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楊照談書】林玉茹、許蕙玟主編《老兵的臺灣史》第1集

【楊照談書】林玉茹、許蕙玟主編《老兵的臺灣史》第1集

2025/4/15
logo of podcast 楊照談書-臺北廣播電臺

楊照談書-臺北廣播電臺

Transcript

Shownotes Transcript

探索文学领域品味人文历史深入科学科普哲学心理的奥妙思辨让杨照谈书成为您探索知识世界的指南欢迎收听

各位听众朋友大家好非常欢迎收听洋照谈书本节目与代配公众电台 FM931 每个星期一到星期五晚上九点回到播出我是洋照在今天节目当中要为大家介绍这是麦田无话的新书

书名叫做《老兵的台湾史》副标题是在东亚跨界流离的人生这本书它的主题有点令人悲伤不过这的确是在这样的一个特殊时局当中格外值得我们关切的一个主题编者李宇儒和徐慧文他们一起写了这样的一篇导读在导读当中这样说明

2022 年 2 月俄罗斯侵略领国乌克兰的俄乌战争爆发世界局势陷入动荡不安战火无情的延烧摧毁了无数的家园也夺走了难以估算的生命

迄今仍然没有能够停止然而战争的残暴在 20 世纪已经上演了很多次有血汗泪以及生命交织的每一个战场留下了无法挽回的遗憾和悲惨的历史记忆 2025 年 8 月我们更加要迎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 80 年这本书就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底下透过四部在台湾生存或者是有连结的老兵故事

让世人明白战争底下是没有因假的特别是那群在历史波澜下主动或者是被动加入战场的底层老兵共同遭遇乱世的愚弄

战争对他们以及家人所造成的伤害更加的残酷一生难以抹灭我们也就更应该要继续教训永远唾弃跟谴责武断引起的侵略战争在战争乱世当中一切变得非常荒谬我们很难想象在中国战场上双方对峙的敌人在朝鲜战场变成一起作战的通炮

敌人或者是同袍的关系可能在不同的时空下不断的被置换这就是台湾老兵的共同故事却始终不受所谓蓝绿政府重视的一段历史很诸欧美各国往往有缅怀两次世界大战的春季到国家季的战争纪念碑《台湾至今》

却连国家级的纪念碑都不存在无法提供曾经一起经历过大时代磨难的这群老兵家属还有国人共同和解平道以及繁星的场域本书就是企图以说故事的方式来呼吁重视这段历史筑成不同时期来到台湾的族群可以互相和解持续共创共好共荣的未来

书中所定义的老兵主要是指 1937 年 7 月中日战争爆发一直到 1960 年代在东亚各战场颠沛流离最后来到或回到台湾的军人少数则是在中华民国政府遥控或联系下最后不得不留在异域生活的他们有的是被日本知名帝国动员而到中国东南亚参战军服军属以及军人

有的只是从中国或东南亚随国民党政府拨签撤退台湾的国军

最后原来敌对的双方却在国民党共产党内战或韩战期间变成了同袍更吊诡的是他们的身份又因为征战胜败后的不同机遇而戏剧性的转换有时是日本军有时是共产党军有时是中华民国的国军身份的流动性正是这群身在战争乱世时代青年他们可能的共同教育

也因此为了如实的呈现台湾老兵历史脉络的差异性那这本书就以原生地跟最初的从军方式把他们区分为台籍日本兵和中国老兵这两大类这本书的故事从安平开台从安平开台天后宫旁展开他说这里几步的距离外就是俗称汤石山的安平宫墓

几百年来安平鲜明的墓地称此错落 1937 年动荡歼气的时代下一群安平的青年作为日军的军夫被送往最险峻的战场混沌异象的军夫只有少部分的遗物最后能够重返故土并且长眠于此

为什么有这么多安平的青年愿意担任军夫是不是正如传唱的爱国歌曲荣誉的军夫歌词是身披刺红佩戴我们是荣誉的军夫多么高兴啊堂堂的日本男儿男儿一命献与天皇为了国家和稀此去这是青年们为了日本天皇为了日本祖国背负着军夫的使命投身战争感觉到光荣吗

有一说是 1937 年 9 月上旬当时担任台南安平区的区长岛金秀太郎为了要响应中央政调并且宣扬该区黄明化教育的成功就向台南市议所建言政调安平地区的人力之后透过驻扎在台南的日军第二连队的士兵派出所的巡查接桩公所的官员还有保证爱家爱护发送

每一位正值壮年的男子都可能收到这份沉重的通知在许多家庭当中不止兄弟甚至父子同时受到征召他们被迫于第二天带着最简单的新郎前往位于台南后火车站的第二连队报到受检另外一方面由于强征的方式引起民众不安日军又以高报酬吸引台湾青年自愿报名

