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楊照談書】茂呂美耶《一億總下流?—老害、少子化、多死社會……老人國日本的社會難題與國家危機》第2集

【楊照談書】茂呂美耶《一億總下流?—老害、少子化、多死社會……老人國日本的社會難題與國家危機》第2集

2025/5/2
logo of podcast 楊照談書-臺北廣播電臺

楊照談書-臺北廣播電臺

AI Deep Dive Transcript
People
杨照
Topics
杨照:我观察到日本女性的结婚和生育年龄不断推迟,这背后反映出社会对女性角色和婚姻家庭的期待变化。从‘圣诞蛋糕’理论到‘荞麦面’理论,再到‘御节’理论,这些说法都幽默地体现了社会对女性年龄和婚姻的刻板印象转变。 与此同时,日本女性的生育年龄也在推迟,这导致不孕治疗的需求增加,并且高龄生育的风险也随之增高。晚婚化和晚育化是日本社会面临的严峻问题。 此外,日本低收入群体未婚率居高不下,男女之间的薪资差距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根据日本总务省的调查数据显示,收入越低的男性,未婚率越高,而高收入男性未婚率则相对较低。这说明经济因素对婚姻和生育有着显著的影响。 日本男女薪资差距过大,也导致女性在生育后面临职业发展困境,这使得她们在结婚时更倾向于选择高收入男性。这种现象也反映出日本社会传统性别角色分工的文化框架,女性在结婚后往往承担更多的家务和育儿责任,甚至在孩子长大后还要承担照顾老年人的责任。 日本传统性别角色分工和高昂的育儿成本导致生育率低迷,只有高收入阶层的家庭才敢考虑生育问题。高收入家庭的生育意愿更高,而低收入家庭则更不敢生育。 日本从全民结婚的社会转变为未婚率上升的社会,泡沫经济崩溃和经济不稳定是重要原因。非正规雇佣男性的增加和收入的不稳定,使得男性缺乏组建家庭的自信,而女性也考虑到怀孕后可能不得不放弃职业发展,因此更倾向于选择高收入男性。 日本的未婚化趋势与其他发达国家不同,后者未婚者更倾向于同居并养育子女。日本对婚姻的必要性看法存在两极化,女性更倾向于认为婚姻并非必要。日本人对婚姻的不安主要集中在经济方面和与双方家庭的关系,而欧洲人更关注个人问题。 日本人在恋爱观上较为被动和保守,对恋爱缺乏信心的人数增加。日本人寻找伴侣的方式较为传统,通过网络途径较少。日本的婚姻观和家庭观与其他发达国家存在显著差异,值得借鉴和研究。

Deep Dive

Shownotes Transcript

欢迎收听

各位听众朋友大家好非常欢迎收听杨赵谈书本节目于台北公众电台 FB93.1 每个星期一到星期五晚上九点为大家播出我是杨赵在今天的节目当中要为大家介绍这是麦田出版的新书

作者是应该很多人很熟悉的茂利美耶他是在台湾出生长大到了国中之后回到日本的一位日本作家因为这样的特殊的背景跟资历所以他可以用中文写作而他又生活在日本对日本的文化跟历史也非常的熟悉所以他就用琉璃的中文帮我们介绍了很多国家

关于日本历史文化文学的题材而这一次他所针对的却是社会题材这本书的标题叫做《以一种下流》关键的重点那就是老人国日本这个时候在社会会遇到的哪些难题整个国家又有些什么样的危机我们看一下老化社会直接就影响到结婚生死的社会现象

日本女性的初婚平均年龄在 1975 年的时候是 24.7 岁到了泡沫经济巅峰的 1986 年的时候是 25.6 岁当时过了 25 岁还没有结婚的女子被计效为叫做圣诞夜过后的圣诞蛋糕意味着卖不出去的圣货有的时候直接叫做圣女那卖不出去的圣诞蛋糕到了 26 号就只能够半价减卖

