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文学领域品味人文历史深入科学科普哲学心理的奥妙思辨让杨兆谈书成为您探索知识世界的指南欢迎收听各位听众朋友大家好非常欢迎收听杨兆谈书本节目以台北广播电台 FM93.1 每个星期一到星期五晚上九点为您播出我是杨兆
在今天的节目当中,要继续来为大家介绍英国史家 Tony Jo,他所写的《战口欧洲 60 年》。这本书是在 2010 年 Tony Jo 去世之前所出版的一本《惶惶剧组》。
在 2012 年的时候有了中文译本现在专出版给了我们新版尤其是在当今这样的一个时局如果大家看到那样的一个混乱欧乌战争的局势你想要更进一步的清楚知道这背后的背景以及可能发生了一些什么样的纠结错乱那你都应该了解一下欧洲在 1945 年之后这 60 年当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这本书分层上下两册我们继续来为大家介绍这是下册的内容它的分册标题是《巨变与融合》1971-2005
1971 年那就进入到了 70 年代而 Tony Chiu 他描述 70 年代的欧洲是延续着 60 年代那样一种艺术跟文化的热闹延伸下来他就特别指出在精神生活上 1970 年代是 20 世纪最令人沮丧的十年这在某种程度上可归因于客观的局势
急剧而且持续的经济衰退加上到处出现的政治性暴力助长了欧洲的好时光已经逝去可能多年没有办法再回来的感触
大部分年轻人这个时候把找到工作看得比改变世界要来得重要对集体雄心壮志的着迷这个时候就让位给了个人需求的执迷在威胁性更大的世界里满足个人私利比推动共同目标更加的重要毋庸置疑这样心态上的改变也是对前一个十年也就是 1960 年代
任性放纵的回应不久前还在音乐时尚电影艺术上展现前所未见的活力跟创意的欧洲人这个时候有闲暇来思索自己晚进狂欢的代价人们眼中匆匆就变得过时的东西与其说是 60 年代的理想主义不如说是那个时候的 innocence 那个时候的纯真
觉得凡事想得出来就能够做得到,觉得凡事做得出来的就能够拥有,觉得叛逆,也就是违反道德上、政治上、法律上、美学上的规定,本身就吸引人,而且是有益的。60 年代的特色是有一股天真自夸的冲动,想把任何发生的事情,
都认为是新鲜事而凡是新鲜的都被认为很重要而七零年代则是愤世嫉俗的年代错觉破灭期望降低的年代卡密欧在他的书《多罗里》曾经写过平庸时代没有先知 1970 年代大部分就是这样的平庸时代
那是一个惨然体认到走过乐观而且雄心勃勃的晚景之后除了对旧观念死板而且不可置信重谈和延伸以外好像没有东西可以拿来展现的年代那是相当自觉性的我们可以称之为叫 Pose Everything 后一切所有的光华所有的热闹所有的灿烂都已经过去了只留下都是后一切
这样的一个时代,于是让人感觉千金黯淡。美国社会学家 Daniel Bell 当时他就说,使用 POST 这个潜贴词代表生活在某一个空档的感觉,作为描述真实世界的用语。
Post-war, Post-Empire,或者是 Post-Imperial 最晚间出现 Post-Industrial 这个 Post 后有它的用处那就是它没有点出接下来会发生的但用在思想范畴上的时候一如在 Post-Marxism, Post-Structuralism 还有最令人困惑的 Post-Modern 它只是使得已经分不清的时期更加的难以理解
60 年代的文化始终是理性至上的尽管有温和的毒品和不切实际的狂观 60 年代的社会思想一如那个时代的音乐以某种令人熟悉而且脉络一致的方式来运作只是有所扩大而已它也带有鲜明的共产主义社会特质
学生一如工人小农黑人其他集体名词被认为拥有某些共同的兴趣和喜好而且那些兴趣跟喜好是他们彼此之间有一种特殊的关系是他们和社会其他人之间有着特殊的关系尽管可能是敌对关系从而这些关系让他们结为一体 60 年代的计划在这么一想天开
都认定个人跟阶级之间阶级跟社会之间社会跟国家之间有一种关系而且前一个世纪任何一个时期的理论家和行动主义分子看到那一层关系都会觉得它虽然在内容上陌生但在形式上是他们所熟悉的
那 70 年代呢?70 年代不一样了,70 年代的文化围绕着个人,而不是集体来铺陈,例如人类学取代了哲学,成为 60 年代的根本学科,这个时候到 70 年代换成心理学拉下了人类学。60 年代期间,年轻马克思主义者他们普遍拿 False Consciousness,
