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楊照談書】林玉茹、許蕙玟主編《老兵的臺灣史》第2集

【楊照談書】林玉茹、許蕙玟主編《老兵的臺灣史》第2集

2025/4/16
logo of podcast 楊照談書-臺北廣播電臺

楊照談書-臺北廣播電臺

Transcript

Shownotes Transcript

探索文学领域品味人文历史深入科学科普哲学心理的奥妙思辨让杨照谈书成为您探索知识世界的指南欢迎收听

各位听众朋友大家好,非常欢迎收听洋照谈书本节目与台北广播电台 FM9301 每个星期一到星期五晚上九点为大家播出,我是洋照在今天的节目当中要为大家介绍这是麦田出版的新书,书名叫做《老兵的台湾史》副标题是在东亚跨界流离的人生老兵这个现象在二十世纪的台湾

应该得到我们特别的注意从 1937 年的中日战争、二战、国共内战到 1960 年代在东亚的各个战场从台湾到南洋从中国到世界不管是台籍的日本兵或者是来自于中国的老兵都曾经在战争当中和台湾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而那些战争的残酷跟警惕引领我们思考

为什么人类不断地冲到覆车为什么人性一再跌入了相同的困境这本书是由中研院台湾市研究所的林玉如教授他所策划组编的邀集了经过历史学研究所专业训练并且有协作经验的年轻作者包括了许千瓷、杨亚荣、郭立元、许亚林他们从严谨的史料当中去查找

到进行二手研究成果的爬书以平易好读的文字来书写这些我们比较少知道的老兵故事以及战争下的生活跟老兵非常密切相关的是 1949 年的大撤退虽然是 1945 年中国对日抗战胜利了之后但很快的就爆发了国共内战

战事陆续在各地蔓延 1948 年的下半年国军在经历了辽省战役、平津战役以及徐胖会战三次的失败之后精锐部队的军力损失惨重只能够转为被动的防御同时也开始在沿海地区进行撤退的部署由于东北跟华北大部分地区被共军所占据因此许多民众纷纷往南迁徙

这时候逃亡的人潮不断穿梭在沿海的城市青岛、上海、广州的港口都挤满了逃难的人潮其中有一些人选择前往香港但大多数人则在 1949 年前后陆续来到台湾

这个时候,中华民国政府迁移到广州的政府机关,也开始分地办公,有一些搬迁到台湾。在这个之前,陆海控三军也分批从各地撤退,有一些部队跟眷属从青岛、上海、广州等这些港口搭船到了台湾。也有军队先撤防到舟山群岛、海南岛等地,隔年再随军来到台湾。

在大量逃往南方的人潮当中,除了有军队、散兵、军眷、工匠人员和流亡学生之外,也包括了许多平民百姓。郭荣生是河南省临县人,1925 年出生,家族在当地是大地主。1946 年之后,共产党在农村的势力越来越大,家族原有的土地财产都被共产党没收。

男弟们纷纷离开家乡避难,留下的女性主人被赶到街上乞讨由于郭荣生从中学毕业后就到开封的会计学校去就读之后继续留在开封,进入当地的银行机关任职所以他并没有遭遇到共产党在家乡的迫害只是往后再也没有办法踏上回家的路

眼看华北的战事越来越危急共军所占领的范围越来越广 1948 年 9 月结婚才一年的郭荣胜夫妇就在这刚出生才三个月的孩子开始往南方逃亡

从河南开封前往武汉投靠亲人的途中亲眼看到大批逃难的人为了要抢搭火车用尽各种方法甚至不顾性命挤上火车只要有可以站的空间就都挤满了人连车顶上也不放过当时不只是月台跟铁柜上都挤满了试图挤上车的人群

更有一些人在火车启动了之后因为车顶上的情况过于混乱没抓牢就陆续从车顶摔下来离开车站之后沿途就有不少人当场摔在铁轨上那个场景让人终身难忘 1948 年年底国军又历经了几次重大战役的失败

郭荣升在父亲的建议下决定先离开武汉决定先离开武汉再走往南方或台湾去避难

除了利用火车南下当时也有不少军舰从北方的码头大船逃难但是过程一样惊险危急 1928 年出生的裴王志宏本身是北平人他的先生裴永恒在空军担任维修飞机的工作隶属北京南苑机场的修护大队

1948 年 12 月,裴永恒的部队准备要离开北京,就安排让眷属先走。当时裴王志宏刚生完孩子不久,带着简单的行李就跟着眷属们一同搭火车到天津的塘沽码头,再转达船只前往上海。同行的眷属当中,以女眷带着孩子居多,甚至有打算和军人私奔的女孩一起搭船。

