务上的问题,与他沟通并得到他的建议。你可以同时拥有几位导师,像我就是和其中一位每个月见面,另外的则是每个季度见一次。往往是在行业内很有经验的人来做导师,因此他们一定是非常忙的。做导师需要付出时间,因而有些导师收费,有些不收,并不一定要找收费的导师。在与导师见面之前,我们一定要做好准备,想好自己要什么。即使你不知道想要得到什么样的结果,也要准备好想问的问题。我们和导师之间相处的感受是很重要的,对于双方来说都很重要。作为导师,我们也很想要在与行业新人的相处之中了解到他们的想法。因此,要找相处得来的人做导师。 Chanel: 我身边的朋友,大部分是华人朋友,在寻找行业导师的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作为行业新人,我们没有经验也不够专业,其实没有什么能够带给导师的。但你所说的让我了解到,我们作为新人能够带给导师的是我们对这个行业的想法和态度,我们能够提供的是共鸣也是新的视角。在与导师的交流中,我们并不是一个单向的索取者。 Sally: 是的,不要因为经验不足就觉得自己不够好,行业内的专家导师们也曾和你一样是个新人。因此在建立人脉、认识行业内专家的过程中,如果有人没有回应你,不要沮丧,要清楚你想要从他们那里得到什么。我觉得行业内经验丰富的人也很想要鼓励新人,回馈他们受到的教育和帮助,所以这种交流一定是双向的,我们要积极主动一点。 我就在为香港中文大学毕业的一些学生做导师。当时是学校联系了我,希望我能够为一些研究生做行业导师,我很忙但还是答应了。因此我在做5位学生的导师。我能够感受到其中的一些学生在这件事上做得更好,因为他们在与我交谈前准备得更充分。因此我认为,与行业导师的沟通质量取决于作为学员的一方,导师肯定不会强行要求学员来汇报近况、完成工作,学员则能够在遇到问题或有所进展的时候,做好准备,向导师寻求建议和帮助。准备和态度是很重要的。 **Chanel: **作为一家公关机构,在进行入门级职位的招聘时,你们会看重哪些个人性格特质和资质呢? **Sally: **最近我的公司就在进行初级职位的招聘。我既看重性格特点也看重技能,几乎是各占50%。关于个人特质,我会想,这个人是否足够积极开朗,因为我需要让他/她去和客户沟通并建立关系。我也很看重这个人的性格,能否和我们的团队合得来,因为我们要一起工作。面试的过程也是双向的,面试者也在考量面试官和这家公司对他/她来说是否合适。我觉得,如果在应聘过程中,你没有被一家公司录用,这是件好事,因为这说明你们不够契合,与你更加契合的公司一定在等待你的到来。而且,即便面试失败,也可以与面试官保持联系,他/她也许很欣赏你,在未来你们也能够相互学习。就像Chanel你现在做的这样,拥有一个开放的心态,与行业内的人建立关系,这是很好的。 Chanel: 其实对于我来说,与业内的人建立关系保持联络并不是想要获取工作机会。这是我唯一能够接触到公关行业内的专业、有经验的人们的机会,我想要靠近公关、市场营销行业,想和这个行业的从业者有面对面、深入的交流,从而学习、了解行业生态。 在亚洲,在中国和新加坡,曾经有很多人跟我说,我并不适合做公关行业的工作,因为我的性格不够外向,与人交流时也比较直接。好像人们对于公关行业的从业者,有一种固定的印象? Sally: 我认为你很清楚自己的个人特质,这是非常好非常可贵的。公关行业的工作会接触到许许多多不同的其他行业,这些工作都需要具备不同特质的人来做。因此公关行业的从业者是很多样化的,并不是像人们的固有印象那样,你的性格和从前的生活、工作经历,都会为你在公关行业的工作带来帮助。 **Chanel:**你觉得PR人3个比较关键的特质是什么呢? Sally: 我觉得有较强的写作能力,规划时间的能力和好的学习态度是最重要的。 53:12 / 探讨PR行业的底层逻辑 **Chanel: **很多人都分不清PR和市场营销之间的区别,从你从业这么多年的经验来看,公关到底是什么? **Sally: **PR和广告其实都是市场营销下面的分支,所以我们对接的甲方客户中有很多都是市场总监,他们管市场,广告,也管公关。说到底,PR从业人是专门帮客户建立和管理企业(有时候也可以是个人)声誉的,PR通过不同渠道/媒介,包括品牌活动,文案。文章,把品牌的正面形象推广到该品牌所定位的受众群体中,让受众对品牌增强信任感,相信品牌在相关领域的专业度等等。PR一般不依赖买广告或者软文(not paid media)的推广方式,而是由我们找到一个适当的角度(media angle)来输出品牌的价值观,利用媒体关系或者跟其他公司合作来达到双赢的目的。总的来说,PR就是在帮客户建立thought leadership (在某个领域的权威),比如我们的客户是高端室内设计公司,作为PR, 我们要协助企业在室内装修领域成为行业领导者,这样就能技树立好客户企业的信誉和声誉。我们做的就是把品牌推广到有信誉的媒体平台上,比如 Forbes China, 南华早报,China Daily等等。和媒体广告投放不同的是,PR不做展示产品类的推广,而是投放有行业价值的文章。除了主流传统媒体,也会用到社交媒体。公关不是那种一两个月就立竿见影的策略,通常需要几个季度或者一年的努力来达阶段性目标。 关于earned media (赢得媒体): 相对于paid media (付费广告)来说,公关的作用就是赢得媒体的对品牌的信任,进而愿意免费帮品牌曝光,以让品牌的受众通过媒体接触到这个品牌,并产生好感。 Chanel: 社会上有一些批判的声音称PR、营销这个行业的底层逻辑就是利用活动,语言,文字等来操纵受众。你怎么看待这个观点? **Sally: **的确是这样,公关和营销在做品宣时,会有意识的过滤掉一些信息,影响大众的观点和认知,所以其实怎么运用这项巧妙的communications技能在于从业人士自己的判断。例如,我们公司不接赌博和赌场类公司的单,也不帮烟草品牌做推广,虽然这类品牌给钱多,但我个人坚持不推广对个人和社会产生危害的产品;另外,我们也不接甲方客户的竞争企业的单,因为这会跟我们目前的客户利益有冲突。并不是每个这个行业的公司都有我这样的想法,没有什么对错,其实都看个人和公司的价值观和选择。 **Chanel: **听你这么说后,我也深有感触。我现在的老板就我说过,communications 是一个强有力的传播工具,工具本身是没有对错的,使用它的人如果守住正确的价值观,即知道什么是对社会有益的,它就能创造积极正面的影响力,反之,就会给集体带来损害。 BGM: Franz Schubert - Impromptu no.3 in G flat major, D. 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