虚假意识这个观念来解释工人和其他人为什么没有能够摆脱他们和资本主义利益之间的密切关系这个观念以突兀的变种形式结果就构成了左派恐怖主义的核心前提
不过他也在比较不政治化的圈子里展开了奇特的死后生活这时候有一种以 Post-Floridian 后佛罗伊德派自居的人
他们改造马克思主义的背景语言来配合弗洛伊德学作的主体然后强调有必要解放的东西然后强调有必要被解放的不是社会阶级而是聚集为一体的个人主体在西欧一如在北美专研解放的理论家这个时候就浮现了
他们的目的是让人的主体摆脱自我家族的错觉而不是摆脱社会所强加的束缚根据这个主题所发展出的 Sexual Variant 性变异也就是认为社会压抑和性压抑密切相关的观念在 60 年代晚期的某些环境里已经是老生常谈但不管是 Herbert Marcuse 或者是 Vick and Wright
清楚传传了弗洛伊德、马克思他们两个人的观念寻求透过个人解放来达到集体的改造另外一方面我们看到 Jacques Lacan 他的追随者或者是 Kate MillenAnnie Leckler 之类当时的女性主义理论家既没有那么大的野心同时又有更大的抱负他们不是很关心传统的社会革命疾况
反倒致力于削弱曾经作为那些计划基础的人的主体这个概念这一想法为当时的知识界普遍信持它背后存在着两个普遍的认定第一认定是权力的基础不在控制自然资源人力资源那是启蒙时代以来大部分社会思想家所认为的而在于垄断知识
关于自然界的知识关于公共领域的知识关于自身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关于知识本身如何制造获得认可的知识在这样的论述当中权力的维持就取决于掌控知识者是不是透过压制颠覆性的知识以牺牲他人为代价来保有对知识的掌控
当时这样一个针对人类处境的论述被普遍而且正确地认为和 Michel Foucault 的著作有密切的关系但尽管偶尔出现反启蒙主义的心态 Foucault 他骨子里仍然是一个理性主义者他早期的著作亦不宜去追随马克思主义一个历久不衰的主张
要为让工人摆脱资本主义的枷锁首先得要用另外一种历史跟经济学的论述来取代资产阶级社会为自己服务的自私论述简而言之得要用革命知识来取代主人的知识或者用更早几年前大为流行的 Antonioni Granti 他的话来说要打击统治阶层的 hegemony 霸权
第二个认定是在知识界更受青睐的认知想法也更为极端这个认定很能够打动人心认为不只颠覆掉确定的旧事物连获得确定的可能性也要被颠覆掉所有的行为所有的意见所有的知识正因为都来自于社会进而成为政治的工具所以都应该予以存疑
在某些领域里,认为判断或者是评价可以做到客观,不受做出判断或评价者的主观想法影响,这个观念渐渐被视为是保守偏颇的社会立场的表达跟呈现。一切被表达出来的判断或信念,原则上都可以如此跨越,就连批判性的知识分子本身也都可以如此被定位。
引用 B.A.Bottier 他的说法他是欧洲最具有影响力的新知识社会学的阐述者大学教授的论述不过是在表达自配阶级里受自配派系的想法
这个定位所有知识跟看法的方式带着有趣的颠覆性而这样的一个定位方式所没有揭露的那是我们如何判定某一个论述比另外一个论述要来得更真切
关于这个难题,解决的方式是把真实视为一个被社会性定位的范畴,而这样的一个立场不久之后会在许多地方流行起来。这一类发展的结果自然是对所有的理性的社会不能变,日益的存疑。
例如说这个时候也崛起了利欧塔他在 1979 年论述这个主题的著作那就是《后现代情景》精彩概述了当时的气氛他相当清楚地表达了这样的观点他说我把后现代界定为对后者叙述的不相信
一如此前几十年所常见的这些主要来自于法国而且影响知识界的有力学说隐而未显通常未受到认可的源头其实是位于德国
意大利作家 Vitolini 他就曾经说,从拿破仑时代开始,法国一直能够将外来影响拒于门外,唯独挡不住德国浪漫主义哲学的胜助。而法国在 1957 年,他写下这句话的时候的情况,20 年后丝毫没变。
前一个世代的人文主义情怀是被马克思和黑格尔所号召的而自我怀疑的 70 年代是受到德国思想里一股更为黑暗的思潮所吸引
Michel Foucault 他的激进怀疑主义大体上是改编自尼采的学说其他具有影响力的法国作者特别是 Jacques de Guitart 则求助于 Martin Heidegger 以完善他们对于人类动因的评论还有他们对于人类认知主体和它文本主题的一种结构