他们在塘沽等了两天才搭上船,期间没有地方可以梳洗,也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吃。等到顺利上船了之后,只见货轮的船顶绑着大汽车、小轿车还有吉普车。船上有三个大舱,一个是空运大队,一个是南苑机场供应处,另外一个是空军电台。

但因为好几个部队都凑在一起所以他也弄不清楚要去哪里最后只能够怀抱着幼儿栖身在一处走道上经历了三天三夜的航程才抵达上海但这段过程让陪望之鸿地深难忘当时船开了不久之后就有空军派出的船只在后头追赶海面风浪大货轮摇晃得非常厉害船上每个人都吐得很严重

加上他们做的走道灌进了海水许多人因此病倒也有年纪大的人就这样在船上病死了更悲惨的是当时有孕妇在船上紧急生产之后因为小孩不幸夭折其他人就用军毯把刚出生的孕儿包起来直接丢到大海里

1949 年年初上海码头的人潮涌现每一天都有许多人到码头行问船票还有航班

当时载满人和货物的大小船只每一天在黄埔江不停的进出有些甚至已经明显超载但码头上仍然挤满了货物和逃难的人潮由于船票难求当时除了军人跟眷属有专门的管道一般人为了顺利上船运用特权或关系者也随处可见但无法取得船票的更是不在少数

随空圈圈圈从北方撤离的配王之虹

在 1949 年初抵达了上海之后又在上海待了快十天丈夫因为跟着部队撤退没有跟他同行当时冬天的天气很冷加上水土不服他因此病倒了而在强保中的女儿因为饿着肚子也跟着生了病所幸在其他同行者的照料下他们母女才逐渐的康复顺利从上海来到台湾

裴王志宏说原先听说要到台湾的时候其实不想来因为常听别人说台湾没有东西吃只能够啃香蕉皮所以他觉得留在北京比较好但

但抵达基隆之后首先看到的就是卖香蕉的小船还有橘子甘蔗等水果这种一大串的香蕉看在北京所见到广州所产的小芭蕉不太一样下船了之后他到基隆码头附近的探子吃东西由于他的身上只有带着金元券所以就先用金元券跟别人换当时台湾通行的货币再用台币付钱

而这个时候郭荣胜一家三口也从武汉来到上海向码头边的人打听了之后才认识到自己买钻票离开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索性透过亲人发来的电报得知太太表兄叔叔的装甲兵部队驻扎在上海就前往拜访

在表兄的劝说之下德兹如果真的决定要到台湾眼下以军人跟军舰的身份搭船才是最好的选择为了让全家能够顺利来台郭荣升以自身的会计专长由表兄安排进入装甲兵战三团担任财务方面的工作

开启了往后数十年他的军礼生涯 1949 年 5 月装甲兵战三团第一连连同军眷从上海搭船来台随后又从基隆搭乘火车转赴台中后里待命 1949 年 4 月共军势力渡过了长江华南地区变得岌岌可危逃难的人潮蜂拥而来上海码头人声鼎沸

挤满了要到台湾的居民而这股迁徙潮最后也演变成逃难潮

当时来台的几乎涵盖中国各省主要的交通工具以海运和空运为主由于空运票价较高航行时间也容易受到天后跟战士的影响因此海运成为当时来台的最主要交通工具 1949 年上半年从上海搭船来台的人最多但 5 月中旬上海失守了之后才转由广州搭船来台的居多

当时聚集在上海等待船只的军队很多也包含了准备要来台受训的女青年大队队员

1949 年 4 月底,上海陷入混乱,广浦江的上海码头停放有几千辆被弃职的汽车,大批逃难的人身上背着包袱,在各号码头等着强大船只。从上海来台的船只,每一艘都载有大批的军队军舰、公务员还有招来的流亡学生等。

只有少数的平民百姓能够上船尽管船次已经是超载的状况但人们仍然努力的往船上挤在脚板上守卫的军人只好将难民们一一打下船或者直接凑掉上船的舱板唯有如此才能够顺利开船

在上海码头边混乱有气馋的逃难景象也让随着国军残余部队撤退到码头的青年军印象深刻当时在码头上士兵、军舰、难民都挤在一起人们参见口号要搭船逃离上海整个码头像是战舰地狱为了让船只可以多搭载一些人国军也奉命将武器弹药都丢弃在码头上

