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听众朋友大家好非常欢迎收听杨兆谈书本节目以台北公众电台 Facebook 森林每个星期一到星期五晚上九点为大家播出我是杨兆
在今天的节目当中,要为大家介绍这是卖点出版的新书,从德文翻译过来的。作者李德辉,他是在德国长大的华裔新闻记者,而这本书所写的对象是他的父亲,书名叫做《父亲福斯汽车和中国》。
他的父亲李文波 1936 年出生他是在德国福斯汽车的高层在 70 年代到 80 年代这个时候李文波就负责联系福斯汽车和中国最后促成了福斯汽车最早进入到中国甚至在中国汽车工业整体的机械工业打下了非常特别的一片天空
我们看在书里面李德慧回顾邓小平的经济改革在 80 年代初已经有了最初的成果消费也随之增加自由化持续的进展城市生活也开始改变了街头出现小自摊和餐馆也有按摩院美甲店甚至开始有了精品店街景不再是过去一片单调的灰色而是更有色彩也更有人气
虽然国营百货商店的橱窗仍旧展示着朴素的工人夹克和绿色军裤,但是卖电视机和收音机的商店已经开始跟这些国营百货商店竞争。在北京街头,可以看见穿着高跟鞋的年轻女性以及身穿凤衣的长发年轻男子。
国家统一工资是每年不到 100 元人民币,照现在的标准,大约年薪 100 欧元。但是开始有人收入超过了这个标准,个体户农民和小企业主,翻翻掏出成款的钞票,为乡下的家人购买电视机和冰箱。不过这种新的开放政策,要如何和共产主义相融?
表面上,邓小平领导的政府仍然坚持计划经济,然而在具体执行上,他非常有弹性。1980 年,意大利知名记者法拉奇对邓小平做了一次采访,这是邓小平少数接受西方媒体的采访之一。当被问到资本主义是否也有它的优点,邓小平回答:"这要看你怎么定义资本主义。"
邓小平在谈话当中强调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一切并不是全都带有资本主义特征
他在访谈当中强调比如技术跟科学对任何社会形态都是有益处的当被问到某一些中国公民的新财富邓小平回答说他所做的带有市场经济特征的改革是一个过渡阶段目的是创造可供再分配的财富他的目标是共同富裕
在另外一次场合他对类似的问题回答说经济产值的上升远远不意味着共产主义的终结主要生产手段仍将是国有的也就是维持公有制后来在美国 60 分钟节目的采访当中邓小平坦白的说他不介意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是他的关键论述之一
邓小平终于为自问主义在中国打开了大门而这里就有了一段重要的回忆李德辉说 1979 年到 1980 年的冬天父亲第一次带我们去南京我们要去认识祖父母和其他亲戚
当时我 4 岁记忆当中我和哥哥大部分的时间都裹着厚重的被子坐在祖父母的床上因为天气实在太冷他们家里没有厕所所以我们必须使用公共厕所那一种是人满为患臭气熏天我感到恶心喝的只有略带酸败味的热水吃的主要是白菜和粗糙的米饭
跟我在 Fruitsburg 中餐厅习惯所次到的完全是两回事
整体来说那里的物质极为匮乏亲戚们的贫困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在这次的拜访当中我也认识了众多表兄弟姐妹光是在南京就有 14 个男孩女孩和会友血缘关系其中还有一组三胞胎我是所有人当中年纪最小的在这个之前我完全没有亲戚的概念
对他们来说,第一次接待来自于富裕西方的亲戚,应该是让他们很兴奋。我父母为所有的孩子准备了巧克力,但把巧克力交给我的祖父母,让他们重新分配,就发现这么做是个错误,因为爷爷奶奶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送给我跟哥哥,所以他们渐渐地就把巧克力都送给了我们,但父亲发现的时候,巧克力都没剩了。
我感受到的只是德国跟中国生活水准有极大落差但是父亲看到的跟我不一样跟他两年前来访的时候比较起来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这几天所取得的进步印象深刻市中心和市场上的商业活动发展非常快他认为这是因为年长的中国人还记得年轻时候所看到的市场这一点让他们跟苏联的人们不一样
在中国对资本主义的认知实际上只中断了一代人计划经济实施的时间比东投还短尽管如此
父亲他就注意到经过 30 年的计划经济和物资短缺人们就养成了他童年时期不曾见过的行为方式只要有东西就立即抢买完全不考虑他人这事物就变成了普遍的行为准则