于是这真的是一个欧洲的潮流但后来印象的全世界来自于德国的哲学在经过了法国的转化这是 70 年代非常重要的思潮运动现象我们休息一会儿等我回来继续聊
感谢您继续收听洋洲谈书本节目以台北广播电台分球 3.1 每个星期一到星期五晚上九点回到播出到九点半今天为大家介绍这是英国史家 Tony Jude 他所写的战后欧洲六十年我们看 Jude 他如何写八零年代的欧洲
他就说凡是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革命都先有知识界的转变 1980 年代欧洲的巨变也不例外 70 年代初期的经济危机削弱了西欧战后几十年的乐观使传统政党分裂把陌生的议题推到政治辩论的舞台中心冷战双方的政治论点正毅然决然扬起几十年根深蒂固的思想习性
而且以令人意想不到的速度形成了新的思想习性不管是变好或变坏新现实主义正在成型
源于这个思想上的改变首当其冲受害者是在这之前一直支持战后政府的共识以及为战后政府提供来自知识界防护墙的新凯恩斯经济学 1970 年代晚期的时候欧洲福利国家已经开始计算福利国制度成功的代价
战后婴儿潮时代开始慢慢的要步入中年了政府统计学家开始要人民留心那个时代退休的时候供养那个时代人民的成本
由于退休年龄普遍提早预算吃紧的危机更为急迫例如 60-64 岁的西德男性 1960 年的时候有 72%从事全职工作 20 年后这个年龄层的男子只有 44%还在上班在荷兰这个比例有 81%降到 58%
再过几年,欧洲有历史记载以来最大的一个时代,将不再为国家贡献税收,要开始消耗庞大的税收,不管是以受到保障的政府养老金行事,或者间接但冲击不向上下的,透过提高对于公营医疗社会服务的需求。
此外这些战后婴儿潮时代他们也是有史以来受到最佳照顾的一代婴儿八九不离时他们的寿命会比较长除了这个隐忧之外这个时候又多了失业救济金给付越来越增加的负担 1980 年的时候失业救济金的给付已经是西欧每个国家编列预算的时候得要考量的主要项目之一了这些普见于各地的报案
这不是杞人忧天战后的福利国家制度建立在两个没有说清楚的假设上经济成长和新增的就业机会会维持 50、60 年代的高水准从而政府的收入也将维持那样的水准出生率仍然会大大高过置换水平使将来必有新的纳税人来支付他们的父母他们的祖父母退休之后的需求
但这两个假设这个时候都受到了质疑但人口上的失算是这两者当中错得比较离谱的 1980 年代开始的时候西欧境内的人口置换比例只有希腊跟爱尔兰达到或者是超过每个妇女 2.1 个小孩的水平在西德这个时候已经降到每个妇女 1.4 个小孩在意大利会在不久之后落到更低
1950 年 26.1%也就是超过四分之一的意大利人年龄不满 14 岁到了 1980 年降为 20%到了 1990 年会降到 15%
于是在富裕的西欧,情况显示再不到 20 年就会没有足够的人来支付支出而富裕本身似乎和可靠的避孕方法出外工作的妇女日增同样都是主要的因素
结果就是能付钱的人得付更多的钱在某些地方特别是法国养老金和国民保险的成本已经让雇主大户吃不消在失业率普遍高昂的时期这就是必须要严肃考虑的问题了而国库的直接应付款项是更为迫切的问题 1980 年代中期政府债务占国内生产毛额的比重
达到了历史新高就意大利来说达到 85%在瑞典 1977 年的时候三分之一的国民生产毛尔是
是花在社会支出上而要筹措到这笔预算上的应付款项除了靠预算赤字就只能够靠对于选民包括受雇员工、公务员、专业人士等加税而他们是维持社会民族主义共识的基础 1930 年代开始公共政策都建立在一个朴素认可的凯因斯共识上
这共识理所当然认为,经济规划、私资财政、完全就业本来就值得追求,而且彼此相辅相成。批评这个共识者,他们就提出了两个论点。第一,很简单的道理,西欧人他们习惯拥有的种种社会福利事业和社会供给,无法用固定的水平永续运行。
第二个论点是,干预型政府不管能不能永续,都是经济成长的绊脚石。而在英国,国家经济在战后几十年大部分期间摇摇晃晃,撑过一个接一个危机。批评者提出这第二个论点的时候,语气、心态也就会特别焦虑。
这些批评者主张政府应该尽可能不干预商品跟服务的市场政府不应该拥有生产工具不应该分配资源不应该实施或者是鼓励专卖事业不应该定定价格或者是收入在这些新自由主义者的眼中
政府目前所提供的服务大部分包括了保险住屋养老金健康教育可以由私部门更有效率的供应应该让公民以不再被导入公共资源的个人收入自行购买这些服务