于是码头上堆满了各式武器弹药还有逃难者没带走的家当行李等有些船已经满载准备要将船体收起但仍然许多人企图攀爬上船造成不少人直接跌进到海里现象幻生

但是由于船只不够,码头上的逃难人群大概只有一层上了船,因此当船驶离黄埔江的时候,那些上不了船的家眷亲人在码头上呼天喊地哀号声,让人倍感哀泣。

这是 1949 年许多老兵他们这是 1949 年许多人在战乱当中来到台湾的情况后来其中的这些人就变成了老兵我们休息会儿等我回来继续聊

心情放好輕鬆有影子背叛我們每一天用心關懷心腦的人在那九三點一零大法公佈天台

在今天节目当中要为大家介绍正式卖店出版的新书《老兵的台湾史:在东亚跨界流离的人生》是由李玉如和徐慧文主编的这本书一共分成四部分别介绍台籍日本兵在中国战场

前进南洋的台籍日本兵另外有来到台湾的中国老兵而第四部最为特别的是在台湾我们比较少人知道的流离在外的中国老兵我们就来看一下把场景转换到香港

1953 年,舅总透过香港的商会,成立港九各级旧级吊金岭难民委员会,在吊金岭设立了办事处。统筹物资发放的事务之外,也协调难民成立自治组织,将住户分成多杆小区,分区管理。

在教会跟旧委会的协助底下基础设施逐渐的充实有医院有学校等能够解决单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旧种相当着重教育方面的补助例如补助学费补助教材早期当地中小学所使用的课本是由台湾提供的也因为教材跟香港本地不同学生往后升学也会优先报考台湾的大学甚至香港本地有一些家境不好的家庭也会把小孩送到这里来念书来节省教育费用开销

虽然难民没有办法足以申请入台但就总提供相当优渥的待遇给来台求学的调情领子弟包括前往台湾的交通费抵台之后 4 年的学费甚至按约回发给零用金对经济状况不好的难民来说就有多了一层到台湾去就学的友谊

对于第二代难民跟香港本地人来说,早年吊金岭的文化和其他地方有着非常大的差异比如早期吊金岭是香港唯一在学校用国语教学的区域

区内居民各自操着南腔北调的放眼在作息节日上吉祥于跟台湾同步所以每逢元旦青年节双十国庆蒋公探陈的中华民国国庭假日的时候调经理也会举办庆祝活动

每当船只使劲跳进岭人们都会看到山头上大大的政治标语讲共同乡还有满足表扬的中华民国国旗洋溢着浓厚的街景气氛并非每个难民都能接受政治色彩浓厚的日常作息而且旧种的补助也不是全然无条件供给

比如曾经在调情里担任教师的张涵松曾经为了教材的内容和重营办事处主任起争执当两人僵持不下的时候主任甚至扬言要取消他的饭票

张海松也提到每当国庭假日虽然自治办公室同乡会学校等都自动执法前来参加活动让场面相当热闹但有些人即便不感兴趣可是因为怕被他人质疑政治立场就不敢不参加

吊金岭艰困封闭的生活环境强化了难民们同仇敌忾的心理有许多第一代难民在日后受访的时候不约而同提到当时岭上如果发现的共产党分子或国共以外的第三势力轻则赶出岭外重则会被难民联手丢入大海

另外一方面,国民党对于匪谍的防范并没有因为坚守安置吊金岭难民而停止反而借此派遣,情治人员来香港渗透到吊金岭的住营办事处还有自治单位当中监视难民的思想和行动有被赶出的难民就在第三势力杂志控诉情治人员无孔不入的监视甚至透过栽赃无限争取业绩

有这么一段话说:台湾竟将我们视同罪犯,理应要用忠诚分子待我们才对。最初派特务分子多方侦查我们,即则收买少数分子,向我们做情报工作,再则要我们在工作上有结成永奖的表现。于是我们难民当中就有了许多组织,每个组织当中又有许多收买分子,

为了表示他们有工作并结成勇将今天报告默默等成靠而不拢明天报告默默等参加第三势力假报告以已报告并并又报告假暗中造谣弄得大家都疑心疑鬼都是一群坏蛋这样一来整个难民营就被恐怖的气氛给笼罩了难民们对于台湾只有歌功颂德的自由而不敢有半个字的批评了

只有看香港时报的自由而没有看其他书报的权力了如果有人看大公报就一定会被指为是共产党如果有人看中国之声独立论坛自由战线甚至自由人等刊物就会被指为是第三势力另外有一位庶民叫夏日言的难民在 1952 年投诉到中国之声控诉自己被侵害言论自由的遭遇

这年 5 月某一天的夜晚自治单位的人擅自闯进他的草棚当中以他棚内放置的中国之声杂志正在书写的文稿认定他思想有问题将他监禁了几天然后又把他赶离调情令

即便是留下了第一代第二代吊锦铃的烂名他们回想草创时期虽无不怀念大家只手偏逐创建家园共患难的时光但在他们的温情回忆当中也常常透露脸上挡通法医互相监视的气氛仿佛有白色的幽灵在营区营绕不去对于 1950 年代的香港社会来说