之后出婚平均年龄就逐年的提高到了 2020 年日本女性的出婚平均年龄提高到 29.4 岁所以圣诞蛋糕理论跟不上时代进化成为叫做厨系业的蕎麦面

蕎麦面理论是根据日本人在除夕夜惯常吃过粘蕎麦面的文化 12 月 31 日除夕当天超市跟便利商店里的蕎麦面会大卖特卖著名高级蕎麦面店的预约更是排得满满的蕎麦面理论意味着女性的真正价值在 31 岁

等到女性真正面临了三十一岁的时候人家却又认为三十一岁还年轻还不想结婚希望被视为小姐姐而不是

那该怎么办呢所以又更进一步推出了叫御节理论御节是元旦当天吃的年菜御节理论意识是丰富多样的日本年菜基本上可以吃三天套用在年龄那就是 32 岁到 34 岁晚婚化的结果那当然连带的出现了晚产化

日本女性生育地带的平均年龄在 1975 年是 25.7 岁

到了 1986 年是 26.8 岁之后逐年后延 2020 年是 30.7 岁不过如果按年龄层来看生育率就可以发现 40 岁前后的女性她们的生育率比 30-35 岁的女性还要来得高一点虽然对她们来说很可能已经是第二胎或第三胎了

此外晚婚化所造成的另外一项影响是不孕治疗的增加根据日本残客妇人科学会的调查数据女性在 32 岁之后会减低受孕能力过了 37 岁卵子的数字更会急剧的减少 50 岁前后就跨入更年期必经之后永远失去了生育能力男性虽然没有这种必经的过程

但是由何随着年龄增长而降低生育的能力精子的质量随之劣化出现展射体畸变症状导致胎儿罹患刺鼻症或侏儒症等结果而且如果以未满 25 岁的男性作为基准 35 岁以上的男性生育能力就减半了日本的不孕治疗有 6 成以上是第二胎

也就是说第一胎没问题,平安生下来了但是受到年龄的影响,第二胎迟迟无法受孕夫妻又很想要有第二胎,所以就决定接受不孕治疗年龄集中在 40 岁,但 40 岁的流产率也高居首位不孕治疗的成功率集中在 33 岁之前大约有 4 成左右可以成功受孕,3 成左右成功生产

但过了 36 岁,流产率会增加到两成以上。在根据日本产客妇人科学会 2020 年的统计报告,据说临界点是 43 岁,43 岁的女性成功受孕并且成功生产的比例是 5%,超过了 43 岁,在如何努力接受不孕治疗,受孕的可能性可以说近乎于 0。

那对于不婚族群增加的问题目前可以实施的政策是尽可能提高结婚率之外别无他法所以在日本经济财政白笔书里就指称不婚现象增加的背景是薪资水准太低男女薪资差距太大简单说来年薪多寡是已婚跟未婚的分界点差距

达到四倍之多研究报告根据日本总务省发表的就业构造基本调查这是 2022 年的调查针对有工作的三十几岁的男性分析了收入跟未婚率的关系结果显示收入越低未婚率越高年收入未满 300 万日元的男性未婚率达到 64.7%

年收入未满 200 万日币的男性未婚率高达 76.3%反之如果有 800 万日币以上的高收入男性未婚率就降低到只剩下 47.3%在 600 万 700 万日币之前的高收入男性未婚率也只有 21.4%

早在十多年前低收入是未婚率增加的最大因素就已经是日本社会的共识了这次官方研究得出了收入跟未婚率有紧密的关系而且差距高达四倍的结果因此白皮书总结的结论只有通过实现结构性的调性提高年轻人的收入才有可能二次结婚率继续下滑

如果在现实社会里真的能够实现结构性挑衅的话,不关族群也不会增加的这么样的快速。但在日本,非正式员工跟正式员工的薪资差距问题多次被指出,而正因为男女薪资差距过大,更助长了女性偏爱高收入男性的倾向。

这些问题其实政府相关人员都很清楚但是束手无策因为如果加强监管就会遭到上届的反弹还有另外一项数据很有意思那就是高收入的女性通常会选择收入比自己还更高的男性作为结婚对象