由于安平地区居民大多是以鱼业跟盐业为生但这些产业深深受到季节因素的影响淡季的时候安平人也会从事短期的劳动工作当时无数当地青年听说日军招募劳务工人给每一天一块半的高额报酬就纷纷踊跃登记参加军服

其中也包含了何义圣和何义传兄弟两人何家兄弟随同其他的安平子弟前往第二连队检查身体部队进行例行的问话之后合格者就编组入伍就没有人让他们回家然而何家兄弟一直到当天晚上才知道他们并不是要在台湾做工第二天就要打车前往基隆

两个人吓一跳去基隆那不就要出海吗难不成我们真的要被送去中国打仗吗

兄弟俩因为认识的左邻右舍都一同在台南的军队进行劳务工作稍感安心谁料日军是要把他们带往战场那还有余命可以回家吗一时间众人面面相觑人心惶惶然而事已至此也无力改变现实就只能够相互慰藉这群安平子弟连夜搭火车赶到

习龙搭上了运输船经过几天的舟车劳顿抵达中国扬子江口的罗甸镇抵达之后他们却在没有受到任何军事训练的情况底下直接就被奉进到部队从此踏上了晦暗不明的征战之路何家是

何家两兄弟分属不同部队弟弟何一圣被编入中资派遣军连队本部平田部队黑田支部台湾军夫主要负责的工作是搬运母机到前线日军正在和中国军队在罗电镇嘉定展开激战双方势均力敌战况非常的惨烈最终日军虽然伤亡无数但仍然成功的

拿下了罗电正和家定何一生就又随着军队前往上海市中心战火纷升的上海这个时候几乎是个空城当地的住民都为了避难逃离到乡下去到了上海何一生他们这些军夫们获准写信同时拍下穿着军装的照片回家保平安淞沪会战结束了之后日军计划直到午

武汉要彻底摧毁中国的抗战智慧中枢军队再度启程马不停蹄朝中国内陆移动途经镇江、无锡、江阴、安庆、九江最后抵达武昌

这是长达 800 多公里的征途难免会遭遇敌军的袭击 1938 年 11 月何一生随部队驻扎在九江的时候遇上了大空袭沙拉舰枪林弹雨只能够拼命的向另一边的部队奔跑

没想到到了那个地方再次遭到了扫射众人又只好再往回逃跑于是之间无处可躲何一生便临三十交关之际就只能够眼睁睁看在身边的同伴遭枪弹击杀

直到日军的飞机赶到迎战才化解了这场惊险万分的危机还有一次何一生和另外一名军夫随着两名士兵一同运送武器到前线途中遭遇一队中国士兵

日军士兵随即应战日军训练有数专业间掠捣了 20 多名日本士兵而没有武器也没有战斗能力的军夫面对突入起来的攻击几乎无力抵抗就只能够在一旁观战安平军夫却从未经过战争上战场前也没有受过军事训练却能够一一的完成日军要求的运输任务这让日本人极为赞赏他们的勇敢

然而根据记者竹内青的报道日本人部队长曾经提到即使砰砰的子弹飞来台湾人仍然能够平静的停止生死搬运弹药直到弯腰的一声喝刺他们才渐渐放低身子与其说是勇敢倒不如说他们对枪炮弹药的观念薄弱因为军服不懂子弹是伤人的武器自然不觉得害怕

在武昌驻扎了几个月之后部队被调回台湾满载军部的船只终于重返台湾何一船就选择在这个时候退伍而何一胜则决定继续留在部队并且再度前往中国战场又过了四五个月直到真掉满两年才正式退伍何一胜虽然在烽火下得以接候余生然而残后无情许多军夫最后未能活着回到故乡

只有几束头发或者是指甲被运回台湾埋葬在安平汤石山的公墓 1938 年 5 月 6 日举行九位军服的埋骨典礼隔年又安葬了三位战士的军服 1939 年安平区接庄台南州厅到日军第二连队陆续举行卫领仪式平调混沌异乡的安平军服其他的民间单位像是台南佛教会也捐献了

石登龙树立在安平军服墓前参道的两旁何玉生也曾经跟着幸存的军服一起到军服墓参拜 1939 年以后殖民政府对于安平军服的关注并没有随着时间消散他们作为第一批为了日本祖国出战甚至捐出洒血的殖民地军服于是就成了战争美谈