父亲是在 1977 年底第一次访问中国,他的姐妹们想跟他一起去南京市中心的孔庙。他们搭上公车,公车还没到站,人们都排着队,但公车停下来所有的人都蜂拥而上,同时把周围的每个人推开。父亲不习惯这种推挤。
而且她穿着一件漂亮的皮大衣她不想弄脏她想着我们就等下一班公车吧但她的姐妹们拉扯着她上了车他们挤在公车里的时候姐妹们取笑她其中一个姐姐说有一句俗语赶不了这班车的人下一班也上不了父亲很快就发现这个经验绝非只适用于打公车无论在哪里只要有东西可以买
或者需要跟许多人一起进入到某个地方就必须跟人推来挤去这种行为在老一辈的人当中至今仍然可以见得到特别是 70 岁左右的女性她们在公车跟地铁上表现得特别粗鲁只要一到站而且有更多人要上车车厢内将会更拥挤的时候你经常会感觉到有人用手肘顶着你的肋骨
父亲听我描述这种经验之后就说这不奇怪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主要就是这些女性她们要负责维持家庭的生计如果她们在饭发食物的时候不往前推挤晚上饭桌上就没有饭可以吃了在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我父亲还注意到中国社会的另外一个特殊之处追求要和别人保持一致
要说是最平等的渴望也可以一个人有的东西另一个也会想要总感觉到自己吃亏这是一种很普遍的心态
我父亲从这些观察当中得到了有趣的见解这些见解后来在中国的工作当中被证明十分有用这些观察不只得自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街道上还有店铺里的日常生活也来自于他自己的家庭当父亲告知 1979 年冬天要前去拜访的时候他的一个姐姐请他带一只手表但不是随便哪一款
而是他在同时里看到的某一块
当父亲把手表交给这个姐姐,结果其他的姐妹也都想要同样的款式。矛盾的是,随着中国越脱离贫穷,父亲从富裕西方带来的伴手礼反而还得要更贵。1977 年年初,如果父亲带平价商店的手表或者是电视机来,完全不会不合适,因为那个时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没有人拥有这些东西。
在第一次去南京之前,父亲曾经在信中询问那边的家人有什么愿望,但没有得到回复。最后,他给所有的姐妹跟他们的丈夫买了内衣、袜子、围巾、手套。
因为南京冬天寒冷潮湿他们特别喜欢明化因为在这之前他们只有粗糙的化纤袜子穿在身上会扎皮肤两年后他第二次去南京拜访这次带着母亲哥哥和我一起去而南京家人的要求就
就已经完全不同了在我们启程很久之前祖父就寄来了一封信里面列了一长串我父亲应该带去的物品一个姐姐想要塑胶碗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这很荒谬因为瓷器就是在中国发明的如今中国更是各种塑胶制品的最大生产国
但是在 70 年代末期,日常生活里既看不到瓷碗,也没有塑胶碗,人们是用铁子的饭碗在准备食物。在毛主义盛行的几十年里,消费品的生产褪去次要地位,瓷器的例子是一个清楚的写照。
我的一个姑姑住在江西省景德镇这个城市最知名的就是有上千年瓷器制造的传统但是在毛泽东时代那里生产的瓷器几乎都只用于工业用电子绝缘体的制造此外那里的制造厂也烧制瓷砖但主要用来拼成带有社会主义主题的巨型马赛克
这些宣传型的马赛克只会出现在政府和党的建筑物上此器已经不用于日常生活汤匙跟碗也都是铁或者是铝制的当时主妇的清单上还包括了我所有姑姑要的发夹和时髦饰品
我还记得父亲觉得这件事很好笑因为这些姑姑们当时都 50 多岁了而且在德国买到了这些给小女孩用的彩色发夹和发圈那个时候都已经是香港制造不过邻居和同事有的东西
他们也就会想要我祖父呢要港币他有一个邻居的侄子住在香港而这位侄子送给他的叔叔两千港币
那个邻居骄傲的告诉我祖父这件事我父亲是在发现祖父深感失望的时候才意外了解到这件事因为他没有向邻居的侄子带港币虽然他固定寄钱有的时候寄美金有的时候寄德国马克祖父把这些钱存放在一个上锁的抽屉里作为应急的救命钱但那就不是港币
电视机的情况也类似我祖父看中了一款特定的型号那是一台 Sony 牌 9 寸黑白电视机这个机型大约相当于现在一台平板电脑的尺寸而且在欧洲已经是即将停产的型号
没有人还想要小型黑白电视机了所有的人都在买彩色电视机而在中国几乎没有谁买得起彩色电视机不过在 1979 年黑白电视机稍微普及了日本电子公司 Sony 甚至把这个情况变成了专门的生意公司在全球回收自己生产的过时型号然后卖到刚刚开始接触电视的中国
父亲就主动表示他可以送祖父另外一台好上许多的电视机但不行祖父一定要那一款的黑白电视因为别的南京人也有这一款