例如还没有子女年龄在 1000 万到 1499 万日币之间的女性有 6 乘 767%2/3 的人选择了收入比自己还高的对象换句话说只有 1/3 的女性选择了收入比自己低的丈夫

但是这三成三,三分之一的丈夫他们的收入也比一般的上半族男性高出至少两三倍此外,在男女双方收入水准相同的族群当中有九成六的丈夫收入比妻子高所以白皮书另外指出了不让女性在生产后降低收入可以改变女性一味地追求高收入男性的风潮降低结婚的门槛

坦白说正因为日本社会要求女性在生产之后最好能够当全职妈妈让已婚妇女在育儿期间告一段落等到她们打算要重返社会继续工作就算拥有高学历大多数就只能够选择大卖场之类的实薪制兼职员工薪资很低是所谓的母职惩罚这也是日本男女薪资差距过大的主要的因素

难怪日本女性在结婚的时候倾向于必须挑选高收入的男性因为怀孕了之后很可能不得不选择辞职如果不愿意放弃职爱的发展说不定就必须要牺牲生育权

白毕初更明确的指出尽管双薪家庭不断的增加但实际上育儿跟家务的重担仍然往往是落在女性身上这也证明了日本跟其他东亚国家一样

没有跳脱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性别角色分工文化框架女性结婚了之后不但家务育儿要一肩扛好不容易把孩子带大了紧接而来还要照顾师男老人的这种负担不论是在家里

不论被照顾者是娘家或夫家的人女性总是被视为无仇的第一后补照顾者话说回来心思多寡不只跟结婚率有关就连有没有子女也跟家庭总收入有关

日本厚生劳动审法发布 2022 年国民生活基础调查当中统计出家中有未满 18 岁未婚儿童的家长数只占总家庭数的 18.3%而这些家庭也是所有家庭当中收入最高的一群平均年收入是 785 万日币中位数是 710 万日币

如果再按家庭总收入去分析,结论是有子女的家庭,六成以上集中在总收入达到 600 万日币以上的家庭,年收入未满 200 万的家庭,只占了 4.6%,未满 400 万日币的家庭也只有 11.3%,

未满 600 万日币的家庭占 21%未满 800 万日币的家庭占 23%未满 1000 万日币的家庭占 16%1000 万日币以上的家庭占 24%

是最大的比例简而言之收入越低的家庭越不敢生孩子只有高收入阶层的家庭才敢讨论生不生孩子的问题而在有儿童家庭的总数当中将近半数是独生子独生女

这两个孩子的家庭则占了 38%只有 12%的家庭有三个以上的孩子家庭社会其实是跟整个国家的征口结构还有劳动力生产力以及经济状况密切相关的这是置办的情况当然我们也可以反对去好奇去查考那台湾的状况又是如何呢

我们休息一会儿等我回来继续聊感谢你继续收听洋早谈 15 本节目由台湾广播电台 FM931 每个星期一到星期五晚上九点为他播出到九点半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这本书是茂利美爷的《一亿种下流》在书里面为我们观察分析日本的社会现象

日本在高度经济成长期结束,社会跨入安定成长期之后,出现了单身贵族或者是独身贵族这个词。当时日本处于结婚社会,意思是全民结婚的时代。结婚生死是日本男女人生必经之路,大约有 95%以上的男女都选择结婚生死这条路。

当时也没有任何的媒体或专家会特别在意未婚化、少子化、高龄化等问题也因此自己选择不结婚的诞生贵族比例非常的少不过胎生贵族最早的定义是可以将时间跟金钱都花在自己身上的人这并不是意味着有钱的诞生人士

只不过贵族这个词具有富有随心所欲的形象再加上 2006 年由阿布宽主演的电视剧《熟男不结婚》2013 年由曹建刚所演的电视剧《单身贵族》就让人家有了一种荷包满满欧哥自由人生的单身贵族形象

不过在当今的日本社会单身贵族这个词虽然依然存在但已经成为少数族群现代的不婚不生主许多都是基于经济上的问题而不得不沦为称为结婚难民根据过去的数据可以看得出来日本是从 1990 年代开始生涯未婚率开始逐年递增尤其是在千禧年以后