为的是要鼓舞更多的台湾青年子弟燃起爱国心为国尽忠报效安平区多次举行军夫慰安会召集幸存的军夫还有他们的家属请来乐团连环话剧表演

办理座谈会传递作为军夫的觉悟投报国家是人民的幸福等这些理念我相信对大部分人来说曾经有过这些安平的军夫被送到中国的战场上去帮助日军作战

这样的老兵的存在对大家来说应该是很陌生的而在这本书里这就是其中的一部故事这本书是老兵的台湾史我们休息会儿等会儿来继续聊就像会听见台北的声音

大家好 我是阿庆掌握生活的讯息感受快乐的人生请收听 FM93.1AM1134 台北广播电台

感谢你继续收听杨乐谈书本节目以台北广播电台 FM13 联谊每个星期一到星期五晚上九点为大家播出到九点半今天为大家介绍这是麦田出版的新书老兵的台湾史讲到老兵我们并不陌生但是在台湾史里到底有哪一些不同时代不同的老兵他们的背景跟他们的遭遇那就不是那么多人都有相对比较全面的认识了

这本书它有一个副标题叫做《在东亚跨界流离的人生》也就表示这些老兵在不同的时期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区而他们的人生都因为战争而彻底的被改变了 1937 年 7 月卢沟桥事件爆发中日战争正式揭开序幕战争当中除了有精锐的武器之外也需要数量庞大的士兵参战

战争初期在强烈的民族意识驱使之下有不少的热血青年尤其散兵难民和失业的青年纷纷加入从军救国的行列当中这些人成为当时最重要的兵力来源不过随着抗战事件延长战事日渐剧烈不断有士兵遭遇伤亡或者是被俘就使得国军兵力不足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也无法招教日军训练有素的攻击

导致国军的处境变得更加的艰难其实国军的将领们也不是没有积极招兵只是这些从各地招募来的士兵往往还没有足够的训练就碍于情势紧急的被送上战场造成了大量的死伤或者是因为败战而逃亡战时生活辛苦军人们的待遇也很差所以大家普遍都不愿意去当兵当时还流行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这样的话

再加上战场环境艰苦,许多被招来从军的年轻士兵无法忍受四处行军的艰苦,基于体力不甘负荷,没有食物可以吃或其他因素,始终不断有逃兵的情况发生。军方为了解决严重兵员不足的情况,只能够将目标锁定在个体从事农业劳动的壮丁身上。

当时的中国农村仍然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养活家人远比从军救国更加的重要所以从军风气普遍低落军方以公开招募的方式根本毫无成效但又迫于战士紧急需要大量的兵力因此就在各地实施叫抽撞钉有的时候又称为抓撞钉的制度来征集新兵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面对政府的枪支震兵有能力的人花钱解决开始出现了许多受贿替代或冒名顶替的弊端而没有能力行贿者除了冒险逃亡之外就只能够服从命令接受征兆

1922 年出生在四川地主家庭的罗继庆家里有两位哥哥一位姐姐 1940 年的时候因为国家需要兵员县政府以三钉抽一五钉抽二的原则强制征兵原本被抽中去从军的是罗继庆的二哥但他的父亲基于二哥已经结婚又学医等因素就让只有上过私塾的罗继庆去顶替二哥从军

从此当然就改变了他一生的机遇进入军中的罗继庆很幸运并没有被送上战场前线而被安排到后方的补给工作

因为他在军中表现优异在 1944 年晋升为准卫负责全联的武器弹药以及后勤补给等装备业务但是在战争时期从事补给工作也不轻松常常因为作战的缘故军队驻扎地要跟着迁徙在他从军的期间最早从四川开始跟着军队到云南湖南湖北等地

一路上几乎都靠步行唯独在河南河北的期间又搭过火车对年轻的他来说这仍然是一段艰苦的行军历程 1945 年 8 月中旬日本宣布投降之后中国对日本的战事才刚告一个段落随即又爆发了国共内战从 1946 年到 1949 年期间

国共两军自东北开始进行了激烈的对战原本处于优势的国军在长期的征战过程当中面对兵源缺乏无济不足等各种不利的条件只能够撤离东北地区在这个期间国共双方军队为了快速补足兵源在农村征兵的情况比以前更加的频繁甚至因为军纪散乱而有不同军队先后到农村抓状定的情况

原本应该要投入劳动生产的年轻壮丁却因为强制抓兵而离开了农村在这当中有许多年轻人因为军队拉夫而不得不离开家乡甚至跟随军队辗转来到台湾最后在台湾度过余生他们从军的原因背后往往有着许多精彩而传奇的生命故事就像当过国军也当过空军的辛宝山

他的人生机遇就非常具有故事性 1931 年出生在辽宁省的新宝山幼时因为家里贫穷才读了两年书就开始工作赚钱 1947 年的某一天国军 25 师 73 团 101 连到他们村庄抓人当兵