调警令是一个颇为尴尬的存在在学者王玉凯所主持的调警令调查报告就指出其中的暧昧之处按本港侦探品问题从广义的来说似乎该泛指大陆政权变迁之后使本港出现大量避难着中国人的总称因此调警令营内局组侦探包与散居本港各地本质上不亦有所区分

显示当时的香港社会也注意到来港的难民大多日渐融入当地而调经理却像是国中之国不受政府直接的管辖再者从 1950 年代末政府跟学者调查调经理社会经济状况的报告显示由于香港发展工业经济起飞许多难民开始到工厂工作或者是做家庭代工营生

而且中华民国也逐年同意一批一批的难民申请入台种种的原因就使得不少人搬到香港其他区域去居住或者前往台湾吊锦铃上的居民就从 1950 年的初期最高峰 2 万多人到 1958 年剩下 7500 人左右

同时也有一些经济状况不好的外地难民则注意到吊锦鲤的生活开销低于香港其他区域而搬进来居住就使得吊锦鲤的居民组成逐渐的改变吊锦鲤也变得更加在地化同时跟其他区域的界限也变得模糊

1950 年代末,香港政府财政因为经济成长而改善而且有鉴于难民违章建筑造成治安公共安全的问题例如著名 1953 年四峡位大火,延烧十余公井的木屋使近 6 万人游离失所事实上,调经理在 1950 年代曾经多次发生火灾、集体食物中毒等公安事件

香港政府因此决定要逐步的整顿境内各个难民聚集地把它纳入管理并且征收税金其中也就包括了吊金岭考虑到当地特殊的政治色彩将吊金岭纳入西自治区的政策经过两年多的酝酿规划才在 1961 年 6 月落实

吊井岭成为席置区之后香港政府开始发给难民身份证并且导入自来水电力系统连外巴士道路邮局警察局等公司设施在此之前吊井岭的对外交通运输长期仰赖每日少数集班的船运和港岛东端联络有了巴士连外导入并且增加船班航线之后更方便和其他区域直接往来

最重要的是难民的去留婚礼终于尘埃落定在身份上也从或许有一天会离开的难民转为居民

难民的去留是否成为居民这就不只是制度上调情令被纳入香港政府款项的问题难民的想法也相当关键 1950 年代末期香港政府的调查报告点出了一个相当有趣的现象当 1950 年代中华民国政府逐批同意难民申请入台的时候其实有些人虽然取得了入台申请但没有动身离开

国民党军人郝次航在访谈当中就谈到了入台与否的考量他说当年的香港比上海落后 20 年而台湾又比香港落后我想我在香港是混日子如果搬去台湾又得重新混起何必呢不如在香港定下来算了

那民花了一番功夫在香港落脚如果要到台湾重启炉灶不难想象又是一番大工程究竟前途如何究竟前途如何也是未定数

许多第二代虽然在旧种的资助下在吊金岭念完了中小学前往台湾就读大学在学成以后未必会留在台湾就业定居仍有不少人学成以后选择回到香港或者是前往欧美就业他们成长于吊金岭开始在地化的年代能够通晓广东话也多了不少和香港本地人往来的经验

吊箭令对于他们和第一代来说虽然都是相当重要的精神象征然而两代对于何处为家却有明显的不同想象第一代居民对中国大陆的家乡在台湾的中华民国政府有强烈的向往和羁绊在生活语言上也和香港社会格格不入

在 1966 年吊錦嶺清裁他們遷入公務之後很多本地人才注意到吊錦嶺的長者仍然超著相印言語不同第二代則認為自己是香港市民也認同香港政府的統治無論如何隨著吊錦嶺清裁改建這份獨特的吉利記憶也就逐漸的消失被遺忘尤其是隨著第一代吊錦嶺人的凋零

到后来谁还能够记得《吊金岭难民的岁月》呢?也正因为这样这本书才有了这样的第四部《离散在东亚中国老兵》的记录除了香港例如吊金岭的故事之外另外还有《离散在泰国缅甸边界》那是因为抑郁著作跟电影才让国人关注这群国共内战下的孤军另外还有《在越南复国岛》

南越海运特区这些因为国共内战波及转进香港转进到东南亚各地的人他们有着非常特别的经验他们的这些经验他们的故事是历史的一部分值得我们了解值得我们存记这本书老兵的台湾史在东亚跨界流离的人生是麦田出版的新书感谢你的收听我们明天同一时间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