一辈子没有结婚的这个比例增长的特别快千禧年的日本男性生涯未婚率只有 12.6%女性也只有 5.8%但是 20 年之后这两个数字分别增长到 30%跟 18%1990 年代之后不争就是泡沫经济崩溃日本经济失速失落的 30 年

非正规雇佣的男性一直不断的增加男性的收入如果不稳定就会缺乏自信来组建家庭从而对结婚生子采取消极的态度女性也有考虑到怀孕之后必须要放弃职业发展的可能性所以就只能够在高收入男性层当中精挑细选挑选到最后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已经步入生涯未婚者的圈子里了

尽管在少子高龄化的日本终身未婚的现象很可能成为一种普遍的存在,但未婚化问题并不是日本特有的趋势。在已开发国家当中,选择不婚生活方式的潮流越来越明显,像法国、瑞典、英国等等,男女未婚率都比日本还要高,而且生育率也比日本高。

不同的是这些国家的未婚者通常选择适时婚也就是不在乎有法律保障的法律婚只要合得来就一起住再自然而然的共同抚养下一代也因此法国的非婚生子女占比高达六成以上瑞典是 55%英国是 44%但日本只有 2.4%

背景是法国有民事互助契约的 PACS 制度瑞典也有特别的法律都是保障同居伴侣跟子女权利的制度而且无论这同居的伴侣是异性或者是同性欧洲已开发国家的家庭时代不止不选择法律所定义的法律婚而且这些未婚夫妻同时也积极的在养育子女

因此这些国家的终身会婚者跟日本的终身会婚者两者一役其实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有伴侣也可以有子女后者则名副其实的是终身单身独自一个人迎来老后的生活

这种结婚观、家庭观的差异明显体现在为什么不结婚的理由上。日本内阁 2020 年度有关少子化社会国际医事调查报告书,当中调查的对象是 20 岁到 49 岁的男女。调查国家是日本、法国、德国、瑞典,其中有一项针对无配偶者目前不婚的理由的提问。

综合复述回答的前三大理由结果现实日本占比最高的是还没遇到适合的对象其次是不想失去单身的自由和轻松再下来是经济上负担不起还有感觉不到结婚的必要性现在只想享受自己的嗜好和消遣等等比较各国的结果欧洲三个国家的回答占比最高的都是感觉不到结婚的必要性

瑞典 60.7%法国 58.9%德国 49%其次是同居就足够了再下来第三名才是还没遇到适合的对象另外一项针对全体的提问结婚或同居在人生当中的必要性日本占比最高的是一定要结婚最好要结婚

其次是结婚同居或恋人都不一定是必要的而其他国家的前两名回答分别是瑞典第一名结婚同居或恋人都不一定是必要的第二名不一定要结婚但最好同居法国第一名一定要结婚最好要结婚第二名结婚同居或恋人都不一定是必要的

我们看在日本结婚同居或恋人都不一定是必要的这个选项在 2015 年的时候占比是 21.8%

才过 5 年到 2020 年就增加了 17.2%这是暴增速度虽然将近半数的人仍然认为结婚是必要的但比起 2015 年的调查结果这样感觉将相信的人也减少了将近两成有趣的是如果抽出无配偶者和无同居伴侣者的数据

并且按照性别来看的话,日本单身男性有 4 成表示一定要结婚,最好要结婚。单身女性只有 3 成,两者差距 10%左右,表示结婚、同居或恋人都不一定是必要的单身男性占了 45%,而女性则占了 53%,两者之间同样有将近 1 成的差距。

也就是说比起日本男性日本女性更不愿意跨入婚姻之路再下我们看对婚姻生活感到不安的问题国际性的比较

日本的最大不安是婚姻生活所需要的花费其次是要如何解决两个人之间出现的问题再下来是彼此亲属之间的交往方式然后还有两个人投不投缘以及彼此的父母常遭问题比较各国的结果

法国人最重视的是两个人投不投缘其次是该如何解决两个人之间出现的问题再来是个人自由的限制德国的排行是该如何解决两人之间的问题排第一

两人投不投缘排第二个人自由的限制排第三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得出来比起东方人的日本欧洲人他们关注的是个人问题日本人偏重于经济问题还要考虑对方的亲属父母在经济问题方面