在奥地利经济学家海耶克他的眼中就连经营最完善的政府都无法有效率的处理资料将资料转化为好政策这些政府取得经济资讯的过程本身就扭曲了资讯
这些想法以前就有人提出凯恩斯之前就有某一代自由主义者根据新古典经济学的自由市场信条提出这些想法成为他们的基本对策更关键一些透过海耶克和他在美国的弟子 Milton Freeman 的著作这些想法为专家所熟悉但由于 1930 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再加上 50 年代 60 年代由需求所创造出来的荣景
这些想法通常会被视为在政治上短视在经济上和时代脱节但 1973 年开始自由市场理论家再度露脸以高深自信的姿态将普遍所看到的经济衰退和随时的不幸归咎于大政府和强害国家活力还有主动权的大政府瞌睡计划作为
在许多方面,这一类的修葺策略让年轻选民颇为心动,但并没有亲身体验到 50 年前这类观点称霸知识界所造成的祸害。但只有在英国,海耶克·弗里曼的政治界弟子得以掌控了公共政策,让英国的政治文化彻底改头换面。
欧洲这么多地方这会发生在英国令人感觉到讽刺因为英国的经济虽然受到严密管理计划程度却可能是欧洲最低的英国不断有政府操纵价格支持财政信号的事情
不过英国经济活动里位于受意识形态驱使的作为是 1945 年之后由工党政府首度实行的国有化到这个时候为止工党始终将生产分配交换的工具予以国有化视为党的政策但该党领导人绝大部分只是口头说说并没有付诸实行
英国福利国制度的核心不在经济的集体主义而在英国以 20 世纪初期和凯恩斯同时代的自由派改良主义作为基础建立了全民性社会机构英国大部分左派右派选民所最看重的不是经济规划或者是国有而是免费医疗免费公立教育受补贴的公共运输
这些设施的运作谈不上很理想,由于社会福利的经费不足,公共养老金不足,住屋供给不完善,英国福利国制度的营运成本比其他地方都要来得低,但他们普遍被视为是影响的权利。
新自由主义批评者再怎么猛烈谴责这些社会财的效率差执行不善在政治上这些社会财仍然是动不得的现代英国保守派从丘吉尔到希斯都热情拥抱英国的社会契约热衷程度
和工党的凯恩斯学派社会主义者几乎不相上下而且保守党多年来一直牢牢站在中间立场 1970 年希斯邀了一群自由市场论者到伦敦附近的萨尔斯顿公园饭店共同探讨未来保守党政府的经济策略希斯短暂而且态度明显友谊的考虑了他们相当温和的提议
就为此招来了一波予待嘲弄的猛烈谴责他招人取笑为塞尔斯顿人打算返回尼安德塔人原始的经济丛林喜斯因此落荒而逃
如果说英国的政治共识在接下来十年里瓦解,那不是因为意识形态对立,而是因为不管哪一种政治立场的政府上台,都没有能够找到管用的经济策略并予以落实。
工党、保守党政府都认为英国经济困境的噪音是长期投资不足管理阶层无能、劳资间的工资分工纷争四起而且双方政党都根据这个认定试图要司法奥地利斯堪蒂纳维亚模式或者是德国模式来达成有计划的共识借以解决英国劳资关系的动荡
在英国这些模式后来就被称作价格与收入政策具有典型的经济式极简主义结果失败工党无法使劳资关系恢复稳定那是因为该党的工会金主偏爱 19 世纪和资方硬碰硬冲突的模式
而比较不爱在首相官邸签署契约这样的契约经双方谈判敲定会在接下来几年绑住自己的手脚保守党特别是 1970 到 1974 年的西斯政府成效更差而这主要因为英国劳动阶层的某些族群特别是煤矿工人对于和保守党内阁达成的任何妥协方案都有着根深蒂固的怀疑
而这样的怀疑有凭有据因此 1973 年习时提议关闭一些不具经济效益的煤矿试图立法来限制公费发动劳资争议的权利
这个时候一波罢工潮就使得希斯的政府进退两难他要求以选举来解决如他所说的有谁当家的问题结果呢以些微差距败给了 Kerrill Wilson 从此这是一路英国工党不断的失去他们在政治上和社会上的号召力
也就是非常重要的背景到了后来 1980 年代英国有了柴契尔夫人所领导的保守党政府而且出现了柴契尔主义这柴契尔主义挑战了整个欧洲的体制让 80 年代的欧洲尤其是在经济政策上完全改换了不同的方向
这是我们要了解 1980 年代欧洲的历史乃至于全世界历史一个关键的因素这本书是 Tony Chiu 他所写的战后欧洲 60 年尤其是其中的下册标题是巨片与融合 1971 到 2005 感谢您的收听我们明天同时见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