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文学领域品味人文历史深入科学科普哲学心理的奥妙思辨让杨兆谈书成为您探索知识世界的指南欢迎收听各位听众朋友大家好非常欢迎收听杨兆谈书本节目以台北广播电台 FM931 每个星期一到星期五晚上九点回到播出我是杨兆
在今天的节目当中要为大家介绍这是麦田出版的新书作者是日本作家松浦弥太郎松浦弥太郎他 1965 年出生于东京高中没有毕业就资深远赴美国等地游历闯荡体验最纯粹的生活回国之后按照自己的步调一步一步实践开始书店的梦想
现在是书商也是作家他在 1992 年成立了贩卖旧杂志和专业书籍的书店到了 1994 年他又在次版的 Huckaberry 当中设置了书店 1997 年将店面迁移到中牧黑 2000 年创立了以两吨重货车作为载具的移动书店再下来他又和小杰林镇在中牧黑共同开设了 Cowboy
共同开设了共同开设了 callbooks 到后来他又成立了生活的基本网站担任网站的 CEO 他是一位作家所写的主要是 A.C 所以这本书主题很有意思那就是松普弥太郎要教大家如何像一个 A.Cist 也就是随笔作家那样的生活书名就是像随笔作家一样生活
我们看这本书它后面有一个背景是因为疫情疫情改变了几乎是所有人的生活因此让很多人重新思考生活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包括了宗普弥太郎他就说
对我来说,平日跟人家聊天,是无上的奢侈,也是最愉快的时光。但造始于 2020 年的疫情,剥夺了这一段的时光,这是一段痛苦的回忆,和别人共处一个空间,天南地北闲聊,这是多么纯粹愉快的时光。不只如此,随口聊起现在想到的点子,得到别人的建议,更让人感到无比的充实。
获得自己没有想到的点子我很容易想成这样看来这里还没准备好了等等像这样发现自己的不足来审视自己的想法可以说人际关系的本质乐趣就在于发现自己无法察觉的东西所以为了要像水笔作家一样思考和人闲聊就变成了不可或缺的时光
或许有人觉得想聊天那线上聊天也可以不可否认这种方式适用于商议事情但是要用来不着编辑的闲聊总觉得既尴尬又别扭毕竟视线动作呼吸和说话的口气轻重
是否 Tommy 感受到上手的种种肢体表现这是会影响到谈话内容的充实度的因此宋普米太阳就说我会主动邀约自己感兴趣想和他聊聊的人好比刚认识不久的晚辈我会邀请对方边跑步边聊以方便聊天的速度悠闲地跑上两个小时天南地北的闲聊
逐渐了解对方的同时也会越来越了解自己不是透过社群媒体或者是荧幕而是面对没交谈有这样的第一手情报那时候我真的很喜欢这样跟人交流的时光我和最亲密的家人也是如此每天吃完晚餐我和那人会一起散步大约一个小时除了健康考量最重要的是我想和他聊聊
有的时候倾诉烦恼有的时候话加唱大多是随口聊聊这般闲聊时光无论是对于夫妻关系还是探寻自己的思维跟想法都很重要聊天的对象当然是要找自己喜欢或自己感兴趣的人就算没有找对方聊天的理由但在好奇性的驱使下你不妨鼓起勇气主动搭讪
要约对方一起散步也行喝茶吃饭也不错即便对方拒绝也可能是因为时间无法配合只要告诉自己哎呀这是时机不对也就行了
只要是我在意的对象无论对方是什么样的人我都会主动搭讪但也会留意一点那就是要和各种人聊天也就是不分年龄性别工作类型生活形态或者是价值观等等尽量多和不同类型的人交流从和自己不同类型的人或者是自己无法理解的人身上学到的东西会更多
只要稍微聊聊就能够受到不少的刺激增长知识也不时就会察觉到自己的不成熟自己无知跟目光短浅的部分虽然和同温层的人交流很轻松但就会少了这样来自于外在的刺激因而不妨尝试走出舒适圈多和不同类型的人交流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要想让你的思维更灵活心灵跟头脑都能够注入新的空气接触和自己不同类型的人就是最好的方式
松普米奈昂就说鼓起勇气主动搭讪的结果往往让我觉得幸好当初主动这么做不但很开心也增加了好几行的笔记当然不可能只凭一次谈话就结交成为好友毕竟也有发现对方哎呀就只会一直吹嘘自己感觉相处不太舒服的时候不过只要想一想