瑞典最不计较花费问题只有 8.8%的人会有不安全感法国是 19%德国是 22%至于彼此父母的长照问题法国只有 6.5%的人会担忧德国 10.7%瑞典是 11.4%

我们再来看恋爱观日本的受访者勾选最多的答案是恋爱可以让人生变得更加丰富有将近一半的人将想这样选其次是如果对方主动接近会考虑一下再下来如果谈恋爱会考虑和对方结婚其他国家的受访者勾选最多的答案同样是恋爱可以让人生变得更加丰富但是

欧洲人不像日本人那么样的腼腆要等待对方主动接近德国有将近四成瑞典有将近三成五的人会主动接近自己感兴趣的人而又浪漫大国之称的法国竟然只有 17.4%的人会主动接近对方反倒是 19.5%的日本还积极一些

另外和 2015 年的调查结果相比较可以发觉对谈恋爱没有信心的日本人增加了一倍从 7.7%增加到 14.1%还有觉得恋爱很麻烦的人也从 12.7%增加到了 19.4%如果只是挑出无配偶也没有同居者的男女的选择日本有三成多的单身男女觉得恋爱很麻烦这种人

这个数据和瑞典很接近瑞典也有将近三成的单身女性还有两成五的单身男性觉得恋爱很麻烦德国不到一成法国更少只有 2.5%

对谈恋爱没有信心的单身男女,日本是 26%,德国只有 43%,法国 12%,瑞典更少,只有 3.3%。被问到希望在什么样的机会跟交往对象认识的时候,日本、德国、瑞典都有六层左右的人选择,通过朋友或者是熟人介绍。法国有三层的男女,选择了

透过兴趣爱好社团或在为了取得资格证提高技能等学校认识至于利用婚介网站社交网站婚介应用程式的网络网站的人以瑞典最多总的来说

对比这四个国家的恋爱观日本的特征是如果对方主动接近会考虑一下尤其女性占比很高此外瑞典的男女选择恋爱可以让人生变得更加丰富的占比非常高而日本在这四个国家当中男女的占比都是最低的日本男女结识伴侣的方式通常是透过朋友介绍或者是职场兴趣爱好等

利用婚介网站的人占比也是这四个国家当中最低的

就婚姻在人生当中的必要性而言日本一方面认为一定要结婚最好要结婚但另外一方面也认为结婚同居或恋人都不一定是必要的这两个选择占比最高也表示世上有两极化的分布现象至于不婚的理由其他三个国家都是选择感觉不到结婚的必要性或者是同居就足够了

只有日本男女双方都表示还没遇到适合的对象不想失去单身的自由跟轻松男性另外又会特别考虑经济上负担不起的因素对婚姻生活感到不安的问题日本的特征在于彼此父母的长照问题这在四个国家的女性占比当中尤其突出而且日本男女都最担忧婚姻生活所需要的花费

其他三个国家比较在乎两个人投缘不投缘个人自由的限制这一类的个人问题这就凸显了东方人跟西方人家庭观的差异全盘看来我们就可以发现日本是个对恋爱保持孝敬态度在两性关系上更是非常被动的社会

大众基本上只有两个选择,要么选择结婚,要么选择成为没有恋人也没有同居伴侣的终身未婚者。而日本女性对婚后的担忧,比重往往是放在和结婚对象的父母的关系、经济的问题,还有子女养育的问题。

这和其他国家所考虑的双方之间的关系个人的自由时间证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值得特别的注意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是非常醒目的现象如何看待这样的一个社会的大的变迁日本提供了我们重要的参考很多在这里所提到的现象对应对照我们应该用这种方式来调查

来研究来理解台湾的状况又是如何这本书是茂利美爷他所写的《一亿种下流》拜天出版的新书介绍给大家感谢你的收听下礼拜一同一时间我们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