这也不完全因为固执还有背后那种追求和他人一致的冲动透过写他的父亲李德辉在这本书里同时写到了那个时代经济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的中国我们休息一会儿等我回来继续聊
感谢您继续收听洋造谈书本节目以台北公众电台分数 3.1 每个星期一到星期五晚上九点回到播出道九点半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麦田出版的新书书名叫做《父亲,富士汽车与中国》这是李德辉原来用德文写成现在有了中译本我们看在书里面讨论了华侨李德辉跟他的父亲李文波也就是代表富士汽车和中国开展了重要的合作关系的这位关键人物当然他们都是华侨
华侨是中国对海外华裔人士的国体用语指的是住在国外没有中国国籍的华人这些华人社群最早可以追溯 1920 世纪初清朝末年的移民潮地带海外华人是随手商人他们当中有许多人移民到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南北美洲很多人从事修筑铁路的工作
海外华人之间保持良好的联系他们不只和湘湖之间进行贸易也和台湾和中国大陆的故土保持往来他们后代盖起了工厂再过一代他们已经主导金融业如今光是在东南亚就超过 3000 万海外华人
他们当中许多人从来没有放弃对中国故土的感情他们说的中文通常是祖先家乡的方言改革者邓小平在开放政策一开始就把目光投向这些来自于东南亚北美或其他地方的海外华人如果他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投资他就给予税收优惠和其他的优待同时邓小平也呼吁他们的爱国心
华侨应该为自己或父母祖国的建设做出贡献邓小平在浙江、江苏、福建、广东这些南方省份设立最先的四个京剧特区这不是偶然因为大多数海外华人家庭来自这些地区
华侨会响应共产党政府的号召也不是理所当然的他们当中有许多人是因为共产党而逃亡的也有些人他们的亲情遭到了迫害例如李德辉的赎工就是因为有海外亲戚而被红卫兵殴打这种事很常见共产主义狂热分子指控有家人在海外的人从事间谍活动并且强迫他们切断与外国的关系
尽管有这样的过去,许多海外华人仍然响应戴小平的号召,他们看到戴小平的政策给他们带来巨大的上级,海外华人投资在 80 年代就是中国重要的外资来源之一。
在 1989 年也就是天安门事件发生了之后在那几年当中华侨的投资更成了最主要的外资来源特别是来自香港台湾马来西亚新加坡这些富裕海外华人在这段时期投入了大量资金其中包括了像香港地产大亨李嘉诚或者是马来西亚华裔亿万富豪郭鹤年这样的巨富
李德威的父亲李文波,他是在 1962 年离开台湾,在前往欧洲的途中,他第一次接触到了海外华人,他们开朗友善,最终说来,另外有商业头脑,就给了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在 90 年代初的中国,海外华人之所以受欢迎,也是因为他们会说中文,有许多共同的中国习俗和传统。
在许多北京人眼中,我父亲也被归入这个群体并受到了相应的欢迎。但这种描述却不适用于我家,因为像父亲这样为了求学或寻找更好生活而移居欧洲、美国的中国人,最多只是把专业知识带回中华人民共和国,或者提供商业联系。
他们本身并不是有分量的投资者不像那些来自东南亚等地的海外华人但他们都相信中国正在崛起并且以此为荣从这个角度来说我父亲也属于这个群体
从 1990 年起,我父亲又开始定期去中国,我偶尔也去南京看望亲戚,同时那个时候我就全身上下都带着西德青少年的盘里。
在更早的几年前我的祖父母已经办理他们在石谷路的四个院老宅市政府拆除了市中心所有的老房子换上了六层楼高的玉子版公寓这时我的祖父母住在四楼的一间小公寓里养家禽当然是寝食的但因为我祖母一辈子都养鸡现在也不想放弃所以就在阳台上养了一只鸡
这只鸡的好处在于因为确实就只有它一吃所以它从不叫也不惹麻烦而且呢每天会下一个蛋在我每次来访的时候已经超过 85 岁的祖母宰了这只珍贵的鸡用它煮了鸡汤她就说吃啊吃啊鸡汤有力健康能增强体力但是呢
李德辉那时候就礼貌而坚定的拒绝了说我不吃肉因为我要保护动物后来就听到姑姑们窃窃私语哎呀这个被宠坏的小家伙我认为自己立场很坚定在我波兹伯克的高中我们那些很酷的人都是 vegetarians
一次校外旅游的时候我们参观了一间屠宰场全都感觉到很恶心以至于班上有一半的人之后都宣布不再吃肉在德国的时候我父亲就把这件事情视为青春级搞怪他和我母亲只是勉强接受我的行为比如说我把炒饭当中的火腿丁挑出来的时候咕咾肉 宫保鸡丁这两道当年我最爱的菜现在一口都不碰了