为什么他会如此吹嘘自己呢或许也能够成为写衰笔的素材同样的被对方拒绝的时候你也可以反思说为什么他会拒绝我呢也得到了可能写衰笔的题材保持正面心态看待所有的事情松普明太郎就建议我们安心的找人家谈话找人家聊天吧
接着他就提到了几年前美国出版了一本书叫做《Learning How to Learn》看这个书名就觉得这是现代人必备的态度现今是手机电脑普及的时代不费摧毁之力就是几秒钟能够得知很多很多的事情
知道本身知道这件事本身是令人心情愉快觉得自己变聪明的事无论生活还是工作都能够顺利的进行享受属于这个时代的美好但松浦明太阳他要提醒
当不断接收各种讯息成为理所当然的时候其实我们了解的成分却越来越少所以一定要能够去区分知道和了解这是不一样的两回事接下来要来探讨如何看待接收到的各种资讯这是要想学习水瓶作家的生活方式你一定要学一定要明白的一项课题
奈田书有一本作品叫做《世界的读书论》,针对阅读这个行为做了各种有趣的分析。奈田先生认为,阅读是一项氛围,将文字变成图像资讯输入脑中,这是 scan 的形式,以及解读输入图像的意义,这是 read 的两种不同作业。
前者 scan 给人家印象是一边吸收知识一边列印扫描而不是好好的咀嚼笑话那是呼轮吞爪
浏览报纸的时候阅读就是这种 scan 的方式倘若有吸引自己的文字讯息才会想深入阅读好好理解切换到 read 的模式松捧米太郎就将 scan 衍生成知道的意思而 read 就是了解
内藤先生除了 possess 这两者不同的功用也提到现代的日文教育将重点摆在 read 但他认为不深究意思先看过一次 scan 其实也是很重要的学习技巧
学校教育或许如同内田先生所说但这本书内田先生所写的书已经出版了十几年的现在越来越多大人 non-read 是不真的事实在大家普遍都采用 scan 的情况下下意识地告诉自己多留一些 read 的时间也就是去进行了解这不是更好吗
不止阅读有这样一个问题面对各种资讯也是如此现代人只着迷于吸收新知面对一件事面对新闻报道内容等不会去深入的思考就只对于接踵而来的新资讯感兴趣
例如说有这样的一本书书名叫做习惯快转看完电影的人们书名耸动汇汇话题其实这种人习惯快转看完电影的人他们的心态等同于想要赶快集满集电卡希望自己知道的事情比别人多我认为这也是一种社会问题为什么呢因为一味的汲取心知
你的头脑就没有时间可以安安静静的好好运作了每个人的一天都只有 24 小时花时间汲取心思的结果那就是相对的理解的时间被压缩变少了理解这件事情贴近本质真正重要珍贵的东西增加是促使人生更丰富的要件之一
要想丰富人生你就最好花时间思考一件事减少知道的时间相对的是去多增加了解的时间才能够深度的了解重要的事物说穿了那种马上就知道的事本来就是任谁都能够记忆得到的资讯因此既不珍贵也没有什么用处
尽管如此人们还是会误以为自己已经了解了所以过度汲取资讯可以说反而是有害的了解一件事不需要太多的资讯少一点反而能够在自己的脑中审视一番所以现在的你是想知道一件事还是想了解一件事呢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重要的问题
让知道这一点非常的重要随笔作家写的不是你所知道的事而是你所了解的事关于自身的情感关于钟爱的事物感兴趣的主题从提问引导出来的答案等等你要去解释你要去记录自身到底是如何理解的过程对随笔作家来说
了解多少远比知道多少要来得重要想象一下演艺圈的丑闻就不难理解当电视或者是网络在报道这类新闻的时候不妨思考得知这则消息能够从中增进自己的理解吗或者是自问会带给明天的自己一年后的自己什么正面影响吗
答案应该都是否定的吧反之回想自己一年前三年前莫名追逐的新闻带给现在的自己什么影响呢恐怕也只是浪费时间什么也没留下也没从中理解到什么吧既然如此从一开始就不必耗费时间去关注
像这样想象过去和未来想象什么对自己来说是重要的资讯你就会载画输入口载画输入口不需要知道那么多不要花那么多时间跟精力去知道你才能够把时间跟精力留下来去了解没有了解绝对不可能写出值得被人家看的水笔所以要像水笔作家一样生活