当时 16 岁的新宝山正好在江南外未及被路过的军人看到不久就有几位军人带着枪到家里找人其中一名军人用枪指着他母亲要求把人交出来尽管他母亲不愿意但最终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新宝山被军人们带走村庄里大约有 400 多户那次被抓走的青年总共有 24 人

分别用两部马车载到沈阳的一个小村庄和原先驻扎在那里的军队会合在军队里先接受了三个月的训练学会如何使用枪支随后就被送到前线的部队开始跟着军队行军

国军建取劣势

华北华中地区相继沦陷这个时候有大批的军民往南方避难在战事频繁的情况下许多军队已经无法维持既有的严谨纪律更有因为战败流离失所的士兵在逃往南方的路上被共军俘虏或者是被国共两方军队强拉宠军以至于逃兵拉赴乱象重生 1948 年新宝山他所属的东北第 52 军

一路从沈阳打到华北的山东他说沿路上常看到随地飘着许多死人 1948 年 11 月华北地区侵蚀危机新宝山在山东雁台那里亲眼所见铁路旁到处都是负伤的士兵有的人冲了枪不能动有的人挤不上火车就卡在月台旁边有因为避难也有因为逃难被活生生压死的

尽管国军已经陆续从华北开始撤退,但在一边作战一边撤退的危机情况下,新宝山只能够跟着其他军人走,最后也不知道自己来到了哪一支部队,毕竟能够保住新闻逃出来就已经很不容易。最后他跟随军方的安排,从烟台搭船到上海驻守,

原本冬天在东北作战的时候很冷身上都穿着厚重的大衣但是来到了上海之后完全不一样大家换穿不对发的青面军服然后就在上海接受训练

1949 年时局更加混乱国共两方的军队都在拉壮丁如果没有投效其中的一方也就可能被另外一方抓去宠军甚至会游说俘虏加入自己的阵营可见当时国共双方军队的兵员都非常的缺乏急需补充大量的新兵

1949 年 5 月共产党军队已经越过长江开始朝上海进攻当时上海聚集了不少从各地撤退到此的国军部队到了 5 月中旬国共双方在上海街头展开了激烈的枪战

某一次作战的时候新宝山的通乡有七个人不幸上身而他也被共军打中了两枪带着伤躲到碉堡里避难等到枪战结束之后共产党军队把碉堡包围住带走了里面大约六七十位国军士兵他们被带到共军部队之后共军就问他们要不要当人民解放军还说如果加入了共军他们家里的人就能够得到好处

虽然不知道那有什么实质的好处但新宝山为了生存决定加入共军部队他跟着部队行军从上海走到了江西期间军队还发过心想这是他原来在国军部队当中从来没有享受过的待遇后来部队继续南下来到福建省的大清岛当时正准备要攻打金门也就是 1949 年 10 月的虎宁头战役

在国共双方对峙期间他在壕沟里躲避外面的枪林弹雨等到战事结束了之后他和其他人又被国民党的军队俘虏了这次同样有一位国军的连长出面游说他们加入询问是不是愿意跟着部队去台湾当他们同意加入了之后马上就有人拿国军的军服让他们换上因此邢宝山在短短半年的期间内

先由国军成为共军又从共军回到国军的阵营这种身份的快速转换也是当时国共内团下的一种特殊的经历至于那些佩服的共军人数大概有一两千人之多

后来也陆陆续续被押送到台湾安置重返国军的刑保山这跟随着部队驻守金门海边一直到 1950 年 10 月才从金门调回台湾驻防从此他就离开中国几十年的时间

尽管多数被拉夫的经验状定都未婚但是少数已婚者也没有办法避免被军队拉夫的命运有一位殷小娘她本名殷小娘是浙江省定海县人她是在 1949 年农历她是在 1949 年农历正月初一的深夜被无故闯进到家里的一群持枪军人叫醒

在没有任何理由的情况下随即就在母亲妻子和姐妹的哭喊声中被强行抓走当时的他才刚性婚不久年纪也没有满 20 岁和他一样被军队拉扶的大约有 500 多名壮丁他们被迫跟随着军队搭乘渔船航向位置的地点

大约一个星期之后才抵达基隆港紧接着又跟随部队转乘火车到台北市驻扎就将来到陌生的异地被迫成为军队当中的一员

这些中国老兵们,糊里糊涂的被迫从军,他们是大时代下的牺牲者。有人在战场上成为牺牲者,也有人在动荡的战乱底下,身份在国军跟共军之间不停的更迭。奈何他们年轻的时候就被迫和家人分离,

偶然赖到台湾从此离乡几十年这是一页老兵的故事而这样来到台湾的老兵或者是从台湾去到别的地方参与战争的老兵他们的故事值得我们关切收录在这本由李玉如、徐慧文所编的《老兵的台湾史》书中感谢你的收听我们明天的时间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