连腰果都不吃,因为碰到了肉。但是在中国,父亲认为我拒绝祖母用现在鸡煮的汤,是多么无礼的行为。在中国,提供食物是一种表达爱的方式。我后来才明白这是一个真正的文化差异。一旦孩子到了上学的年纪,父母跟亲戚都很少拥抱他们。
成年人之间也几乎不碰触,最多在婚姻当中才有。"握手"是从欧洲传入的,直到 19 世纪中期才传到中国。像南口那样用拥抱跟亲吻打招呼,是直到最近几年才在大城市里流行起来。中国家庭用另外一种方式表达爱,那就是食物。
直到今天在街上打招呼的时候,人们常常不说你好吗,而是说吃过了没啊?当中文把他珍贵的鸡煮成汤给孙子喝,这就是他表达爱的方式。在 90 年代初期,中国和德国在经济上仍然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
巴黎年代是旧联邦共和国非常美好的年代相较之下中国尽管有了改革还是很穷照今天的货币价值计算国民的年平均收入只有 300 欧元我的祖父们认为从国家分配到新公寓是一种进步我却觉得他们的玉子版公寓比老四和院还糟糕楼梯间很脏阶梯的高低宽窄也不一致
到处都是垃圾公寓有两个房间墙面是光秃秃的水泥门是金属做的没有壁纸更别谈地毯了也没有木头地板所有人都穿着外出鞋在屋里走公寓跟街道几乎没有差别偶尔打扫的时候也只是把脏东西扫到角落就了事了
祖父母有一间房同时当卧室跟客厅使用这跟他们住在四合院的时候没什么分别
在那里他们也只有一个房间,姑姑姑丈和他们的三胞胎儿子共用第二个房间,他们睡在上下铺。因为我两个不小兄弟上夜班,另外一个在中午跟晚上时段经营小饭馆,所以他们白天都在房间补眠,晚上则是姑姑跟姑丈睡在这间房。
他们在屋角的小厨房里用某一种炉灶煮饭走廊里有一张长方形桌子和一条矮凳他们必须轮流吃饭甚至是站着吃那是因为位置不够让所有的人坐他们没有冰箱只有一个正面窗的煞窗的柜子煮好的食物就放在那里
至少我的祖父母生平第一次在自己家里有了坐室马桶尽管如此还是凑齐充填因为马桶只是简单的接到一个大管子上管子则沿着建筑的墙边通往楼下以至于所有厕所的臭味都能够非常有效的传到每个楼层然而在改革开放十多年有些事确实改变了
虽然我的祖父母住了从四个院搬到玉子板公寓之外生活方式基本上没有改变但我每次来访也都能够发现
姑姑和叔叔们,特别是表兄表姐的生活条件一直在提高他们先是买得起电视,然后买了冰箱下次来访的时候,他们有了洗衣机和更大的住房因为表姐后来在卧室里装了冷气在闷热的夏夜,大家都寄在这个房间里从这些事情上,就看到了中国经济在迅速赶上
尽管 80 年代后期北京已经现代化但第一家肯德基杂技店开幕的时候还是被当成登陆月球那样庆祝至少在我们小孩之间是如此而流行时尚热门音乐科技产品在后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对大多数人来说都很陌生但这种情况在 90 年代完全改变了
最好的例子是北京的丝绸市场它位于使馆区附近在与长安大街相接的一条小街叫秀水街商贩们大多来自于中国东南部也就是浙江、江苏、福建、广东等省份他们直接把货物从自己的村子带到北京来贩售在丝绸市场上讨价还价总是很激烈
在我们 80 年代中期住在北京的时候,秀水街的市场就已经存在了只不过那时候的女商贩真的只卖在家乡村子里制作的丝巾而且是卖给位数不多的西方游客但是到了 90 年代中期,丝绸市场的规模扩大了三倍不只卖丝巾,还卖世界知名品牌的现代服饰
这个市场对我们来说很有趣,因为这里的防水户外衣物,运动和休闲服饰,在德国买的话要贵上十倍。有些缝线不太整齐,标签往往也只是草草册上几针,但是材料,剪裁跟那些挂着正版标签运到欧洲市场以高得多的价格出售的商品是完全一样的。
市场上的商贩称这些是从卡车上掉下来的货事实上在北京丝绸市场上以便宜价格出售的货品常常跟 Cash 大牌货公司或者是 Ducet of 国王大套商精品店里的商品来自同一个工厂因为这个时候中国就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了
李德辉他在写他父亲将福斯汽车引进到中国的这段经历事实上他同时为读者整理了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发展过程当中的种种阶段在这一阶段他亲身经历
他以一个在德国长大的华裔青年特殊的身份特殊的角度经历这段变化经过时间的消化把它写在这本书里这本书《父亲扶持汽车与中国》介绍给大家感谢您的收听我们明天同一时间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