你得要对你生活遭到的许多的现象深入的了解而不是浅浅的知道我们休息会儿等我回来继续聊听见台北的声音充满幸福的滋味台北 radio
感谢你去收听洋造坛说五本节目以太平港我们电台 FM 所生理每个星期一到星期五晚上九点为大家播出到九点半今天为大家介绍这是日本作家松浦密太郎他所写的《像水笔作家一样生活》
谈生活不过众火米太郎有一个比较特别的角度他就是告诉我们如果你对待生活的方式像是一直不断的要找寻足可以写成随笔的题材跟内容这个时候你会对于生活有一种特别的用心观察跟思考这样你的生活就可以相对比较丰富
在今天这样的一个时代,孙梦怡太郎跟我们大家都一样就看到了这清楚的现象例如说大地铁大捷运乘客几乎都在滑手机只要点开社群网站就能够看到各种资讯再下来又有声书 Podcast 会为风潮所以不少人带着耳机边走边滑手机上网不然就是玩游戏追剧只要一机在手
就能够跟朋友长保联络再也没有比现在更能及时跟任何人联系的时代了无奈有些人就成了手机不理一身闲暇的时候就在滑手机的低头族
当然手机能够下载各种应用程式让你的生活变得更便利无论是下班回家趁着搭电车的时候上网搜寻购司晚餐的菜色或者是旅行的时候就不用带着大地图等都是拜手机之赐
我也活用手机做各种事要是没有手机真的很不方便但松普弥太郎在强调我也担心自己是不是会手机成瘾
纯人肉身一尊的时间是不是太少了呢?我希望自己没有手机也能活得好好的手机成瘾,至此没有手机就会焦虑不安被自身以外的存在束缚和自立 independent 这个词渐行渐远
手机不离身暂时知道的时间占了绝大部分就像前面跟大家提到了 Scan 跟 Tree 在有限的时间分配当中思考的时间偏少这绝对不是随笔作家的生活方式不过
没有手机也难活得好好的,倒也不是要咬住自己,完全不碰手机,而是做到就算手机不在身边,也不会焦虑不安,纯粹想极力保有自己一个人的时间,而不是有手机相伴的时间,尽可能想象只有自己一个人,没有手机的时光。
松普弥太郎描述我的手机主要用来联络、收发、电子邮件、打电话不然就是确认工作排程、社群片态发文等也只下载几个会用到的应用程式而已
我一早起床不是先看手机而是坐在床上眺望窗外的风景明明是每天都看得到的景色却每天都有新发现这是一段如此安静又触动心弦的珍贵时光晚餐后散步的时候也不会带手机即使有空档时间也几乎不会用手机上社群平台看新闻
搭电车开车的时候也是没有汲取任何资讯的我不是脑袋放空就是不滑手机不听广播音乐也不听 podcast 任凭我自己思绪驰骋来思索来淫秽纤细的情感我时常在这边淫秽一个人的时光不是接受坏在的自己而是思索心里面的二三事感觉过得更充实
没有萌生出什么,也就是没有产值的意思即使什么都不做,也觉得很充实打造没有手机相伴的一个人的时光也就逐渐成为我的一种习惯没有随身携带手机,几乎不上社群平台看新闻,很难掌握时下正本话题吧
当然难免会担心自己这么做,真的没关系吗?但对我来说,绝对重要的资讯自然就会进入到我的耳朵里也不必刻意去取,就能够触及况且光是思索自己的事情,就耗费掉不少时间所以有一种就算塞得再多,也吃不下的感觉我之所以有这样的感触
是因为每次滑手机出现的都是令人失望的资讯关掉手机画面的时候不是觉得真是太好了好充实而是感觉浪费时间心情很差当然有时候也会接收到有益处的资讯但总觉得就算不知道对我的人生也没有什么阻碍于是就逐渐跟手机保持适当的距离
其实有时候也会基于好奇心下载新的应用程式或者是服务但我不会就此被手机绑架只会一边操作一边想原来如此还有这种功能这个要是能这样设计不是更好吗等等当然也会接受真心觉得好用又能够丰富生活的应用程式或者是服务
前面讲到了儒客看待生活上的各种资讯也是如此不是把他们通通都排除在外而是要载化他们进来的入口
这点很重要就像是究竟要截断还是让他诚意总是以 0 或 100 来评断自己的行为是非常极端而且危险的态度其实有时候差不多也没什么不好看来是我还是秉持重要态度会比较好就像我虽然不习惯电子书但毕竟纸本书不方便攜带电子书还是有它的优点
先从整理手机跟自己的关系开始吧一整天滑了多久手机又多少是真正需要的资讯审视自己是否资讯超载被毫无意义的资讯耍得团团转肯定不少人一有空就想滑手机吧结果日积月累就削弱了削减了不少思考的能力和思考的时间是否漫无目的地滑手机
现在分配时间的方式是否符合衰皮作家的生活方式或许就能够借由这两点来审视自我阻止自己总是把手伸向你的手机
另外还有一点也和手机有关必须要重新审视那是上网搜寻用 Google 搜寻这就变成了部分年龄许多人的生活习惯再加上 ChatGPT 和社群平台的功能也是如此
如果有这样的一种求知欲只需要上网搜寻就能够一口气得到许多的资讯所以我一开始也觉得怎么如此方便呢但现在我几乎都不上网搜寻明知只要用关键词搜寻就马上能够得到答案但正因如此不想这么做因为我知道这么做很无趣也无法充实自我
好比不上门去亲自尝一尝上网搜寻到的店那就只是迂寻别人提供的答案罢了只是听到别人说这是答案就应和别人的答案你不亲自去寻找答案这样做真的会满足吗无奈不少人就只满足于别人准备的答案放弃了寻找自己的答案你不觉得这是有点可怕的事吗
我要是遇到的不明白的事我会想想想要怎么才能弄明白呢然后思考要问别人还是翻看各种书籍自己找寻答案一直到还是不明白我放弃了才会上网搜寻但这真的是最后手段大抵用不到最后手段我就已经找到答案了
现在大多数人是把上网搜寻当作第一招所以要他们先试着自己找答案恐怕甚至都不知道该如何着手吧但借由请教别人看书等各种资讯随着想知道的事注入自己的大脑当中这种感觉就像翻开字典除了看到自己所要找的答案也会顺便瞧见旁边的其他文字
虽然上网搜寻是寻找答案的捷径但只能够获取最低限度的资讯我觉得这么做颇无趣的获得意想不到的知识从中学习到什么才是最令人开心的事
除了有关生命的事情之外面对无法立刻明白的事你应该花一点时间好好地去理解实在苦寻不到答案你才上网搜寻如果是一时找不到就忘了的事那就搁着吧表示并不是那么急迫想要知道
为了让自己有更多的感触为了变得更敏锐为了要能够写作一个随笔作者必须要保有一段什么都不想的放空时间该怎么做才能够保有这样的时间呢所谓 unplug
拔掉插头就是拥有一段不和任何事物有所连接的时间之所以需要不思考那是因为你常常处于 Block 接上电源的状态也是唯一理所当然无论是对于人还是对于资讯正因为经常连接所以我们应该要刻意打造一段 Unplug 拔掉插头的时间
松浦弥太郎把极端不连接的时间称为放空时间一天大概 30 分钟或一小时进行放空时间坐在沙发上让脑袋和心灵休息度过一段安静的时光完全不使用手机电视断绝一切和外界的连接就算导中火星灵浮现了什么
不要去想让自己切换成这样的状态就对了也就是思考的断食什么都不要摄取关闭捕捉各种事物的天线悠闲地度过这段时间这么一来无论是过度使用的大脑跟心灵都能够恢复
这也是练习整年的时间尝试了之后意外发现什么都不想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脑中总是会浮现话语跟情景而且要保持一个小时什么都不想的状态真的很难所以一开始不太顺利没想到朋友也跟我一样对了不知道那件事进行的如何之类的这种事结果手就伸向手机了
明明以前很快就能够进入放空状态因而觉得很挫折可能是因为受惯了外在刺激所以很难回到那种什么都不想的感觉也许大家都是如此吧
其实只要不断的尝试绝对可以达到放空状态这一点和跑马拉松一样起初就只能跑两三公里连 5 公里都跑不了但随着距离拉长不知不觉的卷就能轻松的跑 10 公里因为身心已经习惯了刚开始只是放空 5 分钟也没关系
在慢慢的增加 10 分钟 20 分钟 1 小时也会深切的感受到放空时间确实让大脑跟身体彻底的放松因而可以充实活力一旦习惯放空就会变成一种生活习惯自我保有一段放空时间这是可以深深影响身心状态和想象力的
宋普弥太郎把这本书它的主题直接设定为像水笔作家一样生活对自己的生活拿来当作例证
同时告诉我们如果你要让你的生活里经常可以找得到足可以写成随笔内容的这样的一种时光你可以做什么你应该做什么这是读来很轻松极有趣但同时呢又可以给我们许多值得去思考的提议跟建议的一本书感谢您的收听我们明天的时间再会